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1)
五月初五,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汩罗江边,徘徊的你内心充满矛盾与无奈。忆当年你如此为国为民,想拯救在水深火热中的楚国,毅然于朝堂之上公然顶撞楚王,力主联齐抗秦,楚王却听信馋言,将你赶出都城,流放至此。而如今大好河山已毁于一旦,看着秦国大军的'铁蹄一步步在国土上践踏,国土一寸寸地沦陷,痛兮、哀兮。此时此刻心中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那狂风暴雨懂你心知你情。
江水汹涌,拍打岸边,唯有《怀沙》是你的心声,“……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你就这样以身殉国,纵身一跃,就此离开了我们,去寻找你心中的光明公正之地,去实现没有完成的抱负。
你就这样离开了,你可知道我们有多么的伤心吗?多少人在汩罗江边为你流泪,多少人在汩罗江中寻找你的身影,为了让你不被鱼儿打扰,人们在江里投放下饭团。你的《离骚》、《怀沙》等也成了惊世之绝作。
你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每逢五月初五端午之际,飘香的粽子和江上的龙舟寄托了我们对你的思念,而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更让我们为你爱国之情而感到无比自豪。也为你在黑暗时没有寻求到伯乐而感到惋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2)
今天就是端午节了,爸爸妈妈都在包粽子,我默默的上楼,翻开屈原写的《离骚》,我似乎看到了许多,我看到了一位满腔热忱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跳下了河,他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的场面,他不愿看到百姓怨声载道。他要解脱自己,他跳下了汨罗江。
吃着粽子,看着《离骚》,我又看到了许多。屈原跳下了河,百姓们纷纷不由自主的.出来,他们一个个拿着粽子,划着船,把粽子撒到汨罗江的各处,不让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他们对这个满腔热忱的爱国诗人是多么的尊敬啊!
吃完粽子,搬一张小凳子,坐在外面,黑夜笼罩着天空,没有一丝光辉,似乎黑夜也对屈原的死而感到惋惜;只有月亮还是那么的安详,它凝视着汨罗江,江面被照亮了,似乎月亮也在寻找屈原的尸体。星星还是那么的顽皮,可是今夜,它变得无精打采,似乎它也在为屈原默哀。久久的望着星星,从不知道屈原模样的我也看到了他跳下汨罗江的壮烈身影!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3)
端一盘粽子,呈一枝艾叶,与你一起过端午。这不,我和老师同学们在学校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
午后,微风徐来,端午节踏着跫音赴我魂梦之约。一缕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倒抽了一口气,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液流动在加快。
“预备开始,准备合拢”!张老师的命令重如泰山,如山谷中的洪钟传来,掷地有声,我们像打了强心针似的,迫不及待地推开桌子,嘈杂的碰撞之音似乎成了一曲桌椅交响乐。
很快芦叶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湿漉漉的,抚摸过我们手部的'每一寸肌肤,我笨手笨脚的学着家长们包粽子的样子,谁知,我反而成了东施效颦,样子很是狼狈。只好请四处奔走的同学朱子琪赐教。“这个嘛,小菜一碟!”她娴熟地手指勾住芦叶,巧妙地一弯,一个圆锥形的扎粽出现在我的眼前,简直是化拙为巧。
闻着糯米的香味,偷偷嚼着带来的香甜枣子,我恨不得马上就品尝自己的粽子!伙伴王怡卓用勺子从盆里挖出许多糯米,一把塞进弯曲的芦苇叶里头,一边高喊:“陆筱寒,看我的杰作,反正老师说不掉米就行了!”她自豪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趾高气扬,似乎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作品。
朱子琪精益求精,离开我们小组又去其他小组求高人指点,而我呢,如同一颗闲棋冷子,说来就是“慢摇动弄心悄逝,事事相融也无事”。我朽木脑袋一会儿就忘记刚才的方法,拿起三四根剑形的芦苇叶,胡乱地包扎一圈,用一根绳子打了一个结。我正准备让我的‘外星生物’亮亮相,老师招呼我们上讲台合影留念啦!
