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泽慧

湖北省名校2023-2024学年

高三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不过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我认为可将它归纳为12个方面,这里以“以民为本”和“忧患意识”为例略作分析。

早在西周时期,为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就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理念。古代的镜子称为“监”。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类似的理念屡屡见于西周时期的文献,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已经产生了民本思想。

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把君看成“天下之大害”,将民本思想与反对封建专制君权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本思想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人”或“民”的主体地位。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古代的“以民为本”,需要从“民本”进到“人本”,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牢固地确立“人”和“民”的主体地位,实现“以人为本”,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向一个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社会的跨越。

在我国古代,与“以民为本”理念相联系,还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认为君子应与时俱进,“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历代相传。唐朝政治家魏征把“忧患”解释为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认知程度。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忧患意识”,人们经常把北宋时期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作为代表。范仲淹访问过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天气阴晴风雨的变化,游览者的心情有所不同,由此范仲淹引申出:政治家如何才能不受外界影响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倡导“忧患意识”,但并不是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

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还应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中国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看似不同,实则存在会通之点。

会通点表现在对于“人”的研究上。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将儒学归结为“人学”,我也持这种观点,认为先秦时期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在“人禽之辨”“文野之分”(文明与野蛮的区分)的基础上,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儒学指出人有道德自觉,有群体的社会生活,能从事农业生产,并创制礼法。而道德并非天上的神物,人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和锻炼,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君子”,再向圣贤的境界前进。

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亦可称之为“人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指出“人”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活动着的具体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可见,中国古代儒学讲的“人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但其理论具有引导人们走向崇高境界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学”,则是关于人的科学即人的本质的理论。人的科学并不排斥“君子”的道德学问,能指引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君子”道德学问的价值,从而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使前者得到发扬光大。

(摘编自张岂之《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上略有差异罢了,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B. 西周时期周公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理念,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反省执政的得失,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C. 虽然民本思想产生早,古人也宣扬“以民为本”,但在古代民本思想不可能在国家制度和法律层面确立“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历史的必然。

D. 魏征认为治国理政者要牢记国家危亡因素,这样才能让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因为“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封建社会官府衙门的大堂上悬挂“明镜高悬”等大匾,表明为百姓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是为官者的职责,也许有告诫官员的用意。

B. 范仲淹认为,政治家如果能心忧国家和人民,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范仲淹的这种“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今天,我们不能简单地传承古代“忧患”理念,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发展“忧患”理念,这将有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

D. 作者认为,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研究什么是“人”,以及“士”这个阶层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儒学也就可以称为人学。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先简要介绍了学术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概况,再由此表明作者自己的看法。

B. 文章在论证时列举了诸多名人言论,既纵向以时间先后列举,又横向进行比较。

C. 文章从“以民为本”等两个方面,阐述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认识。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

4. 就“人学”而言,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5. 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以民为本”“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

1. D 2. C

3. B

4.

①儒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

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科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5.

①引用周公等人的观点并列举官府衙门悬挂“明镜高悬”等大匾的事实加以证明;

②用《易经》等史料证明“忧患意识”早已存在并历代相传;

③注重选择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支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是因为‘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错。由原文说“在魏征的论述中,包含有‘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这二者互相依存的某些要点”可见,是作者认为魏征的论述中蕴含着“‘忧患意识’与社会和谐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不是魏征的看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推断的能力。

C.“这将有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错,由原文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提升发展,使之具有新的内容,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可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发展‘忧患’理念”要“体现在民族复兴与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上”,而不是“将有助于建设好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的能力。

B.“又横向进行比较”错,文章以时间先后列举了一些名人的言论,但从横向看,同一时期的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但是这二者,一是支撑“以民为本”,一是与“忧患意识”有关,彼此不存在“比较”,文中也没有进行“比较”。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人学”方面上的区别,主要在文章最后一段。

