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湾区高三4月二模语文试题

| 徐球

2024广东大湾区高三4月二模语文试题大家考过了吗?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要珍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广东大湾区高三4月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广东大湾区高三4月二模语文试题

2024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

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5800年前,文明曙光在中华大地出现。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在今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形成都邑性遗址,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形成其他中心性遗址。距今5100年至4300年前,一些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夏朝建立后,经过约二百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建造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在中原各地形成不少人口集中的聚邑。

这些都邑和聚邑,被称为“国”(圆)。“國”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口”代表人、人群,下面的一横代表一片土地。由于这片土地是这群人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必须有人拿戈守卫。为了安全起见,周围还要建一圈墙—外面的一个大“口”。何尊中那个“國”字的写法还没有外面这个大“口”。这样的国当时已有很多,所以有了“万国”的说法。“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形容词,万国形容国之多。相传大禹在涂山(一般认为在今安徽蚌埠禹会区淮河东岸)大会诸侯,“执玉帛者万国”。到夏朝,尽管国的数量仍不可能达到万,但肯定比大禹时代有所增加。

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随着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行政中心功能的完善,商王的驻地由不断迁移转变为长期稳定,成为最大、最重要的国。盘庚迁殷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的首都一直在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殷虽然也是“万国”之一,但其地位与重要性已远在其他国之上,因而被称为“中国”。“中”本来是商人制作的一面特殊的大旗的名称,用作召集部众。每次召集时,部众都会围绕聚集在这面大旗“中”的周围,时间久了,“中”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含义。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个国,也就是何尊铭文中的“大邑商”。所以周武王在攻克商朝的首都“大邑商”后,可以向上天报告,“余其宅兹中国”。不言而喻,到了周朝,周朝的首都—原来的宗周和新建的成周—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直到东周初,中国还是周天子所在的周朝首都的专名,诸侯国的都城只能称“都”。

进入春秋时代,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强大的诸侯在“尊王攘夷”的旗号下相互争夺兼并,对因灾祸而亡的小国不再兴灭继绝,而是直接吞并。春秋时有名有氏的国还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时已经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个附庸小国。周天子的实际地位已经降到了与附庸小国相当的程度,他的首都已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七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比他拥有更大面积的土地、更强的实力。“中国”早已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特别是地处中原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中国还被称为“赤县神州”或“神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他的首都咸阳当然稳居中国的地位,而六国的首都和疆域都成了他的统治范围,各自的“中国”概念也得以延续,所以整个秦始皇的统治区都成了中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琅玡台刻石中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这一广阔的疆域都成了中国。

(摘编自葛剑雄《何以中国》)

材料二:

大家都知道,现在中国崛起了,可是,崛起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除了国力变强之外,也有外与内两方面的问题。从外部来说,当中国崛起,中国跟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国际秩序,就会发生一定冲突。蛋糕要重新分配吗?利益要重新调整吗?打个比方,好像一个很挤的车厢,车厢上只能容五六个乘客。这五六个乘客都规规矩矩站着就算妥了,可是,现在有一个乘客突然变得特别胖,胖了以后原来各自占有的空间会发生变化。这样会不会引起冲突?是接受大家各安其位的原有空间,还是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这就要对自我重新界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当国家不断发展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族群差异,就越来越厉害。不平衡的情况下,内部认同也出现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认同这个国家,凭什么要认同,在什么共识上认同?如果大家看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就可以知道,“认同”问题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一个新的认同基础,变化了的国家很难建立稳定秩序。因此,这就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因此,学术界会来讨论这些问题,什么是“中国”?“中国”应该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何为中国”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葛兆光《为什么中国人要讨论“何为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中原地区持续崛起为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

B.盘庚迁殷这一史实说明,盘庚之前商朝的都城可能有过多次迁移变化。

C.战国时周天子的国都还不如“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的都城大。

D.当下我们讨论“何为中国”这个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前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出现早期国家,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文明阶段。

