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据消息,广东佛山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已经公布出来了,感兴趣的来看看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广东佛山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广东佛山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风谲云诡、变幻莫测,如何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进而如何实践各文明间的交往,促进各个文明共存共荣共进步,成为困扰人类前行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如何做到既具有广阔世界眼光而又在全球视野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是文明互鉴中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明确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世界大势和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是全球文明共存共荣共进步理念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在统一。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这些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立场”。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文明互鉴论进行理论解读,挖掘其文化意蕴,掌握其演进逻辑,准确把握其中贯彻始终的鲜明中国文化立场,既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形成新的世界文明格局的实践指南。“和而不同”“交通成和”“并育不害”“通而不统”是内蕴于新时代文明互鉴论之中重要的中国文化基本立场。“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重在彰显一种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文化态度;“交通成和”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进路,重在提供一种如何实现“和而不同”目标的实践方式;“并育不害”的文化立场旨在超越文明优越,促使全球多样文明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通而不统”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行为准则,旨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重在形成一种多样文明和谐共生、同放异彩的交流机制和文明生态。
(节选自范鹏、李新潮《文明互鉴论的中国文化立场》)
材料二:
文化隔阂是不同文明在接触时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参照系来衡量评判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国和非洲虽然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但是中非文化总体上的深度融合过程没有发生过。西方媒体对非洲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非洲人早期的中国观,而且对中非关系也已形成了一整套带有刻板成见的话语体系。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时常面临文化隔阂。
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异则可能加剧分裂和冲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助力中国媒体在报道非洲、中非关系议题时,能够跳出传统国际传播以“我”出发的单向视角,尝试从更深层次的中非价值、文化与哲学的交流共享中来寻求文化共性,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逐步消除中非存在的文化隔阂,增进对彼此的认同。非洲学者撒迪厄斯·梅斯对比了中国儒家文化与非洲最具代表性的乌班图文化对于“和谐”的理解,认为两者都将和谐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将和谐理解为一种包括互惠、互助以及类似行为的关系,这些行为往往会使参与者过得更好。西方媒体在对非传播时,无论是对非洲大陆的描述,还是对中非关系的阐释,都暗含着“我们”与“他们”、“文明”与“野蛮”、“现代”与“传统”、“进步”与“落后”等二元对立、零和博弈的价值观念,从而建构起对非传播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西方范式。这种西方范式背后依靠的是“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西方霸权主义理念。而“文明冲突论”则以亨廷顿等为代表,他认为“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都不是紧密的,它们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
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来重构中国对非传播,暗含了中国在对非交往中应秉持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表现为中国在对待中非关系与中非文明时,对自身文明既不高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具有一种自省与反思意识,这也是费孝通所主张的文化自觉。其既能防止在面对非洲时以“自我”为中心的膨胀,也能防止在面对西方时以“他者”为中心的自我丧失。
人类的历史实质上是人创造文明、发展文明的历史。每当世界发生巨变,当时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难以适用时,就会召唤人们重新关注一种以持久和稳定的文明为基本单位的研究路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的21世纪世界文明秩序结构变革的新型文明观——文明交流互鉴,就成为重构中国对非传播体系的价值基石。
(摘编自李玉洁《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明互鉴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立场”,准确把握这一立场,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和而不同”“交通成和”“并育不害”“通而不统”的核心要义是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C. 文化隔阂是文明交流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对非传播面临的挑战是两种优秀灿烂的文化没有发生过深度融合的过程。
