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

| 泽慧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

唐菊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唐菊兴研究员长年坚持奋斗在高寒高海拔的西藏高原,为我国的大宗矿产资源的勘查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生动体现了成理人“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他针对西藏高原大陆碰撞带能否形成以及如何发现特大型铜矿床这一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带领研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技攻关。

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三十余年,长期坚守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与国家重要矿业企业及地勘队伍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以铜金等关键矿产资源的找矿理论和勘查方法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和找矿重大突破,主持或主要参与发现和系统评价了多个超大型—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的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矿资源基地建设及铜矿资源的稳定供应。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2)

当唐菊兴了解到,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曾对冈底斯成矿带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行过初步普查,但成矿类型不明晰,采矿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唐菊兴即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开展全球矿藏对比研究。其结果显示,冈底斯地区应该会发育大规模特提斯洋俯冲成矿。

于是,他带领团队与西藏地勘局一起,一次又一次爬上空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勘察取样。经分析,他们在青藏高原发现了青藏高原地质成矿的新特征,从而确定了冈底斯地区为岛弧型斑岩铜(金银)矿床。

他及其团队在前人海底喷流成矿理论基础上提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属于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形成的超大型矿床,且由此建立了推滑覆构造控岩控矿模型。

为了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2006年,唐菊兴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开钻。

在钻探施工过程中,按地质界惯例,一般钻孔达300或400米时未能见矿,就不再继续深钻。但在这次勘察钻探中,唐菊兴却不想停留在300-400米处。他似乎有某种预感,推测甲玛山体上的角岩型矿体下面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当钻头深入到地下500米时,他和团队成员果然发现了厚度达200多米的铜矿体。就这样,一个世界级多金属大矿藏的面纱被他们掀开了。

除此之外,20余年来,唐菊兴带领的团队还创新了诸多找矿新理论。他们建立了的完整的冈底斯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发现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类型,建立其成矿模式和勘查模型,开辟了班-怒带找矿新方向。

随着新的理论和成矿新模型的建立,唐菊兴带领团队于2010年在甲玛铜山上发现了另一处铜矿体,到2013年,甲玛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唐菊兴同

唐菊兴同志自1984年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竭诚奉献。多年来,坚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生命禁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评价或参与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次(2011),获部一等奖二次(2009、2011),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003,2004)二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3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3)

2003年至今,唐菊兴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践行找矿突破新机制,服务于矿业企业大型-超大型矿的勘探,取得显著成效。

践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及“采、学、研、用”四结合的勘查模式,在“358找矿突破行动”中勇挑重担,勇于创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和技术服务团队,为中铝资源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荣那矿段)的找矿突破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厘定了矿床类型,认为该矿床是我国大陆第二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也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通过2013—2014年二年的勘查评价,求获铜金属量大于850万吨(332+333),平均品位大于0.5%,目前该矿是我国最大的单个铜(金)矿床。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4)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5)

唐菊兴,汉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2019年7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022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唐菊兴研究员自2014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勘查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年12月至今任《矿床地质》编委会副主编,2017年11月至今任《地球学报》编委会副主编。

唐菊兴研究员是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大宗矿产,也是新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80%,铜产品年进口额近8000亿人民币。面对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西藏高原大陆碰撞带能否形成和如何找到特大型铜矿这一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唐菊兴带领团队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三十余年,长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对铜等战略性矿产开展了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作为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等,在西藏四大矿集区主持或者科技支撑部署钻探40余万米,累计工程总经费超过20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金属资源量铜3875万吨,占本世纪以来全国新增铜资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资源基地建设。

唐菊兴研究员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入选者,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院奖等荣誉,“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有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和EI66篇、CSCD103篇,SCI他引1102次;获发明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56名。

2023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唐菊兴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6)

唐院士是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铜是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大宗矿产,也是新能源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80%,铜产品年进口额近8000亿人民币。

面对国家重大需求,针对西藏高原大陆碰撞带能否形成和如何找到特大型铜矿这一重大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唐菊兴研究员带领团队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三十余年,长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对铜等战略性矿产开展了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作为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等,在西藏四大矿集区主持或者科技支撑部署钻探40余万米,累计工程总经费超过20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金属资源量铜3875万吨,占本世纪以来全国新增铜资源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资源基地建设。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7)

唐菊兴是一位矿产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副总地质师。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

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

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8)

高原地质勘探:

唐菊兴在青藏高原等地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野外地质工作。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包括高海拔、严寒等极端条件,持续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研究。

他的辛勤付出为我国在青藏高原等地发现了多个大型矿床,对国家的矿产资源储备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创新与理论贡献:

唐菊兴在地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区域成矿规律、矿产资源预测以及地质环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理论和方法。

他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地质学理论的发展,也提高了矿产资源勘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国家的矿产资源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教育与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唐菊兴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科研人才,通过言传身教传承了地质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对我国地质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

唐菊兴深知地质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他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倡导地质知识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他的科研工作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榜样力量与领导力:

唐菊兴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了地质学界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投身于地质科研工作。

作为研究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他展示了出色的领导力,带领团队在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荣誉与认可:

唐菊兴因其在地质科研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荣誉和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

他在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科研能力和影响力的最高肯定。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9)

唐菊兴研究员不是一个单纯学术科学家,而是一个科研、生产并行的科学工程师。他能够正确地评价地质特征,运用成矿理论来指导找矿。指导勘查了数个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社会做出了大贡献。

1、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勘探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个钻孔的施工,完成钻探工作量近18万米,创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迹。项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矿理论的认识,按照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明并新增资源量(331+332+333):Cu资源量700万吨,Mo资源量69万吨,Pb+Zn资源量105万吨,伴生Au资源量152吨,伴生Ag资源量9995吨(评审文号:藏矿储评字[2013]111号;备案文号:藏国土资储备字[2013]28号)。该矿床2010年7月已经投产,年创造利税近3亿。

