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
全国妇联在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引领激励广大妇女跟党奋进新征程、巾帼建功新时代,全国妇联决定,授予黄会林等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篇1)
我省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惠敏莉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成为我省第5位获此殊荣的杰出女性,也是我省文艺界首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2012年就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此次又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的惠敏莉坦言,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基层的戏曲“守艺人”,非常感谢、也非常感激各级组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与亲切勉励,并表示自己将继续心怀感恩,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同时,不断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塑造出更多优秀的女性形象;以勤勉、勇敢的“半边天”引领作用,倾情创作,演绎历史沧桑巨变、人民砥砺奋进的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百年易俗社开放包容的文化道路,与广大妇女姐妹一道,立足岗位、续写荣光,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延绵不断的巾帼力量!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篇2)
惠敏莉,女,汉族,陕西黄陵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演员,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国际和平艺术家、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最具有文化影响力杰出成就人物、陕西省十大“风云人物”、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新中国成立以来“最美劳动者”、西安市“最美奋斗者”“西安市劳动模范”。
先后担任陕西省第十三届、十四届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第十六届、十七届人大常委,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西安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十次、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戏剧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篇3)
惠敏莉,生于1971年,陕西黄陵人。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社长,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获得者,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陕西省最具文化影响力杰出成就人物,陕西省十大“风云人物”,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
这位来自黄土高原上的龙乡女儿,1989年考入西安易俗社,正式开启她的艺术人生。从事秦腔艺术40多年来,先后主演60余部本戏、折子戏,拍摄戏曲电视连续剧及戏曲电影十余部,出版发行了盒带、CD、VCD、DVD个人唱段、剧目专辑等100余部作品,塑造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众多生动的巾帼形象。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篇4)
多年来,惠敏莉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舞台上,她是“战斗员”,身体力行地弘扬艺术,将秦腔唱到全世界;舞台下,她是“指挥员”,向年轻一代传授“艺精戏硬”的成长箴言;作为易俗社社长、秦腔界的旗帜,她当好秦腔艺术守正创新的“服务员”,带领易俗社昂扬迈出新时代的新步伐,为秦腔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要给老百姓精神上的支持,让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培养的艺术家永远没有忘记他们。”惠敏莉常对易俗社的演员们这么说。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里,易俗社人都坚守在文艺岗位,在惠敏莉的带领下践行“初心”,为百姓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秦腔大餐。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篇5)
陕西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陕西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要能听秦腔;三秦城乡美丽不美丽,要紧的是看到惠敏莉。”
从五岁起父亲就开始教惠敏莉唱秦腔,“未开言来珠泪落……”她学唱的第一个秦腔唱段恰来自易俗社的名剧《三滴血·虎口缘》,虽不解其意,但一颗种子已经萌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14岁时惠敏莉考入陕西省艺术学校延安分校(鲁艺),在这里学习的四年,她印象最深的是冬天练功场里呼出的白气会化成冰晶挂在眉毛上,通往戏校的山路长得走不到头,厚厚的剧本老也抄不完……但就是在这黄土高坡之上,秦腔的“四功五法”如黄土一般,一层层夯实成为她的艺术根基。
1989年,不满18岁的惠敏莉如愿考入她从童年起就心心念念的易俗社,在这里得到了常警惕、肖若兰、张咏华、全巧民、姜云芳等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结合老师们的教学,她在表演实践中不断磨练,主演了四十多本大戏,出版多张专辑,获得多项殊荣。
2005年,面临文化体制改革的易俗社处于发展瓶颈期。当时已经是业务副社长的惠敏莉蓄力打造一部戏。“我们有一句行话叫一部戏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救活一个剧团,还能出一批人才。”她希望通过一部戏让古调独弹的易俗社再次弹响时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