D. 亨廷顿等人主张的背后,体现了排他性、对抗性等思维方式,过分夸大和强调了冲突,没能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调和与融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何实现各文明间的交往,西方范式无法科学解释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中国提出的文明观为世界文明格局贡献智慧。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国与国以及天下结构的理解,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提供了指引。
C. 儒家文化与乌班图文化都强调“和谐”,其本质是要求双方文化趋于相同,从而产生互惠互利,使文化参与者过得更好。
D. 文明互鉴论现实基础是各文明之间具有多样性特征,可以互鉴互学,而文明之间冲突的理论基础则可能是文明优越论。
3. 下面各项语句的内容,不符合文本中“中国文化基本立场”内蕴的一项是( )
A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墨翟《墨子·兼爱》)
B.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惠特曼《自己之歌》)
C. “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加来道雄《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D.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贾谊《过秦论》)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飞哥徒弟侯赛雷”“小钟乔尼”“非洲小五”等都是在非洲工作生活的中国视频博主,通过短视频展示非洲风土人情,介绍中国美食与文化。假如你参加中非视频博主论坛,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为其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1. C 2. C
3. D 4. ①首先结合当今世界的变局指出如何做到既具有广阔世界眼光而又在全球视野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是文明互鉴中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②然后引用的话给出答案,即坚持全球文明共存共荣共进步理念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在统一;③最后从“准确把握其中贯彻始终的鲜明中国文化立场”和“和而不同”“交通成和”“并育不害”“通而不统”两方面进一步阐释新时代文明互鉴论之中的中国文化基本立场。
5. ①短视频展示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价值基石;②跳出以“我”出发的单向视角,从更深层次的中非价值、文化与哲学的交流共享中来寻求文化共性,理解文化差异,逐步消除文化隔阂,增进对彼此的认同;③秉持文化自觉,对中国文明既不高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没有发生过深度融合的过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非文化总体上的深度融合过程没有发生过”,选项忽视了“总体上”这一限定语。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C.“其本质是要求双方文化趋于相同”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认为两者都将和谐视为一种核心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将和谐理解为一种包括互惠、互助以及类似行为的关系,这些行为往往会使参与者过得更好”,可见“和谐”的本质应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非是“要求双方文化趋于相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文意“中国文化基本立场”应是“文明互鉴论”,求同存异、开放包容,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互惠互利。
D.写秦国一统天下,与“中国文化基本立场”是相反的。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原作证
梁晓声
一九八一年,我们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情。
曾经在小学课本里写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神奇北大荒,已经创建了一处处国营农场,有十万转业官兵在这里开荒、播种、收获……
绿色的北大荒变成了金色的北大荒。
①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终于在北大荒诞生了。从外形看,它既不像所有中国制造的联合收割机那么“土气”,也不像从国外引进的联合收割机那么“洋气”。普赖斯专家面对它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在美国接触过的那些身着西装,但却保持着中华民族气质的中国留学生。专家爬到收割机下看过,一眼就看出底盘是选用东德E-512的结构,不过加以了改造。配备有双联拾禾器的拾禾台,可同时捡拾双铺脱粒。专家对它的双滚筒颇感兴趣。这种装置无疑会提高脱谷性能和分离性能,动力消耗减少,较适应高产潮湿作物的收割。北大荒的麦收季节往往正是雨季。它使专家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先进的不一定很适用,适用的才算最先进。不过专家坦率地对它的制造者们表示,他对双滚筒在实际收割中可能产生的机械副作用深感忧虑。尽管如此,专家不得不暗自承认,这是一台中国式的大型联合收割机。
②它的制造者们,把它命名为“北大荒人”。
专家日盼夜想的JD7200也已经运到了,并将在同一天同一块麦地中和“北大荒人”同时进行试割。
那天,两台收割机像两匹赛马,在许多人的观望之下,停立在麦地边上。一台由方婉之驾驶,一台由她的女儿驾驶。③发动机“隆隆”地响着,仿佛诉说着它们的焦躁。
比赛开始不久,JD7200就将“北大荒人”甩下了十几米远。芸芸打定主意今天要使母亲领教失败的滋味。她无法理解,打小生活在黄浦江边、曾立志要成为音乐家的母亲背井离乡来到北大荒插队20多年,如今却压着几份调令,为什么不肯离开北大荒,不肯离开这个没有前途的农机具制造厂。是由于知识分子的偏执吗?是由于性格上的倔强吗?可是这种偏执,这种倔强,对母亲,对这个农机具制造厂,对北大荒,对中国,对四化,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芸芸认为一点意义也没有。也许只有失败,才能令母亲清醒地正视现实吧。
方婉之心里比任何一个人都明白,她今天在这场“比赛”中的失败命运是注定了的。作为“北大荒人”的设计者,她一方面要使它达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她又不能不考虑到中国农机具制造业现有的工艺水平,以及我们国家的农机具原材料的质量。美国专家的“试割”建议,虽然并无恶意,但毕竟象征着一种挑战。作为一个中国农机具工程师,她没有丝毫理由“怯战”!她相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人心甘情愿去扮演这样的失败者的形象!这是一种特殊的勇敢!她一边从容地驾驶着“北大荒人”,一边在心中暗暗鼓励自己:“我不但是一个中国人,而且是一个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此时此刻,我要具有这种内在的刚勇!我要具有这种特殊的勇气!”
