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

| 泽慧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1

李桂科,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的事迹却值得我们深深地敬仰和感激。

李桂科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他的故事始于2015年,当时他在田里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鹰。他没有犹豫,立刻将小鹰带回家里,并花费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为它治疗。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小鹰终于康复了,李桂科也成功地将它放归了自然。

这个故事看似平凡,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纯粹的善良。李桂科并没有被小鹰的残疾和陌生所吓倒,反而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让这只小动物重新获得了自由。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救助,更是一次对人性的考验。

然而,李桂科的事迹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又多次在田野间发现了受伤的野生动物,并将它们带回家里进行治疗。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农活,专心致力于救助这些动物。他的善举不仅让许多受伤的生命重获自由,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如今,李桂科的事迹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他的爱心和善良激励着更多的人去关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他的行动,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总之,李桂科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纯粹的善良和爱心。他的善举,不仅让许多受伤的生命重获自由,更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向李桂科学习,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2

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他是一位白族人,自1981年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至今已经40年。他带领康复人员过上美好生活,用40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用40年陪伴书写大爱之心,用40年耕耘践行入党初心。

他带领医疗团队走遍山石屏村的每一个角落,为麻风病患者提供治疗和关怀。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误解,坚定地留在了这个被人们视为“麻风村”的地方。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解除病痛,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

除了治疗疾病,他还关心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他不仅治疗患者的身体,还治愈他们的心灵。他带领患者们开田种地,筹集资金修建道路和学校,让“麻风村”变成了“幸福村”。

李桂科的事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榜样。

总的来说,李桂科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医生,他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医者仁心,为麻风病患者提供了治疗和关怀,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医疗事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3

李桂科,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洱源县山石屏村麻风病科学防治一线,40多年来用实际行动服务于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他,就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盛夏时节,李桂科再次迎来了最美的“收获”,荣获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李桂科“医者仁心”的“最美”故事。

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风病院,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和架桥,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4月,刚参加工作的李桂科来到山石屏疗养院,从此他倾尽心力为麻风病患者做治疗康复。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4

山石屏疗养院是1953年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风病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和滇西片区的部分麻风病患者。当年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架桥,甚至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4月,李桂科入职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第一次来到山石屏疗养院。

“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面对医院的病患,李桂科下定了决心。

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资料、咨询治疗方案、研究病例,最终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在李桂科与同事的精心治疗下,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当时,李桂科有机会返回县城工作,但他仍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继续为康复者进行跟踪治疗。

李桂科把康复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继续投入对他们的生理康复、心理康复、经济康复、社会康复工作中。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悉心帮助他们清理溃疡、理发剪指甲;为每一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

同时,李桂科积极协调资金,带领村民修路架桥、通水通电,帮助康复人员建新房,发展种植、养殖业。

李桂科还办起了小学,集资购买书本,请康复人员和自己一起当任老师,让21名康复人员的子女有了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机会。时至今日,他们还时常会给李桂科打电话问候,对他们来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5

山石屏疗养院是国家1953年在洱源县大山深处黑潓江边建立的麻风病院,距县城65公里,没有公路和桥梁,不通水电,几乎与世隔绝。

1981年4月,刚刚到县防疫站工作的李桂科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山石屏疗养院,这里只有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生存环境和嘴歪眼斜、肢体残缺的患者,当李桂科给一位60多岁老人检查身体时,发现老人小腿大面积溃烂,溃口洞里都已有蛆虫并发出臭味。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李桂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当天,李桂科和同事们完成治疗任务,乘渡船离开时,麻风病患者们不约而同集中到江边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离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离开,眼里充满了无助、无望和不舍。

作为一名医者、一名共产党员,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应该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摆脱困境、改善生活。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李桂科与山石屏麻风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漫长的救治之旅。

最初的十年,李桂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山里,以疗养院为家。自从与麻风院第一次接触开始,母亲因担惊受怕一天天流泪,妻子因生活压力一次次劝他离开,一双儿女对父亲一年年的思念和渴望,同事有意无意保持距离逐渐疏远,药品缺乏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挫败感,每次途中往返8-9个小时的颠簸疲惫……但看到患者那一双双渴望康复的眼眸时,李桂科选择继续留下:“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到1990年,山石屏麻风院的病人全部治愈。除此之外,李桂科还负责洱源县三营镇洋芋山麻风村等地的救治工作。他和同事再花了近10年的时间,治愈了洋芋山村64名麻风病患者。2001年,洋芋山最后一个麻风患者杨兆元搬离居住了26年的麻风村时激动地说到“共产党万岁!李医生了不起!”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6

