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榜样8》典型事迹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
“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无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贵,雪中的梅。”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给张桂梅的颁奖词。实至名归,因为她是拿命在践行自己的初心。
在颁授现场,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细节——张桂梅被人搀扶着走进人民大会堂,人们清楚地看到她的手上贴满膏药。张桂梅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切。她在发言中动情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没有豪言壮语,却能直抵人心。
大山没有窗,山峦遮蔽了梦想的光芒,大山需要窗,他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张桂梅为师以德,志向恒远,数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担当与奉献。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推动创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位山区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她重疾缠身,每天吃着多种药物,却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徒步翻山越岭,走遍山区村寨,将阳光和雨露洒向孩子们的心田,为乡村女孩插上筑梦的翅膀。她勤俭朴实,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最低标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来资助学生、发展教育事业,他没有积蓄,却并不贫穷,知识是他的财富,信仰是她的力量。用红色的赤诚点燃大山的希望。她以“红梅傲雪,大爱无疆”的精神,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帮助他们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她是孩子口中慈爱又严厉的“张妈妈”,是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的“燃灯校长”。用初心和信仰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为民奉献、坚韧执着的高尚情怀!
春迎百花夏望月,秋收硕果冬傲雪。人间本多情,我读懂了你初心不变的教育情怀;生活本多彩,我看到了你甘于奉献的生命本色!
再高的山也无法禁闭梦想,再远的路也不能阻隔信仰,张桂梅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永远闪烁着希望之光,指引少年乘风破浪!她是时代的杰出楷模,是我心中敬仰的巾帼英雄!
有人不解,没有子女,没有财产,张桂梅如此拼命图的是什么。用她自己的话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时,她觉得值了。教书育人的朴素心愿,正是支撑她坚持到底的不竭动力,豁出命来也要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桂梅一样的乡村教师还有很多,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宛如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孩子们前行的方向,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在前行的路上坚守初心、照亮他人。因为热爱,我庆幸选择了教师这份平凡而神圣的工作。躬耕不辍、专注于心,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恪守的教育信条。我虽然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贡献,但在学生的拥戴、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赞誉中感受到了做教育工作的满足感。见贤思齐,为师以德,初心如磐,笃行致远。未来的路,我愿意牵着学生的手,将无数中国英雄的精神镌刻在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乘着信念的翅膀在祖国的天空中翱翔!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2)
一心执着为学生。“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力量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朴实无华的语言,蕴含着张桂梅老师对山区贫困学生最深沉的爱。女孩辍学在贫困山区较为普遍,为了让更多女孩能返回学校读书,家访成为张桂梅老师生活的常态,走访1500多户家庭,为的是了解到每一个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她把那些姑娘一个一个往回“捞”,哪怕是她自己掏钱,也一定让她们读书。
理想信念永不变。40多年来,她探索教育扶贫,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张桂梅老师有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独白:“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说到底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她就是这么一个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朴实纯粹为事业。常有人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桂梅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孩子的“妈妈”,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她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县的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中。
张桂梅老师尽显巾帼英雄本色。她那坚韧执着、无私忘我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同样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从张桂梅老师身上汲取到了很多力量,今后,我一定将张桂梅老师的精神落实到工作的每一处,脚踏实地工作,用专业的水平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学生,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_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毕生的追求。今后,我将继续在防护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走下观礼台,钱七虎激动地说道。
为战略工程装上“金钟罩”
上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之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当时,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在钱七虎看来,如果说核弹是对付敌对军事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
那年,他受命进行空军飞机洞库门的设计,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在核爆现场,他敏锐地发现飞机洞库的防护门虽然没有被炸坏,里面的飞机也没有受损,但是防护门发生了严重变形导致无法开启。
“门打不开、飞机出不去,就无法反击敌人。必须找出问题,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钱七虎首先想到的是改良传统手算模式,使用先进计算理论和设备。那时,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工程结构问题的数值分析方法刚刚兴起,他决定用这种方法解决飞机洞库门的计算问题,这在当时属国内首创。
辗转多方协调,钱七虎借来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工程机构的计算,解决了大型防护门变形控制等设计难题。
历时两年多,钱七虎成功设计出当时国内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飞机洞库防护门。那年,他38岁。
随着侦察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技术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
“‘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经过长达10多年的研究,他和团队构建了破碎区受限内摩擦模型,研究了地冲击诱发工程性地震的不可逆运动规律和深部施工灾变孕育演化机理,为抗钻地核武器防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战略工程安全装上了“金钟罩”。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4)
----宗殿洪 纪检监察一室主任
