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广东省卷第二次模拟试卷
2024中考语文广东省卷第二次模拟试卷新鲜出炉,中考语文模拟考试大家考过了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中考语文广东省卷第二次模拟试卷(带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中考语文广东省卷第二次模拟试卷(带答案)
2024年中考语文(广东省卷)第二次模拟试卷
本试卷共6页,18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1.毕业在即,小文想引用一些诗文作为寄语。请帮助他把以下寄语补充完整。(10分)
惜别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① ”(秋瑾《满江红》),此一别,常思常念勿相忘。
※“② ,③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月照千里,友情永相随。
※“④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让我们坦然面对此刻的别离。
共勉
※“潮平两岸阔,⑤ ”(王湾《次北固山下》),前路正好,让我们阔步向前。
※愿你如大鹏“水击三千里,⑥ ”(《北冥有鱼》),志存高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 ,⑧ 。”(《<论语>十二章》)善于学习,方能不断超越。
※或许,苦难也是财富,“所以动心忍性,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会当凌绝顶,⑩ ”(杜甫《望岳》),向光而行,愿我们在理想的顶峰相会。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2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文同学默写诗句时,经常把“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芦管”写成“黑管”,请结合【知识卡】给他讲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知识卡】芦管,管身为竹或铜制成的,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bì)篥(li),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在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选自“360 百科”,有删改)
3.下面是小建同学以“四季节气”为主题所写的文章的片段,请你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7分)
斗转星移,时节更替,这既①(sù)造着自然的景致,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的流转秉持“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一种传统文化。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霜降节等,都( )出中国人热爱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华文明仰望苍②(qióng)、俯察大地的智慧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 )自然的文化传统。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律。
作为极度仰赖自然的行业,农业的生产“铁律”是尊重自然、不误农时,而二十四节气无疑承担着时间指南的重要职责。农谚有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二十四节气帮助农民有效地组织了农事活动,种植培育出了品类丰富的农作物,它至今仍是中国人繁③(yǎn)生息的重要保障。而这种遵从节气安排生产的劳作实践( )、影响广泛,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根基。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3分)
①(sù)造 苍②(qióng) 繁③(yǎn)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体现 仰望 源远流长 B.显现 仰望 源源不断
C.体现 仰视 源源不断 D.显现 仰视 源远流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由于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的流转秉持“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一种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传统文化。
B.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的流转秉持“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一种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传统文化。
C.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的流转秉持“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一种传统文化。
D.由于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的流转秉持“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步形成了一种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传统文化。
4.《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劳动将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为此,学校要多措并举,春风化雨,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4分)
(1)学校准备在校内开展“关于劳动课程内容设置”的调研。如果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你推荐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2分)
课程1: 课程2:
(2)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成绩,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如果你是小林,将怎样劝说妈妈?(2分)
5.阅读《水浒传》选段,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金圣叹点赞“那雪正下得紧”为“写雪妙绝”。鲁迅先生也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请赏析“紧”字的好处。(4分)
(2)列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两处直接描写“风雪”的地方。(2分)
二、阅读(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7分)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故不为苟得也( )
(2)蹴尔而与之( )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乙】
叶秀发传
宋濂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擢①庆元丙辰进士第。初授福州长溪薄,调安庆府桐城丞。金人犯蕲、黄二州,桐城为邻壤,万目睽睽不相保。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②何?”修城浚濠③,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谋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邑赖以完。其忠义出于天性,至死不变如此。绍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卒之日,唯遗书籍数箧,弊衣一袭,至无以为敛。
(节选自《文宪集》卷十)
【注释】①擢:选拔。②生聚:指百姓。③浚濠:挖深护城河。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1)日为备御计( )
(2)会金人使谋者至( )
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此 正 臣 子 竭 力 致 身 之 日 虽 死 何 憾 苟 先 去 之 如 一 邑 生 聚 何
10.请结合甲文的观点,谈谈你对乙文中叶秀发所表现出的“忠义”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10分)
【材料一】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2020年12月,随着“太极拳”和“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的申遗成功,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材料二】
①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剪纸大都采用折剪的方法剪成,在艺术上显得很成熟,如果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②南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链花科”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③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或再加工的。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花鸟虫鱼皆能入画,既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④现在剪纸主要用于结婚、春节等喜庆日子,贴喜字已是中国人婚庆必备之物。剪纸还广泛应用在广告、报刊、邮票贺卡设计、装潢以及影视舞台背景方面,深受人民欢迎。
