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特点和风俗
立秋的特点和风俗
一、立秋的特点
立秋时节,气候开始逐渐转凉,天气逐渐变干燥。由于夏季的高温多雨,秋季的干燥和凉爽会让人感觉格外舒适。在立秋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渐降低。此外,立秋还意味着农作物即将进入重要生长期,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二、立秋的风俗
1. 贴秋膘:贴秋膘是指在立秋这一天吃肉,寓意着夏天瘦了,立秋之后要补回来。人们认为,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清淡饮食,胃口变得更好,所以需要在立秋这一天吃肉来调理身体。
2. 摸秋:摸秋是指在立秋这一天晚上摸南瓜、摸凉席等,寓意着可以祛除暑气,迎来凉爽的秋天。人们相信,摸南瓜可以让家庭和睦,摸凉席可以带来清凉舒适的睡眠。
3. 食秋桃:食秋桃是指在立秋这一天吃桃子,寓意着长寿健康。桃子富含维生素C和E,有益于健康。人们认为,立秋吃桃子可以祛除疾病,带来好运。
4. 咬秋:咬秋是指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寓意着可以免除腹泻。由于立秋时节气候干燥,人们容易上火,所以这一天吃西瓜或冬瓜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
5. 迎秋:迎秋是指在立秋这一天祭祖神、祭品等,寓意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秋季的祈福。人们认为,立秋祭祖可以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立秋的寓意和象征
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我国一直致力于农业发展,而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气候了,所以古人在四季的基础上对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划分,创造了二十四节气。那么在二十四节气里立秋节气代表着什么含义?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立秋的由来和含义
周代天子亲率祭祀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沿承此俗,并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
立秋节气介绍简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的诗句古诗
1、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2、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3、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