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的禁忌是什么

| 和杰

立秋养生的禁忌是什么?

天气逐渐由夏入秋。但虽然立秋将至,此后气温还可能回升,甚至“秋老虎”也会虎视眈眈。如何在立秋时节养生健体呢?中医专家建议,立秋养生一方面要注意在饮食上及时调理膳食,宜祛暑滋阴,同时合理应对早晚温差,还要预防高温伤害。

起居:重视起居调养,保持充足睡眠

立秋后,起居调养方面,当“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阳气收敛,却又不是太过,使肺气得以舒展。且季节变换之期,当随冷热变化,适度调整衣着,以利机体适应气候变化,方得以避免受凉感冒。

“春困秋乏夏打盹”,立秋后不仅仅是困,还让人觉得浑身乏力提不起劲。入秋之后不少人午休少了,加之工作生活压力大,易熬夜,睡眠时间也就随之减少。人困乏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睡眠。大家应避免秋乏的现象出现,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锻炼的时候要循序渐进。

精神:注重精神调养,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秋季五脏归属为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烦躁悲忧之情绪。秋季人们既有收获的喜悦,也难免触景生情,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感。因此,在进行精神调养时,要坚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

收敛神气,才能养气。有时候,心神消耗的气血,比身体劳作更多,因此不要让自己的心思太辛苦。在情志上要忌悲忧伤感,遇伤感事则主动排解,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不妨多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旅游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饮食:宜清淡饮食、滋阴润燥

立秋时节的饮食养生,如《饮膳正要》所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因此入秋宜注意滋阴润燥,适当选食芝麻、糯米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夏秋交替时节,身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大量消耗,再加上食欲不振,活动减少,整个人的身体状况处于相对低下的水平,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因此,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环,可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西瓜、黄瓜、番茄、豆类制品等,也可以饮用一些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补充维生素,还可帮助消化、健脾开胃、提高食欲。

此外,立秋时节还应尝试多吃一些清淡食物。清淡饮食能清热、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同时注重蛋白质的摄入,每日摄入量在70至90克为宜,且最好一半以上为鱼、虾、鸡肉、鸭肉、蛋、奶和豆制品等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优质蛋白质。

立秋养生的重要性

注意润肺防秋燥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容易产生疾病,因此立秋后需要注意润燥、养阴、润肺。立秋过后,肝脏、心脏及脾胃还处于衰弱阶段,而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因此要加强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

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可适当多吃点酸味果蔬,比如西红柿、枇杷、柠檬等,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多补充水分,少吃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在食疗方面,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张骞建议,梨清热降火,对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症较为适宜。

脾为肺之母,健脾的食物对肺脏也有保护作用。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作用,是秋天的适时补品。此外,莲藕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适当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药材,如玉竹、沙参、西洋参(花旗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如果早晨起来感觉口干、咽干,可适当喝点淡盐水、蜂蜜水。

先别急着贴秋膘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明显消瘦了,因此民间一直有立秋“贴秋膘”的说法。但张骞提醒说,立秋后要注意养护脾胃,先别急着贴秋膘。“人们在夏季常常因为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刚立秋后气温还是较高,空气湿度也大,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反而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胀、厌食、腹痛、腹泻等症状出现。”

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清补主要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核桃、百合、山药、鸭肉等具有滋阴、润肺的食物。比较适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立秋养生的好处有哪些?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我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

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气候仍处于闷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立秋时节防暑措施依然不容忽视,应当心“秋老虎”依旧伤人,小心中暑。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往往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小孩之人群,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因此初秋时节要预防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侵袭,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立秋标志着进入秋季,秋天属金,性沉降、肃杀、收敛。气候肃杀,燥令司天,久晴无雨,天高气爽,到处一派干燥的景象。

秋天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音哑、胸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等症状。

秋天的养生,人应之而奉收,阳气内敛,阴气渐长。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以防燥邪。特别是阴虚、血虚体质之人,更应注意滋阴养血。

立秋养生的合理建议

1、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市民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2、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着重养阴补虚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

立秋养生喝什么茶?

临床上并没有立秋喝什么茶最好的说法,一般情况下,立秋可以适量喝金银花茶、菊花茶、荷叶茶等比较好。

1、金银花茶:主要是用金银花冲泡而制的茶品,其中的金银花性质寒凉,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尤其是缓解立秋后引起的口干、烦躁等不适症状。

2、菊花茶:其中的菊花性质微寒,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能够起到散风清热的功效。一般在立秋后,由于空气过于干燥,若适当的喝菊花茶,既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还可以预防上火、便秘等情况发生。

3、荷叶茶:荷叶味苦性微涩,性质寒凉,若选择适量泡成茶饮用,能够起到消暑利湿的功效,通常在立秋后适当的喝,可预防湿气重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立秋也可以适当饮用绿茶、乌龙茶、决明子茶,对身体都有一定的好处。

8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