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

| 思恩

故事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既然这样,那么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有哪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供大家参考!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1

秦世俊始终身体力行践行着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使命和担当。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内涵和“航空报国”的精神,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阵线上“金蓝领”的风采。

机床前、讲台上,精心的讲解、投入的演讲,他用行动和声音演绎传播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激情和担当。他的事迹多次在省、市电视台进行先进人物事迹播报,并得到了央视一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言”“开讲啦”栏目组和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组的关注。面对全国观众,他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技能工人从普通到优秀到卓越的过程,他说,“组织的培养和时代熔炉的锻造,使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一代代产业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如今我们这一代已站在了接力赛的起跑线上。应当也必须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并号召广大青年做有信仰、有力量、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产业工人,成为“金蓝领”,让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有话语权。

他的事迹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青年人,他被聘为“齐齐哈尔市大学创新创业导师”“集团专业讲师”“哈尔滨市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讲师”“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台综合节目《咱们工人》栏目形象代言人”等,为无数产业工人为最根本利益发出心声。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2

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细心地去发现存在的小微问题,并及时解决,而且坚决不允许同一个问题再次出现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正是这种“眼里不揉沙子”的工作作风,令秦世俊革新了很多攻关项目,找到了很多加工新方法。

“创新谈何容易!”在一系列的生产技术攻关中,改进“主起落架外筒腹板”加工工艺令秦世俊记忆犹新。

主起落架外筒是铸件,由于铸造水平限制,每批次零件腹板的厚度都有差异,传统工艺只能靠反复铣削、反复测量来保证尺寸要求,这种方法生产效率低而且产品质量不稳定。针对这一难题,秦世俊决心进行技术创新。

偶然的机会,秦世俊在网上看到有关“逆向思维”的论述,从中获得灵感。他琢磨出了通过反向采集点位确定零件加工余量,从而实现一刀成型的大胆想法。

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每天别人下班时,是秦世俊攻坚试验的开始。漆黑的工房里,只有秦世俊机床上的灯是亮的;寂静的夜里,只有秦世俊的机床是轰鸣的。为了更清楚地看清刀具加工轨迹,他时常蹲在狭小的机床上,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双腿发麻站不起来,双手经常被飞溅的铝屑烫伤,身上大汗淋漓,许多次因为体力透支险些栽下机床。“尤其是到了凌晨两三点,困得眼睛睁不开,我就强打精神编写程序,继续试验。”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通宵过去了。顶着失败的痛苦,反复论证技改的可行性。

坚持,坚持,再坚持,“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终于试验成功,并顺利通过了评审。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提高8倍多,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达100%!

这次成功,更加激发了秦世俊攻克生产难题的兴趣和信心,技术创新成了他不懈的追求:多种新型加工方法纳入产品工艺规程,完成技术创新、小改小革1000余项,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3

在别的同龄人下班去休闲娱乐时,秦世俊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数控技术,专业书籍啃了十几本,学习笔记堆起半米多高。在自学中,他发现自己的理论积淀还远远不够,于是从夜大到专科,后又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课程,学习制图和编程。

随着秦世俊的不断学习,他成为了厂里“攻坚克难专业户”,说起这个外号,秦世俊告诉记者,还要从一个扭轴说起。“那是某型机的关键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要求紧,没人敢接手,我就接手了。”当时在车铣复合中心的秦世俊,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将加工试验安排在了半夜12点以后,终于在试验了4个通宵后,该扭轴加工成功。“当时领导是觉得这个零件应该先车后铣,但是我注意到刀具的尖高于刀心,加工后零件的表面上会形成鼓包,如果把我们的刀具改良一下,就能实现刀具和零件同时旋转,出现铣车联动的模式,直接制作出来。”有了想法后,秦世俊大胆尝试,最终获得了成功,“那几天可以说是白天晚上地琢磨,就想着如何能攻克这个难题。”这次攻坚,只是秦世俊无数次拼搏和奋斗的沧海一粟。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4

