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 梓炫

立冬有什么讲究

1、北方吃饺子

我国是美食大国,无论什么节日自然都少不了美食相伴。在北方,立冬的习俗就是要吃饺子,因为饺子外形似人的耳朵,民间人们认为吃了它,寒冷的冬天耳朵就不会受冻。在古代人们认为,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2、南方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一起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立冬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立冬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3、补冬

立冬意味着正式进入冬季,冬季气候寒冷,疾病多发,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古人有“入冬日补冬”的习惯。

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在立冬之日补一下,是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的变化,调整身体抵抗力,增强体质以抵御寒冬。在冬季大家要少食一些生冷的食物,尤其不宜过量地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立冬有什么禁忌

1、忌过早外出

冬晨是一天中温度最低、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外出不但非常容易引起感冒,还会沾染较重的阴气,造成身体阴阳失衡。所以老年人,最好要等到中午太阳高升光照充足的时候再外出进行室外活动,上班族则需要多穿衣,注意保暖。

2、忌冬晒过长

冬天晒晒太阳会感觉身体非常舒服,所以有些朋友就容易贪晒。从五行八字来说,身体进行过长的日晒,会消减五行中的水,影响自身的财运;从现代健康的角度来看,日晒时间过长,紫外线会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还会诱发皮肤癌的发病几率,还有可能会引起视力衰减。

3、忌频繁沐浴

冬季空气寒冷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肤脱屑、瘙痒,许多人就习惯于频繁地洗澡,结果却是皮肤越洗越干,脱屑、瘙痒等问题愈加严重。所以在冬季不宜频繁洗澡,2~3天洗一次澡最为适宜。

4、忌小病不治

立冬后气候由秋季转换为冬季,许多人就容易感冒、咳嗽、发热,但是许多人都觉得这是小病,无关紧要,认为睡一觉扛一扛就过去了,疏于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冬天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年轻时对疾病不重视,很容易为以后埋下病根。

立冬节气简介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干湿、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秋收冬藏”,万物在冬季闭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我国一些方会在立冬举行祭祀、饮宴等活动,作为重要的节日来庆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天季节,阳退阴生,生气闭蓄,万物开始收藏。传统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孟冬)时期气温虽逐渐下降,但还不是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强冷空气南下频繁,并越过南岭,天气越来越冷。在北方地区,立冬前就已很寒冷了。

立冬养生知识

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为了抵御寒冷,民间有“立冬食补”的习俗,每逢立冬日这天,南北方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

在北方,立冬节气习惯吃饺子,医圣张仲景曾发明“祛寒娇耳汤”,其中娇耳说的就是饺子,民间谚语有云“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人们会准备牛羊肉菜肴来丰富餐桌,在寒冷的冬季迅速补充热量。

在南方,立冬时人们会吃些热量较高的食物进补,比如广东、台湾等地一般会“打边炉”,也就是吃火锅,江浙一带进补的食材则是以鸡鸭鱼肉为主,如姜母鸭、糖醋鱼等。

小伙伴在进补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切忌盲目“大补”;另外立冬后天气渐寒,小伙伴们要提前准备好羽绒服、帽子、围巾、手套等御寒装备,及时添衣预防感冒。

立冬的“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三候:

一候水始冰。

一候的意思是立冬的时候水已经能到达水能结成冰的温度也就是0度以下,这里的结冰只是会结很薄的并还不到能站上人的厚度。

二候地始冻。

二候的意思是土地也开始冻结。这种情况可能我们南方的朋友看到的比较少,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朋友,不怎么看到冬天。在冬天真正进入的时候,除了水面结冰之外,里面的泥巴也开始解被冻住。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三候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13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