B.从夏朝到战国时代,国的数量总体呈递减趋势,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C.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已将自己的都城或统治的国家视作中国。

D.国家发展导致出现诸多不平衡问题,没有内部认同,很难建立稳定秩序。

3.下列选项中,“中国”一词不具有国家层面意义的一项是(3分)

A.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史记·天官书》)

B.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

C.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

D.(齐宣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孟子·公孙丑下》)

4.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谭其骧《西周时期全图》(局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西周时期的“万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地带。

B.成周的都城洛和鲁国曲阜、晋国曲沃、楚国丹阳等处于同一地位。

C.宗周都城镐可以称为“中国”,而其他诸侯国的都城则不能。

D.周成王营建的新都洛,更符合“余其宅兹中国”中“中国”的本意。

5.据考证,何尊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是目前最早的关于“中国”的表述,请根据材料一,简述秦朝以前关于“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演变情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跪在“财神”面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9.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英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介子推无爵禄而义3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6书图著其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文中指离开,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词义相同。

B.“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两个“明”用法相同。

C.胜,是胜任的意思,与上一句的“宜其能”相呼应,突出官职与才能的密切关系。

D.劝,指奋力、努力,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人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人,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人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

(2)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14.“赏刑”“赏罚”在文中是“奖赏和刑罚”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荀子“赏刑”和韩非子“赏罚”思想有什么异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游船

刘攽

太液沧波北下流,依然清浅可胜舟。

浴凫鸣鹤辉辉日,折苇衰荷澹澹秋。

胜境陈前终不厌,机心去尽了无愁。

宋生善赋登临兴,华发相从免独游。

【注】宋生:宋玉,战国时期辞赋家,著有《高唐赋》等作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诗人与友人乘舟游玩的所见所感,起承转合,自然流畅,音韵和谐。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熠熠生辉,画面令人陶醉。

C.诗人置身秋日的胜景中,百看不厌,流连忘返,内心的尘事烦扰烟消云散。

D.尾联写到诗人虽有宋玉的才情,与友同游免于孤单,但头上华发让人唏嘘。

16.这首诗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诗文中常以“鸟”自喻,表达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如在《归园田居》中写到“ ”,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 ”。

(2)李华在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时,由书中的“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这句话联想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 ” 的句子。

(3)“龙”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今年龙年欢聚之时,小丽爸爸提议每人说 两句含有“龙”的七言诗文。小丽脱口而出:“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年三月,有机会随同文化部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茅以升先生重访阔别三十年的赵州桥,还到同样阔别三十年的正定去转了一圈。地方,是旧地重游;两地的文物建筑,却真有点像旧雨重逢了。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 ① ;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 ② 的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的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它们都将③,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号啕大哭起来。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20.“三十年”一词多次出现在材料中,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三处加点的“三十年”的不同含义。(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电脑已能以人类远远不能企及的速度和准确性实现原先属于人类思维独霸领域的大量任务。我们对于机器能在体力方面超过自己早已司空见惯, ① 。相反地,我们还会因为拥有以巨大的速度,和以几十人都相形见绌的效率来完成任务的机器而感到由衷高兴。机器的这样一些成就丝毫都不会伤害我们的自尊心。【甲】但是, ② —正是思维的能力,使人类超越了自身体力上的限制,取得了相较于其他生物而言更加令人骄傲的成就。【乙】如果有朝一日机器会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品质上超越我们,我们是否甘心于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奉上那唯一的特权呢? ③ ,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丙】,现代电脑技术时代的来临赋予这个问题一种新的冲击力。【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是原文中的一句话,根据材料内容,其所在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甲】

B.【乙】

C.【丙】

D.【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定位”本指确定方位、场所或界限的意思,现在不但有地理学上的意义,还有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意义。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模拟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只是不如七国中稍大一点的都城,不是所有都比不上。

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原文中商朝的统治范围和影响所及比夏朝更大,国的数量应该更多。

3.【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中国”指在齐国都城里面。

4.【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周朝的首都其地位高于万国,也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

