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下雨民间有什么说法
这句俗俗语,说入伏这天,如果下雨,接下来的伏天,能把健壮的公牛晒死!预示三伏天晴天少雨,容易出现伏旱。类似的农谚俗语还有“雨打头伏,晒死芋头”等,都在说伏头这天宜晴不宜雨。
头伏漏,干死豆
这句老俗话是说头伏天漏了,形容大雨,降水充足,那么,会干死地里的豆子。为什么民间会有此说法呢?据老人们的唯心说,头伏如果雨量大,把二伏三伏的雨都“提前”下完了,意思是雨季来得早,走的早,会出现伏旱,秋旱,不利于农业生产。这样类似的俗语有“雨打头伏,干死包谷”等。说白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三伏天隔三岔五降雨,细水长流才好。
淋伏头,晒伏尾
这句俗语雨淋了伏头,伏尾就会干旱,预示会出现秋旱,进而会给农业丰收带来消极影响。我们知道伏头和伏尾相差30天或40天,这么长的时间,即便是现在有气象卫星,也只是一个大概率预测,毕竟气候变化莫测。因此,这句谚语也只是一个大概率预测。
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所谓伏王,就是伏头,也就是入伏第一天。这句老话意思是入伏当天下雨,三伏天降雨频繁,一天一场。这种说法也有可能,毕竟,夏季雷雨天气非常多,一天下一阵子,在多雨的南方,也非常正常。
头伏下雨,伏伏有雨
这句话是说今天入伏第一天下雨,那么,头伏、二伏、三伏,伏伏有雨。三伏天这种降雨情况大概率非常高。毕竟,三伏天也是一年降雨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段,特别是在年降雨比较丰沛的地区,通常情况下,三伏天隔三岔五下雨的几率很大。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
意思是入伏第一天下雨,那么,这个三伏天降雨量充足,会“从头下到尾”。这种大概率的情况,在多雨地区,也是会出现的一种气候现象。比如华南、东南等沿海地区,夏季气候变化受到洋流的影响很大,三伏天时常下雨也很正常。
三伏天怎么养生
喝姜枣茶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此时人体腠理都是开放的,很容易引起阳虚,此时喝一杯姜枣茶是可以养护身体,同时将身体内部多余的寒气排出,养生又保健。
做汗蒸
人吃五谷杂粮,身体里面难免会沉淀一些毒素,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身体疾病,三伏天的时候身体毛孔是打开的,这个时候去汗蒸可以加速身体的代谢速度,将毛孔深处的脏东西都排出来。
做艾灸
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艾灸可以将身体里面淤积的湿寒之气给排出体外,同时清除人在夏季身体苦夏不耐的暑热,故此有消暑祛湿的养生作用。
贴三伏贴
三伏贴采用传统中药精制而成,三伏天的时候贴一个三伏贴可以帮助身体积蓄阳气,避免冬天寒冷的时候身体阳气不足而被寒气所伤,因此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食补养生
红豆炖鹌鹑,功能是补益气血,利水健乳。
绿豆汤,功效是清热解毒、去烦消暑。
泡脚
冬天的时候,人体血液循环变慢,脚部位于身体的最末端,血液流通到脚部是比较缓慢的,所以,脚部的微循环常常不是很充分,三伏天泡脚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并且带走身体内的废物,起到治疗和预防冬病的作用。
拔罐
很多人常常有腰酸背痛的烦恼,这常常是由于身体的经脉堵塞不通导致的,三伏天的时候做一个拔罐,可以让身体经脉变得顺畅起来,对于身体疲劳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入伏时间怎么算
有一句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从夏至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为进入头伏的时间,也就是入伏的时间。整个的三伏天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结束,历时三十到四十天。
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所谓庚日,是指农历天干为庚的日子,共有“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戍”六种,依次每十天轮流一下(即六十甲子中的六庚日)。
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三伏天养生原则
1、起居调整
夏季的光照时间长,所以入睡时间会较晚些,但切记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进行晨运,在安排锻炼的时候,要避开烈日之时,注重加强防护。午饭后,需要安排小憩,30分钟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有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风寒湿气入侵,睡觉时不宜扇类对着头部、脚部送风,不宜夜晚长时间露宿。在空调房里,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天出汗比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湿衣容易使人得病。
2、饮食调整
三伏天饮食要以清暑、益气、滋阴生津为主。应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夏天暑湿重,湿气容易困于脾。同时,在夏季人们容易吃冷饮雪糕之类的冷食,特别容易刺激肠胃,容易出现胃部疾病。所以,建议三伏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红豆粥、绿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运动调整
夏天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快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湖边、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可以选择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运动。当出汗过多的时候,可以选择饮用盐开水,切记不能运动后立即喝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则容易诱发寒湿麻痹症等一些疾病产生。
4、三伏天“冬病夏治”
在冬天落下的疾病,可以利用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加上食疗、针灸等方式进行治疗一些慢行疾病。冬季的疾病很多是因为阳虚盛引起的,而三伏天气,是人体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期。这时候,冬病夏治就不能吃任何寒凉食物,要以温补方式驱寒气。
三伏天多吃酸少吃苦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中医讲:“心主夏,心若缓,急食酸以收之。”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在饮食上要多食酸咸,少吃苦味,多吃点西瓜
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中医认为,此时肝气已渐弱,脾脏正旺,饮食养生宜减苦增酸咸,少食肥腻食品,补肝助肾。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中医讲:“心主夏,心若缓,急食酸以收之。”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在饮食上要多食酸咸,少吃苦味,多吃点西瓜、番茄、素炒绿豆芽等为好。但也不要过于偏嗜,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及其他脏腑。
不要等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要等极渴而饮,饮不可过量。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损害健康。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也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