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一天吃什么最好
1、吃苦去肝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2、.喝绿茶清热解暑
夏天午后,喝杯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喝绿茶具有坚固牙齿、保护毛细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绿茶可以帮助身体补充流失的钾元素,提高耐热能力。绿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胀气。
3、多吃莲子养心去暑
入伏后多吃莲子可祛火,热天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易烦躁、伤心。莲子芯的味道虽苦,但可清心火,还有降血压作用,适宜体质虚弱、心慌、失眠多梦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结、腹胀者,最好少吃。
4、鸡肉去湿强身
古语说:“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记得加入些生姜,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去湿强身的作用。
5、蔬果增食欲好消化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6、面食补充蛋白质
北方有句俚语,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说的是老百姓过伏天的习俗。其实,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句俗语有一定的道理。 以前生活条件差,饮食选择上较单调,入伏后,正是麦子丰收的季节,以饺子、面条、烙饼为代表的面食大受欢迎。而且夏天多吃点蛋白质和B 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是好的。
7、吃姜补阳气防疾病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2023年入伏出伏时间
初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开始与结束的时间: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什么是入伏
入伏,意思就是进入“三伏”,一般指的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所谓“热在三伏天”,三伏是夏天最热的时期,特点就是“高温、高湿”。
三伏天的“伏”有“伏邪”的意思,也就是中医“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不少人说三伏难过,不但热还又闷又湿,还特别容易生病不舒服。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未伏三个阶段,它的时期是由节气日期,加上干支纪日两者相配推算出来的。
当然三伏是按农历来算的,基本上都在公历的7月中下旬到8月的上旬之间。
三伏入伏习俗还有哪些?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总而言之,夏季是阳气高涨的时节。对一般人来说,要顺应季节、时令变化,调节作息时间,安然度夏。
入伏的注意事项
1.注意防暑保护。不要在闷热环境里工作、劳动、学习,室内要常通风、降温;尽量不要午后在烈日下行走,必须外出的话一定要做好预防,长期在户外工作的人更要注意,可提前准备好清凉饮料,如绿豆汤、薄荷茶等
2.及时补充水分。对于入伏后预防中暑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喝水,因为夏天出汗较多,所以我们要及时补充水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3.饮食方面要清淡。入伏后人体本身阳气过旺,所以要少吃油腻食物,饮食要保持清淡,多吃一些解暑的水果和蔬菜,如西瓜、西红柿、冬瓜、苦瓜等。
4.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让人保有足够的体力,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