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4届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考试题目
福建省2024届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考试题目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福建省2024届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考试题目(完整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福建省2024届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考试题目(完整版)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版)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穿穴以求其合。自壮至老,手搦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顾炎武写作《日知录》,一年之中“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积30年之功才写成此书。古代学术札记多类此,是学者们在学术兴趣的驱动下潜心钻研、深造精诣而获得的成果。
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比如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其中很多微观的具体训释大都是精义妙论。清胡培翚说:“(乾嘉)有札记之书,所释非一经,每经不数条,顾较通释全经者时有创获。”清凌扬藻也有相近看法:“盖传注之文,全释一经,或不免敷衍以足篇目。杂家之言,偶举一义,大抵有所独得,乃特笔于书,说多可取。”可见,乾嘉学术札记所载者,多有作者在经义训诂上的创新自得之言,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
乾嘉札记的理论阐述也同样富有学术价值,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集中反映了他的训诂理论,“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郭在贻语)。严元照《娱亲雅言》:“《释诂》篇首训‘始’,篇末训‘死’,两端具矣。”梁玉绳《瞥记》:“《释训》自‘子子孙孙引无极’以下十六句,皆用韵语,如七言古诗。此训诂之创格也。”此类札记材料,昭揭了古代训诂著作的高妙精微之处,可谓独具只眼、识见洞达。
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学术札记亦是如此,随意抒写,不事雕琢,更不措意于体系形式的建构,通常没有规整的结构框架和绵密的显性体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内在的思想理路。事实上,不少学术札记往往暗含隐性的知识体系。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比如,乾嘉时代众多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各处,屏杂于考据性文字之中,缺乏独立的显性体系,但如果从论题或论域的视角进行宏观审视,整体把握和解读这些分散的碎片化理论材料,则知其中蕴含着相通的思想因素,潜藏着内在的知识构架及其逻辑秩序,有其隐性体系。
(摘编自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札记在古人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很多学者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
B.以乾嘉学术札记的训诂研究为例,其中无论是微观的具体训释,还是宏观的理论探讨,多有精义妙论。
C.在《经义述闻·通说》中,王引之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并对经文假借进行了论述,值得反复研读。
D.作为一种文体,学术札记往往没有严谨而规整的显性结构,这与其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者不在意体系建构有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在训诂研究上的成果,大多以札记形式呈现,这是从札记入手了解清代训诂学研究状况的重要前提。
B.关于经义训诂学的研究,乾嘉学术札记所记载的创新之言,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
C.为了发现可能暗含在古代学术札记中的隐性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干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观照。
D.学术札记是我国古代学术的重要载体,凝结着前人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可以为当今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清章学诚说:“札记者,读书练识,以自进于道之所有事也……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B.元陶宗仪在外劳作,辍耕休息时则探究学问,并摘树叶记其所得,贮存于盎中,“如是者十载,遂累盎至十数”,后据此编成《辍耕录》。
C.郑复光《费隐与知录》通过问答形式普及了诸多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试图使人“见事之奇怪者如物理自然之常”。
D.王念孙针对“连语字”训诂望文生义与穿凿附会的现象,在其札记《读书杂志》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4.有人说:“学术札记不仅承载着古人的学术成绩,还折射出先贤的治学精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本文的引用论证很有特点,班级读书小组想写一篇该方面的读书札记。请根据文本内容,参照示例,在表格空白处填写“评论意见”。(6分)
读书札记(评论式) | ||
文章名称 | 评论对象 | 评论意见 |
曹海东《学术札记与中国古代学术》 | 引用方式 | 示例:以直接引用为主,指明出处,保留原文的意义,体现了学术论文严谨性。 |
引用内容 |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含义和用法,认真推敲。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解答】(1)A.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A。
(2)B.“其学术价值超过当时通释全经之书”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通释全经之书”可知。
故选B。
(3)D.第四段的观点是: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ABC都不涉及。
故选D。
(4)学术成绩:①结合“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可知,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结合“古人学术札记多有新创之见、精粹之论,具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可知,学术札记研究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
治学精神:①结合“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可知,勤于为学,刻苦钻研,笔耕不辍;②结合“对一部学术札记或若于相类的学术札记进行总体性观照就会发现,尽管其中的论述文字显得零碎散杂,漫无统纪,但实际上往往是围绕特定的学术论题或论域来展开研讨的,彼此关联,暗含着立体化的、动态生成的隐性系统”可知,潜心为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5)①结合“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可知,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②结合“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割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可知,文章引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答案:
(1)A
(2)B
(3)D
(4)学术成绩:①学术札记成果数量多,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广;②学术札记研究程度深且有精妙新颖之见。
治学精神:①勤于为学,刻苦钻研,笔耕不辍;②潜心为学,严谨审慎,实事求是。
(5)①文章引用大量学术札记的具体内容,论据较为权威,增强说服力;②文章引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充实文章内容,又展现作者深厚的学养。
【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史更新“死而复生” 刘流
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
“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
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檩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颧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
他满脸都是灰尘,就象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象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象个铁打的金刚。
这个人说话了:“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命。”赵连荣一听他说话,这才把疑心定下来。那人往前挪动了挪动:“老大伯,我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铡草,还替你磨过铡刀吗?大伯.咱别在这儿多说话了,恐怕敌人还要来,你快点把我领到别处去,我歇一会儿,你给我烧点水喝,我好去追赶队练:
赵连荣一听史更新还要追队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气:
“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要追队伍?”