古语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纪检监察干部只有忘记心中的“小我”做到了思想行动上的“无私”,才能做到“无畏”,才敢于同腐败分子作坚决彻底的斗争。通过学习李长海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更加的理解了它的涵义。
一、刻苦钻研,争做业务带头人
在案件检查工作中,李长海同志始终坚持对每个案子的特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与此同时,李长海同志还深知要想干好案件检查工作,靠仅有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一颗刻苦钻研的恒心。他在查办每起案件的.时候都会仔细与同事分析案情,让每位同事都能掌握办案思路,并且他对于案件笔录非常重视,特别是在,在调查市直某单位案件时,在制作调查笔录的过程中,由于办案人员未能抓住主要问题,锁定关键证据,使案件办理陷入僵局。后来李长海发现这一问题,经过反复推敲物证,认真询问被调查人,并连续3次形成调查笔录,最终锁定违纪证据。李长海经常对我们说:“调查笔录是案件成败的关键,不能有半点马虎”。李长海经手的每起案件都亲自审查调查笔录,保证案件万无一失。
二、秉公执纪,不办人情案、关系案
在工作上,李长海严格按照职责办事,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面对腐败案件敢于严肃查办,面对“打招呼、说感情”的情况,勇于将压力化为工作动力,面对荣誉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李长海对于查办案件中的人情关系总能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就像20在查处区直某单位案件过程中,李长海查案前曾对办案人员说:“谁与被查单位有关系,现在就说出来,申请回避,如果开始调查后做手脚,别管我不讲情面!”李长海坚持原则,顶住压力。迅速锁定证据,当日下午5点钟开始调查核实,晚9点将被查单位负责人移送司法机关。
三、坚持原则,做合格的执纪人
李长海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有不畏艰难、披荆斩棘的意志和品格,勤能补拙,越难益坚。在纪检干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各类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过程艰难,有的内容繁复,有的涉及权势,有的涉及亲属,面对这些,李长海深知愤怒和痛苦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坚定严肃查办案件的信心。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委局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都能够认真及时完成,不计较个人得失。
多年来,李长海同志始终坚守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沿,始终把查办案件工作放在首位,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对错误倾向决不妥协迁就,坚持实事求是,严守纪律,固守廉洁从政思想道德防线,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纪检干部的良好形象,努力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通过学习李长海的先进事迹,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查办案件时,应做到“滴水不漏”,将每一份笔录都认真书写,每一份书证都仔细研究,将每一份手续都做全、做细。在案件查办过程中更要将每一个环节都提前演练,不给违纪人员以可乘之机。使我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李长海同志为榜样,不办“人情案、关系案”,坚定理想信念,拒腐蚀,永不沾,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模范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决不搞以权谋私、以案谋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5)
6月23日,3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内的训练视频显示,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在节点舱内,进行舱外航天服首套安装与测试、服装尺寸调节等工作,聂海胜在舱内使用训练仿真软件,与操作台配合,进行第一次出舱前活动机械臂操控科目训练。
7月4日,中国空间站两名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成功出舱,完成中国空间站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
时隔13年,中国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国足迹”。
然而,刘伯明在那一次时曾遇到险情,当时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号出舱任务正准备执行。然而,就在出舱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第一次拉门,翟志刚和刘伯明使出全力,舱门却纹丝未动。第二次拉门,舱门拉出了手掌宽的缝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时,两人的体力已经透支到极限。如果舱门打不开,神七的核心任务,出舱行走就无法达成。
休息片刻后,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竟突然响起了火灾报警声。太空中一旦产生火花,轨道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舱活动即将展开,无数中国人都在翘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报,还是继续出舱,航天员们面临艰难抉择。
刘伯明在采访中曾表示:“‘神七’这次任务是什么,就是出舱。只要我们出舱了,这次任务就顺利完成了,至于我们回不回得去,其实个人的生死,跟国家民族大义相比,轻如鸿毛。”按照出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一块固体材料的试验模块,然后再展示国旗。那天,三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
“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刘伯明说,“展示五星红旗,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6)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以往,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日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繁杂心灵……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8颁奖典礼》最终在2018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一样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可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当好好想一想今后怎样活着。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此刻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梦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必须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7)
他是一名优秀军人。如今,他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村官”。
他,就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今年11月10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名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58岁的吴惠芳赫然在列。
吴惠芳拥有25年军旅生涯。1980年,他考入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由贺龙元帅亲手创建的原南京军区某红军师。
服役期间,吴惠芳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作战、98抗洪等重大任务。2002年,表现优异的他被任命为原南京军区某红军师政治部主任。
然而,3年后,吴惠芳却作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告别在杭州生活的妻女,以自主择业的方式脱下军装回到农村老家,投身新农村建设。
“说实话,自打进了军营,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选择回村,因为我早已爱上了部队的一草一木。”吴惠芳说。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8)
“这些年来,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我们永联村敢闯敢做、‘敢’字当头,敢破敢立、敢于争先,‘敢’字精神非常重要,是支撑我们永联走在前列的重要精神力量。”吴惠芳表示,新的一年,他将带领永联村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为引领,在乡村治理机制、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敢闯敢试,为张家港在新征程上全力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贡献永联力量。
