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作文精选

| 新华

春节,一个绵延数千年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旧的结束新的开始,对中国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祝愿,同样记忆中那些过年才有的味道也在我们的回忆和憧憬中不断轮回。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过年今古未变的就是讲究“年的味道”。听父辈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馒头和红烧肉的香味,平常家里穷,尤其农村的孩子基本都是粗粮和咸菜,猪肉是他们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荤菜。无论平时生活多艰辛,口袋里的钱再少,大人们在过年都是要多少买点猪肉见见荤的。

我的家乡是江苏徐州市里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我小的时候他们便去县城里打工,记得每年快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儿时过年的餐桌上就已经很丰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桌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食物,很多食物都是就地取材,因为是农村,自家都养了鸡鸭,集市上买一些猪牛羊肉,做上一桌子菜。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大盘红烧鱼放在桌子中间,鱼头是一定要对着长辈的,浓浓的汤汁,飘香的鱼肉常常让我们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夹。这时大人们划拳喝酒,小孩子们喝着饮料,围着桌子东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汤,开开心心地说着笑着闹腾着。天刚黑,五颜六色各种烟花在漆黑的天空中不断闪烁,老人、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吃完团圆饭后,一家人围在一起看春晚,其乐融融。

到了初一,总会吃饺子,我们一大家十来口人,奶奶起个大早开始和面拌馅,早上吃素馅,中午肉馅,素馅一般韭菜鸡蛋豆腐,饺子馅是水芹菜和猪肉馅的。猪肉的肥而不腻与水芹菜的鲜嫩多汁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饺子皮必须要用死面的,男的擀皮,女的包馅,奶奶在土灶上烧起满满一大锅水,满满一屋子热气。饺子蘸上醋、香油、大蒜拌起来的调味料,会让整个人胃口大开。每当吃完饺子,奶奶总要让我们喝上一碗煮的饺子汤,说是面汤好消化。喝完汤,我们都会感到全身上下热乎乎的。当然也少不了各种腌肉,我们那最出名的就是香肠,无论谁家都会在门口挂上几斤香肠,在阳光照射下香肠里的水分会不断蒸发,肉变得更加紧实有嚼劲,再用蒸笼蒸熟切片,咸香四溢,越嚼越香。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瓜果蜜饯、桃酥点心、干果坚果,在闲暇聊天之时细细品味……

每年过年都是爷爷奶奶最开心的时候,他们都是经历过穷日子的人,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一辈子,最大的念想也就是子孙能够幸福安康,忙碌了一年的孩子们围在父母身边,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比什么都让人开心。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我们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觉到好像年味变了。其实,细想起来,变的不过是方式,不变的是过年的内涵:记忆中我们的拜年是作揖磕头说祝福,现在则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发祝福;记忆中的压岁钱是必须向长辈磕头才能获得,而现在孩子们在手机上争抢红包不亦快哉;记忆中的年夜饭是长辈们老早就一样一样地准备好,而现在到饭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还能省去洗碗刷盘子的时间,解放双手的辛劳;记忆中的过年是走亲访友闲唠嗑,而现在则是说走就走全家游……

三代人之差,也就是四五十年,其变化最大的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从爷爷奶奶辈的年味,到父母辈的年味,以及我们这一代的年味,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在发生巨变。我采拾这些零星记忆,是想说,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好,但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在欣慰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为他们追求更健康、更浓厚、更有文化品位的“年味”而点赞。

过年作文精选篇2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是生长在苏北农村的一名85后,这首童谣里描述的春节是我从小经历到大的。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春节总是令我向往的、怀念的,是深藏在记忆深处抹不掉的。回忆起小时候的春节,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春联、蒸馒头和守岁了。

太爷爷生前任过私塾先生,喜欢写毛笔字,方方正正的正楷字远近闻名。时至今日,老家的房子上还留存着太爷爷写的“自力更生”四个大字。小时候一到春节,家里就十分热闹,十里八村的庄邻提着红纸登门排队找太爷爷写“门对子”,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联。这个时候的我总是最开心的,因为来的人都会带上瓜子、花生、糖,我的口袋总是装得满满的,这样自豪且快乐的春节氛围一直延续到我小学毕业。后来,随着春联的商业化、多样化,很多人把写春联变成了买春联,在我记忆中春节的年味也逐渐冲淡了不少。

