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语文议论文

| 小龙

成人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篇1

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天才小子埃蒙斯一路以绝对优势领先,眼看到最后一枪了,却把子弹射向了中国选手贾占波的靶位,其情其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因此,当昨天埃蒙斯再次一路领先,再次到了放最后一枪的时候,虽然身为中国队的忠实拥趸,我还是忍不住说了句:老兄这次千万别再脱靶!

毫无疑问,这一刻,在全世界,肯定有不计其数的观众怀有此种想法。

可似乎历史注定要重演,埃蒙斯的最后一枪出现了一个和脱靶性质几乎同样严重的失误,只得了4.4环!

目睹此景,我瞠目结舌,解说员瞠目结舌,埃蒙斯的妻子、捷克美女、本届奥运会首金获得者卡特琳娜瞠目结舌。

而埃蒙斯,哭了。

我想,即使乐于看到邱健夺冠的中国观众,在这一刻,肯定也是惊愕多于惊喜,困惑多于快活。

金庸老先生的着作《天龙八部》曾记述,北宋年间,在大理国首都附近曾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程度丝毫不亚于邱、埃之战的竞技比赛。当时,一方是佛教高人黄眉老僧,一方是四大恶人之首延庆太子,比赛项目是围棋,段延庆一路遥遥领先,眼看就要大获全胜之刻,却离奇地失手自灭一目,以致全盘皆输。

彼时,面对意外结局,延庆太子一言不发,翩然而去,认赌服输,颇有高手风范;今次,埃蒙斯拭去泪水之后,更以真诚拥抱向邱健表示祝贺,尽显体育风度。

从雅典奥运会的脱靶,到本次奥运会的4.4环,埃蒙斯确实是有点郁闷。但反过来一想,虽然他始终与金牌无缘,但因为上次脱靶却寻得鸳鸯伴侣,此次失误更将使其永铭于奥运史册,从创造传奇的角度讲,埃蒙斯并非失败者。

在奥运会诸多比赛中,射击一直是个冷门项目,与田径游泳等热门相比,所获关注甚少。但我想,如果埃蒙斯有幸参加下届伦敦奥运会,出枪之时,一定会有无数媒体蜂拥而至。

正如顾拜旦所讲,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参与将比取胜更重要。从雅典到北京,埃蒙斯虽然在最后一刻被命运之神两次捉弄,但在观众眼里,其实力已不容质疑,而那优雅的“输金不输人”的体育风度,更将会与这段传奇一起被载入奥运史册。

埃蒙斯的故事,再次向人们证实,体育之所以有魅力,奥运会之所以被称作人类最伟大的盛会,不单单是因为那些创造纪录的辉煌时刻,更因为它有这些失败的传奇,它们跌宕起伏,令人回肠荡气,小小赛场,便是人生的真实再现。

最后以一句中国歌词赠给马修·埃蒙斯先生:“论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期待伦敦再见你。

成人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篇2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成人高考语文议论文范文篇3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6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