时光荏苒,愿世界在此搁浅。钟表忘记了时光,我们忘记了流年。这次的包粽子活动是多么有意义啊!让我们踩着记忆的流星,寻找爱的落点。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4)
端午节快到了,心中满揣着无限的喜悦,迎接端午节的来临,空气里仿佛弥漫了糯米粽子的甜香,门楣上艾草和蒲草的清香,还有小孩们挂在脖子上的香荷包散发的香料的味道,充满了的气氛。
端午节的由来,本来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现在成了一种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此时,眼前又浮现了端午节时的情景,早上总要早起,坐在炉子边,看着奶奶煮粽子、煮鸭蛋,这一煮就是几个小时,可把我们急坏了,我们坐在旁边迫不及待地望着,一会儿揭开锅盖看一下,一会看一下,用手捏一捏看着粽子还没熟,我们就想;先出去玩一下吧,一会回来正好吃粽子。
出了门,看到人们伴着清晨的露珠,为自己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割了艾蒿,把新鲜的艾蒿插在门楣上,这是用来辟邪驱灾的,干了后可以熬水来洗浴,有淡淡的药香味;也可以点了熏蚊子,夏天一家人在院子乘凉的时候,大人的故事里总会有艾草的香味。玩了一会儿,因为操心着锅里的粽子便回了家,看到粽子熟了,奶奶把它放在水里冷却,心急的我立刻拿了一个,把它剥开,放在碗里,撒上白糖,拿筷子一插,拿起来咬上一口,嗯,好好吃啊!有嚼劲,甜甜的夹着一股糯米的醇香,我就像馋嘴的小猫大口大口的吃起来,连说好吃,奶奶看我吃得这么开心,也开心的笑了。
难忘家乡的.端午节,它给我留下了何等欢乐的记忆!
难忘你啊,家乡的端午节!你带给了天真活泼的我们多少欢乐,给我们留了永恒的回忆!我思念这浓浓的艾蒿的香味;我思念这醇香的粽子中亲人对我们的真情;我思念这美丽的记忆;童年虽逝,欢乐却永恒;思念你,端午!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5)
快到端午节了,看到大街上老太婆精心缝制的香囊,我忆起了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总会到外婆家去送节,当时镇上的大街上也有很多这样的香囊买,而外婆总会给我们每个外孙买上一个,那浓浓的雄黄的香味,传说是辟邪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香囊在端午节总是很好卖。我最喜欢的那种猴子香囊,都说猴子很聪明,希望自己也能像猴子那样聪明。
而我呢!并没有因为猴子香囊而变得聪明,反倒经常感觉自己很愚笨,不过,有时候愚笨也会很快乐!
久违了, 端午时节的龙舟比赛。
翻开儿时的记忆,每逢端午节,母亲总会带上我和弟弟走干妈家去,那时,干妈家在城里,我们总会拿上一些土特产送去,而干妈、干爹是觉得的热情好客,他们对我们姐弟俩的也是关怀倍至。冬天,他会给我们添上一些新衣服、新皮鞋,每次去他们总会准备一桌丰富的饭菜。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他们是我的.亲人!
在干妈家吃过饭,我们总会到沱江边上去看龙舟比赛,江边人山人海,大人、小孩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江上那装饰美观的龙舟,龙舟上的人们个个努力地划着手中的浆,嘴里喊着号子,岸上的人不时也接上几句,欢呼声、呐喊声在江上飘扬!场面是那样壮观、那样热闹!