根据“中国古代儒学讲的‘人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概括为:儒学是关于“君子”的道德学问,没有揭示“人”的社会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学’,则是关于人的科学即人的本质的理论”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科学,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1)根据“周公要求为政者以‘民’为镜,时时对照,反省执政的得失”“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在中国封建社会,各官府衙门的大堂上都挂有‘明镜高悬’等大匾,寓意为官者应为民作主,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分析,引用周公等人的观点,并列举官府衙门悬挂“明镜高悬”等大匾的事实证明“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2)根据“‘忧患’一词见于《易大传·系辞下》”“‘忧患意识’历代相传。……据《新唐书·魏征传》载,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认为治国理政者只有不忘国家危亡因素,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将‘忧患意识’与忧国、忧民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文中用《易经》等史料证明“忧患意识”早已存在并历代相传,“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3)根据“战国中期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战国末期荀子认为‘民’和水一样,既可‘载舟’,亦可‘覆舟’”“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魏征说:‘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他的回答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分析,证明,作者注重选择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支撑自己分观点:“以民为本”“忧患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①竟然比我还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逻辑。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

父亲问他:“怎么办?”

他说:“我去北京。”

在中国,你如果问别人想去哪里,半数以上会说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也是因为他叔叔在北京。他爹自豪地说,那好,投奔你二叔,你也能过上北京的好日子。

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慧聪自己管。

“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

“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

慧聪住七条巷子以南。也是平房,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自己房间里生了个煤球炉,一天到晚抱着炉子过日子,不大管房客。慧聪经常半夜迷迷糊糊摸到暖气片,冰得人突然就清醒了。

“我就是怕冷。”慧聪为自己是个怕冷的南方人难为情,“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

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

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屋里的暖气好,房东是个修自行车的,好几口烧酒,我们就隔三差五送瓶“小二”给他,弄得他把我们当成亲戚,暖气烧得不遗余力。他俩说行。

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②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

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他睡宝来那张床。他还带来一只褪了毛的鸡。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

“我一直想到屋顶上去,”慧聪踩着宝来的凳子,悠远地四处张望,“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城。”

我跟他说,这地方没什么好看的,除了高楼就是大厦。

“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

“下了大雪你想干什么?”他问。

不知道。我见过雪,也见过大雪,过去很多个大雪天我都无所事事,不知道想干什么。

“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

训练鸽子习惯新家,花了慧聪好几天时间。但是鸽子隔三差五在少。

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白天他去各个广场和景点放鸽子,出门前、回来后都要清点一遍鸽子。数目对上了,很高兴;少了一只,我们就闷不吭声。慧聪会冷不丁冒出一句:

“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

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

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一次说不准,多说几次总可以吧。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夜间他通常醒两次,到院子看鸽子是否安全。就算这样,鸽子还是在丢。

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我刚进屋,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大声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真的假的?气象台这么说的?”

“国家气象台、北京气象台还有一堆气象专家,都这么说。”

我出门立马觉得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看什么都觉得是大雪的前兆。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时,他二叔也在。“不能干就回家!”③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两袋鸽粮。”

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到十二点时,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我们就睡了。上午十点时,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

“快,快,大雪封门!”

④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比较详细地交代林慧聪高考作文一事,是因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并促成了他的北京之旅,故事由此展开。

B. 林慧聪的房东是个抠门的老太太,不大管房客,以至于林慧聪经常半夜被冻醒,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

C. 虽然林慧聪特别在意鸽子,可鸽子还是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还能支撑下去,是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没有实现的梦想。

D. 听说傍晚时会下雪,“我”和林慧聪就一直等到晚上十二点,林慧聪多次出去,也没见着一粒雪星子,可见我们对雪的期待,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竟然”突出了“我”的惊讶程度,说明林慧聪看起来比“我”年轻。

B. 句子②中的“也”,暗示了林慧聪和“我”的想法一样,彼此都渴望新的友情。

C. 句子③画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也写出了他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D. 句子④极富画面感,简单的几个动作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林慧聪当时的激奋之情。

8. “鸽子”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加以概括。

9. 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都与鸽子有关,却为何要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 B 7. C

8.

(1)小说的一条明线,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2)情感的纽带,是“我”和林慧聪相识相知并结下深厚情谊的关键;

(3)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9.