山石屏村麻风病治好了,按理说李桂科可以离开回家了。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高兴地对大家宣布:“现在你们的病完全治好了,以后我就不用再来了”,“李医生,你不管我们还有谁管我们呢?外面个个都怕我们,话都不跟我们说。”李桂科知道,他们都是一些无家可归或有家不能归的人,对他们来说山石屏村就是他们的家,虽然身体治好了,但更严重的是内心依旧孤独、自卑,对外面的世界依然害怕、恐惧,他们要的是尽快治愈心灵,重新融入社会。从此,李桂科继续走上了对患者们的漫长治心之路!

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闲暇里经常陪他们说说心里话、聊聊家长里短,头发长了帮他们理发,指甲长了帮他们修剪,悉心帮每位患者清理溃疡,精心为每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清明节、火把节、中秋节……李桂科都组织康复人员逢节必过,营造了山石屏村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7

1980年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到杭州某部队工作,1984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2002年任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他勇于创新,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乡村的治理模式,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提出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和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发展旅游业带动致富。他恪尽职守,成立劳务公司,帮助多名低能劳动力就业,每年筹集捐赠1000万元关注帮助弱势群体。

现任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永联村党委书记,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8

2002年,李桂科成为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不仅承担了红十字组织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班的师资工作,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世界防治麻风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向群众普及和传播麻风、艾滋病的科学防治知识。

2013年洱源发生5.5级地震,李桂科四处奔走募捐筹资,联系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推进山石屏疗养院恢复重建,并修建了一条通向山石屏村的道路,此路被命名为“博爱路”;同年,政府拨款750万元,用于重建山石屏疗养院、修缮索道、修建蓄水池、硬化路面等。

2013年12月,震后恢复重建结束,山石屏疗养院的康复人员全部搬进了新居。崭新的小楼,独门独户的小家,干净整洁、绿树环绕的院子,公共饭堂每天保障鱼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应,老人们床头安装呼叫铃,每天有人进行健康监测……康复人员都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住在酒店一样。”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洱源县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脱掉了“麻风”的帽子。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他依然把山石屏村当成自己的家乡。除照料康复者,他还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他坦言:“我想让村民们记住这段历史,再对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体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义。”

2023年1月,大理州2023年“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在山石屏村启动,走访慰问了30余户麻风康复者,正式授予山石屏村“红十字精神传播实践基地”牌匾。

为了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山石屏村生根发芽,在李桂科的多方协调下,2023年9月,洱源县炼铁乡茄叶村红十字服务站正式成立,由山石屏村康复人员组成的山石屏小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旨在团结动员全村广大红十字会会员、志愿者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事业。

在洱源县红十字会的支持帮助下,如今的山石屏小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已开展了多次应急救护培训、“三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培养了多名志愿讲解员,让更多的旅游团队、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走进山石屏村开展志愿服务,争取乡村振兴、康养项目落地山石屏,增强康复者及家属融入社会、发展致富的信心。

如今,仍旧住在山石屏村的康复人员大多已年逾古稀,但生活已越来越好:逢年过节,时常会有附近村子的妇女以及红十字志愿者来陪他们拉家常,帮他们检查身体、清扫院子。李桂科心中“衣食无忧,生活有味”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9

山石屏疗养院是1953年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山坳之中的麻风病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和滇西片区的部分麻风病患者。当年这里没有公路、没有架桥,甚至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1981年4月,李桂科入职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第一次来到山石屏疗养院。

“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面对医院的病患,李桂科下定了决心。

为更好地治愈患者,李桂科查资料、咨询治疗方案、研究病例,最终找到并引进了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在李桂科与同事的精心治疗下,1990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全部治愈。当时,李桂科有机会返回县城工作,但他仍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继续为康复者进行跟踪治疗。