同样是端午节,只可惜现在早已没有以前的那种热闹气氛,龙舟比赛也成为历史,儿时的快乐也成为过去 !回忆却依旧美好!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6)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题记
传说屈原投江时,人们因为捞不到他的尸体,就用栋叶、芦叶包裹的糯米团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这就是粽子的前身吧。
从我记事起,就记住了粽子的味道。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去外婆家,看她包粽子。第二天一睁眼,就能吃到热乎乎的粽子了。那种香甜的味道,那个温馨的时刻,一直伴随在我成长的岁月里。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外婆虽然不在了,但我们家还是要延续这个传统,自己动手包粽子。
这天我起了个大早,看妈妈包粽子。只见她娴熟地拿起粽叶,弯成一个立体三角形,托在掌心,再用另一只手抓一小把米放入叶子中,再用绳子扎起来。
看着妈妈如此麻利我也不禁动起手来,我拿出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另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想把它们卷成一个圆锥形,可就是要松掉,妈妈看了,笑着说:“左手捏住粽叶的一角,右手将粽叶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初步步骤已经完成,接下来是放米,我在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那调味勺舀了一些糯米放在里面,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紧紧的。我看一眼妈妈,在日光融融的光圈里,她那祥和微笑的侧脸,和外婆好像。小时候我也是站在外婆旁边看她裹粽子,她边裹边转过来看我,笑着说:“要不要也来做一个?”我嘟起小嘴佯装生气:“不要呢,我要吃粽子。”
思绪拉回,鼻子竟有些酸酸的`,我马上拿起几根绳,将粽子缠绕了两圈,结上绳头,放进高压锅里。
过了一两个小时,浓浓的肉香味便弥漫开来,我马上跑到厨房,把粽子拿了出来,爸爸妈妈都出来了,围坐在一起吃粽子。
白白胖胖的糯米之间,包着一团鲜汁可口的肉馅,放入口中,不油不腻,又有嚼劲,感觉好极了。
虽然三人头上都冒着细细密密的汗,可是河边的风习习吹来,夹杂着粽子的香味,倒别有一番风味。突然忆起唐代杜甫所说,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思茶。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白天题外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吃完粽子,我们一起下楼看赛龙舟,我们个个都喊得起劲,好像划船的是我们似的。这时我又忆起外婆,小时候,爸妈那样忙,我和外婆住在乡下,每年端午,外婆都会拉着我的手,慢慢地,稳稳地,走在河道边,给我讲故事。
那时虽然没有这么精彩的比赛,可是是我感到最幸福,最温暖的时刻。外婆,我今天亲手包粽子了,我长大了。
糯糯粽子情,浓浓赤子心。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7)
几处“五月榴花照眼明”,几丛“绿树荫浓夏日长”,几缕“依依杨柳拂来淡淡棕香”。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年一度的端午伴随着榴花的娇艳与芳香如期而至。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传说有很多,但我们听的最多的便是纪念屈原。古往今来有无数诗篇纪念屈原,无论是唐文秀的“节分端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还是张未的“国亡身殉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还是刘禹锡的“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都无法抵挡粽子的魅力。端午我们想起的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浪漫,不是“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的品格,不是“众女妒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胸怀。而是故乡的粽香,家里的热闹,伙伴的欢笑。
空气里弥漫着的粽香,街道上起伏着的叫卖声,河边涌动着的呐喊声,似乎节日的彰显。母亲们都早早的起来把包好的粽子蒸上,一会儿,各种口味的,各种形状的粽子像环球小姐选美似得罗列在各家的餐桌上。我还依稀记得每年我和爸爸一起包粽子的情形,我总是要和爸爸比看谁包的好看,但每每都是我输。尽管如此我还不忘嘲笑妈妈怎样都学不会,场面好不幸福,热闹。现在想起我也会禁不住微笑。
