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

| 泽慧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

横坎头村把推进“千万工程”作为构建群众美好生活的起点,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优化。修缮革命旧址、打造浙东红村风貌区、发展特色种植、完善农家乐配套设施……一系列改革举措紧锣密鼓地在横坎头村推进。

一晃15年过去,横坎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书记写信汇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快就收到了书记饱含深情的回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信中说,“乡亲们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我感到十分欣慰。”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2)

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横坎头村党委书记担任,村委班子成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日常管理运行,充分发挥乡贤理事会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运行管理上的补充作用。

梁弄镇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总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由小剧场、展示馆及文化服务区域三部分组成。小剧场可容纳近300人,展示馆主要有村史介绍、4D影院等,文化服务区域包括志愿服务We站、道德评议室、宣讲教室、春泥计划活动室、文体排练室、书画室等。

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村法治公园里,增设道德广场,布展各类身边好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最美抗疫志愿者等先进事迹;利用红村剧场、报告厅、道德评议室、法治公园等阵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等。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3)

作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深处的横坎头村,坐落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紧邻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保存着横坎头最为宝贵的红色记忆。

踏进纪念馆,小院泛黄的外墙印着岁月的斑驳,横坎头村老村长黄志尧带领着浙江在线记者自如地穿梭在各个展区。“这是我出生的房间呢!”走到纪念馆中心处的展区,76岁的老村长指了指侧面一间已上锁的小房间,笑着说起这段他与纪念馆之间的故事,言语中既是喜悦又有不舍。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4)

暑期的横坎头就如同夏日气温一样,热度不减。来自浙江金华的吴女士和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上午参观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刚从劳阿姨的餐馆走出来,计划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今年夏天太热了,有小火车可太方便啦,女儿还想去汪巷村看看‘状元故里’呢!”

其实不仅是横坎头村,整个梁弄镇的红色资源都十分丰富,吴女士和女儿搭乘的小火车正是一列接驳各个红色景点的旅游巴士。火车的“蓝”与革命的“红”相互辉映,横坎头村是这趟老区“复兴号”的车头,而后面的点位还有传承千年古韵被誉为“状元故里”的汪巷村、小水果产业红火的甘宣村……

当小火车在红色景点间自在穿行时,有许多幕后工作者在给红色旅游的用户体验做着“锦上添花”的努力。在村委会二楼,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正在办公室与村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商讨小火车“车票”的设计图。

“‘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的选择”,黄科威强调,如何串起四明山腹地的这一颗颗“珍珠”是关键。他介绍,原来单个村落的景点不够丰富,来一趟看一村的“性价比”不高是事实。今年,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片区之一的横坎头村,用一辆小火车将汪巷村、甘宣村联系起来,以红色文化引领,同步感受田园风光,延长游览时间,增加消费潜能。“半小时一趟的小火车提升了旅途的舒适度,正在设计中的‘火车票’则将游客的‘体验感’和‘仪式感’拉满。”黄科威说。

在黄科威看来,只有村集体经济上去了,才有底气满足村民诉求,完善村级治理。他表示,依托红色基因发展旅游业是条好路子,但不能仅消耗红色资源,而是要通过它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带动辐射周边村落互促发展共同奋进。

目前,以横坎头村为中心的数个行政村正在积极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红色资源集群、特色农业以及“美丽田园”观光项目,推进红色文化和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资金,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离开横坎头的时候,又一个旅行团走向纪念馆,讲解员身上的“小喇叭”已有些褪色,而这里的红色故事依旧鲜亮,更在新的时代散发新的魅力,接续感恩奋进的力量……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5)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6)

横坎头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所在地,有“浙东红村”之称。然而20年前,横坎头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

2022年,横坎头村集体经济收入575.37万元,经营性收入366.34万元,较5年前增长10.3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08元,较5年前增长70.9%。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5亿元、经营性收入0.45亿元,分别较5年前增长29.6%、158.3%,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实现动态清零。

去年以来,余姚市抓住入围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有利契机,结合推进“组织工作助跑共富行动”,奋力跑出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加速度”。“红芯“植物工厂,就是横坎头村委与江丰海归创业团队开展党建联建,双方推动成立的。目前,余姚已累计建成类似的“共富工坊”87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8634人,其中低收入农户724人,人均月增收2565元。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7)

巍巍八百里四明山脉腹地,镶嵌着一个秀丽的山村——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20年前,它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连条水泥路都没有。20年后的今天,它已获得“全国文明村”等诸多荣誉,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66.34万元。

过去的20年中,横坎头村以“千万工程”为抓手,从村庄面貌整治入手,持续深挖红绿资源,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不仅把自身打造成为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还携手周边村和对口帮扶村一起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完成了从整洁有序到强村富民再到引领共富的“三级跳”。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8)

从余姚梁弄镇区出发,途径连绵的青山、宽阔的四明湖,到达横坎头村。

“2003年我们这还非常落后,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村里都是泥路,白鞋一走就脏了。”横坎头村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回忆,当时大家都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如今的横坎头村,处处焕发新活力——

