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
【东北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提起过年,就不得不谈谈我家乡——东北的新年了。
东北,特别是农村,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已经有了过年的感觉了。腊月二十四扫房,腊月二十九之前大采购,蒸枣馒头和鱼馒头,为新年做好准备。
大年三十儿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贴好对联和福字,门前挂上红灯笼。出门在外的人也都会在三十儿前赶回家,在新年这一天,一家人一定要团团圆圆才好。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在大年三十儿守岁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用来包饺子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包饺子也不能干巴巴的包,要在饺子里加点料。通常都会在饺子里放几枚硬币,预示着有钱。说是能吃到加“料”的饺子会好运连连,小孩子们也会为了吃到“好运”而多吃几个饺子,或者是动点儿心眼儿,包饺子时,偷摸在饺子上做个记号,然后在吃饺子时仔细观察,看看哪只饺子肚子里暗藏乾坤。
早在三十儿前,每家每户就买好了大堆大堆的鞭炮,到了除夕夜,吃饺子前先点上一挂长长的小鞭,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十二点的钟声,新年就到来了。
到了初一,就要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孩子们穿上里外都是口袋的新衣服去拜年,回来的时候,每个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脸上美滋滋的——既得了压岁钱,又得了一大堆的糖果。
从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再热闹一回,春节就算过完了,十五之后,大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孩子们则在意犹未尽中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2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若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这首诗是杜甫的《赠李白》,诗中的“青精饭”指的就是我们溧阳的特产——乌米饭。
乌米饭,历史悠久。出现在唐代,那时就叫“青精饭”。在那个时候,乌米饭为道家斋日的饵食。
四月初八,在我们溧阳,是“乌饭节”。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呢!
传说因为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让在地狱被饿鬼关着的母亲吃到饭,想办法用乌树叶捣烂,用汁液染米,煮成乌米饭送去。饿鬼们不敢吃黑乎乎的乌米饭,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溧阳人年年吃乌米饭,就是为了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这不,今年啊,我和妈妈准备动手做乌米饭。首先我们采来一些乌树叶洗干净后,我拿起擀面杖在上面使劲儿捣,眼看着就要好了,我体力却消耗大半,我停下来歇息片刻,又继续开始对乌米饭进行裁决。终于好了,我发现绿叶捣出来的汁水,竟是紫色的!
我把一缸汁液中的叶渣去除,妈妈用水兑了汁液,在泡上准备好的糯米。这一泡不知道,一泡等两宿!整整泡了两天!我苦苦等待,时不时去看看泡的咋样了。等妈妈说好了时候,我正美美的想着我是乌米饭的场景。听这么一说。我蹭的一下冲过去,用颤抖的手打开锅盖,我有些习惯的发现,刚泡好的饭,是一种灰灰的颜色,而不是黑的。
我急忙询问,“莫急莫急,看好了啊!煮好你就知道了”妈妈说,我半信半疑地点了点头,妈妈铺上一层布,将泡好的乌米饭一层一层的铺在上面。过了十几分钟,我得到批准,掀开锅盖。锅中的一切映入我的眼:一粒一粒米饭,就像黑珍珠,并散着清香,令人垂涎三尺。我急忙盛了一碗,听说乌米饭还有许多疗效呢!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我先尝了一小口,比狼吞虎咽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嘟囔:“真香!