记得端午,我最高兴的就是去爷爷那里拿香袋,每年端午的早上我都起的无比早,因为去的越早拿到的香袋就会越好看。香袋都是奶奶自己做的,每个香袋里的香料都是经过奶奶精挑细选的,包香料的布更是美艳的无与伦比,并且每个香袋上奶奶都会绣上“安”字,如此已是绝世精品,再配上彩线坠珠真是人间尤物。
不过福祸总是相依的,拿过漂亮的香袋,我们一个个小白杨似的排成一排去喝看着就那恶心雄黄酒,不过爷爷说“这样我们就会百毒不侵,无虫敢近了。”如此,砍艾时我们便如虎添翼在繁茂的`草丛里肆意的猖狂着,翻滚着,奔跑着,蹿动着。直到震天锣鼓声的召唤,我们才草草砍了几株回家复命。
河道两旁霎时热闹起来,人群如潮水般汇聚比赛在人们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个个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灼灼生辉。鼓声响起,龙舟便如离弦的箭在平静无波的水面上来去如飞,浪花四起,彩旗飞舞,桡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身子的摇摆起伏着,布满汗珠的额头兀自反射着太阳的光辉。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两只龙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飞驰的龙舟,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与两岸欢乐的人群构成了一幅乡情浓浓的龙舟竞赛风俗画。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绵绵的思忆。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的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家乡独特的粽香。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8)
杨柳岸堤,汀草又染绿芳菲;凉亭院角,蔷薇又邂逅幽香;古城小巷,和风又拂人脸颊;乡间田野,糯米又阵阵飘香。
今年端午,我坐在阳台上和家人们一起吃着粽子,温暖的阳光和轻柔的和风透过纱窗而来,吃着记忆中的粽子,我想起了记忆中的端午节,记忆中的童年。
故乡的五月,一幢幢两层的小楼房散落在田野边,风吹来的阵阵麦香,总是在村子里兜上一圈,再依依不舍地离去。每年端午节,村里的'老人总会淘洗好糯米,粽叶,准备好红豆、红枣、五花肉等,在端午节当天,人们就从自己家拿出食材,在庭院之中摆好桌子、椅子,围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包粽子,其乐融融,和睦一家。而这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便自顾自地玩耍,等到我们觉得饿了,长辈们也包好粽子了,我们便可乐呵呵地坐享其成。
那年端午,我不知怎地突然想和外婆学包粽子,在我的苦苦哀求下,外婆答应了。那天上午,我和外婆拿着洗好的糯米、粽叶来到陈奶奶家,庭院之中,桌椅都已摆好,一共十桌,每桌四个人,我端着自己的小椅子,坐在外婆边上。跟我们一桌的是对我很照顾的几个阿婆,她们对我包粽子这件事也感到很意外。一边说一边包起了粽子,外婆给我拿来一张粽叶,教我怎么包,我看着这张青翠欲滴的粽叶,上面浸洗的水珠晶莹剔透,不觉间传来一阵清香,我问外婆,外婆说,这是田野的味道。
是啊!这粽叶来自田野,它的味道自然也是田野。我喜欢吃肉,所以包的是肉粽,外婆教我先铺一层糯米,再放入肉,肉要有精有肥,可我不喜欢吃肥肉,所以便与外婆争辩,外婆奈我无何,只好劝道:“好,那只放一点,否则太干了。”我极不情愿地答应了,最后再铺上一层糯米,就可以包了。“好啦,外婆教你啊,先把这粽叶两边压下去,再把上面翻下来,多余的部分折起来,用线一缠,好了。”外婆说完,一个三角棱的粽子就出现了。“哇!阿婆包得真好。”我不禁发出感慨。随后,我也动起手来,可我包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形,我就在倒掉馅重来的路上徘徊。“你在这儿啊,干嘛呢?”表姐走来问我。“包粽子!”我不耐烦地跟她说。“包成了吗?”“没有,包粽子太难了。”我埋怨道。“那我们去玩吧。”“好!”我如同见到了救星,跟着表姐冲出了院子,走之前倒没忘记跟外婆说:“阿婆,帮我把它包掉。”“噢,晓得了。”外婆笑着答应,然后又转身和阿婆们说笑了。等我回来,粽子已经煮熟出锅,外婆拿起一个跟我说:“这是你没做完的,吃了吧。”我拿起粽子,心中是不胜的欢喜,怎么说,这个粽子也有我三分之一的功劳嘛。打开粽叶,肉粽特有的咸香扑面而来,我抵不过美食的诱惑,狼吞虎咽起来。“慢点吃,这孩子。”外婆笑着看着我,那么和蔼,慈祥。
五月端午飘棕香,亲情共滋长!童年的端午节,是故乡。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9)
“五月五,是端阳”。每逢端午节,我便能见到艾草,闻到艾香,那香气飘散得很远很远,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