⑤但当前形式很严峻,民间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深刻影响。社会的高速发展,与之而来的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导致许多宝贵的传统工艺遗失,甚至现存的国宝级工艺技术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这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材料三】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继承和发扬,剪纸艺术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
【材料四】
①2016年在省经信委以及市文联等政府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剪纸迎来了里程牌的事件,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
②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茁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相信南京剪纸的辉煌会在这些青年人的手中更加璀璨夺目。
——(《南京晚报》)
③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百年芳华——2021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启明小学积极响应,5月14日下午,特别邀请到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聊城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剪纸传承人、聊城剪纸学会副主席——绝风华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传授剪纸技艺。
——(甘肃新闻)
11.请说说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何作用和意义?(4分)
12.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概括促进剪纸工艺传承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3分)
13.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或再加工的,可见剪纸技艺使用非常普遍。
B.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表明国家对非遗文化的重视。
C.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因而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可小觑,难以长久传承。
D.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这为剪纸工艺的职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
清 欢
林清玄
①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主要是爱极了最后的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②那么,“清欢”是什么呢?
③清欢,不同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不同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也不同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那种无奈。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
④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千百种人生。可是,享受“清欢”就难了!尤其是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⑤我们想在路边好好地散个步,可是人声车声不断地呼吼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一刻。
⑥我们到馆子里,想要吃一些清淡的小菜,几乎不可得。过多的油、过多的酱、过多的盐和味精已经成为中国菜最大的特色。
⑦我们有时只想和朋友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可惜的是,心情也有了,朋友也有了,就是找不到约会的地方,即便是山中或海边。凡是人的足迹可以到的地方,就有了垃圾、污秽和吵闹。
⑧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山道两旁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⑨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向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高亢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便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⑩下山时的心情只是惆怅,心中浮起一首李觏的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那时正是黄昏,在都市烟尘蒙蔽了的落日中,真的看到了一种悲剧似的橙色。
⑪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⑫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⑬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⑭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⑮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4.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欢”一词的具体含义。(3分)
15.作者在文中引了李觏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在作者看来,人们怎样才能获得清欢?(4分)
17.本文第③段和第⑪段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组排比句分析其妙处。(4分)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第一棵树:长在陡峭的崖壁上,树根盘绕屈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时常面临风雨雷电的洗礼。
第二棵树:长在热闹的大路边,树冠很大,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也时常忍受人们的攀援折损。
第三棵树:长在如画的园林中,树形美观,人人称赞,也时常需要被修剪,甚至扭曲。
围绕材料中的某一棵树展开,合理选材,中心明确;叙事要写清楚事情的过程,细节真实,详略得当;思路清晰,语言连贯。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600字;(3)文中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中考语文模拟考答案及例文
1、【答案】青衫湿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无为在歧路 风正一帆悬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益其所不能 一览众山小
2、【答案】吹奏芦管,是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易引发思乡情绪,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知识卡可知,“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芦管的曲调哀伤,夜晚处在边塞,戍守边疆的征人,听到此曲容易引发思乡愁绪,与本诗的内容、情感贴合,而写成“黑管”,容易使读者不知所云。
3、【答案】(1)①塑 ②穹 ③衍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塑造:sù zào,指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亦指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 。苍穹:cāng qióng,天空;繁衍:fán yǎn,指繁殖衍生,使其逐渐增多、增广。
(2)本题考查词语。第一空:体现:指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显现:显露,露面,呈现。根据“中国人热爱自然的文化精神”的提示,选“体现”恰当;第二空:仰望: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仰视:抬头看。根据“自然”的提示,第二空选“仰望”恰当;第三空:源远流长: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根据“这种遵从节气安排生产的劳作实践”的做法由来已久可知,选“源远流长”恰当;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有两处语病: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应将“由于”去掉;定语语序不当,“一种”应调至“迎接四时”的前面。故选B。
4、【答案】(1)示例:垦农业实验田、 包饺子、剪纸、泥塑、刺绣等。
(2)妈妈,上劳动课是不会影响我学习的,学校开设劳动课,既可以帮助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我的劳动兴趣,提升劳动技能,又可以让我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缓解我的学习压力。请您允许我上劳动课,好吗?
