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

| 李金

惠敏莉是陕西著名的秦腔一级演员,是西安秦腔剧团易俗社社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1)

惠敏莉是谁? 陕西的秦腔迷,没有不知道惠敏莉的。不爱秦腔的人,也许多少听说过她这个人。惠敏莉是咱陕西著名的秦腔一级演员,是咱西安秦腔剧团易俗社社长。这一说大概都知道了吧。

以前我看到惠敏莉都是在舞台上,只能是远看,看到的是涂脂抹粉和花冠锦衣的“新娘”“窦娥”“林梦云”等秦腔演员角色,真正和惠敏莉第一次台下见面,是在陕西作家协会的院子里。那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省作协悼念陈忠实,惠敏莉也是去了,但她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悼念大厅外要唱一段戏作为悼念。因为陈忠实也是秦腔迷,所以西安的秦腔届名角以唱戏表示对陈忠实的哀悼。那天惠敏莉唱完戏后,朋友引荐我和惠敏莉认识,我们彼此握手寒暄、照相合影。

昨天我在易俗社剧院看易俗社演出的《易俗社》,易俗社被公认为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惠敏莉在易俗社演出《易俗社》,担当主角,扮演的是林梦云。《易俗社》这出故事主人公虽是虚构,但都有人物原型,旁白和事件都是有据可循。剧中人物经历是将易俗社的几个重要历史人物“融合而成”,名字也从真实人物中各取一个字组成。比如剧中社长高玉轩结合了高培支、孙仁玉、李同轩三位老社长的名字,男旦刘天俗名字则从王天民、刘箴俗而来,林梦云的名字也是从孟遏云而来。惠敏莉将这个角色演的可以说是唱做俱佳,形象光彩。她的演出刚柔相济,以声带情,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的声音甜美、韵味纯正。缠绵中满含着苍凉,哀怨中充盈着甜美。字字句句柔中有骨,骨中有血,血中有情,将一个民族大义前忍辱负重,国难当头时紧守爱情的陕西新娘表演得十分到位,尽显陕西女子的贤良、坚韧和博大。演出结束后,我在舞台上见到了还未来得及卸妆的惠敏莉,我们顾不上寒暄几句,就只在在舞台上合了个影。

在舞台上看到惠敏莉是雅而不俗,艳而不媚,浮而不虚,巧而不饰,庄而不逗,有情趣,有味道的艺术形象。见到惠敏莉,近瞧其真人,我感觉她既有经过大场面的那种落落大方的大气,又有小家碧玉的那种小女子的灵气;既有思维敏捷干净利落的那种敏,又有时尚魅力五官美丽的那种莉。她不仅是陕西秦腔届的名旦角,更是易俗社17任中迄今唯一的女性社长。 惠敏莉是一位多才多艺、德艺双馨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一位具有一定才能的组织管理者,不但本人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所带领的百年剧社易俗社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至高殊荣,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当代女性的一个典范。我很欣赏惠敏莉的唱腔,在我车载VC里经常播放她的唱段,听着这美妙的秦韵,消除了我旅途的劳累。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2)

惠敏莉,生于1971年,陕西黄陵人。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获得者,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杰出成就人物,陕西省十大“风云人物”,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

代表作主要有《昭君行》《柳河湾的新娘》《易俗社》《织梦人》《秦腔》《三滴血》《山里世界》《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寒窑记》等舞台剧及戏曲影视剧。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3)

《柳河湾的新娘》剧本在惠敏莉身上背了三年,六易其稿,2008年,终于用48天时间创排出这部爱国主义题材大戏,参加了第四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她主演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善良贤惠的关中女人柳叶。

“我们这一群人能不能再次打响易俗社的牌子?在兰州比赛时,心里是很忐忑的。”演出结束后,兰州当地报纸刊发的报道是:“柳河湾的新娘惊艳兰州舞台!”沉寂多年的易俗社终于有了一部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剧目。后来经过不断打磨,《柳河湾的新娘》陆续荣获上百个奖项,不仅编剧、导演,连灯光、舞美、道具、化妆造型,都因这部戏获了奖。

这之后,惠敏莉主演了一系列秦腔剧目,在《党的女儿》中,她演绎革命者田玉梅九死一生,为解放事业奉献出宝贵生命的故事;《织梦人》中,她扮演我国第一代纺织女工赵梦桃。

尤其是《易俗社》这部戏,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以独特的戏中戏方式展现易俗社的发展历程,她在其中扮演踏歌梨园、追梦圆梦的第一位秦腔女演员林梦云。惠敏莉说,“我在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性格里面创造、分析、思考,也被这些在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发出的光辉所照耀。”

惠敏莉把易俗社称为“我的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她从女同学到女老师,摘取梅花奖、获得文华奖、夺得白玉兰奖,戏曲名家吃过的苦她都经历过。“我也有意志消沉、困顿不前的时候,但我有个便利条件,就是在自己最低沉的时候,排一出硬朗的戏,比如说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在唱念做打中提振自己的精气神。”

担任易俗社社长,后又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惠敏莉考虑的不再是自己的一方舞台,而是易俗社的永续发展。当她发现易俗社先贤们留下来的戏文剧本等“宝贝”尘封在不到10平方米的资料室时,就腾出8间宿舍,把这些史料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