李桂科把康复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继续投入对他们的生理康复、心理康复、经济康复、社会康复工作中。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悉心帮助他们清理溃疡、理发剪指甲;为每一位老人过生日,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老体弱者的生活起居。

同时,李桂科积极协调资金,带领村民修路架桥、通水通电,帮助康复人员建新房,发展种植、养殖业。

李桂科还办起了小学,集资购买书本,请康复人员和自己一起当任老师,让21名康复人员的子女有了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机会。时至今日,他们还时常会给李桂科打电话问候,对他们来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弘扬红十字精神 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山石屏村建设

2002年,李桂科成为一名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不仅承担了红十字组织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卫生救护知识培训班的师资工作,还积极组织志愿者参与“世界防治麻风日”“世界艾滋病日”等活动,向群众普及和传播麻风、艾滋病的科学防治知识。

2013年洱源发生5.5级地震,李桂科四处奔走募捐筹资,联系红十字会等多家单位推进山石屏疗养院恢复重建,并修建了一条通向山石屏村的道路,此路被命名为“博爱路”;同年,政府拨款750万元,用于重建山石屏疗养院、修缮索道、修建蓄水池、硬化路面等。

2013年12月,震后恢复重建结束,山石屏疗养院的康复人员全部搬进了新居。崭新的小楼,独门独户的小家,干净整洁、绿树环绕的院子,公共饭堂每天保障鱼肉蛋奶、水果和蔬菜供应,老人们床头安装呼叫铃,每天有人进行健康监测……康复人员都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住在酒店一样。”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洱源县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脱掉了“麻风”的帽子。

2017年,李桂科退休了,他依然把山石屏村当成自己的家乡。除照料康复者,他还和村民一起建起了麻风历史博物馆,他坦言:“我想让村民们记住这段历史,再对照如今的新生活,更能体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义。”

2023年1月,大理州2023年“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在山石屏村启动,走访慰问了30余户麻风康复者,正式授予山石屏村“红十字精神传播实践基地”牌匾。

为了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山石屏村生根发芽,在李桂科的多方协调下,2023年9月,洱源县炼铁乡茄叶村红十字服务站正式成立,由山石屏村康复人员组成的山石屏小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旨在团结动员全村广大红十字会会员、志愿者和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事业。

在洱源县红十字会的支持帮助下,如今的山石屏小组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已开展了多次应急救护培训、“三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培养了多名志愿讲解员,让更多的旅游团队、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走进山石屏村开展志愿服务,争取乡村振兴、康养项目落地山石屏,增强康复者及家属融入社会、发展致富的信心。

如今,仍旧住在山石屏村的康复人员大多已年逾古稀,但生活已越来越好:逢年过节,时常会有附近村子的妇女以及红十字志愿者来陪他们拉家常,帮他们检查身体、清扫院子。李桂科心中“衣食无忧,生活有味”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虽然没有亲自走进山石屏村,没能亲眼见证它的变化,但跟着李桂科的讲述,依然感受到了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小山村40余年的变迁史。

很难想象,当年若没有李桂科执拗的坚守和努力,这里的人和物,将会面临怎样的光景!他如同一束光,点亮了麻风病人生命的希望,也让这个因麻风病而出现的村庄,成为中国麻风病历史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从今年4月到7月,李桂科斩获了一系列殊荣,先后入选“2022诚信之星”“202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最美科技工作者”,振奋之余,他感慨地讲,“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基层疾控工作者的重视,我会一如既往,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

李桂科《榜样8》事迹材料精选篇10

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坚守:

李桂科长期在云南省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特别是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坚决放弃回城的机会,32年坚守在大山深处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麻风村,倾心尽力为村民们解除生理及心理上的病痛。

全身心投入医疗服务:

李桂科不仅提供医疗治疗,还关注麻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他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误解和歧视。

提升公共卫生水平:

在李桂科的努力下,洱源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发病率大幅下降,公共卫生水平得到了提升。他的工作对于控制和消除麻风病在该地区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社会公益与教育宣传:

李桂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公众对麻风病的认识和理解。他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对麻风病防治的关注度,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荣誉与表彰:

李桂科因其在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表彰,包括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等。

榜样力量与影响:

李桂科的事迹展现了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的故事激励了众多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于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偏远地区和特殊疾病的防治工作。

16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