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

| 泽慧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1)

杨瑞清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是否也有第一代中师生乐天知命的情怀?他们无论在内心是否存有一丝不甘,但就像“生命吻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所说的那样,始终有憾而不悔,无怨而坚强;或者是否还有作为被称为“南京大萝卜”男人具有“选我所爱,爱我所选”的执着坚守和坚定之爱,以及甘于牺牲、不计得失、所谓“傻瓜种瓜,种出傻瓜”的“傻子精神”?...

后来,我发现自己的猜想是多余的。杨瑞清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除了陶行知思想的伟大洗礼力和强大感召力外,还有他在开展“‘行知教育’实验”过程中,给他内心带来的深深的满足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正如杨瑞清所说:“扎根,让我们接收到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的感召力,引领我们走上了爱乡村、爱教育、爱儿童的正途。将根基牢牢地扎在乡土文化、行知文化肥沃的土壤里,就能源源不断吸收营养,就能化解乡村教育的各种困扰。”

面对乡村小学办学条件和孩子成绩都“差”的情况,杨瑞清仿佛回到陶行知当年,按照“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编写儿歌,教儿童识字,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他把池塘当成教室,带领孩子观察荷花如何绽放,拓宽孩子的认知视野;他把栽树开发成课程,带领学生去观察树木生长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但杨瑞清认识到,一直在废墟里,进行“生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在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学生和老师的需要,必须在“办学条件”“师资保障”和“实验空间”等方面,实施突围。而要实现突围,自然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而要赢得领导的关心和社会的支持,又离不开自身坚定地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并且能够取得显著成绩。

想明白后,杨瑞清开始走上了当代陶行知的奋进之路。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2)

1994年,杨瑞清创建行知基地。在这里,杨瑞清初次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吸引城市孩子来学习农事。采茶叶、刨花生、喂牲口,夜晚的星空和篝火,吸引了许多城市孩子来体验乡村生活。杨瑞清巧妙地将学农活动归为三类课程,一类是“体验农村生活”,粗茶淡饭,夜半行军,野外生存;一类是“学习农村科技”,让孩子了解种植、养殖、气象等在农村伸手就能摸到的科学技术;一类是“了解农村建设”,组织学生走村串户,了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如何出去打工。很多城市孩子表示,行知基地的活动对他们触动最大的是走访农民:农民的淳朴和善良、疾苦和希望都使他们感动,让他们思考。此后,杨瑞清又带领学校教师开发了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等,在营地建设、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引发社会关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行知校园还完整保留着村小的面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现代化教学楼淡雅素净,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比邻,书声与鸟鸣相得益彰。300亩校园,3000名师生,曾经落后的村小,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幼儿园、3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

“如果没有行知基地的创立和发展,行知小学极有可能在布局调整中被撤掉,也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费投入,获得新生。”杨瑞清坦言,行知基地为行知小学的孩子争取到了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条件。但更大的意义在于,行知基地为乡村孩子的成长打开了一扇窗、一扇门。而随着基地的长足发展,杨瑞清的想法也越来越“高上大”了,他希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共办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地球公民”。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3)

2023年7月,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揭晓,杨瑞清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杨瑞清的获奖,既代表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对其《“行知教育”实验》的肯定,又为同行提炼和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提供了一个经典范例。

“成果简介”是成果奖申报的重要部分,包括:成果名称、成果起止时间、实践检验起止时间、关键词、成果概要(一般500字以内)、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一般800字以内)和成果创新点(一般500字以内),这就要求对文字进行高度提炼,行文简练精辟而又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以杨瑞清申报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为例,其成果概要为:

①开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

②构建了“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育人体系;

③形成“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范式;

④搭建了“社会即学校”的协同育人平台,走出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

其解决的主要问题为:

①当代乡村学校的生存问题;

②乡村教育的公平问题;

③乡村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的问题...

