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寓意是什么

| 跃瀚

中秋之夜,月光明媚,古人把满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其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仰望明月,低头思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我还》等诗千古绝唱。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

2、和谐

中秋节庆祝期待丰收,所以也期待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节,家庭团聚、邻里和谐、阶级和谐、社区稳定、民族团聚、家庭和国家和谐、世界和谐、幸福和谐。正如苏东坡所说,我希望人们能长久,在千里之外,张九龄所说,海上生活的月亮,世界的尽头。

3、感恩

中秋节最早的意义是一套礼仪,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反映了对家庭的关注。

中秋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起源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成了先民崇拜的对象。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后来历法变动使用阴历(夏历),“秋分”这天在夏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诗句

1、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4、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曹冠《念奴娇·咏中秋月》

9、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元好问《倪庄中秋》

10、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3、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7、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18、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9、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