“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要追队伍。”
赵连荣听着可还是摇头:“现在到处都有敌人,你一个人又没有武器了,我看……”史更新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会被敌人打死,别的不用说了。”赵连荣一看,史更新这么坚决,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好吧,既然这样,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烧水做饭还方便,吃了喝了,把你这伤好好地包扎包扎,你就赶快去追队伍。可是我背不动你,我扶着你走吧。”史更新说:“用不着扶,我能走。”说着两人就往家里走。
史更新心里着急,恨不能一步走进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觉就走到赵连荣的前头。赵连荣一看他这股子劲头儿,心里话:真是好样的!受了这么重的伤,走起路来还这么有劲儿,气势还这样的勇猛。他在后边跟着,止不住的点头称赞:
②好小伙子,真行!这样的战士,鬼子兵八个绑到一块儿也比不了他。
说话之间,两人进了家门。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③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史更新一看这个情景,不由得又是一阵难过。他发着狠地咬了一咬牙。这一咬牙可不要紧,就感着伤口火辣辣的酸疼,疼得钻心,眼睛流泪,豆大的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
④这时候的赵连荣怎么样了呢?他没有注意史更新。因为他一进家门,心里就又气又恨。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搅,呆若木鸡!呆了好久,他把大腿一拍,“咳!”使劲地咳了一声,这才吐出一口怒气。只见他捶着胸膛,跺着双脚,大声喊着:“保中啊,这个仇你可要报啊!”这工夫史更新在地下躺着哼了一声。老头子这才回过头来,一看,知道他是因受伤过重,再加上又饥又渴,才跌倒在地。他慌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房子全烧光了,只剩下厕所和牛棚没有烧,这可让他到哪儿去休息呢?只好把史更新扶进了牛棚,让他躺在草上休息。
赵连荣回身出来,想要给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饭是没有办法了,想法给他烧点儿水吧,可是铁锅已经炸碎了;水瓮也炸得光剩了个底儿,里边只有一壶水,还掉进去了许多灰土。咳!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地下拾起一块破锅片子来、放在火上,把水瓮底子上那点泥汤子倒进去,就这样烧起来了。
诸位,这时候老头子已经顾不得别的,他在旁边一蹲,直瞪着眼看着,恨不能一时把水烧开,赶快给灾更新喝了,好让他去追赶队伍,替他杀敌雪恨。好不容易才把水烧开了.他用衣裳袖子捂着,把水端进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还带着两个剩窝头,急忙掏出来,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史排长.对不起你啊!你将就着吃了吧。”史更新知道赵连荣的脾气,他叫你吃你就得吃,所以一句客气话也没说,他就连吃带喝吃起来了。
说话之间,史更新就把这点东西吃完了。可是他倒觉着浑身无力,伤口疼痛,脑袋发沉,眼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外边不远的地方“兵勾儿”响了一枪。史更新一听是“三八式”步枪响,知道是敌人又来了。就觉着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这时候往外走不行啊!可是又怕敌人来搜查,连累了赵连荣。于是就说:“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
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
正是:
热血写成字
壮志坚定永恒心
(节选自刘流《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
文本二
《烈火金钢》的创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评书”形式,既可以做为文学作品读,也可以做为评书演员演出的脚本,但它的初稿却并非如此,而是新体小说。怎么有了这种变化呢?一方面是父亲喜爱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评书”做为传统的民族形式,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既可雅俗共赏,又可以使许多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演员的演讲受到教育,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就有人表示看不起这种形式,还有好心的同志对他讲这种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学史。但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到成名成家,也没有想到要在文学史上留什么名,他就是想用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党所领导的艰苦卓绝、残酷壮丽的抗日战争画卷,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节选自刘丽华《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刚>》)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更新进赵连荣家后“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的行为与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似矛盾,但合乎文本语境。
B.家园已成废墟,赵连荣还是想法方设法给史更新烧水做饭,这体现了群众的淳朴善良和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C.赵保中在文中没有正面出现,但赵连荣、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有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
D.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气”“水里一泡”“浑身一紧”等,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
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场用了工笔描写,使魁伟高大、勇猛刚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句子②独立成段,一方面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强化了赞美之情,同时也避免了讲述的平铺直叙。
C.句子③描写了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园环境,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