他是一名军人,25年军旅生涯成长为部队师级军官,曾率领部队赴江西九江抗洪抢险;他是一名村书记,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他履职尽责,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作为一名连任代表,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连任意味着组织和群众对我的信任与重托,同时也寄予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将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做好调研,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2月10日,吴惠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9)
“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和调研,为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做准备。”
吴惠芳说:“我对于农业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来解决的,我将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形成意见建议带到会上,真正实现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基层代表代表基层,发出基层的最强音。”
吴惠芳透露,今年他准备围绕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示范、数字乡村建设、企业合规建设以及法律法规修订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的职责就是要多为农民发声,把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建议带上去,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宣传好,多做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的工作。”吴惠芳说。
这些天,吴惠芳正忙着为上全国人代会做精心准备,一方面,把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学深悟透,提高政治站位,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为审议工作报告等工作提前收集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0)
在部队25年时间的积累,让我回到永联村工作之后能够较快、较好地进入角色和履行职责。初时,我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学习农村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进入一种理论换装、知识更新的快速补习状态。
面对一个辖有10.5平方公里和11000余名村民的苏南农村,如何实现老书记“城里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要有”的梦想与追求,我一时找不到破题的思路。恰逢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经过和班子成员的商议,我们提出了永联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绘制出一幅永联小镇的规划图。十多年来,这张地图被不断修改,一个现代化小镇拔地而起,职工群众居住在4A级景区环抱中。这些都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得益于我们的敢拼敢闯敢干。
2006年,我们抓住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的试点机会,开始实施村民集中居住工程。全村3600户农户积极支持,很快就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房屋进行了拆迁,建设了占地600多亩的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并同步配套建起了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现代化设施。基础设施完备后,我们开始着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2009年,在张家港市镇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小组,把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派驻到永联,实现了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永联人也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
随着永联的发展,小镇的社会形态、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旧的体制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发展的需要。1998年和2000年村办企业永钢集团两次转制时,吴栋材老书记坚持给村集体留下了25%的股份,也给村民种下了一颗摇钱树。为实现村企共建共享,同时确保企业市场化经营,我们将永钢集团和永联村的财务完全分开,村企两本账,两套管理人马,两套薪酬体系。从此,永钢集团按现代企业制度自我运行,永联村按乡规民约充分自治。
永联村除了持有永钢集团25%股份的集体资本,还有南北街近300间门面店的集体资产、8000亩耕地的集体土地。同时,永联村有1万村民、1万多外来人口,仅仅依靠村委会是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于是,我们决定在实现村企分离的基础上,实施政经分离。2011年,经请示上级,成立永合社区,并选举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日常事务,服务广大居民群众;成立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将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从村委会剥离出来,由经济合作社公司化运行。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1)
2003年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2)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3)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同胞视为亲人。他说,他是背着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为祖国找大矿,但归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题记
见到唐菊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由于“档期”问题,几经协调,唐菊兴终于在下班之后有了点儿空闲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跟你聊完我还得加班。”他向记者解释着。
忙——这是记者对这位身材魁梧的“壮汉”的第一印象。“经常就是这么忙着。在西藏的时候也是,有时候奔波起来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为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中青年科学家,唐菊兴肩负重任。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在西藏野外一线开展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兴很健谈,说起话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尤其是当聊到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那地质人特有的坚毅眼神会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极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愫在谈论自己的故乡。
唐菊兴其实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细腻乡音,但他的生活习惯却又像是成都人(唐菊兴曾在成都学习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亲切感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带着一起爬山的学生,“都是亲密的战友加伙伴”,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的融洽相处、齐心协力,才有了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4)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CCTV《榜样8》典型事迹(精选篇15)
翻看李夏生前不多的照片,很多都是这样一幅场景:老百姓家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李夏和群众相对而坐,拿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群众的诉求。
有群众纳闷:这个干部怎么老是晚上来,是不是白天太忙了?