5.【参考答案]①商朝时期:“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中国”就是万国的中心,是最重要的一国,殷商的地位和重要性远超他国,所以被称为中国。

②周朝时期: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是周天子所在首都的专名,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

③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丧失,实际地位下降,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较大的诸侯国都可以把自己统治的国家当做中国。

[评分细则]

①答出“商朝”得1分,答到“万国的中心、中央,万国中最重要的一国”得1分。

②答出“周朝”得1分,答到“周朝的首都就是中国,其地位高于所有诸侯国的都城”得1分。

③答出“春秋战国”得1分,答到“中国不再是周天子的专属,诸侯国都将自己统治的国当作中国”得1分。

(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母亲的叹气,更多表现的是面对匮乏贫苦生活的无奈。

7.【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祭神的饽饽不一定是被“财神”偷走的,而且被偷也不仅仅是因为“不能通宵挂灯”。

8.【参考答案】①我认为五个饽饽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而且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十分珍贵;

②“我”曾经对穷苦的“财神”充满同情,甚至为此祈求母亲再多给他两个饺子,一番好意错付;

③我感觉“财神”心口不一,口头不嫌给的饺子少,背后确是另一副嘴脸,令“我”十分失望;

④本来送财、送祝福的“财神”,竟然会偷东西,让“我”十分愤怒。

(答对任意三点给5分)

[评分细则]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心态)。依据“我像一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的表现,要求学生分析出“我”表现得如此愤怒的心理原因。

①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1961年,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在吃不饱的年代,用来祭拜的五个饽饽,是家里人从牙缝里挤出的,极其的珍贵,这是我愤怒的一个心理原因。答出在吃不饱的年代下饽饽的珍贵,得2分。

②联系上文,我对“财神”同情,祈求母亲多给他两个饺子,没想到好意错付。结合上文答出我对“财神”好意错付,得2分。

③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此刻“财神”在“我”心中的形象是虚伪狡诈的,表面上不嫌饺子少,实际确是另一副嘴脸,让我内心对其失望至极。学生答到因“财神”形象的虚伪狡诈让“我”对其失望,得2分。

④从物象的寓意角度。“财神”本来是来送财、送祝福的,竟然偷“财”,而这“财”一一五个饽饽,在贫穷的年代里寄托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因此我的心里,极其愤怒。答出“财神”偷走了寄托我们全家希望的“五个饽饽”,让我愤怒,得2分。

(本题总分5分,答对以上任意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9.【参考答案]①使故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充满童真。无论是替“财神”多讨两个饺子还是后面如小狼般的愤怒,都展示了“我”孩子式纯真的情感和敏感内心。

②使故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有限性,增加了作品内部的张力。从供饽饽、丢饽饽到我重新发现饽饽,结尾的神秘感与儿童的视角和感受相契合。

③深化小说的主旨。儿童眼光的单纯和逻辑思维的简单,反衬出成人世界的复杂,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之美,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评分细则]

①从儿童思维角度答出儿童内心纯真、善良、敏感等形象得1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得1分。

②答出儿童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得1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得1分。

③从主旨角度,答出反衬成人世界的复杂得1分,答出反映人性之美得1分。

④若学生从情节角度答到推动情节发展、加剧情节矛盾冲突,使情节有起伏,增强可读性等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

⑤若学生从读者角度答到激发读者想象,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性和趣味性等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

(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参考答案]CEG(3分)

【试题分析]“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翻译: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

11.【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的“明”是“使动用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明”是“形容词作名词”,“雪反射的光”。所以,两个“明”字用法不相同。

1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推论错误,前文“无道法则人不至”“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对法令的重视和肯定,苟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因为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但没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

13.[参考答案]

(1)君主在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临”“宽裕”“先”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临:面对、面临、治理、处理。(1分)临事:治理/处理政事。应:译出“应对、对付、处理”等意思均可得1分。