D.句子④是作者讲述策略中对“听书人”的提问与提醒,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评书的特点。
8.文本一结尾用诗词做结,既契合评书特点,又点明思想主题。你会选用什么词填入横线,请说明理由。(4分)
9.《烈火金钢》是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兼具真实性与传奇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主旨和评书特点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主旨的结合,看手法是如何表现突出思想主旨的。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
【解答】(1)D.“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错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故选D。
(2)C.“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错误,无中生有。
故选C。
(3)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结合“热血写成_____字 壮志坚定永恒心”可知,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②结合“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象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象个铁打的金刚”可知,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
(4)①结合“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可知,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结合“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檩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颧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可知,艺术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结合“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命”可知,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结合“老大伯,我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可知,人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
答案:
(1)D
(2)C
(3)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②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
(4)①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艺术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人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昔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脚①而合,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共其不违。言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白:“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注】①鄙:城濮附近之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公说A乃拘B宛春C于卫D且私E许复F曹卫G曹卫告H绝于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白世有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二含辟之,所以报也。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说”通“悦”,解释为“高兴”,所以“公悦”表意完整,是说晋公很高兴,其后断开;“乃拘宛春于卫”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断开;“曹卫G曹卫”为顶真修辞,第一个“曹卫”后断开,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句意:晋侯就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并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土地)。曹卫两国派使者通知与楚国断交。
(2)B.“意思相同”有误,根据句意“军队理直为壮”“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壮”分别解释为“强盛”和“壮年”。
故选:B。
(3)D.“因为雍季认为咎犯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
故选:D。
(4)①微:如果没有;退:退却;辟:通“避”,躲避;所以:表目的,用来。译文: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②临:遇到;却:击退;反:通“返”,回来。译文: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5)“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文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答案:
(1)ADG
(2)B
(3)D
(4)①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②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回来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5)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杜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⑧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句(其四)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6、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错。“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是在强调写诗作文或艺术创作应自出机杼,表现个性和风格,旨在论述作诗必须重视创造性。
故选D。
(2)首先分析杜诗。
