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儿子高考687分被多校连打电话争抢
这个环卫工人的家庭故事不仅仅是一则个案,更是对社会关注教育公平的呼唤。在这个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家庭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环卫工人父亲的无私奉献和对子女教育的执着追求。他的付出和牺牲不仅仅是为了儿子的前程,更是为了给他一个更好的未来。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职业或社会地位,都应该以爱心和责任心去对待子女的教育。
高考寒门出贵子的意义是什么?
地域与经济状况带来的教育差距被一根网线意外地拉平了。
这场考验变成了是否足够努力,足够自律。
李昊的老师说他在疫情期间学习很刻苦,每天早上6点打卡学习,晚上11点打卡睡觉。他很聪明,性格不急不躁,做事有章法。
对于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和老师并不意外。他在大型联考中,多次成绩都不错。
何润琪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自律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家贫给他带来的是向上的动力。
从这些高分获得者的共同经历上看,今年他们大打翻身仗的凭仗就是自律+刻苦。
很多家长眼望着别人的孩子,再回想起自家孩子上网课的状态:
上课时间玩一会,嘴馋了吃点零食,屁股疼起来扭几圈。
到了休息时间,玩10分钟手机变成了一玩就是一个小时。时间虽然飞逝,自己也着急就是不行动。
该交作业了,着急赶工出来的作业漏洞百出。
到了晚上又感觉自己浪费了时间很后悔,做计划说自己第二天要奋发图强,等到第二天,又是这样不自律过完一天的循环。
孩子的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85%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在这一时期形成。
7-12岁称为“正凝固的水泥期“,孩子85—90%的性格、习惯等已形成。
所以,孩童时期可塑性最强,从小培养他的自律习惯比传授知识更有益。
高考寒门出贵子的例子
2020年7月23日,湖南省高考成绩放榜,常德市鼎城一中的何润琪以707分的成绩夺得了2020年湖南省高考文科状元。之后,何润琪报考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2020年9月,何润琪和父亲来到清华大学报道,当天他们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据悉,何润琪是农村人,母亲在高一时意外去世。此番到清华大学报道,他的皮箱里还装着母亲的遗照,就是想让妈妈能够陪伴着自己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
2002年7月25日,何润琪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兴旺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父亲何则明是工地上的钢筋工,也是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早年母亲在世时是家庭主妇,不仅要忙活家里的田地还要照顾两个儿子和患病的婆婆。
何润琪的哥哥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然后就外出打工了。后来结婚生子,也和父亲分了家。
何则明童年时其实也很爱学习,是村子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后来还考上了高中,但是家里实在贫困,因为交不起几块钱的学费,何则明只好辍学。
辍学后,何则明就开始外出打工。他做过木匠、铁匠,还当过电工。后来为了赚更多的钱,他选择了条件更见艰苦、工作更加辛苦的钢筋工。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但还在赚钱多了,也能养活全家,不仅给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房,还给大儿子娶了媳妇。
何则明虽然没有如愿读高中,但是他并没有撂下课本,他喜欢读书,无论去哪里工作,他都会带上一本书,休息时,就把书拿出来读一读。小时候,他经常会到书店给儿子买书,也会带着儿子到图书馆读书。在父亲的影响下,何润琪从小就喜欢读书,也涉猎了很多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