2、2003年至今,主持勘查评价雄村超大型铜金矿,提出冈底斯成矿带存在岛弧型斑岩铜金矿。

截止到2013年12月,雄村铜金矿完成施工钻孔201个,钻探进尺63233.92米,238万吨,伴生资源量202.7吨,伴生银资源量1041.9吨(国土资储备字[2013]101号,中矿联储评字[2013]39号)。雄村式铜金矿是冈底斯成矿带发现的新的矿床类型,为在冈底斯成矿带寻找岛弧型斑岩铜金矿指明了新的找矿方向,在雄村铜金矿外围发现了雄村III号铜金矿等多个矿体。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0)

唐菊兴,一位在地质勘查领域默默奉献的专家,他的事迹在《榜样8》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榜样8》中,唐菊兴的事迹被详细介绍。他始终坚守在地质勘查的第一线,无论是在西藏的偏远山区,还是在其他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他都以专业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菊兴的事迹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藏族同胞的真挚情感。他深知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语言不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他坚信,只要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就能感受到这份诚意。因此,他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除了在地质勘查方面的突出贡献,唐菊兴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提供教育支持。他的事迹在《榜样8》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榜样。

总的来说,唐菊兴的事迹展现了他在地质勘查领域的专业精神和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情感。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地质勘查事业,为我国的矿产资源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1)

1984年,刚满20岁的唐菊兴从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他参与导师王成善主持的“玉龙铜矿似层状矿体成矿作用定位预测研究”,从此与青藏高原结了缘。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据统计,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最初去西藏,从成都出发要走一个星期,一路颠簸不说,还会遇上大堵车,有一次竟然堵了一个星期,一到夜晚,大家冻得瑟瑟发抖,蜷成一团,他戏称自己是“团长”。当然,在高原上工作,当“团长”的次数绝不在少数。

在高原工作会遇到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危险,这时,唐菊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不管是一起出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带着野外实习的学生,大家都特别敬佩他、信赖他。团队成员刘治博说:“在高原出野外,大家就是生死与共。”就拿过河来说,由于没有桥,过河时都是靠越野车加足马力然后一口气冲过去。一旦汽车在湍急的大河中熄火或是被石头卡住无法前进,就需要一个人下河去把钢缆挂在被困车辆上,然后用另外一辆车把它拉出来。这时,总是唐菊兴蹚着冰冷刺骨的雪水到河中央去把钢缆挂好。他说:“我是项目负责人,高原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要对大家负责,另外我在水乡长大,水性也比他们好一些。”一次,在藏东类乌齐开展土壤测量,正在过河时,藏族技术员古桑突然脚下一滑落入水中,他本能地大叫“唐老师救我”,唐菊兴听到呼声,急忙扔下手中东西,游过去一把抓住古桑,将他救了起来。

今年西藏雨季特别长,唐菊兴带着几个人去阿里一个铜矿检查,返程时陷车了,唐菊兴拿着工具一会儿到前面挖车,一会儿到后面推车,同行的学生想上前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看着浑身泥水的老师感慨万分:“不光是专业,唐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等把车挖上来,唐菊兴拍了拍身上的泥又继续赶路。他告诉记者,“在那种情况下,必须尽快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年在藏北遇到陷车时,我们把棉被、军大衣都往车轮下塞过。”

唐菊兴常戏称自己是个“爬山匠”,正是一年又一年的攀登,让他征服了地质科学高峰,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育了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地质人才。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2)

唐菊兴同志自1984年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竭诚奉献。多年来,坚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生命禁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评价或参与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次(2011),获部一等奖二次(2009、2011),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003,2004)二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3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主要业绩:

2006年至今,主持西藏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勘探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截止2013年9月,完成近400个钻孔的施工,完成钻探工作量近18万米,创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迹。项目突破前人海底成矿理论的认识,按照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取得重大找矿突破,探明并新增资源量(331+332+333):Cu资源量700万吨,Mo资源量69万吨,Pb+Zn资源量105万吨,伴生Au资源量152吨,伴生Ag资源量9995吨(评审文号:藏矿储评字〔2013〕111号;备案文号:藏国土资储备字〔2013〕28号)。该矿床2010年7月已经投产,年创造利税近3亿,雇佣藏族员工数百人。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3)

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唐菊兴研究员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次(2011年);

国土资源部一等奖 2次(2009,2011年);

其他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 2次(2003,2004年);

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4)

“要看山顶和山那边的风光,你只有靠自己爬上去,科学研究何曾不是啊!”

天阔云舒,空气变得有些稀薄。登上海拔4700多米的甲玛矿区时,唐菊兴的脚步并没缓下来,身着红色抓绒防风服的背影矫健而笃定。如果不是灰白的头发和胡茬“出卖”了他,很难相信,这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已年过五十。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榜样8》专题节目唐菊兴人物事迹(篇15)

甲玛,藏语意为“百里挑一的富地”。这里最高海拔5360米,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6成,气候常年恶劣。若不是甲玛铜矿的出现,“富地”或许只是人们的期许。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当时“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停滞不前。

2006年起,唐菊兴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打破僵局,就需突破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在大量基础地质工作论证后,他提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异常特征。2008年,唐菊兴团队通过钻探施工验证了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不见矿就会放弃。但唐菊兴在现场研究分析岩芯后,毅然决定继续施工。当钻孔深度潜入到500米时,发现了厚度达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揭开冰山一角。

自此,唐菊兴提出的甲玛铜多金属矿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得以论证,探寻铜、钨等矿床也有了规律可循。2010年7月,甲玛铜矿投产,年创造利税近3亿,并为数百藏族同胞提供就业岗位。

16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