这首诗着重表达“转益多师”的观点,要求后生必须多方学习前贤的长处,裨补缺漏,才能深受教益。“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轻薄之后生不及前贤是毫无疑义的,但代代相传又很难分清谁是先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应区分和裁除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崇尚风雅,博采诸家之长,多方面的师承,才能融会变化以成新体,转而受益。
其次分析戴诗。
作者强调写诗要独具匠心,反对因袭他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意纵横”,诗人说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全诗后两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明确诗重创新的观点。。
答案:
(1)D
(2)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又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
《戏为六绝句》(其六)译文: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赏析:
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近来班上攀比、游玩之风颇盛,魏老师在课上建议同学摘录《演大宗十思疏》里的“ ”和“ ”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大家要节俭、游玩要有节制。
(2)古人常发生命之思:有感喟止命短暂的,如《赤壁赋》中的“ ”;有的则表示虽然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但人类存在则足绵延长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 “ ”。
(3)古人对“窗”别有情怀,一扇窗,犹如一个画框,镶嵌着作者的人生悲欢。高中古诗文里的“窗”常常传达出作者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感悟,如“ , 。”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重点字:奢)
(2)哀吾生之须臾 人生代代无穷已(重点字:须)
(3)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重点字:膝)
【点评】《春江花月夜》名句辑录:
1.《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4.《春江花月夜》中,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在树木的世界里,绚丽多姿的树皮也如衣裳一般,给不同的树木赋予了不同的“穿衣风格”。每一种树木都像是一个“绿色精灵”,被多彩的树皮装点,这赋予了林界多元的美感。例如,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水分充足时,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而“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
① ,树皮的不同形态特征还赋予了树皮纹理之美。朴树的树皮光滑无痕,展现出平滑之美;黄连木的外皮呈现出鳞状开裂的形态,展现出独特的开裂之美。此外,还有些树皮的形态各异,如眼睛状的枝痕、圆环形的叶痕等,都散发出象形之美。这些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形成,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达到完美。
林林总总的树皮千姿百态,但你以为它仅仅是件美丽的“皮囊”?不,树皮还承担着运送养料的重要功能。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养料,通过树皮里的韧皮部组织被输送到根部和其他器官。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树根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18.下列句中的“通过”与文中加点的“通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一分)
A.冀申调动,没有通过局党委,你为什么放他走?
B.我们又在通过一片洼地,水从脚腕没到膝盖了。
C.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D.请唐先生宣布《保国会草章》,请往会诸君通过,以便进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彩虹桉树的树皮五颜六色,水分充足时,更容易呈现出多样色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22.请结合语段内容写一则倡导语,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字数不少于30字。(4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把握词语的基本义,再放入语境中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词语运用、句式等角度对比原文与修改语句的不同,从而分析出原句的艺术特色。
(5)本题考查的是拟写倡导语的能力。首先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进行拟写,得出答案。
【解答】(1)文中“通过”是介词,是经由的意思。A.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B.穿过。C.介词,经由。D.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
故选:C。
(2)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进化”后添加“的自然产物”。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是“树皮”,后句主语说的是这一进化过程,在“也”前添加“这”。自相矛盾,“趋于”“达到”相矛盾,删去“达到”。修改为: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3)①根据“着一身‘迷彩服’的白皮松,其幼树树皮呈灰绿色,待其脱落后露出浅黄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黄褐、红色,展现出迷人的色彩”“‘火烧木’罗浮柿,则以黑褐色的树皮傲视群芳,宛如穿着黑天鹅晚礼服的公主,显得高贵冷艳”,可填:除了色彩之美。②根据“如果韧皮部受损,树皮被大面积剥掉,新的韧皮部来不及长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可填: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
(4)“彩虹桉树,则身披五颜六色的外衣,它毫不吝啬自己的美丽,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现了彩虹桉树的形象特色。“用‘撞色拼接’向人们展示自然魅力”,用“撞色拼接”的服装设计手法来写彩虹桉树,突出了彩虹桉树色彩丰富之美,引发读者联想。“彩虹桉树”放在句首,单独成句,突出描写对象,增强语言节奏感。
(5)根据“倡导人们爱树护树,要求使用‘让字句’”,进行拟写。示例:让我们用心呵护树木的“衣裳”,让每一棵树都健康生长,为世界增添勃勃生机!