“乌饭新炊笔饭香,道家斋日以为常”,这就是我们溧阳的风俗——四月初八吃乌饭!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3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说到吃粽子,他还有历史发展呢!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粽”,不过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所以被称为“益智粽”,现在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包了粽子,我包了红枣粽,白水粽,蛋黄粽和五谷粽。我还知道了很多我没吃过的粽子,比如烤萝卜粽,不过我不喜欢吃,因为这个粽子很辣。当然,也有我爱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粽,这个粽子跟其它粽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是热的,而是冰的。包这个粽子时,要把一个冰了的白粽拿过来,把里面挖空,放进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浆,在糖浆上放点冰沙,再浇上果汁,就可以了。
后来,我还把一枚硬币包了进去,就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一样,吃粽子时,我还真吃到了那个粽子。
我们的粽子还得过奖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里有两个粽子,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还有西安的蜂蜜冰粽子,是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广西南宁有体积最大的粽子,可以给250人吃,重达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动。上海城隍庙有体积最小的粽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样,一口可以吃好多个。
粽子还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乡有很多有趣的节日,每个节日也都有习俗,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4
燃灯节原名火把节。古时候的人们在正月十五当天,会用火把祈祷一年的好收成与好运气。直到今天,每逢正月十五,人们虽然不会再用树枝做火把,却也燃蜡烛来祈福。这不仅仅寓意着庄稼的好收成,还寓意着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正月十五,我们一大家子全部坐在桌边吃着饭。忽地听小弟大叫一声:“唷!这么多的蜡烛哇,这是要干嘛?”哥哥一听,不顾嘴角的米粒就好奇地冲出门去。嘿!别说,蜡烛是真的多。只见门前就摆着整整齐齐一排蜡烛,那温暖的烛光,照得哥哥的脸半边红半边白。姐姐们虽说未冲出门去,却也都瞪大眼睛向外瞧。原来不光是外婆家门前点蜡烛,而是大家都点了蜡烛。望着河对岸星星点点的蜡烛光,宛若繁星落入了乾坤,一簇簇、一群群,把邻居们的脸衬的红彤彤、喜洋洋。隔着老远,却仿佛听到了几百户人家的欢声笑语。
外婆眯着眼睛笑道:“一起对着蜡烛许愿嗷,辟邪的,还可以带来光明呐!”妈妈与姨姨互相看了看,怀念地说着:“这么多年了,还有这个习俗啊。”她们的眼中,好似浮现出了很久以前两个小女孩模糊的身影。
而此刻,我和姐姐们边点边笑。不知不觉中,蜡烛比原先多了,脸也比原先红了,倒是因为无处不在的笑容分不清谁是谁了。大家都抢着点蜡烛,打火机都不够用了。机灵的弟弟妹妹们就哼着不知名的小曲儿,跑到谈笑甚欢的大人们面前,摸摸他们的口袋,找着打火机。大人们也不生气,一般都笑着不说话,假装皱着眉头,拿食指点点孩子们的脑袋便放他们走。
木盒里的蜡烛皆是红色的,小弟选来选去也弄不成什么花样儿,无奈只好随便拿了一根给我。我把点完的红蜡烛放在了爸爸的车前,这就是外婆说的“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蜡烛点完了,该是许愿了。我小心地在蜡烛边蹲下,生怕把蜡烛弄灭了。环顾四周,大家都在点蜡烛,十分认真,也十分庄重。“希望爸爸妈妈平平安安,希望我和弟弟积极向上。”可是,到第三个愿望,我的脑海一片空白,不管如何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
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嘿!该放鞭炮啦!”孩子们一齐上蹿下跳,欢呼起来,这场面竟比过年都热闹不少。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拿了一根杆炮朝天空放去“砰,哗哗!砰,哗哗!…”“祝愿武汉平平安安!”邻居家不知是谁喊了一句,姐姐们自然也是听到了,于是便有了跌宕起伏的呐喊声:“中国好起来!”“白衣天使加油!”“钟南山爷爷,加油!”……过了好一会儿,呐喊声才随着花炮渐渐平息下来,落在了门前的河里,与鱼儿结伴游去。
而此时,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关于愿望的答案——“愿,全世界人民能快点欢聚在没有病毒的春天!”