其过程和方法为:

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培育乡村新人、创办一流乡村学校为目标,以“‘行知教育’实验”为抓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①“村校一体,生活育人”(1981年—1993年);

②“城乡联合,实践育人”(1994年—2006年);

③“国际交流,文化育人”(2007年—2014年);

④“品牌共享,生态育人”(2015年—现在)。

其成果的效果为:

①培养了大批“做真人、爱生活、善学习、有担当”的“精彩陶子”;

②造就了一批“扎根乡村、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真心良师;

③建成了一所“爱满天下、知行合一、面向未来”的一流乡村学校;

④发挥了行知教育思想在国内外的示范影响力...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4)

杨瑞清无疑有了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称之“当代陶行知”并不为过。

大力弘扬以杨瑞清为代表的乡村教育家的精神,对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杨瑞清说“感激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陶行知先生的人生道路、教育思想给了我极大的滋养;也感激有一方肥沃的土壤,学校这么多年得到了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和部门扶持和关心;更感激有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真的赶上了好时代。”

杨瑞清表示,荣誉是新的起点,他还要“再扎根、再突围、再超越和再共享”,更加扎扎实实地做事,让行知路上开出更美丽的花儿。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5)

1981年“五四”青年节前,即将从南京晓庄师范(现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的杨瑞清,凭着一腔热血地敲开了校长室的门,递上一份决心书。他决心学习陶行知,走陶行知之路,到艰苦乡村教书办学,其情其感真挚而纯粹。

也就在这一年,杨瑞清如愿来到当时江浦县一个偏远的村办小学——五里小学工作。

人的想法一般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杨瑞清在这所学校工作至今已经40多年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不变”,数次拒绝进城,选择扎根乡村教育,实现“让乡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好教育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篇6的青春梦想呢?

我想主要原因是陶行知思想的伟大洗礼力和强大感召力。

从杨瑞清决定去南京晓庄学院上学的那一天起,似乎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和这所学校的创始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联系在一起了。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在晓庄学院求学的、还处在儿童时期的学生而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种子,而刚好在杨瑞清心中播下的那粒种子——最大、最为饱满、生命力也最旺盛。他深深地向下扎根,以至于以后不管遇到怎样风雨,总是巍然不动;他最早地破土而出,努力向上生长,以至于以后长成参天大树并且开花结果、芳香四溢、香飘千里...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6)

“不恋城市恋乡村,不恋机关到基层”是杨瑞清的真实写照。1983年5月,杨瑞清调任县团委副书记,4个月后,杨瑞清却辞掉了工作,回到了条件简陋的五里村小学。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杨瑞清40余年来一直坚守乡村教育呢?杨瑞清说,首先,他就是江浦人,从小就在山村里长大,对乡村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其次是榜样的力量。陶行知先生是大学教授,他居然辞职到乡村为农民办教育,这个榜样太伟大,太打动人了。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陶行知先生。当时从团委辞职回来,很多人说我太傻了,太冲动了,让我很郁闷。后来我了解到陶行知先生当年也有人说他傻,他居然写了一首诗,这个诗只有16个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把这16个字抄在本子上面,从此刀枪不入,别人怎么讲我都不在乎,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杨瑞清觉得能支撑自己一路走来还有乡村教育无穷的乐趣。“跟这些淳朴的农民打交道,跟天真烂漫的孩子打交道,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杨瑞清看来,教师是一份非常迷人的工作。“教师这种工作的创造性空间是巨大的。仅仅一个班的学生,学生将来多大程度的成才,多大程度的创造幸福生活,这个里面的创造空间是极大的,没有什么事情有这么迷人。”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7)

行知小学的标识及校徽是一位校友设计的,他当年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是杨瑞清的鼓励燃起了他的希望之光——“你对色彩与线条那么敏感,一定是个美术人才”。后来,这个“后进生”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走上了艺术设计之路,现在已是副教授。杨瑞清“赏识教育”理念再一次被证实。

几乎每一个行知小学的学生都对杨瑞清心存感激和怀念。1986届毕业生王荫霞“重读四年级”倾注了杨瑞清太多的心血,这位荣获2018“南京好人”“中国好人榜”的优秀校友曾在很多场合表示,是杨瑞清老师在自己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2001届毕业生张兴海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此生无悔入行知》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行知学校给予我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气质;2013届毕业生杨彩艳身患重病绝望之时,是行知小学师生和杨瑞清的关心帮她渡过了难关……因为他们在孩子心中投射了一束光,所以走上社会的行知学生普遍都很阳光善良、热爱生活。

