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

| 吴泽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

热孜万古丽还动员社区140多名退休党员、居民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群众说事点”,凝聚集体力量为居民解决困难。谁家装修遇到问题、哪个孩子入学资料不全、哪个居民需要就业……“群众说事点”都会帮助解决。从今年3月成立至今,“群众说事点”已为居民解决问题近百条,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与柯坪路北社区相邻的社区经常有居民前来寻求帮助,热孜万古丽总是积极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邀请相邻社区的人大代表联合办公,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吐尔逊·买买提是滨河社区居民,他来到“人大代表工作室”,反映居民活动广场没有公共厕所、小区篮球架损坏无人修等问题。热孜万古丽和滨河社区人大代表实地查看后,第一时间将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并持续跟进,推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人大代表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数十件。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热孜万古丽在柯坪路北社区已经工作了14个春秋,听群众心声,解居民之忧,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为民服务是件幸福的事。”她由衷地说。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2

热孜万古丽立足社区特色,当好民族团结带头人。

柯坪路北社区是一个由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她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引导社区各族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她在社区设立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打造民族团结文化墙、组建草根宣讲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举办一场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好楼栋”、“好单元”、“好商户”、“好家庭”等群众性评选活动,让居民在来来往往、聚聚聊聊、说说唱唱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热孜万古丽始终心系群众,致力于民生改善。

柯坪路北社区是一个老人多、困难户多、流动人口多、商户多、重点人员多的“五多”社区,为居民服务要有一颗真心、热心、恒心,更需要人员和机制保障。在她的带领下,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招募150多名志愿者,设立了“红色爱心站”,开通了24小时服务热线,建立了居民困难诉求收集梳理、协调解决、公开反馈一套闭环工作机制。谁家大人就不了业、老人看不了医、小孩上不了学,哪家小两口闹矛盾、邻里有纠纷,谁家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哪家需要办理社保、医保、低保等事项,社区干部和志愿者们都会一一记录下来,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限时给予答复,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几年来,群众对居民委员会工作满意度达99%以上。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3

“阿姨,我来给你送菜了,今天的菜特别新鲜!”“是古丽吗?”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58岁的居民关素珍还没开门,就听出了门外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的声音。连日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和志愿者一直忙于为居民运送蔬菜等生活物资。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先进工作者、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从2008年到社区工作开始,她就带领社区干部开通了24小时便民热线,组织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并安排专人记录辖区居民诉求。哪家老人患有慢性病,哪家孩子该上学了,哪家居民换了工作,她都了如指掌。

这次从北京一回来,热孜万古丽·沙吾提便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

“每次需要帮助的时候,古丽都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社区书记我们很安心。”提起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社区居民充满感激。对此热孜万古丽·沙吾提热情回应:“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是一家人,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4

初到柯坪路北社区,热孜万古丽第一件事就是入户了解居民需求,晚上带着社区干部自查自纠,出台了工作职责规定、党员考核制度。经过半个多月的磨合,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高了、责任心强了。

当时,热孜万古丽逐一拜访社区的十几名退休干部职工和老党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邀请他们一起收集居民意见、宣讲党的惠民政策......一起为辖区居民服务。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热孜万古丽结合社区实际,设立党员示范岗,开设“微党课”“微讲座”,推动3家单位、42家商户与社区协同共建,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开展集体学习、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5

2003年,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热孜万古丽来到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头屯河街道工作,一干就是19年。19年,让这个一说话就脸红的姑娘蝶变为办事雷厉风行、遇到困难就向前冲的“硬核”书记。

2008年,热孜万古丽担任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片区柯坪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这是一个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商业网点多、困难户多的“四多”社区。

热孜万古丽把第一步棋“下”在了抓班子带队伍上。针对班子内部分工不明确、推诿扯皮、工作走过场的问题,她细化班子成员工作职责,制定党员考核制度。支部党员实施月评比激励制度,对工作表现好的给予奖励,表现较差的予以批评教育,督促转变工作作风,激励党员积极作为。