产业兴起了。村里种植樱桃800多亩,并扩种杨梅、猕猴桃、蓝莓等特色水果,每年助力村民增收超1000万元;

青年回村了。许多80、90后返乡,开起农家乐、民宿、大糕店等,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游客也来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展馆、观光小火车、沉浸式剧本杀《红村1942》……一个个文旅项目,让横坎头村变为“网红村”。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9)

从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的经济薄弱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

梁弄镇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革命老区,该镇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2018年2月,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近日,收信人之一、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接受了南都、N视频回访。邱民波介绍,在回信的激励下,横坎头村构建了共建共享、联管联育、互补互促的红村党建联盟,推进乡村旅游综合体、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造、红村风貌提升等一批重点工程。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0)

五车堰村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了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活动。广大党员在努力寻找文明村镇创建“短板”的同时,积极向村党总支建言献策:沈家沥斗片一处土地上有较多旧房子,长期无人居住,建筑已破败不堪,存在安全隐患又影响村容村貌,宜拆除改成绿地。

根据党员们反映的情况,4月27日,五车堰村党总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我们愿意拆除破旧房子!”会上,沈银龙、毛丽美等10余名村民纷纷表态,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文明村镇创建。

会后,该村组织专业人员拆除破旧房屋,并对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进行整治。随后,该村又组织召开现场会议,就在空地上种植何种农作物征求意见。翠绿的毛豆,火红的辣椒,紫色的茄子,这处可观光可收获的“共享菜园”吸引着村民前来“打卡”。

近年来,五车堰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越来越强,争先恐后为辖区群众提供服务。党员们在各自辖区组建了8支义务消防小分队,党员沈忠德是第五小分队队长,平日里,他经常组织队员参加灭火演练,确保辖区一有火情,队伍拉得出打得赢。不仅如此,沈忠德还主动承担了所在区域的路灯巡查工作,看到路灯损坏后,他总会出资购买,并调来升降设备更换,赢得了群众的点赞。

党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民服务,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求解优解,不断提高治理服务的精准精细化水平。

落日时分,暑热渐退。在宽阔整洁的林鼎路步行道,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悠闲地散步;路旁的小溪里,清澈的溪水静静地流淌着……在大隐镇云旱村,如今处处都能感受到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给村民带来的实打实“福利”。

在林鼎路的另一侧,6幢高高耸立的住宅楼吸引了记者的视线,村民洪炎告诉记者,他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这是村党总支切切实实为村民办的又一大实事工程,集资新建农民居住小区将改善他们一家五口人的住房难题。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1)

像老村长一样,曾经许多村民在这片红色遗址呱呱坠地、生活栖息。直到2005年,他们陆续搬出旧址群,开启了横坎头红色旅游的新篇章。望着这间小房间,黄志尧的思绪一下子飘到了从前。

“那时的横坎头虽是‘浙东红村’,但村里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老村长回忆,搬迁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二十多万元。“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这句顺口溜是那时村民无奈的自嘲。

怎样让革命老区焕发新的生机?黄志尧连日难眠,愁的是横坎头村位于四明山水库上游,养殖业、制造业等产业均无法大规模开展。但谜题的答案正在谜面上,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红色基因根植血脉,拥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浙东抗日军政干校等旧址,这些正是发展红色旅游的绝佳资源。

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红色资源是根本!当时乡亲们聚居于旧址,日常生活对木质结构建筑是很大的损耗。“一旦出现火灾,这些宝贵的财富就没有了!”考虑到这,黄志尧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自己的想法,但让乡亲们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在村党组织的号召下,黄志尧签下了第一份搬迁协议。

此后,横坎头村对旧址群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重新布展,同时改造提升周边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曾经的“贫困村”旧貌焕了新颜。

卸任村长后,黄志尧守护红色遗址的坚持一直未变,于是便在纪念馆里担任起了管理员。退休后,直到现在他也经常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用亲身经历诉说革命老区的蜕变发展。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2)

横坎头村开启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新篇章。

作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四明山深处的横坎头村,坐落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紧邻浙东区委旧址,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保存着横坎头最为宝贵的红色记忆。

踏进纪念馆,小院泛黄的外墙印着岁月的斑驳,横坎头村老村长黄志尧带领着浙江在线记者自如地穿梭在各个展区。“这是我出生的房间呢!”走到纪念馆中心处的展区,76岁的老村长指了指侧面一间已上锁的小房间,笑着说起这段他与纪念馆之间的故事,言语中既是喜悦又有不舍。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3)

2017年下半年,横坎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体党员写信汇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2018年2月,回信勉励党员干部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在被问到红村“蝶变”的“密码”时,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掷地有声地表示,“在村里工作5年我感触非常深,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办好村民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从2003年开始我们一棒接着一棒干,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千万工程”建设中,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党总支探索出“党员群众联商联治”制度,建立“党建引领乡风文明、联商联治”先锋代表团队。