除了写春联,过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蒸馒头。我们家在村里是个大户人家,全家老老小小加起来有十来口人,过年蒸馒头在我们家算得上是一件体力活,需要全员上阵。作为家里的孩子,我们的任务就是玩面团,太爷爷会拿出他的看家本领帮我们捏面人。太爷爷捏的面人惟妙惟肖,成了我们家孩子到外面炫耀的资本。奶奶的手非常巧,蒸出来的馒头既有外貌更具内涵,软糯香甜的红豆馒头是奶奶的拿手活。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总是村里第一个蒸好馒头的人家,奶奶也总是把蒸好的红豆馒头送给邻居品尝,然后带着大家的一致认可高兴地回家。

守岁,顾名思义就是“熬年夜”。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通宵守夜,边包饺子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记得当时看的还是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通过电视,我们获取了很多童年的快乐。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并没有因为黑白色彩而削弱记忆,反而对倪萍、赵忠祥的主持,对赵丽蓉的小品更加记忆深刻。小时候觉得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每一个节目都很好看,聚精会神的我甚至可以把小品里的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母亲会洗上几枚硬币,有1毛的也有5毛的,随机包到饺子里。在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时候,冲着硬币,我们吃饭的速度会比平时快好几倍,因为儿时的我们相信:吃到硬币可以幸运一整年。

小时候的春节年味很浓,仪式感也很强。从腊八开始,每家每户都会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过年任务。贴春联、放鞭炮、发压岁钱都十分讲究。整个春节的战线会拉得很长,七大姑八大姨似乎要家家走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会因为过年这一特殊的节日而得到进一步升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尤其是那些富含美好寓意的祝福会一代接着一代传承下去。

过年作文精选篇3

【“就地过年”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是否被逼婚?是否被相亲?何以解忧,唯有留守”……在距离除夕不足一个月之际,一条条俏皮生动的“留人”标语火爆了社交媒体,提前预热了牛年春节。当前,全国20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之际,“就地过年”俨然成为这次春节的新风潮。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因为疫情,感受到“淡”了的年味重新回来了。

疫情让人民明白,最大的幸福是家人平安。我们攻克了肆虐在武汉的病魔,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次胜利让我们明白,幸福往往并不需要富贵加身,更多的时候,仅仅只需要家人平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团聚,一时难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山河无恙,人间安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人的真心付出。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出现传播事件,不仅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排查,还可能导致社会生产生活停止,这是难以估量的经济、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损失。“就地过年”,“算小账”是为了家人的健康着想,“算大账”是为国家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不能回家过年,又何尝不是全国人民在同一轮明月下团圆,共同过年。

“留人”更要“留心”,政府须处处“贴心”。疫情面前,各地在捍卫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要顾念人们的正常情绪。对于留在外地过年的群众,政府部门应提前做好预案部署与宣传,大到过年期间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商业娱乐、物流运输,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提供更多人性化、可操作的过节方案,才能保证“留下来”的群众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留守老家的特殊群体,政府部门也应发动工作人员到群众身边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要以实际行动照顾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暖心贴心的春节慰问,帮助特殊人群与在外过年的亲人视讯联系等方式,填补他们不能阖家欢乐的遗憾,也给身在异乡的亲人吃一颗“定心丸”。除了“留人红包”“错峰返乡”“春节消费券”等一系列在物质上切实可行的人性化举措,各地还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合理开展安全有趣的春节活动,把“年味”造出来,让留下来的人们也能充分享受过年的快乐。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民因为爱自己的家人,所以选择不回家。但正是因为“不回家”,天南地北共聚一堂,思念与欢庆交织,年味或许会更加强烈。2021牛年春节,不会因为分离而痛苦,因为期待平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过年作文精选篇4

那些沉甸甸的记忆碎片,像一罐罐深藏在地下的酒,在层层温暖中发酵,酝酿出醇香的味道。

父亲爱端一杯小酒,讲以前的故事。讲那个年代的大街小巷,白墙古树,集市上的车马成群。清风绕在脖子上,麦酒的香让人脸庞发烫,耳根又红又痒,脚下是温暖的火炉,心中像搁了一块烙热的铁,那么痒滋滋的,那样向往着黑白片里的那个热闹、亲切的年代。

那段靠汗水吃饭的过往里,虽然贫困,但是那一小撮好不容易分回的猪肉,只有过年才穿得到的新衣服,五分钱一把的瓜子,小串小串省着放的鞭炮,无不成了记忆中的珍宝,像一块浸满了阳光的棉花,把人心捂得热热的。

