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泽慧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

材料二:

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著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③在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化、去经典化的时代,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以《红楼梦》中的若干文化、情节元素的传播点为经典巨著热场宣传,无疑是一个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④《红楼梦》书中存在着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近百万字,四大家族,五代人,一部《红楼梦》说尽了历史、时间与生命的模样,记录了青春、梦想与失败的忧伤,作者不慌不忙地讲着人生的希望与放弃、美好与毁灭、宿命与抗争。合上书本无论多久,我们都会记得那些美好的情感和生活印记:题诗帕、酒令签、玉簪粉、葬花词;吃螃蟹时温热的酒、结诗社中风雅的笺,芦雪庵的鹿脯肉、醉眠时的芍药裀;还有红楼夜宴、元春省亲、黛玉葬花、共读西厢、海棠结社、晴雯补裘等经典场面。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变化会瓦解很多故事,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和文化却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长久地为读者所需要和传承。

⑤多年以来,《红楼梦》的传播主要是依托文本阅读和影视戏曲,现在又多了自媒体、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那么,在新媒体时代《红楼梦》如何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无可置疑,使用新兴媒介、挖掘传统媒介的全新传播形式最为直接有效,网络文学、影视剧、电视栏目、讲座直播及短视频等都具备现实操作性。

⑥最强跨次元“伏黛CP(网络流行词‘配对’的简称)”将《哈利。波特》中偏执极端的大反派伏地魔与娇弱灵性的林妹妹组成CP,显见的是,这已经与经典流传的《红楼梦》相去甚远了,但充分证明了年轻人群体中《红楼梦》的读者群仍在可观地延续,也为其他方式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许多短视频就是年轻人通过《红楼婪》同人小说、影视作品跨次元编辑制作的小作品,若将其看作《红楼梦》的文学衍生作品,单从元素化传播来讲未尝不可。

⑦电视剧的拍摄制作能力提升和国产剧集的海外影响力增大,的《红楼梦》创造新时代经典国风电视剧提供了可能。电影形式虽不容易展现完整,但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现在电影剧作的改编模式很多,多节选经典情节拓展影片,若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版《木石箭盟》,以“神话十历劫十爱情十家族”的模式串联故事情节,也不失其传奇性。

⑧电视栏目可操作性强,在一般受众中影响广泛。2017年,传统文化类节目集群开始在电视上出现。其实,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声临其境》等电视栏目模式,也非常适合《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朗读者》的节目模式适合深度解读作品的文字魅力、文化魅力、情感魅力,以细节带动书籍,形成完美的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化的对话、《红楼梦》文本与现代读者的对话。

⑨总之,我们应当努力寻找经典读本与当下受众的衔接渠道,以“文化元素——传播——关注——回归原著”的方式,尝试以经典文化元素传播调动年轻人回到文本阅读的兴趣,使《红楼梦》在全新时代仍然以活的经典的方式存在,并以此重新建构《红楼梦》的影响力,将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元素传递给新一代,使其成为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和审美态度。

(摘编自夏晓宁《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文化元素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B.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对文学经典有利有弊,它可能巩固经典的地位,也可能使其流于庸俗。

C.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红楼梦》中的文化元素,目的在于克服碎片化等时代弊端。

D.传统文化类的电视栏目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精英红学体验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普适与通俗,不过材料一的作者并未评价二者的高低优劣。

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目前其他传播方式也可以代替阅读体现经典产生的价值,但仍有必要回归文本。

C.材料二的作者对“伏黛CP”的评价甚高,认为它提供了以其他方式传播《红楼梦》文化元素的多种可能性。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虽然电影展现的完整性有限,但根据现有模式将《红楼梦》改编成电影,也能有传奇性。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由《红楼梦》曾经出现过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切人,前一段侧重大众红学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后一段侧重大众媒介传播技术的两面性。

B.材料二①②两段主要是背景介绍,中心论点在第③段,即利用新媒体加强《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是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的极佳途径。

C.材料二第④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一个层次,叙述了《红楼梦》书中所存在的大量的审美文化元素,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

D.材料二第⑤至⑧段是本论部分的第二个层次,第⑤段先作概述,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多种传播途径,第⑥至⑧段再从三个方面作具体说明。

4.材料二第②段使用“怒放”“博弈”“披挂“等词语,请出简析其作用。(4分)

5. 据悉,有人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表情夸张滑稽,女指挥则随着音乐节奏作出不难观甚至低俗的动作,引来台下哄笑不断。这种恶搞抗战经典歌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批评。那么,跨次元改编《红楼梦》的做法是否也应该加以抵制 ?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

( 二 ) 现代文阅读 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帶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廠。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嘩嘩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責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的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滿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兒的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裏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兒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趕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兒面兒的,别叫面兒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廠,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创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这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子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8.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4分)