后来发现这也远远不够,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建议。2021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易俗社为文化坐标的文化街区建成了,融合秦腔艺术展演、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等为一体,是古都西安发扬秦腔艺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新名片,立刻成为西安文旅的打卡地。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4)

陕西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陕西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要能听秦腔;三秦城乡美丽不美丽,要紧的是看到惠敏莉。”

从五岁起父亲就开始教惠敏莉唱秦腔,“未开言来珠泪落……”她学唱的第一个秦腔唱段恰来自易俗社的名剧《三滴血·虎口缘》,虽不解其意,但一颗种子已经萌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4岁时惠敏莉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在这里学习的四年,她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练功场里呼出的白气会化成冰晶挂在眉毛上,通往戏校的山路长得走不到头,厚厚的剧本老也抄不完……但就是在这黄土高坡之上,秦腔的“四功五法”如黄土一般,一层层夯实成为她的艺术根基。

1989年,不满18岁的惠敏莉如愿考入她从童年起就心心念念的易俗社,在这里得到了常警惕、肖若兰、张咏华、全巧民、姜云芳等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她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磨练,主演了四十多本大戏,出版多张专辑,获得多项殊荣。

2005年,面临文化体制改革的易俗社处于发展瓶颈期。当时已经是业务副社长的惠敏莉蓄力打造一部戏。“我们有一句行话叫一部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救活一个剧团,还能出一批人才。”她希望通过一部戏让古调独弹的易俗社再次弹响时代旋律。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5)

惠敏莉在戏里的角色最有名的算是那个“新娘”。她在西安秦腔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中担纲主演“新娘”,这也是她的成名作。只要提到《柳河湾的新娘》,就会提到惠敏莉;只要说到惠敏莉,就会说到《柳河湾的新娘》。这是一部充满戏剧冲突的大戏,讲述了新娘柳叶从夫妻分别,到为信守诺言而被误解,历经十年艰辛,最后献出了生命的故事。这个“新娘”惠敏莉一经掀开盖头,便艳惊四座,先后荣获全国及我省20多项秦腔大奖,并赴北京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优秀剧(节)目汇报演出,获得了北京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剧协专门为该剧召开了研讨会,会上,大家对该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剧作好,舞台好,演员好”,对“新娘”的表演给予高度评价。此次凭借《柳河湾的新娘》荣获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获奖后惠敏莉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很激动,她说自己多年来奋战在秦腔舞台,而《柳河湾的新娘》屡屡获奖,证明这是一部传得开、留得住的作品,这个奖项也是她个人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奖项。

惠敏莉不仅仅饰演“新娘”,她也在秦腔老戏里饰演了很多角色。,她曾塑造了《三滴血》里贾莲香、《夺锦楼》中的钱瑶英、《盗虎符》中的如姬、《西施泣别》中的西施、《貂蝉》中的貂蝉、《断桥》中的白素贞、《霍去病》中若月等30多部秦腔剧目,在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戏曲连续剧《狸猫换太子》、《金碗钗》、《山里世界》中担任重要角色。她扮相端庄俊秀,唱腔委婉多情、是陕西著名的旦角演员。惠敏莉饰演的这些旦角,得益于肖若兰、全巧民、张咏华等老艺术家的手把手的教会她一招一式,使她既能目睹名家的风采,又能聆听名家的教诲,特别是在唱腔方面受到姜云芳的多年栽培,使惠敏莉的唱腔融合了易俗社的演唱风格,有表现了自己嗓音的特点,形成了她自己的演唱风格。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个人事迹(篇6)

海棠树是易俗社的社树。海棠花素有“国艳”之美誉,早在易俗社成立之初,老先生们就在易俗社的小花园里栽下一棵海棠树,寄予对易俗社的厚望。后来的易俗社人不负先辈教诲,将易俗社发展壮大,为西北五省乃至全国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秦腔艺术家,让秦腔艺术不断开枝散叶。

百余年来,无数的文化巨匠与易俗社发生互动,使易俗社成为一个112年从不停更的“文化账号”。

在易俗社中漫步浏览,可谓一步一景,每一个老物件里都有一段往事。剧场前厅,摆放着鲁迅先生的塑像和一块“古调独弹”的匾额,惠敏莉说这是鲁迅先生与易俗社的一段美谈。

1924年7月,应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邀请,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先后五次在易俗社观看《双锦衣》《大孝传》《人月圆》等剧目。在此期间,适逢易俗社成立12周年,鲁迅亲笔题赠“古调独弹”的匾额,于褒扬之中,寓有规勉之意。离开西安前一天,鲁迅还将在西安讲学所得五十块大洋捐赠给易俗社。这段轶事距今整整100年,匾额下,易俗社的秦腔正声余音绕梁,百年不散。

爱国是易俗社创社之初的信念,也是行动。

五四运动时期,易俗社大力宣传新文化;抗战时期,易俗社曾冒着日军的炮火在卢沟桥前线慰问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也是最早赶赴抗美援朝战场慰问演出的艺术团体之一。

抗战时期,易俗社上演抗战五部曲中的《还我河山》,台上台下同声高喊“还我河山”,群情激昂,民心凝聚。1938年3月,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到西安开展抗日宣传文艺演出,易俗社为西战团提供演出场地。临行前,易俗社还赠送西战团一套完整的秦腔演出行头,这也是西北民众剧团的首套演出行头。

1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