熟悉李夏的人却知道,他白天工作忙是忙,但选择晚上走访,主要是为了不打扰群众白天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此,他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每到一地,李夏总会及时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不知道群众想的啥,怎么能服务好群众呢?”
长安镇高杨村有24户贫困户,李夏一个人就联系帮扶了6户。
村民冯兰香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李夏时的场景。
“大姐你好,我是李夏。桃李的李、夏天的夏。”
当一个圆圆脸庞、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笑呵呵地站到自己面前时,冯兰香有点转不过弯来:“你找我有事吗?”
“我是镇里的纪委副书记,对口联系咱们村的。你就叫我名字吧。”
从此,这个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先说姓名再说职务的帮扶干部和冯兰香成了“亲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
每家贫困户的情况各有不同,李夏因户施策,精准制定帮扶方案。
贫困户汪少美腿脚有疾,行动不便。李夏鼓励她开起了小卖部,还帮她申请了1200元的到户产业项目补助资金。来小卖部的人渐渐多了,汪少美不仅收入增加了,笑容也比往日多了。
69岁的汪根托,家中三人残疾,生活非常困难。在李夏的帮助下,汪根托和女儿申请了低保,还养了一头母牛,每年增加了3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李夏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最朴素的道理。
在李夏对口联系高杨村之前,当地不少村民就已经开始种植高山贡菊了。但由于缺少技术、规模不足等原因,产量不高、收益不好。
经过考察,李夏决定鼓励大家扩大种植规模。他多方联系,从自己的家乡黄山市请来技术员为大家指导。
“这么个年轻人,还能赶得上种了多年地的老农民?”刚开始,有群众心存疑虑。
李夏毫不介意,跟着技术员一头扎进了农田,三十多度的高温,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后像头洗了澡的小牛犊。半年过后,原来“五谷不分”的李夏也成了半个专家。
“之前不懂技术,一遇到病虫害就大剂量多种类打药,花费多不说效果还不好。李书记请来的技术专家给我们指导后,打药只花过去一半的钱,效果却好多了。”贡菊种植大户胡中武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账,李夏联系村里后,高杨村贡菊种植面积已由380多亩扩大到1400多亩,亩均增收近元。
“都是享李书记的福,但他却再也看不到了……”这个年过半百、从没因为生活弯过腰的皖南汉子,说着说着就哭了。
高杨村共有5个村民组,20只有胡村塔村民组到村部还是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路,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不堪。不少村民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外运输竹子、菊花等。
李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干部四处奔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想方设法筹到了资金。如今,这条800米长、5米宽的砂石路已经完全修好了,连通穿过高杨村村部的大马路,直通山外的世界。
到荆州乡担任纪委书记后,虽然工作地点变了、岗位变了,但李夏心系群众、竭诚为民的情怀一直没变。到乡里正式报到不到一个月,他就跑遍了负责帮扶的下胡家村36户贫困户。
8月6日,李夏牺牲前4天,他去走访下胡家村帮扶对象汪云安,正巧老汪不在家,他一天跑了四趟,直到晚上才见到老汪。现在,在老汪家墙上,还贴着一张“绩溪县精准扶贫明白卡”,“李夏”的亲笔签名和他的手机号依然清晰。
“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前进的方向。”如今,李夏办公室门前的“工作人员去向牌”,永远停在了“下村”的那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