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 跃瀚

1、《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3、《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4、《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5、《中秋》

(宋)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诗句

1、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4、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曹冠《念奴娇·咏中秋月》

9、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元好问《倪庄中秋》

10、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12、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13、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5、分不尽,半凉天。——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7、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18、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9、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将节日。

月饼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7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