……
当中午的炎炎赤日灼烤着大地的时候,方婉之站在丈夫的坟旁,面对“将军柳”,泪水渐渐盈满了她的眼眶,模糊了她的双眼。她的双唇颤抖了许久,低微地说出了一句仿佛从心底挤压出来的话:“将军,荒原作证,我和他们较量了,可是我打不过他们……”她扑向“将军柳”,抱住树身,无声地抽泣起来。
当她终于克制住自己,心情冷静下来时,听到背后也有人在低泣。她擦干泪水,转过身,发现女儿、局长和李福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都在注视着她。女儿叫了一声:“妈妈!”扑向她怀中,将头偎在她胸前,止不住地放声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普赖斯来到了方婉之家中。美国专家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手绢包,放在桌上,打开后说:“方工程师,我诚意地向您祝贺!你们的“北大荒人”脱粒干净,茎秆粉碎均匀,证明双滚筒还是可行的!”
手绢里包的是脱过的麦粒。
专家又说:“十年之后,你们也许……”
方婉之打断他的话,平静地说:“十年之后,我们也许还会落后于你们。但是请您相信,历史是长久的,十年不过才是一个世纪的十分之一,也许就在本世纪中,您和我还有机会比赛一次的。”
专家似乎有一种预感,在签订合同时,如果有什么不利的因素,那么很可能来自这位中国女农机工程师……
专家多虑了。中美双方签订引进合同时,方婉之对JD7200的机械功率和作业效能,给予了极公正的高度评价。普赖斯专家回国时,方婉之和李福顺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开车预告铃已经响过,三人彼此握手道别后,美国专家说:“我一定还要到中国来。”
方婉之问:“再到中国来进行一次比赛?”
专家摇摇头:④“不,我要来看你们‘北大荒人’的第二代,第三代……”
专家注视着方婉之,心中暗想,他接触过许多国家农机制造业方面的同行,某些国家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和他们的农机专家,曾使他感受到对美国农机制造业和他这位美国农机专家具有超越性的威胁,但从来也没有被他视为真正的对手。真正的对手,也许就在中国,就在北大荒,就是眼前这位北大荒女人!
她,也像北大荒一样,身上具有某种同样令他倾倒的吸引力……甚至可以不算夸张地说,具有一种魅力……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用极简练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20世纪80年代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
B. 小说多处借助美国专家的眼睛,表现了中国第一台大型收割机“北大荒人”的“中国气质”及其独到之处。
C. 比赛的失败,虽在预料之中,但方婉之仍感到痛苦和绝望,不顾炎炎赤日,独自来到将军柳前向丈夫倾诉。
D. 虽然JD7200在比赛中赢了“北大荒人”,但美国专家觉得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会追上美国,成为其对手。
7. 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终于”表明首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研制经历了千辛万苦,“诞生”写出了庄严感。
B. 句子②把收割机命名为“北大荒人”,表现出制造者们对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深厚情感和敬意。
C. 句子③采用了拟人手法,表面上写发动机的焦躁,实则正面写出了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
D. 句子④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表达其对中国农机专家的赞许,并会继续关注中国农机发展。
8. 梁晓声善于通过“小人物”触摸时代脉搏,请以方婉之为例简析这种特点。
9. 选文在讲述两台收割机比赛当天的情景时,为什么先后使用了“那天、今天、这天(晚上)”等几个不同的词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6. D.“但美国专家觉得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会追上美国,成为其对手”错误。由比赛后专家的“十年之后,你们也许……”和方婉之的“十年之后,我们也许还会落后于你们……”以及“真正的对手,也许就在中国”这几句话的内容可知,美国专家并没有确定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会追上美国,只是眼前的方婉之的表现让他觉得存在超越的可能性。
7. C.“实则正面写出了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错误。由文中看,“仿佛诉说着它们的焦躁”,这是人的感受,能突出比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但不是正面描写心情,而是侧面衬托。
8. ①方婉之是一个放弃了自己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离乡背井来到北大荒插队20年的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是80年代下乡插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她不单是北大荒女人,还代表着中国,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②方婉之是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的设计者,她对追求矢志不移,甘于奉献,对中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想到无数北大荒人的有过艰难,有过奋斗,有过失败甚至牺牲,但不曾放弃,依然坚守的奋斗状态。
③作为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方婉之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敢于面对强者的挑战,即使明知结局是失败,也不会退缩,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甘屈服的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
④试割比赛,方婉之心里有着坚定的信念,有责任有担当,表现出中国人内在的刚勇,勇往直前。对待对手,方婉之能正视差距,心胸宽广,志向远大,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她的身上蕴藏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劲力量。