在热孜万古丽的努力下,班子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社区有了一支愿干工作、敢干工作、会干工作的干部队伍。

“以前总感觉不知道怎么干,现在按照制度走,每天要干什么都很明确。前几天,热孜万古丽书记去北京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一周多时间里,我们按照既定计划和流程开展工作,心里特别有底。”柯坪路北社区干部马宁说。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6

为深入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推动共同富裕主题培训,丰富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传统剧目的教育引导作用,日前,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组织余姚市的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在这群特殊观众中,我们采访了三位全国文明村的党委书记。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做一个“同乡亲们一道干”的书记。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梁弄镇南首,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群,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享有“浙东红村”美誉。横坎头村已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2022年横坎头片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单位。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7

块大糕:“80后”黄金军回村办起“大糕”体验店,为跟传统制作工艺区分,黄金军将自己的老本行模具制作跟大糕制作结合,将乡村文化、红色旅游特色糅进了世代相传的糕点。

一株蔬菜:占地58亩、投资3000万元的横坎头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已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为横坎头村增加经营性收入150万元。

一列小火车:坐上村里的观光小火车,可沿着观光线,看蔬菜种植基地,看漫山遍野的樱桃树,看白墙黛瓦的整洁屋舍。驶出横坎头村,还会一站站停靠隔壁“状元村”汪巷、“红果村”甘宣村……横坎头村通过这条红村游线,串联全域旅游研学线路,推动片区组团发展。

一个旅游综合体:横坎头村持续修缮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等红色旧址,投资1.5亿元建成浙东红村旅游综合体,推出《红村1942》沉浸式党建体验项目,每年超过30万名党员干部到村开展“初心之旅”。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8

从余姚梁弄镇区出发,途径连绵的青山、宽阔的四明湖,到达横坎头村。

“2003年我们这还非常落后,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村里都是泥路,白鞋一走就脏了。”横坎头村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回忆,当时大家都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如今的横坎头村,处处焕发新活力——

产业兴起了。村里种植樱桃800多亩,并扩种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青年回村了。许多80、90后返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等,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游客也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展馆、观光小火车、沉浸式剧本杀《红村1942》……一个个文旅项目,让横坎头村变为“网红村”。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9

作为同去的8个工作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李桂科主动把外出进修的机会让给同事,毅然留下来照顾麻风病患者。“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李桂科真情流露。仅有高中文化的他,从自学文化知识开始,啃下了一本又一本医学专著,记下了五六十本学习笔记。1982年底,他与毕业于大理卫校的县医院护士杨芬喜结连理。每次回到县城,妻子便成了他学习打针、伤口缝合的专职老师。李桂科还请来州上的专业医生现场教学,为麻风病患者做溃疡清创手术。

1983年底,李桂科被调任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皮防股股长,负责全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同时兼顾山石屏村和三营镇永胜村委会洋芋山麻风村患者的治疗工作。就在那个阶段,他时常用自行车带上消毒包,到麻风病患者家中做溃疡清创手术。“麻风病患者神经受损后感觉不到疼痛,没有保护意识,足底溃疡腐烂也不自知。我帮他们把腐肉割掉,一个星期就能长好。”李桂科贴心地告诉每一位患者,穿鞋子之前一定要先摸摸里面有没有石头,袜子一定要穿,鞋子也不能夹脚,要保护好自己的脚,不能受伤。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0

李桂科,一位伟大的医生

一直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很抽象,不知道为什么价值要通过贡献来体现。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们到大理州洱源县麻疯村体验学习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李桂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麻风病人、贡献给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贡献给全人类的健康。从李桂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实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新浪网一则报道对李桂科这样描述,“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从医之路,毅然奔赴与世隔绝的山石屏疗养院,开始长达33年的坚守。他刻苦钻研、悉心治疗,使426名麻风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风村’。他带领康复人员修路架桥、接水通电,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种植养殖业,使村民摆脱了穷困的生活。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孤寡老人,想尽办法解决疗养院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就学就业问题,他积极向国内外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带领疗养院的康复者到外地观光,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搭建了麻风病康复者了解外界、融入社会的新平台。”在麻疯村学习的两天,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李桂科医生的这些实实在在工作成绩,还有他可贵的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与世隔绝的麻疯村,李桂科给我们讲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更多的是讲他与麻风病患者共同奋斗的经历,从未对自己的困难抱怨过。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们,各种条件都很便利,年轻人更不能有抱怨,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向李桂科医生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否能够做到自我实现,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1

