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那么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1】
从1978年考入大学时对大气科学一无所知,到1988年在兰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黄建平认为自己对大气科学的热爱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2002年,远在国外的黄建平接到了恩师丑纪范先生的电话。在此之前,丑纪范已经多次通过电话和信件介绍了国内大气科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并表示:“如果可以,希望你能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为国工作。”
恩师的电话和来信让黄建平坚定了回国的决心:“只有回到祖国,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到极致,实现自身价值。”2003年,黄建平回到兰州大学,担任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此后20多年里,他带领团队常年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防风帐篷”,亲历“北风卷地百草折”的肃杀,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多方考察选址,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也是当时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气溶胶、云、降水、陆—气相互作用等长期连续综合集成观测的空白。
在观测站获得的实测数据资料基础上,黄建平及团队系统开展了沙尘气溶胶传输特性研究,揭示了东亚沙尘气溶胶的传输路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亚洲沙尘气溶胶半直接效应的干旱化作用,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2】
20多年里,黄建平带领团队常年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防风帐篷”,亲历“北风卷地百草折”的肃杀,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
黄建平常常对团队说,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成为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一流的!因为我们把学问做在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黄建平的办公桌上,摆着4张特殊的照片,那是对他成长过程有着关键影响的4名教师。2003年,黄建平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号召,从此扎根西北,化地域特色为科研优势,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用风雪锤炼意志、用双脚丈量人生,填补了国内诸多科学研究相关空白。
20多年里,黄建平带出了一支有理想、有追求、有朝气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气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他们扎根气象战线,躬耕科教前沿,守护着绿水蓝天。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3】
在许多人眼中,黄建平是一个“拼命三郎”,他每天清晨四五点起床,看文献、思考问题,给学生批改文章。令他欣慰的是,自己培养出30多位优秀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其中7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
这离不开黄建平摸索出的培养方式——将学习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十年”培养模式。“我一开始就给学生们一个可以延续10年的课题,在每一步成长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彼此尊重的沟通。”黄建平说。
在2006年跨专业保研考核的现场,黄建平鼓励黄忠伟自主研发激光雷达。十几年过去,黄建平、黄忠伟团队自主研发出多波段拉曼偏振激光雷达,应用在建立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中,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途从来都不是平坦的,每当学生们研究受挫时,黄建平总能安抚大家的情绪,鼓励积极应对。“在我的印象里,黄老师从没跟我们发过脾气。”学生管晓丹说,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与个人魅力感染之下,每每遇到重大项目,团队都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4】
黄建平带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建成了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领域首个综合观测站,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并使其团队迅速发展成为该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取得了我国高校大气科学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黄建平说:“西北虽然苦,但是它是研究气候变化最理想的场所。所以我待在这里,就是希望实现我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希望在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扎实的研究工作,带出一流的团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成果,创建一流的学科。”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5】
黄建平,男,1962年11月出生。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Scientific Report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主要撰写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
黄建平长期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扎根西部、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建成了我国半干旱气候观测系统,并使其团队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半干旱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个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在半干旱气候变化及其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基础性强、影响力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将系统观测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并取得重大突破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之一。
黄建平教师人物事迹材料【篇6】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喜悦。“能否像气候预测一样建立一个预测系统,为全球疫情发展及时提供科学预测预警?”黄建平想到这里,马上给学生打电话征求意见。
“当时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尽管他们从事的大气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生物科学领域“沾不上边”,但黄建平的提议还是得到了师生们的积极响应。一个临时团队很快组建起来,投入到了系统的研发工作中。
2020年5月,疫情全球预测系统”由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布,在北京、郑州、南京等地疫情预测中得到了有效检验。
“在做预测系统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家国情怀,就是要用所学知识为国家作奉献。”黄建平说。
20多年来,黄建平团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气科学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2021年,团队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牵头发起“一带一路”气候与环境国际大科学工程,建立干旱气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如今正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为提高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水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贡献着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担当。
“我常常对团队说,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成为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一流的!因为我们把学问做在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黄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