我知道,在蜡烛簇拥的地方,神佑的地方,充满光明的地方,并不在这儿,而是在所有人心中,在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手心里。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5
每次过年时,我都格外快乐。
因为,只要过年,大人们就一定会去买东西,我也就可以顺手取些小玩意。有人要问了,为什么不在平时买,而非要在过年时买呢?这里头呀,可大有讲究。
平日里,大人们都省吃俭用,虽说还不到一块一元硬币都舍不得的地步,但是,至少不会随便给我们小孩子买玩的。可是呀,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大人们出手都特别阔,我们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卡片呀。总之,小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在超市里买上了年货,离祭祖也就不远了。记得上一次烧祭祖菜的时候,足有十几个盘子,最中间用的碗放了一条红烧鱼。今年,也是这样。
和日常的吃饭不同,这祭祖的时候,可庄严的多。大人们在桌子正对门口的方向上摆了烛台,和一小杯土用来插香。每个人都一定要拜三次,许几个心愿,像什么出入平安之类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把用烛火点燃的香插进土里,再等上一会儿,说什么请神呀,先人的灵魂呀吃饭。其实,在这段时间里,桌上的菜不会有任何改变,也不会有筷子自动在虚空中漫步的灵异事件。外婆说,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相当于投影出了饭菜,所以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所有人不得看手机、电视,不可随便讲话,不然可是对它们的大不敬。吃完饭,就到了放鞭炮的时候了。
每次祭祖,外婆都会拿一大包用黄纸做的“钱”,有的画着鲜红的莲花,有的折成元 宝。把他们放进一个红色的炉子里烧掉,妈妈说这些钱可以让阴间的人花。先人们的灵魂可真幸福啊!每年都有人们给他们送钱。边感叹着,我去看那烈火,像无底洞一样蚕食着纸,那些被吃掉的地方,穿过无形的墙,到过阴间。看着那金黄明亮的火,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这世间只有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让事物来回穿梭于阴阳两界,而这花又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这恐怕才是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吧。送完了黄纸钱,我闲来无事,开始看动画片,过了一会儿竟想起了一件比看电视还要好玩的事,那就是——放鞭炮。
每次早几天的时候,爸爸都会去买一千多块钱的鞭炮。有些时候会少一点,但量也十分大。吃完饭到现在也没过多久,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黄昏的余辉,那的一抹暗红在山尖沉寂,形成无尽的暗。随着第一道光和第一声炮响,黑夜的空间开始被切割,一把把“刀”直冲云霄,随之破碎,最后消失。有时还带点着夜的鲜血。好似炮为刀俎,夜为鱼肉。那砧板上的肉,的优势就是打不碎,再怎么切就是会很快愈合,好似对着空气一样。
十点早过了,放炮的人却越来越多。渐渐的,夜披上了新衣服,带上了新帽子。但是,这些都没有那用几村的灯火做成的鞋好看,红红的,亮亮的。
家乡的春节真让人快乐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6
六月的天空湛蓝而又深远,朋友们比往日多了些明朗,夏意渐浓,艾叶飘香,又值端午。头上挂着香包,也许还对艾叶的气味不太适应。手里拿着喷香的白粽子,又是一年端午,向我们驶来。
我的家乡就有这么个习俗——包粽子。
