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 庄宇

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1

“确诊,运动神经元病,就是渐冻症!”由于身体不适,在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吴秋瑾诊断结果。此后病情不断恶化,目前她的语言功能、行动能力等已经严重受损。其实,病症在吴秋瑾身上早有征兆,平常执勤时她经常会感到胳膊痛。

听到确诊结果,她的同事和战友们无法接受。在他们心中,动作迟缓僵硬、说话含混不清等,很难与吴秋瑾联系起来。身材高挑的她,一直都是笑声爽朗、说话有力、步履矫健。面对难过的同事战友,反倒是豁达的吴秋瑾去宽慰他们。

吴秋瑾曾说,她舍不得离开她的岗位,舍不得这身警服,要把握有限的时光,去完成最有意义的事情。尽管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她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手指变硬变形也要敲击键盘处理工作,腿脚麻木不便干脆住在单位。直到2022年10月,吴秋瑾已经生活无法自理,不得不回家休养。由于病情发展较快,现在的吴秋瑾全天需要人照料,晚上睡觉要戴呼吸机。

“心中有阳光,就不怕被冻住。”吴秋瑾坚定地抉择,要把有限的时光,放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

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2

心中有阳光,就不怕被冻住。通过学习吴秋瑾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深刻地感受到吴秋瑾同志不愧为新时代巾帼英雄。从警29年,吴秋瑾同志始终守护在监管改造工作一线。她用心用情融化坚冰、解开心结,帮助1900多名罪犯点亮心灯,指明新生方向;在援鄂抗疫工作中,她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忠勇逆行。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义无反顾、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大局情怀。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民警,将以吴秋瑾同志为榜样,见贤思齐,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忠诚和责任,奉献与担当,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青春动力,为奋力推进贵州监狱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3

吴秋瑾,女,196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女子监狱三级高级警长。2020年10月确诊“渐冻症”后,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她仍然坚守岗位,直到2022年10月,组织强制命令她回家休养。

在老同事唐玉英记忆中,身材高挑的吴秋瑾一直都是英姿飒爽、干净利落,是单位出名的“拼命三娘”,也是教育改造能手。

1994年,25岁的吴秋瑾成为宿州监狱一名民警。2001年,女子监狱从宿州监狱分离,初期条件艰苦,民警只能挤在活动板房里办公,吴秋瑾主动申请加入“拓荒”队伍。

“把每一名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是我们的责任。”这是吴秋瑾从警的初心,她用自己的耐心、爱心、细心,融化一个个失足罪犯心中的坚冰,让她们重新回归社会。

年轻的罪犯小云(化名)性格暴躁、行为乖戾,不仅抗拒改造,还动不动与同犯吵架甚至打架。吴秋瑾迎难而上,她坚信小云这看似坚硬的“外壳”之下,肯定包裹着一个柔软的内核,关键是如何找到突破口?

吴秋瑾认真查阅小云的所有资料,深入分析她的成长史、家庭背景和性格成因,认为小云的举动源于长期缺少母爱。此后,她以情动人,教小云识字,鼓励小云报名参加活动,并变着花样给予奖励。渐渐地,小云发生了变化,一天天向善向好,一步步走向崭新的生活。

罪犯文文(化名)一直表现良好,可突然,积极分子变得消极起来。吴秋瑾耐心询问后,得知文文的丈夫提出了离婚,并提出把两个可爱的女儿也带走。

支撑文文积极改造的就是家人,怎么办?吴秋瑾立即行动起来,发现文文丈夫离婚的心意已决,便在孩子抚养与探视问题上为文文努力争取,最终事情出现了转机。

在监狱举办的“开放日”活动中,文文惊喜地看到父亲带着大女儿前来探视。从父亲口中,她得知吴秋瑾去家中探访,并送去1000元助学金和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据统计,29年来,共有1900余名罪犯经吴秋瑾教育改造后,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其中转化重点顽危犯50多人,转化成功率100%。

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4

个子高高的,梳着长马尾,面庞清秀的小姑娘,这是周荣新对吴秋瑾的第一印象。

2001年,周荣新在安徽省第三监狱一大队八中队担任中队长,她也是吴秋瑾的直接领导。回忆起那个时候,周荣新说,“是一个性格活泼的小姑娘,走路快,语速快。不过她说话真的是铿锵有力,一看就是当警察的料。”

讲话利落,做事麻利,走路风风火火是单位同事对吴秋瑾一致的印象。安徽省女子监狱四级高级警长唐玉英回忆,她当时有一个很经典的动作:撸起袖子一挥手,立马开干。

2001年,女犯监区从宿州监狱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安徽省女子监狱。吴秋瑾主动申请,加入“拓荒队”,成为安徽省女子监狱二监区六分监区副指导员,具体负责全监区所有罪犯档案的整理登记转移工作。