“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裕。横坎头发展的好,我们更要带动大家一起发展。”黄科威说。2018年,横坎头吸纳周边3个村子、3家企业,建立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促进共同发展。

“我们几个村书记坐在一起开会,大家的关注点就在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上,党建联盟先把合作联起来。”利用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横坎头牵头打造了全域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村企共享红色资源,联盟成员单位都成为体验式教学的“课堂”。

汪巷村是党建联盟一员,距离横坎头不到5分钟车程。四五月份到横坎头村旅游人多,村党委将一部分游客介绍到汪巷村感受进士文化,促进旅游经济共同发展。

“顺应党建联盟红色旅游的发展,我们村里新建了‘初新农庄’,有效承接从横坎头过来的游客。加上我们的基础建设、文化底蕴都比较好,游客越来越多。”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介绍。

组织联动,党员也联动。作为党建联盟中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天博消防设备有限公司党支部成了辖区内非公企业区域活动中心之一,支部书记黄益锋说:“横坎头的党建搞得好,我们一月开一次联席会议,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有时候村里党员也过来参加党日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2

红色基因是这片土地的先天气质。“浙东红村”横坎头村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就在此处。这个藏在四明山褶皱里,曾经备受贫困之苦的小山村,现已成为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0万元的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这个革命老区村是如何实现小康、闯出共富路的?10月中旬,记者来到横坎头村,探寻其爬坡过“坎”的故事。

“红+绿”上深挖一锹

回首横坎头村的发展历程,老书记张志灿满是感慨。2001年“灿书记”刚上任时,横坎头“一年两季稻,人穷往外跑”,有些人家还用着露天粪缸,村集体的账本上躺着45万元欠债。怎么办?“2003年,我们反复讨论,悟出了两个字,一个‘红’、一个‘绿’。”张志灿说,“红”就是讲好红色故事,“绿”就是发展绿色经济。思维一转,就可以换个天地。横坎头村因山而困,也可以因山而兴。

路子确定了,首先“洗脸化妆”。村里硬化道路、接通自来水、安装路灯,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等红色革命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横坎头村由此人气渐涨。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3

从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

梁弄镇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2018年2月,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近日,收信人之一、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回访。邱民波介绍,在回信的激励下,横坎头村构建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推进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红村风貌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4

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 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

1 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当年的疗养院共有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而80年代初,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他离开疗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李桂科有些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他最终选择

2 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医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苏晓标逢人便夸个不停——两年来,李桂科从未放弃对他的治疗,还花尽心思,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让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

和“钉子户”苏晓标一样,经过两三年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然而康复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放不下他们的李桂科,选择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一守就是30几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榜样8人物事迹完整内容介绍篇15

“跟着书记干活有劲,她总是冲在前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干部白金娥说,“凌晨两点多接到居民求助,书记顶着大风就冲向居民家,让我知道了党员该有的样子。”

白金娥说的书记,就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柯坪路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热孜万古丽·沙吾提。

2008年11月,热孜万古丽到柯坪路北社区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社区流动人口多、居民意见多;如今的社区商业网点多、志愿服务多、居民点赞多。14年来,热孜万古丽始终把“让居民生活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热孜万古丽任新村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时,和新村街社区联合办公,她说自己有幸认识了一位好老师,就是新村街社区党支部原书记安宝定。

“安书记特别敬业,干部和居民都很敬重他。他告诉我,要想得到居民认可、班子成员信服,就得以身作则、深入基层、为民办事、培养新人......”热孜万古丽说,安宝定的工作原则成了她开展工作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16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