如何找到一个可以降低找正时间、增大加工范围、降低零件变形的好方法。秦世俊大胆尝试,研制出了“薄壁轴类零件同心顶压式夹具”,该夹具由“端面顶盖”和“尾部顶盖”两部分组成,使夹紧力由径向夹紧改为端向压紧,消除了外力造成的零件变形问题,能确保零件的重复定位精度、加工位置度和同轴度要求。此夹具可以在所有类似零件加工中推广使用,已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

参加工作13年来,小秦实现技术创新、小改小革685项,为公司节约资金488万元。他首创的《逆向思维、反向采点加工腹板法》等20多种新型加工方法已纳入到产品工艺规程中。近3年来,他改进40多种零件加工方法,自制夹具50多种,更新150多条程序,完成了《扭轴加工》、《为两台不同型号的车铣中心机床制作转换夹具》等一些较大技术创新(攻关)项目。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5

“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语很严厉,但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先从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为了尽快练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总是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继续留在单位,向夜班师傅学习。日复一日的苦学是对身心的双重挑战,知难不言退,受挫不服输的性格让秦世俊度过了那段苦乐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欢上了数控加工,迷上了这项奇妙强大的技术,机床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6

在航空工业哈飞的17年间,秦世俊从一名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完成了技能上的提升;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国劳动模范”、“最美职工”再到“中华技能大奖”,秦世俊收获的不仅是荣誉,更是对他在专业领域的创新所作出的肯定。

创新早已成为秦世俊的思维习惯,他被称为航空工业哈飞的攻坚克难“专业户”。此前,在加工某型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法国专家两人倒班跟踪生产,而他却是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也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无数个攻坚克难的夜晚,秦世俊不眠不休。为了解决某个时间紧、加工难、精度高的零件装夹问题,秦世俊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夹紧工装。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他把试验安排在夜里12点以后,经常一干一个通宵。最终,经过3天近20多次的改进,这套工装终于在轴体的中间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撑,保证了加工精度,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秦世俊从不吝啬与工友一同分享自己的心得与经验,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现场攻关组”基础上,航空工业哈飞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并由他担任工作室的负责人。身为团队的“领头雁”, 秦世俊总是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徒弟称他为亦师亦友型的师傅。目前,他先后带徒16人,现有2人晋升为高级技师、4人晋升为技师、10人晋升为高级工,都已成长为航空工业哈飞科研生产的骨干,秦世俊也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市名师带高徒活动“模范名师”,秦世俊的创新团队已经成为航空工业哈飞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

最近,秦世俊与工作室成员一同努力,喜获一项直升机升力系统固定盘内侧倒角加工方法的发明专利授权。秦世俊告诉记者,直升机升力系统固定盘内侧倒角的产品精度要求较高、表面质量要求较严,以往传统加工由钳工手动加工,不但效率较低,并且质量很不稳定。他与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重新设计了加工刀具,改变加工方案,将多工序加工合并成一次性装夹加工,由小进给、快铣削、采用行星铣加工方式,提高加工效率进10倍,合格率达100%。

最新全国劳动模范秦世俊事迹故事篇7

技艺精湛了,秦世俊也成为了师傅。他不相信“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传言,工作中把自己多年摸索出的加工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反复演示,力争让徒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要领。他先后带徒11名,如今有2名已经晋升技师,1名徒弟迈进了高级技师大门。

2014年初,公司在小秦所在“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劳模、骨干和相关主管工艺、编程及检验人员,创建了以秦世俊领衔的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飞机起落架和旋翼零部件生产,展开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和技能传授等工作。

提起某型机加强角盒锻铸件,很多加工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都会“打怵”,因为材料特殊,加工中极易产生变形。小秦和工作室成员决定拔掉这颗“钉子”。他们尝试着增加两个压板做支撑、增加连结筋和改变切削走刀等方式,不仅解决了表面振纹问题,提高了表面光洁度,确保尺寸精度,而且提高生产效率近3倍。

18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