母亲常在家里说,现在过年也不觉得小孩子有多开心。她们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就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肉,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母亲说她最记得的是糖葫芦,卖糖葫芦的只有过年在这儿,他一进村,孩子们就远远地嗅到了,围着她团团转,掌心里揉得皱巴巴的粘乎乎的钱,换来的是裹住整整一个寒冬的甜。雀跃的心儿在鞭炮声里跳舞。在母亲的记忆里,春节是喜滋滋的快乐。

大年三十前,全家老小提着篮子,挑着扁担,去街上赶一次大集。父亲说,他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这次赶集。街上置办年货的人很多,妇女们挑几匹好布料,回去给家人做衣裳;丈夫选把好锄头,开春时翻土播种;老人们跟着卖古玩,写对联的人走走停停;小孩子像头在森林里乱窜的小鹿,心跑得远远的。吃饭用的大大小小的瓷碗,腌制腊菜的坛子,收编的竹凤凰,小孩子玩游戏用的沙包,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店铺,路边摊儿排开两里路。热闹的集市,篮子挨着篮子,人头攒动,脸颊漫上烟霞的绯红,汗从额头一直流到微笑着的嘴角。心中敞敞亮亮,轻轻松松,篮子里时新鲜的菜,空中腾腾云海翻滚交叠。落单的大雁迟迟赶去南方,渐渐遮住面庞的夕阳最后为它的翅膀堵上金光。远方已有人家的屋顶上方炊烟袅袅,掉光了叶子的老树在寒风中飘摇,而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匆匆回家。

麦酒的香麻醉了意识,父亲的脸像在灶里燃烧的柴火。他说,爷爷做的灯笼可巧了。每逢春节到来之际,爷爷会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做灯笼的骨架。小小的父亲拿出一年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五颜六色的糖纸,和爷爷一起糊在灯笼的四面,一个别致的小灯笼就做好了。东陇中的心的一小撮跳动的火苗。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夜晚,却把心填的满满的,如白昼般明亮。父亲记忆中的春节,火苗还在心尖尖上跳动着,灯笼还在黑夜里闪闪发光,像小时候的萤火虫,看得见,却留不住。一切的一切,火热热的,湿润了谁的眼,温暖了谁的心。

一年春节,长江固道边的电排站里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很快的,这消息从村东到村西,从人们的耳朵里进出,在这贫困的小村庄里炸开了。小孩子们的瞳孔睁得老大,仿佛已经看到那冰冷的机器里跳动着的人儿,想据为己有,想把那台词一次一次地消化掉。于是,一群孩子端着砰砰的心跳声,由孩子王带领着,去翻那站外高高的院墙。那时,我小小的父亲也在其中。他的眼睛眯着,又斟了一杯酒。他说,我还记得呢,那巴掌大的黑白电视里演的是霍元甲。嗬,那身好功夫!空气里氤氲着层层水雾。从父亲嘴里吐出来的字字句句,编织着他们那代人的专属的,何等怀念的春节故事,连岁月也变得如此渺小。

真好,人海如潮的集市,独一无二的灯笼,童年最向往的霍元甲,都和着时光的定型剂,揉进了人们的心里。在这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像一面盾牌,保护着那些最浓醇最软糯的回忆。

父亲放下了酒杯,结束了他的娓娓道来,又自顾自地想着什么。

父辈的春节记忆是多少人眼中唤不回的珍宝,它像一枚小小的种子,在人们心底扎根,照亮那个年代的黑夜。

过年作文精选篇5

“就地过年”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回家是冒险,钱包还会扁!过年留公司,亲情不会减!”“是否被逼婚?是否被相亲?何以解忧,唯有留守”……在距离除夕不足一个月之际,一条条俏皮生动的“留人”标语火爆了社交媒体,提前预热了牛年春节。当前,全国20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年”,发布“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复杂之际,“就地过年”俨然成为这次春节的新风潮。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因为疫情,感受到“淡”了的年味重新回来了。