9. ①那天,指中国式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诞生的那一天,也是普赖斯专家日盼夜想的JD7200运到的那一天。用“那天”可以强调机器的到来与比赛的联系,自然引出下文。
②今天,指比赛的当天,用在芸芸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展示的是人物当时的想法。用“今天”可以突出人物即将做出的选择,符合情理需要。
③这天(晚上),是作者承接上文的叙述和描写,引入对后续故事的交代。用“这天(晚上)”符合叙述性口吻,使情节更连贯更紧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者上党足马足甲,后负燕,前触魏,侧肘赵。此天下之郡国,足以事区区于忠烈,无如上党者。明智武健,忠宽信义,攻必巧,战不负,能使万人乐死赴敌,足以事区区于忠烈,天下之人无如将军者。爵号禄位,富贵休显,宜出万死,以副倚注,天下之人亦无如将军者。今者将军负三无如之望,所宜日夜具中喧请①,今默而处者四五岁矣。负天下之三无如者,宜如是邪,不宜如是耶?是以天下之小人,以为将军始者取齐,见利而动,今者安潞,见义而止。诸侯之骄久矣,是以高才之人,不忍及门;仁政不施久矣,是以暴乱不止。若此者,将军行仁政,来高才。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
(节选自杜牧《上泽潞②刘司徒书》)
材料二:
今者上党之叛,复与淮西不同。淮西为寇五十岁,根深源阔,取之固难。夫上党则不然,自从安、史南下,不甚附隶,每奋忠义,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及元和十五年,授与刘悟。长庆元年八月,军大乱,杀大将磁州刺史张汶,因劫监军刘承阶。此实承阶侮媒一军,侵取不已。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军人忌怒,遂至大乱。刘悟卒,从谏求继,其副倅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之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尔一孺子,安敢如此?”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值宝历多故,因以授之,今才二十余岁,风俗未改,故老尚存,虽欲劫之,必不用命。伏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一百里,关隘多山,井泉可凿,虽有兵力,必恐无功。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以某愚见,不言刘稹③终不能取,贵欲速擒,免生他患。
(节选自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注释】①喧请,指申请出兵讨伐河北三镇的叛乱。②泽潞,镇名。③刘稹,刘从谏之侄,从谏卒,稹代其位,抗拒朝命。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李抱真能窘A田悦B走C朱滔D常以孤穷寒苦E之军F横折G河朔H强梁之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区,指国家,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
B. 副,相称、符合,与常用成语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副”词义相同。
C. 竟,终于、最终,与《与妻书》中“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词义相同。
D. 谨,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武器装备充裕,将士聪明睿智,勇猛善战,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B. 刘司徒享用尊贵的爵号禄位,拥有众人比不上的声望,却按兵不动,在藩镇叛乱的危局中作壁上观。
C. 监军刘承阶骄横无礼,贪婪无度,觊觎刘悟权位,暗中与张汶图谋的机密泄露后,引发了军中大乱。
D. 杜牧对李司徒直陈己见,认为“河阳西北”地势险要,拥有水资源,如果在此用兵,难以取得胜利。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
(2)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
14. 杜牧认为,若平“上党之叛”,“不过数日,必覆其巢”。请结合材料二,概述其缘由。
【答案】
10. BDF
11. C 12. C
13. (1)如果实行仁政、使才能高超的人前来投奔,要不是为了制止暴乱(保国家平安),又为什么这样急切地做呢!(2)从谏恐惧,不敢说话,全军听说后,都暗中认为贾直言的话正确。
14. ①存在上党军民心向朝廷的有利因素 ②有可以致胜的用兵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此李抱真能够使田悦困窘,让朱滔逃走,常以弱小穷苦的军队,打败黄河北部的强悍来敌。
“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中“李抱真”作主语;“窘”是使动用法,作谓语;“田悦”作宾语。所以在B处断开。
“走朱滔”中主语承前省略,“走”是使动用法,作谓语;“朱滔”作宾语。所以在D处断开。
“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中“孤穷寒苦”作定语修饰“军”,“河朔”“强梁”作定语修饰“众”,所以不能在EH处断开;“以孤穷寒苦之军”作状语,“横折河朔强梁之众”是动宾短语,所以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区区:指国家。/区区:形容感情真切。句意:足以为朝廷忠烈效死的。/因此,心怀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远出做官。
B.正确。副:相称,符合。句意:才符合皇上的倚重。/名声很大,实际情况难以与之相称。
C.错误。竟:终于,最终。/竟:完成。句意:最终羞愧而死。/不能够写完就想放下笔。
D.正确。谨:用作动词,认真部署。/谨:用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认真部署白马的堤防。/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监军刘承阶……觊觎刘悟权位”错误。根据原文“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可知觊觎刘悟权位并想取代他的是张汶。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来”,使动用法,使……来;“汲汲”,急切追求;“何……邪”,固定句式,为什么……呢?