“认真,这是吴队经常同我们说的两个字。”唐玉英说,无论做什么事,吴秋瑾也总是贯彻着这两个字。警务技能实操不规范,就分解动作抠细节;台账记录不严谨,就从源头上明确台账记录的要素;计分考核规定、改造流程不够细致,就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唐玉英回忆称,刚成立的女子监狱条件艰苦,设施简陋。“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办公室里只有4张桌子,中午吃饭时办公桌就变餐桌。晚上来不及回家时,就把桌子拼起来当床,铺上自带的被子,凑合一晚。”

不仅如此,作为新成立的专门关押女犯的监狱,如何建立规章制度、如何做好管理,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我们像一支‘拓荒队’,什么都需要从头开始摸索,加上警力紧张,那段时间吴队几乎整日整夜‘泡’在单位。”唐玉英说。

“她一直都是一个对待工作很拼命的人。”安徽省女子监狱第九监区监区长王安萍说,“有一次我晚上值班结束后,10点左右,发现吴队竟然因为太疲累,趴在桌子上就睡着了。”

在吴秋瑾的儿子贾若禹眼中,小时候的妈妈是“消失”的。“我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大多数时候只有在电话里才能听到妈妈的声音。有时候她打电话关心我的学业,我这边刚要回答,她那边就着急地说‘我有事就挂断了’。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出去玩,中途妈妈突然接到单位电话就得赶回去,只留下我和父亲。”

“当时只知道妈妈整天都很忙,小时候我会不理解。”贾若禹说,但如今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公安特警,成为这个职业里面的一员之后,也渐渐理解了她。

“她教育改造罪犯时,是因人施教、刚柔并济的,该强硬的时候绝不手软。”唐玉英说,“该细心时也丝毫不马虎,她能用心去感受罪犯的情绪,花心思找到罪犯的心结,耐心施教。”

“一看她的眼睛黑黢黢的,被她盯着就犯怵。但她又会悉心地照顾你,让人又敬又爱又怕。”对此,已刑满释放的小云(化名)深有感触。

刚入狱时,小云是民警眼中的“刺头”。“那时20岁出头,心里有一股不服管的气,别人越让我这么干,我偏要对着干。”提到自己以前的状态,小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面对这么一个不服管的罪犯,吴秋瑾主动接手。在认真查阅小云的所有资料,深入分析她的成长史、家庭背景和性格成因后,吴秋瑾发现小云的种种行为是源于长期缺少亲情。小云也直言,“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改造不好,加刑才能使父母丢脸,才能报复他们。”

于是,吴秋瑾开始从小事着手,生日时亲手做生日面,逢监区有文化活动就鼓励小云报名参加……这一点一滴的行为逐渐打开了小云的心扉。渐渐地,小云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排斥民警的管教,满身的“刺”开始软化。

“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母爱。”自那时起,“吴妈妈”成为了小云对吴秋瑾的爱称。

小云还记得,吴秋瑾第一次接手她时,由于自己是监狱中的“三无”人员(无电话、无会见、无汇款),生理期来临,连卫生巾也没有。“我当时也是没法子了,便去找了吴队,她当时很严肃,让我先回去。”小云说,“我当时以为不会有人管我了。”

可没过多时,吴秋瑾私下吩咐民警给了小云一包卫生巾。“那对我来说,是一份爱,我从小没有得到的爱,但在队长身上得到了。”小云回忆。

后来,吴秋瑾几经周折、四处联系,找到了小云的家人,并说动他们来看望小云。“在看到我妈的那一刻,看到她白头发的那一刻,我就跪下了。从那以后,我妈也开始定期来看我。”

在小云出狱的那天,吴秋瑾专程来送小云时,还对她说,“再见,再也不见。你出去以后要好好地过日子。”

29年来,像小云这样经吴秋瑾教育改造的罪犯有1900余名。

“谢谢你当初救了我。”时隔十年,在得知吴秋瑾生病之后,小云特地从外地赶来看她。小云告诉南都,“吴队一直在关心我过得好不好。我告诉她我已经结婚生子,买了房也买了车了,我现在生活很安逸。吴队当时眼眶红了,她说很欣慰看着我现在能这么好。”

吴秋瑾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精选篇5

看了吴秋瑾同志的事迹报告会,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觉得我和吴秋瑾同志有莫名的亲切感,“监狱工作者”,“一线民警”,“改造罪犯”,“援鄂队员”这些关键词,都是我与她的“相似点”。

学习了吴秋瑾的先进事迹,我既感动又震撼。在援鄂工作队的微信群里,来自五湖四海的队员们都跟我一样,有震惊和惋惜,更多的是敬意和佩服。曾经并肩作战过的队友,再一次用模范行动展现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用生命之歌诠释了监狱民警的使命和担当。

身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深知,改造罪犯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我将以吴秋瑾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用心用情,走在教育改造拓荒的最前沿;学习她始终坚守,帮助罪犯重塑新生;学习她言传身教,引导罪犯“向正”,“向善”,“向上”。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我们也要学习她阳光、积极,面对困难不退缩,在人生低谷向阳而生。

17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