9. 有人评价说:“ 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①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勃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勃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傀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子鱼论战》)

【注】①司马:即子鱼。

材料二: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触,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来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裹公执部子①,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参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裹公能忍于部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裹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节选自苏轼《宋裹公论》)

【注】①郁子,部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君C若犬豕D然E此而忍F为之G天下H孰有不忍者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己巳朔,己巳,为干支纪日,前面是戊辰,后面是庚午;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B.金鼓,古代行军作战时,鸣金则军队停止或退回,击鼓则军队发动进攻。

C.不情,意思是不近人情、不合情理,与成语“不情之请”的“不情”意思相同。

D.使,意思是致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使”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两次拒绝子鱼的请求,坚持要等楚军渡过泓水、摆好阵势才开战,最终受伤失败。

B.面对国人的指责,宋襄公以不再次伤害已受伤的人,不捉拿白发老人是君子行为为借口,丝毫不认错。

C.苏轼认为,齐宣王不忍心看牛恐惧的样子而释放牛的行为,对于个人德行并没有什么影响,是假仁义。

D.在苏轼看来,宋襄公与后世的王莽是同一类人,他们的得失大小不同,但欺骗不了天下人却是相同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今之勃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2) 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

14. 子鱼和苏轼都对宋襄公的论调作了批驳,但侧重点不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3 分 )

( 二 ) 古代诗歌阅读 ( 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渔家傲 其一①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游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寨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

B.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游亭之游。

C.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

D.“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

16.这首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两者寄寓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尚书》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常常被古代文人引用,如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人不应该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2)杜甫《登高》中,借助猿鸣来烘托诗人悲伤之情的句子是“,写长江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也常常被古代文人写入诗文中,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①是应对一切变化、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保证。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应变局、化危机,②我们之所以能够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一个个令人___A___的人间奇迹,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畏前路,___B___向前进,③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实践充分证明,④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更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今天,⑤我们比历吏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泛凝心聚力,越需要各方面___C___。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⑥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起来,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形成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我们就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___D___、扬帆远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

19.文中标序号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大有可为的机遇期,普照华夏也关照个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涓滴努力都在向着大海涌流。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清明、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安宁、生态的改善,___①___。“我们走在希望的原野上”“这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土地”……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大有可为的时代呼唤大有作为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书写精彩的人生。在紧张忙碌的城市,在蓄势振兴的多村,在热火朝天的车间工地,在挥洒汗水的田间地头……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傲然绽放在社会变革进步的时代潮流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上。

充满机遇的未来空间,每个人从中找到的,是人生出彩的舞台;国家从中发现的,是繁荣昌盛的阶梯;中国在此写下的,是对人类作出的更大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抓住机遇,___②___,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 顿号是汉语相较于西方语言而言更独特的一种符号,语言文字运用工和 Ⅱ 中都有连用多个顿号的地方,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顿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 分 )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 分 )

四、写作 (60 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进入“知识付费”时代,在网络上观看视频、学习课程、下载论文等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一些平台在购买版权后,会巧立各种名目连环收费,招致用户的反感和声讨;有些用户就会到其他不正规的网站上去免费获取资源,让购买版权的平台利益受损,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为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需要搜索相关资料;未来进入大学,文献的检索与引用更是学习的基础。读了以上材料,关于“知识付费”“平台利益”和“用户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名校联考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红楼梦》研究”错,偷换概念,材料一原文是“这就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C项,“目的在于克服碎片化等时代弊端”错,根据材料二第③段,目的应是“吸引人们关注甚至回归文本”。D项,“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有利于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错,根据材料二原文第7段“电影形式……但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朗读者》的节目模式……《红楼梦》文本与现代读者的对话”可知,“更适合经典故事元素的传播”的是“电影”,“形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的是“《朗读者》的节目模式”。)

2.BC“其他传播方式也可以代替阅读体现经典产生的价值”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①段“一部经典首先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可知,经典产生的多种价值以被阅读为前提,文中只提及其他传播方式可以传播《红楼梦》的文化元素。)

3.C“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角度阐述中心论点”错。材料二的前三段提出问题,属于“是什么”,第④段分析问题,属于“为住么”,并不涉及“怎么办”。)

4.“怒放”“博弈”“披挂”三个词在本文中有特殊含义:①“怒放”,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花朵盛放的状态去形容经典文学著作在国人心中重要的地位。②“博弈”原指下棋,后比喻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文中用来形容经典文学著作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差异及对抗,表现经典文学著曾经的地位受到了挑战。③“披挂”泛指穿戴衣装,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文中用来形容《红楼梦》通过新的形式再次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重回原本的地位,继续传递价值。④这三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典文学著作的遭遇,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每点1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不需要加以抵制,但应该谨慎处理。①《黄河大合唱》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恶搞抗战经典歌曲就是亵渎历史,理应受到批评和抵制。②但是,跨次元改编《红楼梦》不同于恶搞抗战经典歌曲,它是对经典的二次创作,如果处理得当,有利于《红楼梦》文化元素的传播。③不过,跨次元改编作为一种技术具有两重性,必须警惕改编的庸俗化、恶俗化,防止将《红楼梦》变成庸俗文学。(表明正确观点1分,第①点1分,②③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错误,言过其实,她只是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烦恼。)