【解析】(1)本题考查课程内容设计。“两项具体的劳动课程内容”即可。示例:种小麦、栽黄瓜、绣十字绣、做家务等。
(2)本题考查劝说语。劝说语要语言得体,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针对“小林的妈妈担心劳动课影响小林的学习成绩,想让他在劳动课时向老师请假”的现状,你的劝说要说服妈妈接受劳动课,让她理解劳动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注意要有称呼,语气诚恳,有感染力。
示例:妈妈,最好的教育是劳动教育。在劳动课上,我们可以把自己文化课上所学转化为实践劳动,会更加深我们对文化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劳动课不仅不会耽误我的学习,反而会缓解我的学习压力,促进我的学习成绩进步的。劳动课请您别让我请假了,好吗?
5、【答案】(1)①说明雪随着风势,下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急。②“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③这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字,写景的同时又暗示了形势和林冲当时的心境。④因为风大雪紧,才推动了下文系列情节的发展,并导致了林冲杀人,丰富并升华了人物的性格。
(2)示例: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语言赏析及。根据名著原文“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进行分析,“紧”字有表示动作之间的间隙很短的含义,“那雪正下得紧”意为下雪的间隙非常短暂,用来突出雪下得密、下得快,风刮得猛。同时“紧”字也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大雪压坏草厅做铺垫。同时说明林冲是好汉,性嗜酒,没酒就过不了风雪之夜,如果没打酒就可能被草厅压死了,暗示了林冲命运的变化。“紧”字也有急迫,紧张的含义,渲染出晚间雪下的越紧迫的氛围,衬托着林冲可能会不好过夜。“紧”字不仅形容雪下的又大又急,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一作中借飞雪表达窦娥的冤屈,此处也有借漫天飞雪暗示了林冲的内心的冤屈和苦闷,他被高俅冤枉又被高衙内派人在野猪林要置他于死地,只能借酒消愁,也因此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林冲躲过草料场的火灾一劫,又因风雪太大暂避山神庙,才有机会识破陆谦、富安、差拨三人的诡计,并瞬杀死三人,把他们的头颅割下来,祭奠山神。隐忍不发的林冲,终于杀死了仇人,他犯了人命官司,再也回不了东京,再也不能和妻子相见了。他要成为强盗,要义无反顾投奔贼巢,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是坚定的,又是决绝的,更是无牵无挂的。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史记。根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内容记叙,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分别对应了,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突出了风大雪猛,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6.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踩踏 同“德”,感恩、感激
7.(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用来取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8.谋划 派遣
9.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0.甲文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生命是珍贵的,但当面对生死抉择时,要坚守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乙文中的叶秀发面对敌人没有为了苟且偷生选择逃跑,而为了百姓,誓死守卫城邑,积极修建防御工事抵御外敌。在大义和生死面前选择了“舍生取义”,这正是叶秀发的“忠义”。
【解析】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2)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3)句意: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得,同“德”,感恩、感激。
7.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如使:假如,假使。之:结构助词,的。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计,谋划。(2)句意: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使,派遣。
9.本题考查断句。句意: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交代背景;“虽死何憾”为反问句;“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为承接关系;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
1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面对生与义的选择时,应坚守正义,不惜生死。联系乙文中的“秀发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可知,面对着金兵来袭,叶秀发没有选择出城逃跑,为了百姓,选择誓死守卫城邑,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在民族大义和生死面前,他选择了民族大义,“其忠义出于天性”,这就是他的舍生取义。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羹,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喝),(饥饿的)过路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
叶秀发,字茂叔,金华人。庆元丙辰年(1196年)考中进士。最初任福州长溪簿,调任安庆府桐城县丞。金兵侵犯蕲、黄二州,桐城县与二州接壤,众目睽睽之下不能保全。金人的骑兵将要迫近,秀发的家人哭喊着想要避逃,秀发训斥他们说:“这正是臣子竭尽全力(为国)献身的时候,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的?如果我们先撤离了,那么全城的百姓怎么办呢?”于是修筑城墙、挖深护城河,每天为战备防御谋划。恰逢金人派遣的间谍来到,秀发抓获了他,立刻在城门前斩首示众。金人的计划失败不能够接近桐城,桐城得以保全。他的忠义出于天性,到死没有改变。庚寅年九月去世,享年七十岁。死的时候,只留下几箱书籍,一套破衣服,到了无法殓葬的地步。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①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②剪纸艺术大家要有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的一代,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③教育局及相关机构要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
