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1)
李桂科,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事迹却值得我们深深地敬仰和感激。
李桂科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他的故事始于2015年,当时他在田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鹰。他没有犹豫,立刻将小鹰带回家里,并花费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为它治疗。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鹰终于康复了,李桂科也成功地将它放归了自然。
这个故事看似平凡,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纯粹的善良。李桂科并没有被小鹰的残疾和陌生所吓倒,反而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这只小动物重新获得了自由。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救助,更是一次对人性的考验。
然而,李桂科的事迹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多次在田野间发现了受伤的野生动物,并将它们带回家里进行治疗。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农活,专心致力于救助这些动物。他的善举不仅让许多受伤的生命重获自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如今,李桂科的事迹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他的爱心和善良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总之,李桂科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纯粹的善良和爱心。他的善举,不仅让许多受伤的生命重获自由,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向李桂科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2)
李桂科,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洱源县山石屏村麻风病科学防治一线,40多年来用实际行动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他,就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盛夏时节,李桂科再次迎来了最美的“收获”,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李桂科“医者仁心”的“最美”故事。
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风病院,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和架桥,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4月,刚参加工作的李桂科来到山石屏疗养院,从此他倾尽心力为麻风病患者做治疗康复。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3)
虽然没有亲自走进山石屏村,没能亲眼见证它的变化,但跟着李桂科的讲述,依然感受到了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40余年的变迁史。
很难想象,当年若没有李桂科执拗的坚守和努力,这里的人和物,将会面临怎样的光景!他如同一束光,点亮了麻风病人生命的希望,也让这个因麻风病而出现的村庄,成为中国麻风病历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从今年4月到7月,李桂科斩获了一系列殊荣,先后入选“2022诚信之星”“202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振奋之余,他感慨地讲,“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基层疾控工作者的重视,我会一如既往,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4)
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他是一位白族人,自1981年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经40年。他带领康复人员过上美好生活,用40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用40年陪伴书写大爱之心,用40年耕耘践行入党初心。
他带领医疗团队走遍山石屏村的每一个角落,为麻风病患者提供治疗和关怀。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误解,坚定地留在了这个被人们视为“麻风村”的地方。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解除病痛,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除了治疗疾病,他还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他不仅治疗患者的身体,还治愈他们的心灵。他带领患者们开田种地,筹集资金修建道路和学校,让“麻风村”变成了“幸福村”。
李桂科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榜样。
总的来说,李桂科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医生,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提供了治疗和关怀,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医疗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5)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6)
“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很麻烦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因此也会用真诚来回馈我们。”当记者问起唐菊兴他是怎样跟藏族的同胞们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时,他给记者讲了几个故事。
唐菊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有一次,他与同行的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因为一名学生高原反应严重,导致大部队未能在天黑之前返回驻地。多亏路途中偶遇一家素不相识的藏族同胞相救,并用牦牛车把体力已经耗尽的几个人拖回了项目组驻地。临别时,唐菊兴倾其所有,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赠给了藏族老乡,以示感谢,虽然钱不多,但寄托的是一份诚挚的谢意。唐菊兴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赠予该家庭。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当地的同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唐菊兴对于身边较熟悉的藏族同胞更会尽力提供帮助。十多年前,他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答那达乡开展野外工作。由于住宿不便,他们联系了当地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项目组便暂时住进了多吉的家中。唐菊兴为了感谢多吉提供的帮助,主动邀请多吉来项目组帮忙;多吉也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欢迎,专门把自己家中最好的房间和厨房腾出来给项目组成员使用,自己一家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菊兴与多吉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吉不仅担任项目组的翻译和工人,同时也帮助项目组协调地方关系,保障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到家或着休息日里大家又会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多吉每次都会把自酿青稞酒的第一道酒端给项目组的师生们品尝。十多年了,现在我自己往那边跑的机会少了,但一旦有人要路过那达乡,我就会拜托他给多吉一家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其实也是捎过去一份感情。”唐菊兴说。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7)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1953年,洱源县在大山深处修建了山石屏麻风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和部分滇西片区的麻风病患者。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
1981年4月,白族小伙李桂科入职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第一次到麻风病村,李桂科看到的是,180多名麻风病患者生活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不少患者嘴歪眼斜、肢体残缺。尽管治疗随即展开,但落后的治疗手段让不少患者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资料、咨询最新的治疗方案、研究治疗中的病例,最终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在李桂科与同事的精心治疗下,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李桂科是防疫站到麻风院工作的8人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当时,他有机会返回县城工作,可却第一个决定留下来照顾麻风病患者,他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一定不能退缩。”
随后,他一边为康复者们进行跟踪治疗,一边带领大家修路架桥、通水通电,帮助他们办学校、建新房、发展种养殖业。
几千年来对麻风的歧视与偏见根深蒂固,即使被治愈,他们也依然回不了原籍。小孩读不了书,就没有希望,山石屏村也就没有希望,这让李桂科非常痛心。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8)
1993年,他在村里办起了小学,把自己孩子的课本拿来,还集资购买书本,请麻风康复者当老师,自己也当老师艰难维系教学。
读完小学课程的4个小孩升初中又遇到困难。李桂科找到了乡中学负责人,“请你们一定要收下我们的娃娃。”第一个学期没安排住宿,李桂科安慰娃娃们:“别着急,好好学习,一步一步来。”第二个学期孩子们顺利搬进了宿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努力把山石屏村打造成为体验生命关怀的康养目的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每一个人,为山石屏村的发展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进入卫生院工作的宋荣坤,是这4个孩子中的一个。他说:“读高中时,李叔叔给我开家长会,考上大学又帮我跑助学贷款、助学帮助,大学毕业后又操心我找工作、找对象,觉得他就像父亲一样。”
如今,在山石屏村小学就读的21个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其中有7个孩子读了大学,还有1个研究生。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9)
1990年的中秋节,忙碌了一天后满载丰收喜悦的山石屏村民坐上了回疗养院的渡船,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汹涌的黑潓江瞬间吞没了渡船,6名康复者遇难,本是团聚的日子却阴阳两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通过李桂科多方奔走、筹资建设,1995年6月通往山石屏村的人行索道桥建成,那天,村民们到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年迈的老人被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摸摸、走走。都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2013年12月恢复重建结束后,山石屏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17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专题节目《榜样8》李桂科人物事迹材料(篇10)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发布的2022年“诚信之星”中李桂科入选,据了解,此次评选的“诚信之星”均来自基层一线,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19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