宽裕: 宽大、宽容、宽厚(1 分)宽裕而多容:对百姓宽大、宽容、宽厚。答“富裕、充足”不给分。

先:引导、把……放在首位、以……为先。(1分)

(2)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能展现才能才接受职务。

(“效功”“履位”“见”各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治国之臣:有治理才能的臣子或太平国家的臣子,与“受职”匹配,“受职”不能翻译为“授予官职”

效功:立功/建功/有功。(1分)效功于国:为国建功/立功,对于国家有功。履位:履行/执行职责。见:表现/展现/体现/施展

14.[参考答案]

(1)同:两人都认为赏罚是君主治国理民的重要方法,都重视赏罚有度。

(2)不同:荀子认为是实施赏罚时,更强调要慎用刑罚,如发生失误,宁可过分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以避免伤害好人。韩非子重点强调明确赏罚,赏赐可以得到,刑罚可以避免,不凭个人喜怒去赏罚,更注重赏罚的客观可行性。

[评分细则]

(1)相同点,总分1分。答出“都认为赏罚是君主治国理民的重要方法/君主治国需要赏罚”或“都重视赏罚有度”的意思均可得1分。

(2)不同点,总分2分。

指出荀子“更强调要慎用刑罚”或“认为宁可过分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或“认为要避免伤害好人”的意思均可以得1分。

指出韩非子“重点强调明确赏罚”或者“强调制定的赏罚要让人可以得到赏赐,也可以避免刑罚”或“不凭个人喜怒去赏罚”或“更注重赏罚的客观可行性”等意思,均可得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百姓就不能安居;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百姓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百姓、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在于不落实地一定要用贤能的人。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是用口。使贤能的人退却,是用行为。口说的和行为相反,但又想贤能的人来到,不贤能的人退却,不是很难吗?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天下归顺就会好像蝉归向光明灯火一样。君主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肯和协地观察决断去辅助他们,这是政治的中间阶段;然后选拔贤良、黜退奸邪、诛杀罪人、奖赏有功之人,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所以,第一年执政宜实施第一步,第三年之后才实施最后一步。

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赏刑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人,不如让邪恶的人得利。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明君使职事不相互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賞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治国之法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华发相从”是指有华发的朋友相伴,提到同游的朋友已华发,并非指自己;“让人唏嘘”,情感分析错误,此刻美景在前,友人相伴,心境是愉悦的,颈联点明了诗人的心情是“了无愁”。

16.【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流水清浅,白鹭沐浴,鹤声响彻,日光生辉,芦苇低垂,荷花凋零的秋日景致,营造了静谧唯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愉悦澄明的心境。

②直抒胸臆。颈联作者直接表达了美景当前,百看不厌,机心全无,忧愁消散的情感:尾联“华发相从免独游”表达了作者与知己同游的快乐。

③借典抒情(用典)。借用宋玉登临赋诗的典故,表达自己才情斐然,志趣高雅。

[评分细则]

(1)答案共3小点,每1点手法1分,分析1分,满分2分。

(2) 分析时只是翻译了诗句也可以得1分。

(3)只列举手法,完全没有分析,且不分点答题,尽管3个手法都有,该题总分最多得2分。

①借景抒情。(1 分)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流水清浅,白鹭沐浴,鹤声响彻,日光生辉,芦苇低垂,荷花凋零的秋日景致(1 分),营造了静谧唯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愉悦澄明的心境(1分)。

②直抒胸臆 (1 分)。颈联作者直接表达了美景当前,百看不厌,机心全无,忧愁消散的情感(1 分);尾联“华发相从免独游”,意为朋友尽管满头华发,但是愿意和自己一起出游(1分),表达了作者与知己同游的快乐(1分)。

③借典抒情(用典)(1分)。借用宋玉登临赋诗的典故(用宋玉自比)(1分),表达自己(朋友)才情斐然,志趣高雅(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参考答案](1)羁鸟恋旧林鸟倦飞而知还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符合题意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参考答案]①白驹过隙(注意“近似”,含比喻指向,时光飞逝、弹指一挥间等均不得分)