“自先锋代表团队成立以来,党员队伍和网格队伍充分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整治提升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五车堰村党总支书记王松权说。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4)

“阿君姐好,明天中午有10桌客人,记得11点前送十盒大糕过来哦!”昨晚,结束了一天的生意后,“横坎头农家”店主黄徐洁又坐在桌子前采购次日食材。

“90后”黄徐洁是梁弄镇横坎头村一名党员,也是“红村守护人”之一,她联系了6户村民家庭。其中,离她家最近的万利君开着一家大糕店,黄徐洁经常帮助万利君推销大糕。

“红村守护人”是横坎头村探索完善的一项亮点工作,每名党员联系6家农户、包干6项事务。村党委每做一项重要决策、实施一项重点工程,哪怕只涉及一户群众,党员干部都会事先到自己联系的群众家里坐一坐,面对面听听他们的意见……

党建引领风帆劲,砥砺前行阔步走。20年来,横坎头村强化党建引领,总结提炼深化了“红锋引领、党群连心、排除万难、爬坡过坎”的“锋领过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党员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村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绿色产业、特色农业等,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千万工程”建设在该村结出累累硕果。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5)

2018年,横坎头村在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后不久,全村党员又联名写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欣然回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他鼓励大家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回信中的“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就像大海里的灯塔指引着横坎头村前进的方向。村党委一班人总结出“红色引人、绿色留人”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发红绿资源富矿,还与周边8个村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带领大家一起富。在梁弄镇政府的整体谋划下,他们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美丽未来田园项目,通过观光火车,将花海、小状元游乐园、汪巷村、初新农场、大溪农场玫瑰园、沿溪步道观光带等景点,以及10余个采摘基地、20余家家庭农场,16家农家乐连点成线,使这片区域成了集学习参观、休闲游玩和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项目,助力横坎头片区创建成为浙江省未来乡村。2022年,横坎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从2017年的32.4万元增加到了366.3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27568元增长到47108元。

2023年的这个春天,横坎头村党委一班人,又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开始了新的征程。

踏实的横坎头村人,他们的日子是被劳动、努力、奋斗填满的。这样的精神,就像精品线上,连绵的四明山,全部是实实在在的岩石、泥土和一圈圈长出来的绿色年轮。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6)

横坎头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梁弄镇南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核心机构都设在横坎头村,因此享有“浙东红村”的美誉。近年来,村党委牢记嘱托,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村党委—前哨支部—党员骨干(村民组长)—群众”的组织工作体系,团结带领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乡村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培植特色农业,村庄环境变美变靓,村民更富生活更好。

然而谁又能想到,从前的横坎头村村民连饭都吃不饱,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办起了乡镇企业,有了新的变化。但之后受各种因素制约,难以有更大的发展。

2003年春节前夕,浙江省委书记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的殷切期望。十多年来,横坎头村党员和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咐,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推动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樱桃、杨梅、桑果等特色产业,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村庄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7)

为深入开展新时代基层干部推动共同富裕主题培训,丰富学习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传统剧目的教育引导作用,日前,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组织余姚市的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姚剧现代戏《乡村心事》。在这群特殊观众中,我们采访了三位全国文明村的党委书记。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做一个“同乡亲们一道干”的书记。

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市梁弄镇南首,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浙东行政公署旧址群,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享有“浙东红村”美誉。横坎头村已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2022年横坎头片区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单位。

2023年榜样8横坎头村事迹范文(精选篇18)

游客往来间,李玲传播着红色故事,也见证着乡村的成长。“在这工作、生活真的很幸福。”在和浙江在线记者交谈时,李玲一直重复着“幸福”这个字眼。她说现在道路宽敞,村貌整洁,旅游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在李玲讲解的期间,路边的农家饭店已是炊烟袅袅。“来了来了,要吃点什么?菜单里的菜都有!”刚刚备好饭菜,餐馆老板劳阿姨洗了手便从厨房出来招呼客人。“村子里的红色旅游发展得好,客人也越来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提起开餐馆后的变化,劳阿姨表示。

“那时候都是泥巴路,出去买菜还要翻山越岭的。一下雨,车身溅的都是泥巴,简直不能看。”说起以前买菜的经历,劳阿姨不禁皱了皱眉头。而现在,不管是樱桃、蓝莓、猕猴桃,还是传统美食大糕,横坎头村乃至整个梁弄镇的农特产品无论是“迈出去”还是“走进来”都更加便捷。

劳阿姨家如今已经开了分店,还招聘赋闲在家的叔叔阿姨做帮工,劳阿姨的女儿毕业后也留在自家餐厅帮忙创业。像劳阿姨一样伴随红色旅游迈向幸福生活的并非个案,到了去年,村域面积仅7.3平方公里的横坎头村已经有8家农家乐和4家民宿,全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59.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258元,比2020年分别增长146.1%和10.99%,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十足。

1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