(2)“恐悚”,恐惧害怕;“阴”,暗中,暗地里;“然”,认为……是对的。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今者上党之叛,复与淮西不同。淮西为寇五十岁,根深源阔,取之固难。夫上党则不然,自从安、史南下,不甚附隶,每奋忠义,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今才二十余岁,风俗未改,故老尚存,虽欲劫之,必不用命”,可知把上党叛乱和淮西对比,并举实例说明上党军民常常发扬忠义的精神和气节,忠君的风俗没有改变,元老、旧臣仍思念朝廷,存在上党军民心向朝廷的有利因素。
根据原文“伏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一百里,关隘多山,井泉可凿,虽有兵力,必恐无功。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可知根据地理形势,合理地排兵布阵,做好防守和进攻的用兵策略,就可以致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兵长句十韵(节选)
杜牧
狂童①何者欲专地,圣主无私岂玩兵。
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羽林东下雷霆怒,楚甲南来组练明。
即墨龙文光照曜,常山蛇阵势纵横。
落雕都尉万人敌,黑槊将军一鸟轻。
凯歌应是新年唱,便逐春风浩浩声。
【注释】①狂童,指刘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把藩镇刘从谏之侄刘稹蔑称为“狂童”,表达圣主出师的正义。
B. “马武”“终军”使用“马武弹剑”“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勇武。
C. “万”和“一”用字精妙,刻画出作战将领们所向披靡的勇猛形象。
D. 东兵在新春赢得了胜利,“凯歌”两句描画出了大捷后的喜悦盛况。
16. 杜牧重视诗文的社会功用,在《阿房宫赋》中就表现出了“经国济世”的深层士臣心理,请简要概述这一心理在上述古诗文阅读三则材料中的体现。
【答案】
15. D
16. ①杜牧关心时局,劝说刘司徒应有忠于朝廷、效力朝廷之义;②杜牧洞察局势,结合实际情况向李司徒提出平叛策略;③杜牧关切战事,坚信正义之师充满信心,鼓励朝廷上下充满信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描画出了大捷后的喜悦盛况”错误。“凯歌应是新年唱”中的“应”是“应该”意,表达了诗人对“东兵”大捷的美好期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诗文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材料一中,杜牧关心时局,杜牧认为上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武器装备充裕,将士聪明睿智,勇猛善战,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刘司徒享用尊贵的爵号禄位,拥有众人比不上的声望,却按兵不动,在藩镇叛乱的危局中作壁上观。因此,劝说刘司徒“若此者,将军行仁政,来高才。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应有忠于朝廷、效力朝廷之义。
材料二中,杜牧洞察局势,根据材料“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以某愚见,不言刘稹终不能取,贵欲速擒,免生他患”可知,杜牧结合实际情况向李司徒提出平叛策略;
诗中把藩镇刘从谏之侄刘稹蔑称为“狂童”,表达圣主出师的正义;使用“马武弹剑”“终军请缨”的典故表现将士的勇武;“落雕都尉万人敌,黑槊将军一鸟轻”刻画出作战将领们所向披靡的勇猛形象,可见杜牧关切战事,“凯歌应是新年唱”表达了诗人对“东兵”大捷的美好期待,坚信正义之师必胜,鼓励朝廷上下充满信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____”祭酒释怀;《赤壁赋》中则以“客”提及“______”这一主客对饮场景,进一步生发人生感慨。
(2)《登泰山记》中写登顶泰山远望夕阳下的景色,无限风韵尽在“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句中。
(3)古诗常常用“声”“色”兼备的诗句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一尊还酹江月 ②. 举匏樽以相属 ③. 汶水、徂徕如画 ④.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⑤.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⑥. 渚清沙白鸟飞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尊、酹、匏樽、徂徕、啸、渚、鹭、莺、阴、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说一般一国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其诺贝尔奖得主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越高。该文章作者认为 A ,其理论机制是: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富含黄烷醇,而黄烷醇能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改善语言理解和数学逻辑等认知功能。
然而,由于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并不代表那些诺奖得主就吃了更多的巧克力,因此该文作者仅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了很弱的统计学证据支持。事实上,黄烷醇虽然在天然可可中含量很高,但在巧克力中含量很低。鉴于此,可以认为,文章的统计学证据根本没有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任何支持。
B ?一种比较诙谐的解释是,虽然从巧克力消费到获得诺奖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反向的因果关系有可能存在:那些有很多诺奖得主的国家或许喜欢用巧克力来庆祝斩获诺奖。更严肃的解释是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科内尔,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巧克力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从而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更多。