(1)“如果大雪封门”是林慧聪去北京的关键因素,也是故事得以发生的起因;

(2)“大雪封门”是林慧聪的渴望,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追求;

(3)“大雪”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暗示了执着追求最终可以实现理想的主题;

(4)“如果大雪封门”是悬念,同时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浪漫而又有诗意的画面感。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她的憎恨”错,“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只是把林慧聪的居住环境描述出来而已,“字里行间”并没有流露出“我”的情感,文中的“抠门”也只是对房东的客观评价,“憎恨”无从说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句子③画出了二叔装模作样时的冷酷无情”错,“二叔说话像个乡镇干部”是“我”的感觉,而不是他“装模作样”装出来;二叔说在北京的生存法则时,说的应该是事实,也就谈不上“冷酷无情”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1)根据“二叔在北京放广场鸽,定时定点往各个公共场所和景点送。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鸽子隔三差五在少”“鸽子还在少,雪还没有下”“‘都怪鸽子营养价值高。我接手时,叔叔说总有人惦记鸽子。’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鸽子还是在丢”“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分析,从整个故事看,林慧聪的工作是放鸽子,鸽子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正是对下雪的期盼,慧聪才在鸽子不断减少的压力下,坚持到最后,终于看到了大雪下的北京城,所以鸽子是小说的一条线索。

(2)根据“‘管得了么?’我问他。我知道在北京自己管自己的人绝大部分都管不好。‘凑合。’他说,‘就是有点儿冷’”“出于同情,回到住处我和行健、米箩说起慧聪,问他们,是不是可以让他和我们一起住……他俩说行。我屁颠屁颠到七条巷子以南。慧聪也很想和我们一起住。我帮慧聪把被褥往我们屋里搬……我们在门外重新给鸽子搭窝,找了一些石棉瓦、硬纸箱和布头把鸽子房包挡起来,防风又保暖”“我和慧聪追着鸽子跑,跑遍了北京西郊的大街小巷”“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白天鸽子放出去,常邀我一起跟着跑,一直跟到它们飞回来”“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专家说了,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我大喊:‘快,快,大雪封门!’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分析,鸽子是“我”与林慧聪相识相知并结下深厚情谊的关键,所以,鸽子是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3)根据“鸽子太多他忙不过来,侄儿来了正好,给他两笼”“鸽子的失踪慧聪无计可施。鸽子越来越少,让他满怀焦虑。他二叔知道了这情况,警告他说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慧聪为了鸽子几近寝食难安……鸽子还是在丢”“慧聪看看天,对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分析,林慧聪放鸽子,收鸽子,鸽子也不断地在丢失,所以,鸽子这一物象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说故事情节都与鸽子相关,但题目却又与之无直接关联,说明鸽子主要是小说的一个道具,难以表达小说丰富的内涵。

小说用“如果大雪封门”做标题的原因,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去分析。

(1)从情节方面分析

根据“去年高考,作文写走了题,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材料挺有诗意的,题目是‘如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在阅卷老师看来,走题走大了”“他说:‘我去北京。’”“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可知,小说主人公林慧聪是因为高考写“如果大雪封门”的文章而落榜,于是去了北京,故事由此而展开。所以,“如果大雪封门”是林慧聪去北京的关键因素,也是故事得以发生的起因;

“大雪”这一意象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人物上,“ 大雪封门”一直是林慧聪的渴望,是他在北京得以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主题上,“大雪封门”最终变成现实,暗示着执着追求,理想终会实现的主旨。据此,考生就不难形成自己的答案了。

(2)从人物方面分析

根据“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不是想看天安门,而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这就是雪!这就是雪’”可知,“大雪封门”是林慧聪的渴望,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追求;

(3)从结构方面分析

根据“他……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说实话,他们那里的阅卷老师大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雪长什么样,更想象不出什么是大雪封门。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林慧聪也一样,他去北京……是想看冬天下大雪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我就盼着能下一场大雪”“大雪总会下的。天气预报说了,最近一股西伯利亚寒流将要进京。不过天气预报也不一定准。但我还是坚定地告诉他,大雪总要下的”“‘我想看大雪把整座城覆盖住。你能想象那会有多壮观吗?’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祥和”“我要踩着厚厚的大雪,咯吱咯吱把北京城走遍”“雪还没有下”““让我来得及看一场大雪就行”“天气预报为什么就不能说说大雪的事呢”“大雪迟迟不来”“要来大雪,傍晚就到”分析,“大雪”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根据“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我大喊:‘快,快,大雪封门!’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我和慧聪爬到屋顶。大雪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但慧聪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这就是雪!这就是雪’”分析,“大雪封门”变成现实,暗示了执着追求最终可以实现理想的主题;