答案:
(1)C
(2)形态各异的树皮是树木与自然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自然产物,这也使树皮形态整体上趋于完美。
(3)①除了色彩之美 ②就会因得不到养料而死亡
(4)①原句巧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使彩虹桉树形象特点更鲜明具体;②原句“撞色拼接”本为服装设计手法,借用于此,写出彩虹桉树色彩丰富之美,引发读者联想;③原句“彩虹桉树”单独成句,强化对象,增强语言节奏感。
(5)让我们用心呵护树木的“衣裳”,让每一棵树都健康生长,为世界增添勃勃生机!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出发”与“到达”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也是充满哲思的话题。有时,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有时,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
关于“出发”与“到达”,你有着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审题:
本次作文题目聚焦于“出发”与“到达”这两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和充满哲思的话题。题目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出发”与“到达”的内涵、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审题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出发”与“到达”的内涵:“出发”通常指的是开始行动、启程、启程前的准备等,它带有一种起始、启程、展望未来的意味;而“到达”则指的是达到目的地、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等,它带有一种结束、完成、实现目标的意味。
分析“出发”与“到达”的关系:两者在生活中常常是相互关联的。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某个“到达”,而每一个“到达”又可能是下一个“出发”的起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挖掘“出发”与“到达”背后的深层意义:除了字面上的意思,我们还需要思考这两个词背后所蕴含的哲理、人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出发”可以代表着勇气、探索、梦想等,而“到达”则可以代表着成就、满足、回报等。
参考立意:
1.从“出发”看人生的勇气与探索:
立意阐述:人生就像一次次的出发,每一次的出发都代表着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梦想的追求。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是驱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通过描写具体的出发经历,我们可以深入挖掘这种精神对人生的影响和意义。
2.从“到达”看人生的成就与满足:
立意阐述:到达是努力的回报,是目标的实现。每一次的到达都代表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的成就和满足。通过描述具体的到达瞬间,我们可以探讨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出发”与“到达”的辩证关系:
立意阐述:“出发”与“到达”在人生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到达”;另一方面,“到达”又是下一个“出发”的起点。通过深入分析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4.“出发”与“到达”背后的哲理思考:
立意阐述:“出发”与“到达”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两个动作,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人生态度。例如,“出发”代表着对未来的展望和梦想的追求,“到达”则代表着对过去的总结和未来的期待。通过深入思考这些哲理,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解答】行路之始与终焉——对“出发”与“到达”的思辨
在人生的旅途中,“出发”与“到达”仿佛是两个永恒的主题,它们如同行走的双足,既承载着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也预示着我们即将抵达的远方。对此,我深感其蕴含的哲理,愿以此文,共探其深邃。
“出发”,是人生的启航,是每一个梦想的起点。当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踏上那条未知的道路,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每一次的出发,都是对自我挑战的开始,是对未知的探寻,是对生活的热爱。它是我们生命的律动,是我们成长的痕迹。正如诗人所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出发的欢笑,是我们对人生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
然而,“出发”并非无目的的流浪,它总是指向那个我们心中的“到达”。“到达”,是我们努力的回报,是我们付出的肯定。每一次的到达,都意味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步,又攀登了一座高峰。它是我们奋斗的见证,是我们努力的成果。如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拼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后的胜利,那个属于他们的“到达”。
然而,“到达”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古人所言:“学无止境。”每一次的到达,都是我们新的出发。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我,调整方向,为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因此,“出发”与“到达”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在“出发”与“到达”之间穿梭,体验着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每一次的“出发”与“到达”,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它们让我们明白,生活不只有目标,还有过程;不只有结果,还有经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次的“出发”,因为它们带给我们希望和梦想;我们也应该珍视每一次的“到达”,因为它们带给我们成就和满足。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我们都在不断地“出发”和“到达”。或许,我们会迷茫,会困惑,会疲惫。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在“出发”与“到达”之间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实现我们的梦想。
因此,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每一次“出发”和“到达”,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都要勇往直前。因为,只有出发,我们才能到达;只有到达,我们才能更好地出发。这就是“出发”与“到达”的哲理,也是我们人生的真谛。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如下载过程中有出现任何问题,可关注公众号【得道AI填报】,输入关键词回复【付费下载】,会有人工客服给您回复!
高考语文善用选项的分布规律
高考这种大型考试,选项分布经常是有规律的。
比如说:高考英语中,基本上不会出现三个相同的选项,完形填空的选项分布规律,旧高考是ABCD各五个,即5555规律,新高考则是4443规律。数学也是一样,基本上不会出现连续三个相同的选项。
活用这些选项分布规律,可以加快我们的做题速度,蒙对一些本来做不来的题目,还可以用选项个数去检查答案。
高考语文备考适当的午睡保持下午的精力
中午午睡20-30分钟,可以极大的恢复你的精力,保证你下午的考试不会太困。
尤其是数学通常是下午考的,昏昏欲睡真的很影响发挥,当然,午睡也不要太久,午睡睡太久会更困,所以午睡尽量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高考语文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高考语文审美鉴赏性试题备考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对景的分析:抓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侧面的景物的不同特点。
对修辞的理解:抓住修辞本身的特点,再结合语境来解释用这种修辞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