埃里克·科内尔实际上是基于统计学中的“虚假关系”概念来进行解释的。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手掌大小与阅读能力没有因果关系,但二者正相关,原因是手掌大小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手掌越大,同时阅读能力越强。冰激凌销量与溺水人数没有因果关系,但两者正相关,原因是冰激凌销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游泳的人越多,进而可能会有更多的溺水者。寻求因果规律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在此过程中陷阱重重。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 如果甲和乙两个对象存在“虚假关系”,请结合语段中的三个例子归纳概括这种“虚假关系”的特点。
【答案】18. A巧克力消费与获得诺奖存在因果关系 B怎样有效地解释该文章地统计学证据呢
19. 更严肃的解释来自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科内尔,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耗量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越多,从而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
20. 把正相关关系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由句意看,“认为”后应填观点。上一句提及巧克力消费量与获得诺奖的关系,下一句“其理论机制”的“其”指代观点,由理论机制的内容可知巧克力的主要原料能提高记忆力、学习能力,改善语言理解和数学逻辑等认知功能,进而可推知“巧克力消费量与获得诺奖存在因果联系”,这一结论也就是A处应填内容。
B处,位居段首,要填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设问内容。上段结论有二:一是“该文作者仅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了很弱的统计学证据支持”,二是“文章的统计学证据根本没有为上述理论机制提供任何支持”。这两个结论涉及的统计学证据的作用看似矛盾,这自然引出了B处的问题,结合后文解释可推知此处可填“怎样有效地解释该文章的统计学证据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处语病有三处:
(1)“解释是……埃里克·科内尔”主宾搭配不当。联系后文“他认为”可知,正确语意应该是“更严肃的解释来自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埃里克·科内尔”。
(2)“一个国家的巧克力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成分缺失,与“与该国的富裕程度相关联”的应该是“一个国家的巧克力消费量”,故应在“一个国家的巧克力”后加上“消耗量”。
(3)“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从而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更多”,“从而”前后内容因果关系倒置,不合逻辑;“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更多”,“更多”用词不当,应改成“越多”与前面的“越富裕”相呼应。故最终修改为“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越多,从而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事例一:巧克力消费量与获得诺奖有因果联系。人均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并不代表那些诺奖得主就吃了更多的巧克力。黄烷醇在巧克力中含量很低。基于黄烷醇的作用,而认为巧克力消费量与获得诺奖有因果联系,并不恰当。实际上可能有的关联是,巧克力消费量越高,国家越富裕,越富裕的国家对科研投入越多,对科研投入越多,越可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
事例二:手掌大小与阅读能力没有因果关系,但二者正相关。手掌大小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手掌越大,同时阅读能力越强。
事例三:冰激凌销量与溺水人数没有因果关系,但两者正相关。冰激凌销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游泳的人越多,进而可能会有更多的溺水者。
据此可知,虚假关系是把正相关关系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的坍塌不只是冬的风景,更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壮丽图画。
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冰块,渐软渐松渐小……湖边,那些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如今,有的地方竟已成片了,愈看愈多愈密愈绿……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
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
21. 上述材料第二段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样取得的?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均使用了“一般”这个词语,请说说该词在表达上的不同。
【答案】21. ①采用拟人、比喻手法,写湖水戏弄“冰”、像“小舌头”“舔弄着这些冰块”,湖水慢慢增多,冰块逐渐消失,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②枯苇是冬的风景,苇芽是春的代表,将枯苇与苇芽并写,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
22. 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的“一般”的意思是“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人均巧克力的消费量和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成正比;语言文字运用Ⅱ中“一般”的意思是“一样、同样”,用来形容苇芽与针尖相似。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戏弄”“退”赋予“湖水”人的情态;“水既自信又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冰块,渐软渐松渐小”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浪花比喻为“小舌头”。冰块逐渐被浪花戏弄、舔弄地逐渐变软,变松,变小,而湖水慢慢壮大,以此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