此外,小说采用“如果大雪封门”的方式命题,会引起读者设想大雪封门后发生了什么事,这在结构上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以美好的想象、浪漫而又有诗意的画面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甯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材料二: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困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节选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不知A所以B虽存C必亡D虽安E必危F所以G不可H不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周,结党营私。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B. 避席,让座。这里是让鲍叔坐主位。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让座,以示敬意。

C. 陶钧,陶工使用的转轮。这里比喻政权,后也用以借指圣明的君主。

D. 乌集,同“乌合”,乌鸦聚集在一起。这里指偶然相识的人,即吕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下敢于进直言是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但是如果君主德才不够,不能悦纳直谏,朝堂上也就不会有犯颜直谏之臣。

B. 鲍叔牙在宴席之上分别直言提醒齐桓公、管仲、窬戚不要忘了曾经的危难,桓公对此虚心接受,并由衷地表达感谢。

C. 邹阳认为,处于困窘境地的有才德的士人,要想为人主所用并建功立业,需要有关键人物的举荐,否则难免受到怀疑。

D. 秦始皇因轻信近臣之言而死,周文王起用吕尚而奠定周朝立国的基础,可见君主应有独立判断,不受妻妾宠臣的干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2)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

14. 在接受臣下谏言问题上,后世君主可以从这两则材料中得到什么启发。

10. BDF 11. B 12. D

13.

(1)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着这危险有什么好处?

(2)所以没有缘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结下怨仇而无人感恩。

14. ①提升自身修养,虚心接受臣下规劝。②广泛听取意见,不偏听偏信。③不受干扰,保持独立判断。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

“不知”作谓语,“所以”作宾语,应在B处停顿;

“虽存必亡”和“虽安必危”句式相同,且对称,故应在DF处分别停顿;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B.错误。“避席”,离开席位说话,以示尊敬。句意: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拜了两次。

C.正确。

D.正确。句意: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识的吕尚,称王于天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秦始皇因轻信近臣之言而死”错。文中的“秦信左右而亡”是将秦朝灭亡归因于君主偏信近臣的话,“秦”不是具体指秦始皇,而是泛指秦王,“亡国”而非“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要”,谋求、求取;“犯”,冒着;“益”,好处。

(2)“因”,缘故;“虽”,即使;“德”,感激、感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概括为:君主要提升自身修养,虚心接受臣下规劝。

(2)根据“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概括为:君主要广泛听取意见,不偏听偏信。

(3)根据“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今人主沉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概括为:君主要不受干扰,保持独立判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下进言激切,君主就会发怒,君主发怒,劝谏的人就危险。除了贤明的人,谁肯去冒这危险?如果是不贤明的人,就要凭着进言谋求私利了,对于谋求私利的人来说,冒这危险有什么好处?所以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听不到言辞激切的进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产生,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了。凡是国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这个原因,即使目前生存着也必定要灭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险,国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起身敬酒祝健康?”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让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齐桓公离开席位对鲍叔拜了两次,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就有幸没有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和桓公说尽情之言的。正因为可以尽情进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材料二:

我听说拿明月珠、夜光璧在夜里向路人投去,人们没有不握剑怒目斜视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没有缘故落到面前。弯曲的树,盘绕离奇,却变成了天子的贵重器物,这是因为左右的人已经事先对它加以雕饰。所以无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结下怨仇而无感恩。假如有人事先替他宣扬一番,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勋而不为人所遗忘。现在天下处于困窘境地的士人,贫困病弱,虽然学到了尧舜的治国之术,掌握了伊尹、管仲的学说,怀着龙逄、比干的忠心,可是他们平素没有像树根那样经过雕饰,尽管用尽精力,愿意向当世君主表达忠心,但人主必定要照着握剑怒目斜视的老办法对待他们的。这就使普通士人连枯木朽株的资质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像陶工转钧一样,要独自掌握,不受愚昧混乱的话所牵制,不为纷纭众说所动摇。过去秦始皇听了中庶子蒙嘉的话,信任荆轲,就发生了用匕首暗杀的事件;周文王在泾渭打猎,载吕尚归国重用,因而称王于天下。秦王轻信左右的人而使秦国灭亡,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识的吕尚,称王于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周文王能摆脱左右有偏见的话,听取朝廷以外的议论,独自看到了光明宽广的大道!假如人主沉湎于阿谀奉承的赞扬声中,受左右宠臣的牵制,让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之所以愤世嫉俗的缘故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ōu)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囊: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干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难为情吗”。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作者悲痛难抑。

B. “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限沉痛。

C. 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月,一事无成的无奈。

D. “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

16. 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15. D

16.

同:

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

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

异: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伐。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鉴赏的能力。

D.“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错,表述曲解了“若为情”的意思,下片表达了对朝廷无心抗金、热衷议和的讽刺,对“冠盖使”们忙于议和的举动作者也是充满不屑的,这里的“若为情”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并非自己难为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

同:

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本词“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宋与金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昔日淮河,如今变成边境,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诗人通过战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慨。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作者担忧时局,沉痛于国土沦丧。

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本词“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写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词人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抒发了词人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辛词“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不同:

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伐。“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渺神京”一句写出汴京渺远,光复时间之渺茫,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笔触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抒发了词人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慨。“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词人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人承担着历史使命,肩负着时代责任,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坚韧的品质,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正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3)“浮云”意象意蕴丰富,比如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精神气度,比喻奸邪小人,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该“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 浮云游子意 ⑥.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弘毅”“瞬”“蔽”“自缘”“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发达的大脑,既从中获益,也深受其苦。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快乐、愉悦、欢笑、运动,还有悲伤、忧愁、沮丧和哀伤都来自大脑,而不是其他东西。大脑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有了智慧和知识,能看会听,并且懂得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公平…… A ,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害怕和恐惧才会折磨我们。”大脑真的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该如何获得解脱?其实早已有很多聪明的大脑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 B 。庄子“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契机顺势而为;苏格拉底认为高尚的人不应被世俗名利所诱惑,而要专心追求智慧的启迪。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长期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阿尔伯特·埃利斯和亚伦贝克博士发明了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认识到,①外部事件和自我的情绪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认知。②外部的挫折和压力只是诱因,③思维模式的消极、信念的非理性、想象的扭曲夸张才是痛苦的根源。④比如考试不及格这件事,⑤有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⑥越想越沮丧;⑦有人则会认为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⑧下次好好努力就是,⑨今后在选择专业时尽量扬长避短,⑩为未来做好生涯规划。同样一件事,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唯有改善认知,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痛苦。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正是由于有了大脑 B:给出各自的答案

19.

(1)语句③可修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张的想象才是痛苦的根源。

(2)语句④可修改为:比如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

(3)语句⑦可修改为:有人则会认为自己存在短板是正常的。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据语段话题“大脑与痛苦”可知,此空与“大脑”相关;再据下文“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可知,此处是交代其原因的,故可填“正是由于有了大脑”;

B处,上文说“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后面又以庄子、苏格拉底为例,可知此空与“答案”有关,故填“给出各自的答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③“思维模式的消极、信念的非理性、想象的扭曲夸张”语序不当,依据语境,可知“痛苦的根源”并不是“消极”“非理性”“扭曲夸张”,而是与认知相关的“思维模式”“信念”“想象”,故应当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张的想象”。

语句④“比如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成分残缺,缺介词“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是名词性短语,与下文没有直接关联,需要添加介词“对于”。

语句⑦“有人则会认为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不合逻辑,“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就意味着要考好、没有短板就要“不正常”,显然,这是错误的,原文应该是说“存在短板是正常的”,而不是说“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者天天要过来看天赐两三次,若遇上天赐正睡觉,他便细细看他的闭成缝儿的眼,微张着的小嘴,与一动一动的脑门,而后自己无声的笑一阵。若赶上娃娃醒着,他把圆脸低下去低声的不定说些什么,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小人!小伙计!吃饱了?睡忽忽了?还不会叫爸呀?真有你的!①看这小眼,哟,哟,笑了!”天赐果然是笑了,那种无声而微一裂嘴的笑。