疫情让人民明白,最大的幸福是家人平安。我们攻克了肆虐在武汉的病魔,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次胜利让我们明白,幸福往往并不需要富贵加身,更多的时候,仅仅只需要家人平安。“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家团聚,一时难以接受是人之常情,但“山河无恙,人间安好”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每个人的真心付出。春节期间人员大范围流动聚集,势必会给疫情防控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出现传播事件,不仅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排查,还可能导致社会生产生活停止,这是难以估量的经济、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损失。“就地过年”,“算小账”是为了家人的健康着想,“算大账”是为国家疫情防控做出贡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看似不能回家过年,又何尝不是全国人民在同一轮明月下团圆,共同过年。

“留人”更要“留心”,政府须处处“贴心”。疫情面前,各地在捍卫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要顾念人们的正常情绪。对于留在外地过年的群众,政府部门应提前做好预案部署与宣传,大到过年期间的市场供应、交通出行、商业娱乐、物流运输,小到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健康安全,提供更多人性化、可操作的过节方案,才能保证“留下来”的群众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留守老家的特殊群体,政府部门也应发动工作人员到群众身边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要以实际行动照顾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暖心贴心的春节慰问,帮助特殊人群与在外过年的亲人视讯联系等方式,填补他们不能阖家欢乐的遗憾,也给身在异乡的亲人吃一颗“定心丸”。除了“留人红包”“错峰返乡”“春节消费券”等一系列在物质上切实可行的人性化举措,各地还应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合理开展安全有趣的春节活动,把“年味”造出来,让留下来的人们也能充分享受过年的快乐。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写道:“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中国人民因为爱自己的家人,所以选择不回家。但正是因为“不回家”,天南地北共聚一堂,思念与欢庆交织,年味或许会更加强烈。2021牛年春节,不会因为分离而痛苦,因为期待平安,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过年作文精选篇6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钻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

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爸爸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来块吃点瓜子,抽根烟!”“不用不用,我不抽烟!”。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过年作文精选篇7

屋外大人小孩欢笑声掺杂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油锅中翻滚着的饺子,在漏勺的摆弄下泛着朵朵白色浪花,发出“嗞嗞”的声响;案板上停不下来的剁菜切菜声,构成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春节交响乐。

人们熬着岁月,熬浓了年。

年永远是鲜浓的红。年三十,大人们早早就起床了,今天,要进行大扫除。他们忙里忙外,扫去了年前所有的积尘、脏乱、以及不愉快,换上了简洁、干净、鲜艳的大红!此谓辞旧迎新。

到了年三十晚,一家人围在大圆桌前,欢聚一堂。饮一杯忘愁水,食一顿团圆饭,在欢笑声中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除了穿新衣贴对联,最期待的莫过于和奶奶一起包饺子、炸饺子!每当奶奶要包饺子时,我会立马跑到她身旁坐在桌子旁。看奶奶卖力的揉着金稻色的面团,我仿佛看见一个个茂腾腾的金元宝活蹦乱跳!

外婆是怎么包饺子的呢?首先,她将大面团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圆球。再将小圆球似的面团搓成一个平面均匀的圆,勺一勺花生碎在圆心,最后将边黏合在另一边,放入油锅炸至金黄,香喷喷的炸饺便出锅了。

看着一个又一个面团在奶奶手里拿起又放下,好似一个个胖嘟嘟的小精灵,在奶奶的揉捏下变得小巧精致,不错的,是奶奶赋予了它们生命。

在整个环节中,最让我佩服的便是奶奶捏花边!饺子的花边如果直接黏合太过低调,毫无技巧可言!而精致的花边才是饺子的点睛之笔。

想捏出好看的花边可不简单,奶奶为饺子捏花边好像变魔术一般,凡是她手指轻抚过得饺子皮都泛起了层层涟漪,一浪翻过一浪,整整齐齐,圆圆鼓鼓。我看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掌握到其中的诀窍。我包的饺子样子很滑稽,花边大小不一,实在是捏不好,就干脆将面团捏成各式各样的小人儿,爷爷奶奶看着我捏的饺子,总是“咯咯”地发笑。

年依旧过,眼前的年也依旧带着记忆的红。鞭炮声在人们的期待中通响了一夜;除夕夜,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着团圆饭;零点钟声过后有压岁钱;初一后要去亲戚家拜年……

虽然人们总是一边感慨:人越长大,年味越淡!可是,于我而言:年味,就是一家子在一起,就是奶奶包的饺子!就是那浓浓的人情味!