“那些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枯苇是冬的风景,苇芽是春的代表,将枯苇与苇芽并写,突出了“冬天”的消逝和“春天”的降临是一个同时发生的渐变的过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的“一般”做状语,意思是“通常、处在正常情况下”,用于描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发生的事情或情况。文中是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人均巧克力的消费量和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成正比。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一般”的意思是“一样、同样”,用来形容事物或情况与另一事物或情况相似或等同。文中是说苇芽与针尖形状很相似。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小说提到了中国农机人方婉之设计的第一代大型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2022年9月,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高效率的粮食收获机械设备“东方红YT6668”惊艳问世。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无数个那样的“北大荒人”体现出的“内在的刚勇”,就没有现实中一个个世界领先的“东方红YT6668”。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个人的生活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引入两个具体案例:中国农机人方婉之设计的“北大荒人”和2022年问世的“东方红YT6668”,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和写作平台。这些材料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农业机械化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成就,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些成就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
材料第一段介绍了从第一代大型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到2022年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高效率粮食收获设备“东方红YT6668”惊艳问世,这代表了中国在农机设计方面的巨大进步。此语启示考生,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落后到现今的科技等领域的腾飞,离不开一代代北大荒人,即具有“北大荒精神”精神的科技工作的特殊勇气和拼搏精神。第二段强调了无数个拥有内在的刚勇的北大荒人的接续拼搏对于“东方红YT6668”问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由此可见,整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为“内在的刚勇”。
考生可将“北大荒人”的“内在刚勇”理解为: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有勇气去面对失败,也要努力摸索;有不屈不挠奋斗精神;有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这种个人的勇气和刚毅,也是国家和民族持久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段中“无数个北大荒人”和“现实中一个个世界领先东方红YT6668”,给了考生写作思维的开放性。第二段让考生思考不仅仅只有农机人具有这种“内在的刚勇”的精神,也不仅仅只是在农业的收割机领域中取得巨大的进步,考生还可以结合个人的生活体悟,更广泛地思考中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设者、科技工作者们在推动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方面所具有的这种精神,在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取得辉煌成就。写作要求中的“结合个人的生活体悟”对于深化这一主题非常重要。青年人的思考与行动,尤其是在今天,更应该怀着“内在的刚勇”去建设祖国,创造出世界领先的成就。这种精神的代代传承,是持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键。
写作时,议论文可以采用层进式的逻辑结构、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辩证的说理思维。首先从“内在的刚勇”这一核心出发,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成就:“北大荒人”和“东方红YT4668”的案例,展现北大荒精神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然后从内在的刚勇是何种勇气、青年人如何在专业上做出贡献、青年人如何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立意:
1.内在刚勇,铸就世界的领先。
2.刚勇之心是个人、国家、社会前进的动力。
3.传承刚勇之心,实现伟大梦想。
高三二模和高考成绩有什么关系
这个不一定,成绩的高低与试卷难易还有关系,二摸是比较难的,比高考难,一般分数会低于高考的分数。
二模到高考能提高多少分在于高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从二模到高考,提高50分以上的同学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总结并且针对性的学习,要把自己在各个科目上的得分情况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是因为失误失分的,还是不会做导致错误而失分的。
还是自己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失分的,如果是失误失分的,或者知识不足引起的,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多加练习,减少失误是关键,如果是错误引起的,那就要查漏补缺,多找典型认真做。
高三二模后提高成绩的方法
不懂就问,虚心请教
想要有很快的进步就要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不要拉不下面子,不懂就是不懂,别人也不会笑话你,即便笑话又怎么样,自己能够把知识学到才更重要。
拒绝拖延,立即行动
不少同学总是慢慢吞吞,遇到事情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一直放着,任由事情拖着。想要实现逆袭就必须改掉拖延的毛病,要告诉自己立即行动,不要总是拖拖拉拉!
制定计划,切实可行
想必大家都知道要制定复习计划,但是复习计划的制定要切合实际,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吃个胖子,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