牛老者把这个报告给太太。太太心里微酸。纪妈已报告过,她不信;现在老伴儿又来这么说,分明他和奶妈联了盟,他是给纪妈帮忙助威!老太太自己没有看见娃娃笑,谁说也不能算数。“啊,我怎么没看见呢?”太太那对小深眼象俩小井,很有把老伴儿淹死的意思。

“少上纪妈屋里去,老了老了的,还这么杓杓颠颠的!”太太的酸意和真正山西醋一样,越老越有劲。自然,太太不是没有眼睛,不晓得纪妈的吸引力是很弱。不过,她得这么防备一下。看着该杀的,哪怕是个无害的绿虫儿呢,趁早下手。况且纪妈到底是个女人呀!老头儿听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②笑了笑,擦了擦圆脸,啊了两声,看了看天花板,带着圆肚子摇了出去。

20.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天天、细细、娃娃”,说说它们和“天、细、娃”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如改成:“太太的酸意越老越有劲。”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①“天”表示时间,重叠后表示每天,频率增加了;②“细”表示仔细,重叠后表示更加仔细;③“娃”表示小孩,重叠后表示更小,是婴儿,流露出喜爱之意。

21. 第①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照应了“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凸显了老头儿对娃娃的喜爱之情。第②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四个独立短句,对四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逗号标示的停顿,使四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老头儿“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的尴尬。

22. 原句用了“和…一样”的格式,将“太太的酸意”和“山西醋”相比,让人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太太的酸意”,使得“太太的酸意”变得具体可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重在辨析单音节词与其重叠形式语意上的区别,①“天”是名词,表示一天,“天天”是副词,表示每天。②“细”与“细细”都有“仔细”之意,“细细”更能突出仔细的程度。③“娃”多指小孩,“娃娃”常指婴儿,突出喜爱之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标点标示停顿,也可以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文中画线处停顿都是逗号,第①处“看这小眼”“哟”“哟”是老头儿撩拨娃娃时的语言时,互不关联的三个独立语,的确是“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但能充分体现老头儿晚来得子的喜悦之情。

第②处“笑了笑”“擦了擦圆脸”“啊了两声”“看了看天花板”,这四个动作是老头儿为遮掩“听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时的下意识动作,用逗号断开,可以表现老头儿当时的尴尬。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太太的酸意和真正山西醋一样,越老越有劲”中多了“和真正山西醋一样”这部分,因为山西醋的酸味是大家熟悉的,把“太太的酸意”和“山西醋”作比较,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太太的酸意”更加形象具体。改句“太太的酸意越老越有劲”没有比较,语言直接,缺少形象性。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从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可事实上,凭借自律而脱颖而出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成功往往还需要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劝诫阻止,也少不了伦理、纪律、法规等的管制约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自律和他律当相得益彰

若他律是树叶,则自律是树根;若他律是向日葵,则自律是太阳。他律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才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自律与他律当相得益彰,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若只有他律,没有自律,这个社会的发展将寸步难行。法律的威严人人皆知,可还是会有人因为懒惰或诱惑误入歧途。近年来,“毒文具”“毒跑道”“毒大米”等安全事件频发,使民众心有戚戚焉。那些生产“毒文具”、建造“毒跑道”或售卖“毒大米”的企业和个人,心中缺乏自律意识,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这类人不懂得用坚韧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最终不顾法律,跌入犯罪的深渊。

新冠疫情防控的时候,上网课是很多学生的唯一选择。谁能适应上网课,严于律己,就一定有所收获。相反,谁不学习,不努力,不自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网课,拼的是自律。有些学生总觉得网课不是“课”,随便学学就可以,思想散漫,行动懒散,不受“课”的约束,不闻老师家长的告诫。由此看来,他律的条条框框只能将人的身体行为囿于此,对于不自律的人,甚至连身体行为也难以控制,又何谈有所建树?