13.C
【解析】
11.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从材料一第①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知,这句话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从材料一第①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这句话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和意义。
12.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从材料三中“近年来,国家把剪纸与绘画、雕塑、书法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这种被社会认为是‘雕虫小技’的民间艺术,登上了社会主义的‘大雅之堂’,剪纸艺人受到与画家、雕塑家等同样的赞扬和尊重,他们的剪纸作品甚至走向世界。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世界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的目录中”可知,国家非常重视剪纸艺术,尊重剪纸艺人,并推动剪纸艺术进行申遗;从材料四第①段“在高淳桠溪设立张方林剪纸传承人工作室,并面向社会举办传承的公益性培训班,扩大剪纸传承的基础”,第②段“目前新一代的南京剪纸人在张方林大师的带领下正在苗壮成长,他们中除了张方林的儿子张物、侄女张滢、外甥欧坚,还不乏外姓非亲的徒弟陈尤,张方林大师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所学所会毫无保留的传承给了年轻的一代”可知,剪纸艺术家具有博大的胸怀,将自己的技艺无私传授给年轻人,并不拘泥于血脉传承;从材料四第③段中“为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走进校园,真正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举办了‘初心永铸·百年芳华——2021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可知,教育局及相关机构积极推进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各种活动。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C.从材料二第①段“中国的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可知,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但“难以长久传承”于原文无据,是强加因果;故选C。
14.从平淡(平静)、简单(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享受到的人生真味)。
15.引李觏的诗,意在表现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进而引出下文——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个能品味生活的人。
16.①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②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性情)。
17.示例:①“清欢,不同于……不同于……也不同于……。”排比的使用,将“清欢”与自我放逐、尽情欢乐、无奈等情感体验区别开来,条理清晰,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②“当一个人……或者……或者……或者……”排比的使用,将“什么是‘清欢’”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阐释透彻,能够很好地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与感悟。③“生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排比的使用,从各种感官的角度将“清欢”难寻论述得透彻、有力,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结合第③段“当一个人感觉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看出路边的石头也许比钻石更有魅力,或者觉得聆听林间鸟鸣比提笼遛鸟更令人感动,或者体会了静静品一壶茶比吃一顿喧闹的晚宴更能清洗心灵……他就懂得了‘清欢’”等句,即可概括出“清欢”是指平淡、简朴生活中得到的人生欢乐。
1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人们说落日的地方是天涯,可是目极天涯却不见家的影子,已经怨恨青山的重重阻隔,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可见障碍之多!这几句诗句的本意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可这里,文章的作者引用之,意在表现的是失去清欢的惆怅和清欢难寻的悲哀。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鼓励现代人追求清欢做铺垫。
16.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信息的概括能力。结合⑫段中“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⑭段中“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17.本题考查排比手法的作用。首先要通读文章,根据题目要点找到运用排比的语句,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如第⑪段“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重复摸牌的方城之戏”等句,明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使用,将现代人以浊为欢的生活描述得很真实,富于表现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强化读者的认识。同时语言明快流畅,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案】例文:
树犹如此
我一直认为形容事物“美得好像一幅画”是粗浅的壁喻。人的感官探求远不止于视之所及,万物有灵且美,又怎能一眼望尽?