“滋滋滋滋”,奶奶的饺子又要下锅了……

锅中的油熬去了岁月,岁月熬热了每一年。

过年作文精选篇8

过年是那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过年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过年是爆竹声的万象更新,过年是对新衣服的期待。

今天妈妈赶集回来的时候买了一捆韭菜,我问我妈说:“妈妈,你买韭菜干什么呀?”妈妈说:“包饺子。”我说:“饺子有什么好吃的呀?”妈妈说:“你们呀,现在你们真是够幸福的了,在我们那个时候平常时候根本吃不到饺子。”

在我妈妈的那个年代里,每年过春节最高兴的是便是包饺子了,而吃饺子便是最好的生活了,在那个年代里白面是最宝贵的了。

妈妈那个时候,姊妹多,在平常她们穿的衣服都是最大的穿小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就给老三穿,他们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新衣服穿。

妈妈还说在她那个时候不比现在,现在每家每户都有电视,都可以在自己家看春晚,而她们以前一个村里就有一台或两台电视,最多不超过三台,她们想看春晚的话,必须很早就要吃完饭去别人家看电视,如果去晚了就看不成了,因为会被其他人围的水泄不通。

这大概便是妈妈她们那一辈人集体过年的记忆吧!

每当快过年的时候,街道里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出来拿着浆糊和春联,乐乐呵呵的贴春联,还有挂大红灯笼,还有妈妈给买新衣服的期待。

要说过年对我到现在印象最深的,便是我们特殊的拜年方式了,山东是文化大省,在“仪式感”营造这一块,向来都拿捏的死死的,而我们山东是全国最讲究,最丰富,最全面的。一到大年初一,我们会起得很早,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院子里放鞭炮,这劈里啪啦的响声向征着新的一年里第一天的开始,家里的老年人早早的起床,吃过饺子,穿上新衣,等待晚辈的礼拜。接着就是我们这些晚辈“拉帮结派”挨家挨户地磕头拜年,要说到我们山东的拜年方式可是独具一格、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习俗传承、礼仪之邦。山东人有自己专属的拜年方式。

这大概便是我们这些人集体过年的记忆了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过年作文精选篇9

二十五年前,_的我们从青藏高原青海西宁市来到珠三角岭南广东佛山,这是一次海拔落差2200米的迁徙,是一次由西北到东南距离3000公里的转移,更是大西北高原文化与南粤习俗的一次融合。这次由高到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的生活习惯大转变,首先从过年派“利是”开始。

我们刚来南粤大地不久,便逢新春佳节来临,这是我们夫妇第一次在广东过大年。

入乡随俗,初到广东的我们也学着过广式春节。首先,从形式上接轨:我们把北方叫惯了的“压岁钱”改称为“利是”,把北方装压岁钱的“红包”改称为“利是封”;其次,从内容上接轨:在北方,过年的红包要么是长辈包给晚辈,要么已经挣工资的晚辈孝敬长辈,但只要能挣工资了,基本上就收不到红包了。而在广东,给压岁钱被称为“派利是”。派,就是大派发,发放范围除了给老人和孩子,扩大到只要你高兴可以派发给任何未婚人士(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是否已挣钱),扩大到可以派发给保姆保安保洁,甚至于派发给过年给自己提供服务的旅店酒店服务生出租车司机,还有老板派发给员工、村长派发给村民、小区物业派发给业主等等。只要你想派,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派。派发面积大,范围广,派发金额不定。广东人似有一种说法,派出的利是越多,来年越是会发财。

当时,在我们居住的大院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孩老人,还有一群二十多还打光棍的靓仔帅哥们。过年出门只要一见面,无论碰上哪一个,我就马上派出一个利是,讨回个“恭喜发财”的吉祥祝福。大家笑容满面,其乐融融!

可是我们小两口,又不老又不小,春节过完了,竟然没收到一个红包,且这种现象还持续了好几年。终于,在某个春节过后的一天,我坚定地对老公说:“不行!我们家必须要添丁加口,改变过年收不到利是的现状!”于是,我们的造人计划正式启动并付诸实施。没想到腹中的宝宝更会配合,挑了个过年的时间降临人世!这下可好了,出生在春节,一生下来就可以“逗利是”了。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派给我家襁褓中的宝宝那些"利是",也让我尝到收利是的高兴滋味,可烦恼也接踵而来。喜的是在大过年生了个胖小子,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利是收;烦的是这回收支来了个大颠覆大逆转,从“贸易逆差”一下转到了“贸易顺差”,我们处于经济上的有利地位,这个逆转来之过猛,反而令我们一下不能适应。想想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不能占人家的便宜,不能欠人家的人情,有来无往非君子,这些教诲天天萦绕于心,让我们两口子开始有点儿惴惴不安,这么多人情应该怎么还?总不能坐等人家再生一次孩子吧!干脆摆一次满月酒,将“顺差”带来的人情收益一次性还清,图个两口子心安理得。由收利是引发的“贸易顺差”也就顺利解决!