若人人自律,则他律为锦上添花之举措。若每个人都明了自身的义务、责任,并一丝不苟地去履行,去完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了吧。但是这只是“理想”。相较于“自律”,“他律”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它可以在任何时刻,推着我们进入正轨。我们总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时很可能会自我原谅,先别做了吧,下次吧,下次我精力充沛、心情愉悦,再大干一场。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少会遇到心无旁骛,可以从容做事的状态。而“他律”可以让我们打破这些阻碍,即使痛哭整晚,第二天也要去学习。

他律也包括基纪律、规则的束缚。有人说,遵守规则的社会是最自由的社会。为何?人人都已经将规则意识融为身体的一部分,看似严苛的规则早已成为行事准则,所以人感觉不到规则的存在,就像鸟儿的双翅没有被束缚。包拯的侄子包冕作为地方长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济灾民的钱粮。包拯查明事实真相后,按律处死了自己的侄子。包拯没有因为私情包庇自己的亲侄子,是因为他知道国家的法律是不容亵渎的,不能徇私,否则就有失公允,此后将难以服民。因此,他律是自律的保障。

自律是树根,是基石;他律是绿叶,是色彩。有了坚韧的树根才有了翠绿的叶,有了坚硬的基石才看得到远方绚烂迷人的虹。只有自律和他律相得益彰,才能在自律与他律中,知所畏、知所拒、知所守、知所信,走稳自己的人生路。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有活力,有生机,不断前进,走向复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名人名言,强调了“自律”的重要性;第二句话讲的是“他律”,阐明了“他律”对人生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就是说,材料涉及“自律”和“他律”两个概念,但从第二句话中的“可事实上,凭借自律而脱颖而出的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人的成功往往还需要……”可知,立意行文就不能只写其一,而应该抓住二者的关系。“自律”是属于道德修养和思想教育范畴的东西。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不对的,必须加强“自律”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律”能力。但我们的社会决不能仅仅依靠“自律”,还必须有纪律和法律来约束规范人的行为,纪律和法律就是“他律”。“他律”主要是属于法制范畴的东西。我们要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法治社会,缺少了“他律”是绝对不行的。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忽视或者排斥“他律”即异体监督,就是“人治”。“人治”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这也是无疑的。当然,“他律”对于我们青年来将,还包括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劝诫阻止,人的思维毕竟受到个人认识的局限,有时候我们认为对的,其实恰恰可能是错的,这时候“他律”的出现,会阻止我们犯错,把我们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正所谓“人无完人”,我们的人生道路走得顺畅,少不了“他律”的帮助。

行文可围绕“自律与他律并重”这一观点展开论述,开头可引用名言,引出论点。在本论部分可列举生活中自律的现象、事例,谈自律的意义。紧接着强调“自律是基础,他律是保障”的观点,将论述向纵深处推进,综合运用例证法、正反对照法,进一步论证“自律和他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最后总结论点“自律与他律并举”于人、于家、于国的重要意义。

立意:

1.人生之路,唯有坚持自律,才能不被外物所惑。

2. 缺少了“他律”,“自律”也决不会得到可靠的保障,社会容易走向混乱。

3.自律+他律,行稳且致远。

阅读 35

高考语文复习要点

1、复习基础知识

回顾并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如诗歌、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常见修辞手法、古代文化和名著等。可以通过学习教材、参考书和辅导资料来进行系统地学习。

2、突破点

语文的各考点中,有些考点是可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的,比如作文、诗歌鉴赏、社科文阅读等,只要方法得当,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突破,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以求得效果的最大化。

3、重分点

在语文考卷中,分值最重的莫过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占去了82分的分值,可谓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如果这两大板块得分可观,语文的总分自不待言。因此,大家在复习时可以将精力适当倾斜,让这两大块能够有很好的收获。

高三语文考试答题技巧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排除迷惑选项。像病句题、词语填充题等,这么做有助于提高准确率。但是如何排除呢?很简单,假设你什么都不懂,由“试卷”表述信息,你认为说清楚什么事了,就基本无误,如果可能会让你误解,那么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大。也就是你把句子表述的意思(第一印象)得出后,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如果有其他的解读,那么,出错率较大。

15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