在杨瑞清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他们彼此紧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每颗星星都用光和热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只盯着考试,只看到分数。”在杨瑞清眼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快乐自信、健康成长,才是小学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多年前,杨瑞清邀请一位农民丁跃生来学校种荷花,如今,丁跃生种出了1000多种荷花,每年有两三百万收入,还成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是行知小学送给孩子们的另一本活教材。杨瑞清把孩子看到的、学到的归纳为4个字:第一个字是“美”,每年5-11月,万紫千红竞相开放,景色很美;第二个字是“富”,看到种田也能种得那么富有,生活过得那么潇洒,孩子们非常羡慕;第三个字是“高”,高收入是来源于高科技含量;第四个字是“乐”,丁老师总是笑呵呵的,种荷花让他快乐,劳动致富更让他快乐。杨瑞清认为,这四个字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有人生观、价值观在里面,有理想在里面,有美感在里面”。

杨瑞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行知学子,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人。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践》获特等奖。此外,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生动的实践总结,杨瑞清撰写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正式出版。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十余种荣誉称号。

从五里小学到行知教育集团,杨瑞清带领师生用40余年走出了一条乡村学校“逆袭”之路。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对此评价:“行知教育集团这个经验很宝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发展。”

步入行知教育集团,迎面便可看见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校园环境清幽,碧水映荷,它们仿佛穿越时空,凝望着杨瑞清41载“行知路”上的欢乐与艰辛、付出与收获。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8)

9月8日,在南京浦口行知学校的“侨胞之家”会议室里,记者跟远在北京、即将参加9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教师节表彰大会的杨瑞清进行了视频连线。

“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我的内心充满喜悦、激动,最真切的感受是感激。”视频连线中,杨瑞清表示,最好的感激是“成长”。他说:“还是要加快成长,要扎扎实实地做事,这个信念会支持我和同事们继续坚持开展行知教育实验,坚持走行知路。教师是一份非常迷人的工作,跟这些淳朴的农民打交道,跟天真烂漫的孩子打交道,有无穷无尽的乐趣。虽然我在这个学校工作41年了,明年就要退休,但是办乡村教育,学习陶行知,走行知路,是没有退休的。我一定会一直继续努力做下去!”

1981年“五四”青年节,即将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现南京晓庄学院)毕业的杨瑞清忐忑地敲开了校长室的门,递上一份决心书:到艰苦、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杨瑞清意志坚决,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一所村办小学——五里小学。

杨瑞清主动要求从一年级起始班带起,但开学第一天,却有一个女孩没有来。当天下午他就火急火燎地上门找家长,得到的只是一句冰冷的回答:“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家里需要她放鹅。”后来,他坚持每天放学后赶到女孩家,一边陪她放鹅,一边教她功课。整整一个月,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了。村民口口相传:“五里小学来了一位好老师。”视频连线时,杨瑞清坦言:“我也曾是农村孩子,特别能理解这些孩子的不易,他们不是笨,而是学习条件差,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了才能到校上课。”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9)

1983年5月,杨瑞清调任县团委副书记。但在杨瑞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自己离开五里小学时班级告别会上的场景:孩子们一个个哭得像小泪人似的,拉着他的手问,“杨老师能不能不走?”

思虑再三,杨瑞清郑重地向组织提出申请:“适合做共青团工作的人很多,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于是,当了4个月江浦县团委副书记的杨瑞清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视频的另一端,杨瑞清说,因为这个选择,有些人把他看成“傻瓜”。“后来,我了解到陶行知先生当年也有人说他傻,他居然写了一首诗:‘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把这16个字抄在本子上,从此刀枪不入。”杨瑞清眼神坚毅,淡淡地说,“我甘愿做这样的傻瓜,铁心做一辈子乡村教师。”

初来五里小学时,杨瑞清曾对学情做过深入分析:全村9个学段357个学生,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孩子们普遍缺乏自信心,间接导致农村家庭负担增加。

学习杨瑞清事迹作文(精选篇10)

42年前,他带着从陶行知先生那里汲取的信仰的力量,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出发,来到浦口一所偏僻落后的村办小学,立志扎根乡村学校,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40余年间,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开辟了“生活即教育”的行知教育实验道路,构建了“爱满天下”的大情怀育人体系,形成“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与教学范式,搭建了“社会即学校”的协同育人平台,走出一条乡村教育现代化之路。陶行知先生的精神与思想,也让他们在扎根乡村的实践中找到了乡村教师的价值与幸福。他就是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

这里曾经是一所偏僻艰苦的乡村小学,40多年前,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在校舍前种下了一片小树林,想等小树长大了,给孩子们做课桌椅用。40多年过去,当时带领孩子们栽树的杨瑞清也步入了花甲之年。

1981年,杨瑞清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一所偏僻落后的村办小学——江浦县五里小学。

18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