年年岁岁节相似。有了儿子后的春节,你来我往,派利是收利是,孩子图个乐儿,大人图个吉祥的好意头。来到广东已经二十五年了,我觉得必须要给广东人派利是的好习俗点个赞。广东人派利是约定俗成,金额随意,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或百元,以讨吉利讨开心为目的,图的是平安快乐的好意头。而北方的红包基本是少则百元起步,多则千元,上不封顶,无形中增添了经济压力和人情负担,甚或闹出一些不愉快。

这几年,抢红包开始变成日常游戏,过年时家家户户的节目又增加一个时代特色。

北方的压岁钱是压住“邪祟(谐音‘岁’)”保平安的意思,而南方的利是也是“利事”或“利市”的谐音,万事大吉的意思。无论北方或南方,中国的民俗都是祈盼吉祥祈盼平安。所以,让"利是"回归到本来的意义,不攀比不计较,这样的春节才能过得快乐又祥和,顺心且喜庆。

过年作文精选篇10

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挂上灯笼,拉起灯带,贴上福字,挂上对联,还会包饺子。你看,我家也不例外!

年三十一早,我就从被窝里钻了出来,满是兴奋,因为今天要过大年啦!我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妈妈、奶奶和姑姑已经在开始包饺子了,有羊肉胡罗卜馅的,有猪肉芹菜馅的,还没吃到嘴里,闻着肉馅的香味,我都垂涎三尺了。爸爸和大伯在忙着挂灯笼、连彩灯、贴春联,我的两个小表妹在兴奋的跑来跑去,可真是热闹!

上午的时光飞速流逝,转眼间就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我家阳台上的灯带像小精灵般一闪一闪的,五彩斑斓,有的是黄色,有的是蓝色,有的是红色,还有的是粉色……灯带固然耀眼,可怎么也比不上灯笼,我家的红色灯笼上贴了“恭喜发财”寓意着喜庆吉祥,门前还贴了倒着的福字,因为“福倒了”与“福到了”谐音,所以代表着福已经来到我家了……这些都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风俗,代表着来年可以一帆风顺、全家安康、财源滚滚、喜气洋洋。

刚刚六点,香喷喷的年夜饭已经做好了,整整摆满了一大桌子,有盐水大虾、红烧猪蹄、凉拌羊杂、油煎蝉蛹、烟熏腊肠、葱香鲳鱼、葱香菜心、山菇烧鸡、红椒兔丁、红烧猪肘和羊肉汤,我们吃的可香了,表妹优优被红椒兔丁辣的直流口水,嘴巴红了一大圈,成了名符其实的“香肠嘴”!我看着油煎蝉蛹一直不敢吃,表妹璐璐还被葱香鲳鱼的鱼刺卡了嗓子,一直喝水。大人们一边吃一边喝,一边嘻哈的聊着开心的事,很是闹热!年夜饭里不仅放了油、盐、酱、醋,更加入了全家人的丝丝祝福,我喜欢这顿年夜饭!

八点多,我们吃完晚饭了,此时的.我更是兴奋,之所以这么兴奋,

是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去放烟花爆竹了,大家都整装待发,挑选好自己喜欢的爆竹,有的喜欢仙女棒,有的喜欢大花烟,有的喜欢放钻天炮,还有的喜欢放三响炮……,爸爸开车把我们拉到指定的烟花燃放点,我们高兴地放着,不一会儿,开始放花了,“砰”一发烟花像流星般射了出来,在天空中爆开了,啊! 烟花可真是美丽,五彩缤纷,有芒果黄,有茄子紫,有天空蓝,还有桃子粉……把天空装点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映红了一张张喜庆的脸!

还有一个节目是必不可少的呢,那就是吃零食看春晚,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看丰富多彩的春晚节目,一边聊天,一边对节目评头论足,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还兴奋的鼓掌。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开始新年倒计时了!我的心怦怦的跳,随着主持人的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告别了兔年,迎来了龙年,我希望我们所有的人在新手的一年里都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

11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