每年端午节,我们一家都高高兴兴地回老家和爷爷奶奶团聚。一走进奶奶家的窑洞,一阵清凉扑面而来,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舒张开来。再向炕上望去,大枣江米红红白白一青瓷盆,粽叶苇草颜色一深一浅一白瓷盆,各式各样我爱吃的小吃堆满了炕,让人倍感温暖。奶奶高兴地忙碌着,和大家一起包粽子,做团圆饭。我这个小馋猫,总是趁人不备,把用来调味的红糖水一口气喝掉,小脸红扑扑的,又跑出去玩了。站在家门口向远处望去,田野里,有个小黑点在缓缓移动,“那应该就是爷爷吧”,我心里想着。
我的爷爷是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爷爷不善言辞,更不苟言笑。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总是披着一件大褂,踏着布鞋,扛着大锄头或镰刀,天还没亮就出去劳动了,也不知道爷爷在哪块田里劳作,只是每到吃饭的时候,家人就派我去叫爷爷吃饭。我站在高高的檐台上,憋红了脸,扯直了嗓子大声喊道:“爷爷……吃饭喽……”话音刚一落,便听到远处传来一声悠长地回应“噢……”这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有些虚无缥缈,可我却听得格外清晰,同时也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该回去吃饭了。
端午节一到,到处弥漫着艾草的香味,这绿色的香气氤氤地笼罩着整个村庄,我也喜闻这香气,老人们都说,把艾草点燃熏一熏,蚊子就不会来咬你了,于是我日夜渴慕着早一些得到艾草。家中只有爷爷愿意帮我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爷爷出去割艾草时,我就跟着去,装模作样地背上小箩筐,当一回小农民。到了山坡上,一片绿色挤满了我的眼,参差不齐的各色花草紧紧挨着,花草的茎叶上面偶尔还伏着正在熟睡的小虫。爷爷迅速抽出镰刀,一手抓着草,一手挥镰刀,比着草根一割,一听噌的一声,一把草齐刷刷地被割了下来。爷爷干活十分麻利,不一会,箩筐里便装满了艾草。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在四下里搜寻着,费劲地拽下小小的一束“艾草”,骄傲地拿给爷爷看,爷爷眯着眼笑了起来。那笑声里满是怜爱。爷爷随手拔起一棵艾草,让我仔细地看了一回,然后对我说:“孩子呀,你揪下的这一把草是蒿草,它和艾草长得很像,但却没有艾草的香味,你闻。”我一闻,果然是一种浓烈的青草味儿,还有些刺鼻,我浑身一颤,禁不住打起喷嚏来,我扔掉蒿草,拿起爷爷的镰刀,去割爷爷指给我的艾草,我用力一割,咦!这草为什么割不下来?我细细观察了一下镰刀,刀片厚重且有许多的小缺口,这刀并不锋利,在我看来,它已割不动任何东西,刀片上斑斑锈迹,印证着一个老农民所走过的沧桑岁月,证明了爷爷的勤劳与艰辛,也见证了爷爷经历的磨难与坎坷……我心头一震。此刻,爷爷还在不停地提醒我用镰刀时一定要小心……
我至今都不能理解当时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震撼,是在为爷爷技艺高超而赞叹,还是为一位劳动者的辛勤而敬佩,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褪去的震荡,镰刀上不可消散的艾草香,时刻提醒我去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久违的艾草香,熏下了我两行热泪……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10)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题记
幽幽六月,仲夏之时,映入眼帘皆是一片浓绿。空气中处处播散的是一阵阵艾草香,让人心驰神往。随之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节日——端午。
忽忽又是一年端午到。看到今年中考莘莘学子的照片,也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去年的端午节。
去年的端午和往常不一样,它是我初中三年的`一次收获。没有像以前一样一家人围坐一张桌子,吃着粽子,共谈佳话。我第一次离开家人只身一人来到盐城,奔赴中考。后来,我随着初三大部队一起步行去考场。听,是那熟悉的琵琶声,这是刚进考场时的音乐。尽管可以放松我们,但我心中总是有些惴惴不安。最后一门,那是我初三阶段最后一场考试,考的也是我最擅长的一门。我自信满满,全程都未曾紧张,我很开心。可是,之后当我们了解这是与大部队最后一次见面。那个路上我们出奇的安静,我的内心悲喜交加。我回头望了望那所学校,即使仅仅与它只相处过三天,但我所有的青春努力在那绽放过。我们收拾行李时,都不自然的红了眼眶。我们登上客车,与全班作最后一次旅行。我们都没有说话,安静是我们以前班级最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没想到我们最后一次大家庭的相处竟是在这样一个环境。我内心惆怅,不想眼眶中泪水留下。那个端午,不仅仅是对我自己三年努力的见证,还是我们初三三班友谊的见证。我很开心拥有过他们,拥有过那些美好而又难忘的日子。