院子内,新鲜的粽叶,白嫩嫩的糯米,缠好的棉线,还有一个大剪刀。我与奶奶拿起椅子排排坐好,准备开始包粽子喽!只见奶奶将将两三张粽叶平铺于手中,前翻后一拉,卷成一个漏斗状立于手中。接着,用勺子舀起两大勺糯米,中间夹点红豆与枣子,再用一层糯米封顶,铺铺平。紧跟着,奶奶用手折起后面的粽叶,在拿一片叶子,插进底部,最后折一下收口,将棉线在粽身盘绕几圈,一个白白胖胖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见奶奶包的是那样好,不禁手痒痒的。说着也拿起一片粽叶,三下五除二卷了起来,奶奶见了,说我卷的不对,又给我做了一次,可我就是怎么也学不会,奶奶只好帮我卷起粽叶,我来灌米。嗯嗯……我就也包了一个粽子。虽然样子不太好,几处都并没有包好,但味道嘛……应该还不错吧。
粽子上锅蒸去了,白烟弥漫,香味也散发出来了。二十分钟后,粽子出锅了,我立马拿起一只,吃了起来,呼!呼,烫呀!可尽管是烫,也阻挡不了我吃粽子的热情。撒上白糖一起吃,不禁幸福的乐开了花。
家乡的端午朴素中又有几分华丽,简单的食材却做出了不平凡。刚过粽子节,有期待着下一次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7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还有千奇百怪的习俗。潮州的习俗,今天我来跟你说说吧。
春节时,有个习俗十分奇怪,初一或者三十时,全部潮州人要七点至八点起床,一家人把家里所拜的神抬出来,米碗里面插着三根又粗又大的红蜡烛,摆上的供品有很多:鸡、鸭、鹅,还有各家自制的食物。你可以想象一下,门口摆放的神千奇百怪,有土地公、观音大士、王母娘娘……还有你想不到的…
正午一点时,潮州人禁穿花花绿绿的衣裳,只能黑、白或者蓝。然后一家人一起去祠堂拜祖先。不过,奇怪的是,以前,拜祖先时是没有女人在里面的,而且女人禁拜祖先,只有男丁能进去。为什么女人禁拜祖先呢?因为,潮州人认为男丁才能使家族兴旺,女人一进去,就算对祖先不敬,所以,潮州人都有些重男轻女。
傍晚六点时,潮州人必须要去一个地方,那就是寺庙。如果你来过寺庙的话,会发现潮州人的寺庙跟其他的不一样。别人的是拜佛,而潮州人却是拜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脸上呈现着解救世人的慈善神态,一只手托着一个玉瓶,另一支手拿着一条柳枝,柳枝上还有几滴水,仿佛快要掉下来。我想水有可能是用来净化世人的心灵吧。拿香也很讲究,不是拿七支、九支,而是十支。菩萨三支、门前两支、皇天后土三支、土地公、土地婆各一支。听说这样可以保家族香火兴旺、平安、逢凶化吉。
虽然各种地区的风俗、习俗不一样。可是,我还是觉得潮州人的习俗最奇怪,使人很想去了解一下。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范文篇8
每逢春节,全国便沸腾起来,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乡的春节也过得热闹非凡。
腊月二十八,每家每户都要大清洁,把霉气扫出家门。除此之外,大人们还得一大早出门买年必备的东西,外面小商店外摆满了烟花爆竹、纸灯笼和各种各样糖果。这一天真忙!
好不容易到了除夕,大人们可以休息了,小孩子得做家务,还要煮饭,象征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到了下午,每户人家都要挂起灯笼,在同一时间里点燃。“哩啪啦”….晚上,孩子们要泡柚子澡,洗去一年“秽气”。
正月初一,大人们又要做事了。他们一早起床熬米汤粥,这是用各种米和花蜜熬制成的,祝愿着甜甜蜜蜜过新年。正午,大人要卤鸡。他们把整只鸡放进大锅,再加水、八角、花椒、老抽、生抽……然后先用大火煮,之后改成中火,煮上半个小时,香喷喷的卤鸡就出锅了。我还听说,鸡腿只能给小孩吃,希望他们健健康康、身强力壮。
正月初十,我们村会举行一个“烟花晚会”。一排排鞭炮放在路中,“轰”第一个鞭炮点燃了,一簇烟花冲上云霄,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它越变越大,像变魔术似的“砰”成了一朵五颜六色的大玫瑰,火花四溅,洒落在半空,霎时间就不见踪影了!色彩斑斓的烟花按顺序升上天空,其中的一朵最引人注意,它特别大,特别耀眼,“花”里夹杂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就像童话中的五彩花。小朋友的喧闹声、鞭炮的爆炸声、大人们的脚步声,汇成了一曲优美的交响乐。
……
眨眼间,春节在人们的欢笑声中离去。学生们照常上学,大人们又开始忙碌地工作,一切恢复了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