②天翻地覆/沧海桑田

③延年益寿/生机勃发

19.【参考答案]C(3 分)

[试题分析]本句与画横线句子均表解释说明。A,表语气中断;B,表话题突然转变: D,表语意递进。)

20.【参考答案]①表现阔别赵州桥时间之久

②与千年文物相比,强调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之短

③突出一代人经历的国家巨大变化的时间。

(答出任意两点4分,三点5分。)

[评分细则]

①阔别赵州桥,1分;时间久(长)1分。

②在历史长河里或与千年文物相比,1分;阔别赵州桥和正定的“三十年”时间短,1分;只要写到时间短(历史的长河中的某一小段)都给1分。

③一代人经历的时间,1分;国家的巨大变化或变化中的三十年,1分;答到特指(聚焦)某个时间段也可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参考答案]①那并不会引发我们的紧张;

②能够进行思维是人类的特权;

③机器究竟能否思维。

[评分细则]

第①空:写出核心词“紧张”(担忧、害怕),1分;否定句,1分。

第②空:写出核心词“思维”,1分;写出核心词“人类的特权”,1分。

第③空:写出主语“机器”,1分;写出核心词“思维”,1分。

如果意思不完整,有语病,前后不连贯,酌情扣1-2分。

(每点2分,共6分,超过字数扣1分)

22.【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这一问题触及哲学的深刻底蕴”一句中所谈“问题”在【甲]【乙]尚未涉及,故排除 A、B.【丙]前一句话是问句,但是假设性的事实描述,而未触及哲学底蕴:后一句有“不是什么新问题”,其语意与前一句一致,故可排除 C。【丁]前一句谈到现代电脑技术时代带来的冲击力,“新的冲击力”一词“触及”呼应,作为节选材料,“哲学的深刻底蕴”则直接引出材料下文要谈论的问题,故选 D。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第一,抢时间,在正式开考之前将名句名篇默写做了。最好不要让监考老师注意到。

第二,浏览试卷先看作文题。将作文题目输入大脑,大脑就会自动思考,等到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差不多就有了成熟的想法了。这样节省了你审题构思的时间。

第三,一定要控时做题。每一个板块用多长时间自己要心中有数,一旦超过自定的时间就果断停止。不要因一题而影响整个考试。

第四,不要期望一遍就能做好。有些题目是必须一遍做好,有些题目可以做两遍,第一遍先有初步的构思,然后暂时放下,让它在大脑里自动酝酿,稍后再来完善。

第五,能确定的答案在做完之后马上涂卡。不要怀疑,也不要犹豫。

第六,选择题中考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这个选项一般不会是正确选项。

高考语文主观题要分条陈述

一般6分的题写3点,每点写两句话,每句话大约15个字。

4分的题写2点或4点,具体情况根据文本内容确定。

4分4点的答案各写一句,每句不超过15字。

3分的题写3点,即便答案是2点,评分标准也是1点1分,2点3分。

5分的题写3点,一般是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书写工整的答案老师一般不会打0分,字数太少的答案老师一般不会打满分。

十五,概括类题目要有角度,有概括,不能直接抄写原文;古文概括题最好不要用文言文。规范的作答是:角度概括+解释。

高考语文圈点勾画技巧

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概念。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表明段间、句间逻辑关系的词)(因果、承接、并列、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假设、主次……)。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⑤论据与论证方法。(与观点的对应)。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主要以书本下方注释为主,也可结合课外参考书,不要局限于课本上的那几篇高考必背文言文,课外遇到的,试题册上的文言文都可以是你练习的参考,这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对于老师勾画的重点词汇语句,需要反复记忆,可将其罗列到专属的笔记本上,利用课间时间默写背诵。在高考的过程中,很大可能会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翻译,不要慌张,万变不离其宗,组词法,拆分法,上下文结合法,反正就是见招拆招,灵活运用。

18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