7.A(“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错误,李佩钟设计“破路计划”只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8.①蜡烛跳动的火苗,渲染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美。②“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的微动的诗意。③“像泻下了一摊水银”,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暗夜中明亮的流星斜划过天空的景象,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9.①李佩钟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她是一个竭力摆脱旧意识羁绊而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女干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②小说对她的描写细致入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③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同时也是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年代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为: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11.D(文中加点的“使”意思是假使、假如,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使”意思相同。)

12.C(“是假仁义”错误,从原文“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可知,苏轼和孟子一样,是赞许齐宣王的行为的,认为他有不忍人之心。)

13.(1)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大的人,能俘获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老人?(“胡者”“何有”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2)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少他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小孩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鼓”“损”“盖”各1分,句意1分)

14.①子鱼主要从战术的角度批驳宋襄公的论调,他认为战争不能对敌人仁慈,要懂得利用时机和声势去进攻。

②苏轼主要从宋襄公的虚伪本性来批驳宋襄公的论调,他认为宋襄公本性暴虐不仁,只是窃取仁义的美名去欺骗世人而已。(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初一日,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还没摆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光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会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殷商)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即使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大的人,能俘获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使士兵)知晓(什么是)耻辱,教导(士兵掌握)战斗方法,谋求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再次受伤的敌人,那么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花白的敌人,那么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鸣金击鼓是用来鼓舞士气的。利用有利的时机,阻击遇到险隘的敌人是可以的;鼓声宏大,增强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材料二:

宋襄公不仅仅是施行仁义却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经过堂下,问他:“牛要(牵)到哪里去?”牵牛人说:“准备(杀了以后)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对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得失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用仁慈宽厚的心,施行仁慈宽厚的政令,是夏商周三代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郎国的国君部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ID:PeterZhangEdu)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哥哥的手臂来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忍心杀害鄜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认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认为天下可以凭借文诏获取。他们的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却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少他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小孩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另一个宋震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另一个王莽。

15.A(“傍晚”错,词中说“灯火已收”,“灯火”指元宵节彩灯,“收灯”之说可见并非傍晚。)

16.两者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①《渔家傲》上片通过写词人探奇览胜、醉心春色,抒发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超然尘外的感情,下片通过写词人梦断松声、睡意未足,隐隐透露出词人虽身居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②《桂枝香》上片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片写词人在金陵之所想,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词人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感慨、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满招损 谦得益

(2)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

(3)示例一: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示例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示例三: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

示例四: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8.A:刮目相看B:风雨无阻C:勤力同心D:乘风破浪(每处1分,符合语境的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张老师的语文工作室

19.语句④可修改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语句⑤可修改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语句⑥可修改为: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每改对一处得2分,酌情给分)

20.①为我们实现梦想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让中国梦大放光彩(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示例一:①语言文字运用I第二段中,“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一往无前之勇、应变求变之智、攻坚克难之力”2个顿号将表现党将亿万人民从勇气、智慧、力量三个方面凝聚起来的短语分隔开。②具体表现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展现出党和国家能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原因。(3分,酌情给分)

示例二:①语言文字运用Ⅱ第一段中,4个顿号将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变化的短语分隔开,将时代的“伟大”具体化,全面呈现了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②突出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与发展,增强了下文“这一片热土,正成为孕育机会的‘梦工厂’”的可信度。(3分,酌情给分)

22.①将四个形式为“在十形容词+地点”的短语并列。②将上文“时代的大舞台”的内容具体化,表现只要有能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书写精彩的人生”。③与下文句式保持相近,表达了在这样“大有可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且应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④结构相似,增强气势,丰富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每点1分,答满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略

高三联考是什么意思?

高三联考是高三的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学校共同开展的联合考试,为高三的学子更好的进行高考模拟。

高三联考的意义

高三联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适应高考的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和技巧。通过联考,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在某些科目上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制定复习计划和调整学习策略。同时,联考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的流程、题型以及模式,为他们在未来的高考中做好准备。

此外,高三联考还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联考成绩也可以作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学生未来的升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之,高三联考对于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的未来升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关推荐:

2024届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4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卷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得道AI填报

温馨提示:看完整版及各省份高考试卷真题,可下载全文查看或微信搜索公众号【得道AI填报】,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高考真题】免费即可获取。

16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