那年端午我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努力的结果,更不会忘记我们之间那份难忘的情谊。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11)
端午又至,我想起的不是可口的粽子,精彩的龙舟大赛,而是家乡特有的端午风俗,吃槲叶粽(又称槲包),戴香草包,五花绳。我的老家在卢氏,每年端午都很热闹,都具有浓浓的地方特色,而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家里过端午了。
说起槲叶粽,确实是很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美食。据《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用槲叶包出来的粽子,吃起来特别的`清香。每年端午节前,槲叶成熟了,人们上山采来,清洗干净,用沸水煮槲叶消毒,包上黍米或者小米,辅之小豆,板栗或者红枣,放到锅里煮熟,槲叶那特有的浓香,沁人心脾。做好的槲包,一捆两扇,用绳子分两头扎起,吃的时候剥开槲叶,只需撒上白糖或者红糖即可食用。特有的槲叶香味、小米香味,让每位品尝过它的人难以忘怀。
朴实的家乡人还有在端午互赠槲包的习俗,每至端午走亲访友时,赠送自家包的槲包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在家乡端午节吃槲包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戴香草包,手巧的民间艺人,会把香草包做成五颜六色的小动物,栩栩如生,包里装的是各种具有香味的中药材,据说带上香草包可以避邪,保佑自己平安。五花绳是将五彩的丝线拧成绳,绑在手腕,脚腕上;小孩子带五花绳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长命百岁。每至端午,街上卖香包,卖五花绳的小商贩就多了起来,挑个担子或者推个小推车,走街串巷,不断吆喝着,而这种花花绿绿的小饰品却深受小孩子们的喜爱。
“麦子熟,桃杏黄;端午至,槲包香。剥个槲包缠上糖,豫西特产请君尝。”时至今日,这种带有浓浓地方风俗的特产,已经走出山门,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但这种端午习俗,至今未变,朴实的山里人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过着这个传统节日。
怀念端午,怀念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篇12)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叶飘香时。”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闻着粽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小时候总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端午节再快点到来,因为那样,我就又可以吃到外婆包的肉粽了。
外婆是一个比较讲究的人。每每到了端午时节,她就会起一个大早,其实是为了去集市挑选新鲜的粽叶,绿油油的粽叶在袋子里被捆扎得严严实实,靠近粽叶便可以闻到一阵淡淡的清香,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五月初五,外婆煮起了小红豆,泡起了红枣,拿出深绿色的苇叶,终于,要动手包粽子了。
外婆的`手法十分娴熟,她先将从冷水里拿出的两片粽叶,按顺序挨个排好,下端并拢,上端展开,两端对折,再用两手一弯,不一会儿,厚厚的粽叶片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了漏斗形状。接着,外婆又在漏斗的最底部放上一颗枣,将提前泡好的糯米填充一半,用拌好的肉馅薄薄的铺上一层,再将剩下的空间用糯米覆盖。她又用右手抓起粽叶的上半部分,左手拍打粽子的底部,这么做是为了让粽子的“漏斗”装的满满的。最后,用多余的粽叶覆盖“漏斗”顶部,再用细绳捆绑结实,为了逗我开心,她总是会在打结处绑一个蝴蝶结,骗我说只要解开蝴蝶结,打开粽子,你就打开了好运。现在每每吃粽子,都会想起外婆这句话,想起这段童年的回忆。
经过高温蒸煮,肉粽终于得以出锅,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剥开那一层粽叶,糯米的香气中夹杂着粽叶的香味,那才叫一个美啊!蘸上那香甜可口的糖水,一口咬下去,心里不禁感叹到:“此乃人间之一大美味啊!”圆滚滚的粽子,像一个个胖娃娃,可爱又香甜。
端午节的粽子,我只爱外婆的肉粽,不仅是因为那诱人的香味,更因为那段甜蜜美好的回忆。我的家乡虽然没有龙舟,也很少见到菖蒲,很少喝雄黄酒,可是总觉得只要有外婆肉粽的端午节就别有韵味,让人沉醉。
端午节纪念屈原作文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