我小的时候是一直生长在乡村的,或许是土地的情结使然,我对自然——说来俗气,不若讲是花鸟虫鱼,这些美的丝缕,有着特别的敏感。田间远远吹来的晚风有泥土腥味,野草疯长如围城发出簸簸的哗响。感官似乎插上了翅膀,我自由自在地体味着淳朴、烂漫。当然,我最喜欢的,就是午后打开窗子,听树叶摇动的、清亮如弦拨的音符。
后来,一别乡村与童年,树叶和风一起莎莎地吹来的声音我已渐渐漠然了,习惯了大分贝的喧嚣,似乎我已越发难以捕捉那些微妙的闪光美好。学校靠近马路,楼层又高,听见的都是汽笛的高腔。关上百叶窗,那夜色繁华一格一格不加过滤地浸进来,全然霓虹与聒噪。盛夏的某个午后,我走在大马路上,闲闲散散地乱晃悠。六月天,催开末期的一路栀子,浓郁如蜜的微酸的香味传入鼻间,是我一别经年后熟悉的味道。我的感官似乎被唤活了,我去寻这芬芳的来处。
忽然,风阵阵吹来——听与嗅是埋在心底处最私隐的记忆,只需一个熟悉的韵律,一抹相识的气息,便又勾连出许多时光之下的藏品。我站在原地,侧耳倾听:是树的歌。“唿——”地起起伏伏,像吟唱一首温柔的诗篇,发出和谐而婉转的共鸣。那声音如光如水,清亮悠长。我相信着,只要有风来,只要有树在,生活总还不会令人绝望。每个人何尝不是一棵树?姿态各异,人生也宛然不一。
可是,无论是谁,只要你闭上眼睛,就能听见那棵树在你的心底唱出的小小音符,这样我们又有了前进的动力。树犹如此,人将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一、审题立意。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理解并分析材料,第一棵树“长在陡峭的崖壁上,树根盘绕屈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时常面临风雨雷电的洗礼”可知第一棵树没有好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但依然坚韧向上,身处崖壁亦仰望苍穹。着重于表现环境之艰难和自身之坚强努力,昂扬向上!更多的是一种借物喻人型的。而第二棵树“长在热闹的大路边,树冠很大,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也时常忍受人们的攀援折损”,主要是抓住生长在路边,“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角度着眼于入世与奉献,是一个常见主题,但“忍受人们的攀援折损”,这就是坚强与忍耐。第三棵树“长在如画的园林中,树形美观,人人称赞,也时常需要被修剪,甚至扭曲”其核心在于“园林中”“树形美观”“人人称赞”但“需要被修剪,甚至扭曲”,由此得出立意:生命都需要接受风雨的洗礼。所以整个材料的立意可以定为:不要太在意别人“有用无用、好看难看”的观点,你应该自己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也不要太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隐忍的地方。越美丽越要忍受。结合题干“围绕某一棵树展开”“结合成长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即可。
二、选材构思。题目要求写记叙文,选材要精当,构思要精巧。我们可以学习宗璞《紫藤萝瀑布》,前后对比,对生命的启迪;也可以学习贾平凹《一颗小桃树》,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还可以学习《植树的牧羊人》,默默无闻一辈子的坚守……结合自己的经历,选取合适的素材即可。在写作过程中,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详略得当,或以小见大等等,总而言之,以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即可。
中考语文模拟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毕业会考中,语文科的综合评价指标进入全县前五名。
中考语文方法与措施
1、明确目标,立足教材。教师应认真研究《语文考试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语文复习应以课本为主,按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要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当前高中扩招的形势下,教师更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3、强化基础,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加强指导。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复习应重点放在“快速作文”的指导上,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进行训练,淡化文体要求,提倡创新意识。
4、点面结合,讲练同步。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全面复习(4月上旬——5月上旬):全面复习基本篇目和语文知识;
(2)查漏补缺(5月上旬——5月中旬):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
(3)重点突破(5月中旬——5月下旬):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四、总结检测(6月上旬):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
5、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本着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原则,加强同科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资料共享,发扬团队精神,争取共同进步。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练习
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语文的作业就是刷题,但刷题是很难解决难点。也就是从作业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练习,这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所以备考的时候,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语文作业的效率问题。怎么刷题,如何写练习,从作业中总结中考经验,这是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努力的,根据自己的学习实力,写什么作业、做什么练习、写完作业怎样检查和记录,这是正确练习的方向。中考语文的优异成绩,一定是和优质的练习分不开的。
中考语文具体复习方法
1、以一周为一复习的单位。
2、每周复习的内容包括:字词、古诗词、文言文、名著、三篇现代文阅读、作文。
3、考查方式:单周为小周测,双周为大周测(重点写作训练的)。
4、文言文测试含在周测范围内,古诗的测试在周测中精选。
5、凡是在周测中不过关的古诗文由老师跟踪落实到每个人,直到学生过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