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拜山的作文二年级

| 新华

当柳树穿上了淡绿色的裙子;当桃花、杏花向我们绽开张张笑脸;当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气清洁明净时,清明节已经到来。

爸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爷爷、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准备好探望先辈们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裱纸”的纸,一篮子的“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种金黄色的纸叠成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相似的“冥币”,更有意思的是那种用纸剪出来的五颜六色像拉花一样的“幡子”,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们总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到乡下。到了墓前,大人们总是有一会儿的严肃和伤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还会掉几滴眼泪。大人们坟前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酒,然后烧掉“冥币”和“金元宝”,说是让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有足够的钱花,我真不明白,他们究竟怎样“花”这些“钱”呢?

接着,我们长幼有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多数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们聊起往事,还有的互相揭发小时候的故事,常听得我哈哈大笑。

我们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辈,有时看见谁家的坟前荆棘丛生,坟头也没有“幡”,大人们会让我们这几个孩子拿上一个去插,因为据说,没有人来祭拜,坟里的人在阴间会受别人嘲笑,会被欺负。

山林里很安静,会听见各种鸟叫声,还有风吹松树“沙沙”的声音,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好不高兴!

接下来,我会跟随大人们去拜望活着的长辈了。我们带着礼物一家家地串门,那些长辈早已得知,都出来迎接,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得很。有一个太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挺硬朗。

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我认得出那些车牌,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们扫墓,祭拜祖先,我们小孩去踏青、春游,但这更是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清明拜山的作文二年级篇2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像去年一样和妈妈一同去为外公扫墓。在路上,我不停地追问着妈妈:"妈妈妈妈,爷爷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妈妈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就和妈妈一样啊!"我的外公在妈妈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每当其他同学提起外公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们迎来的便是年过七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里,折起了纸花,也把一个个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太阳当头照,我、妈妈、舅舅和外婆顶着烈日到公墓给外公扫墓。一到公墓四周跳望,就看见公墓周围被一片翠绿包围着。舅舅用油漆将外公的墓重新刷了一遍,并并拔去墓周围的杂草。

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外公的坟墓上,最后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摆在墓前。听妈妈说,菊花代表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鸭蛋、香喷喷的肉、红通通的苹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声好像是外公在我们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来:"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别哭!人死了不可能复活。你外公虽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孙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外公最好的思念。"我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妈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清明拜山的作文二年级篇3

又是一年花草香,清明跟着春天的步伐无声地来了。

清晨,我和父母来到花市,花市里人山人海,可热闹了。我左顾右盼地往里走,不知不觉地来到一家生意平淡的店铺。店里满是菊花、杜鹃、花篮。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盆菊,一盆花篮,一盆杜鹃,准备去扫墓。

中午,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让人有种昏昏欲睡地感觉,但一场突如其来地雨使温暖飞走了,这雨使萧瑟的气息更加浓郁。我们爬上竹山,来到位于半山腰的曾曾祖母的墓前,把那金黄的菊放在坟头;把那小小的花篮供在坟上;把那粉红的杜鹃栽到坟旁;把那金黄的纸钱烧在坟前,最后我们在坟前站了一会儿,以示对祖先的敬意与怀念。

傍晚,烟囱里冒出的炊烟飞越时间的山沟来到祖先们的面前诉说人间的故事。桌上的贡品佳宴放好,前面的香点好,蜡烛的火光照亮厅堂,火盆里的纸币还在烧,灰烬飞出屋子,飞向遥远的天堂。听奶奶说:“这纸钱会被先人们拿走,他们会去天堂把钱用,然后用不完的会存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个充满思念的节日,也是一个感恩祖先扶荫护幼的节日。

清明拜山的作文二年级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风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清明拜山的作文二年级篇5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路上,有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有最亲的人。

每年,似乎只有一个时候能够一家人聚在一起——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前一句话的确是对每年清明节天气最好的写照,但是后一句对我们家来说似乎并没有那么贴切,一个几十人口的大家庭,同时来到我们先祖曾经居住生活的地方,除去祭拜先人,亦有许多事情可做。

前一天本是天气晴好,我还在感叹着今年清明终于不会下雨了,但是上天似乎并不遂人愿,当天晚上就电闪雷鸣,刷刷的雨声渗过墙壁,透进屋来,直到第二天早上,天气稍晴后,我们才动身去那始终令我魂牵梦萦的乡村。在路上,我看见水牛犁着田地,稻草人头上的塑料袋在风中飞舞,各种各样的蔬菜静静的躺在土地里,静候着成熟……

在路的尽头,我看见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在路的尽头,我看见了那一个个即使多年未见也无法忘却的人……

收拾好祭祀用品后,几十口人“浩浩荡荡”地上山,刚下过雨,路上十分泥泞,泥土松松软软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树头的雨滴不时滴落下来,流到后颈里,引起阵阵凉意。或许人们现在都觉得去墓地献上一束花才是最环保的方式,但是我们家却始终“固执”地坚持这最原始的祭拜方法。几捆纸钱几匝香,几十个人,奉上我们对先祖的怀念以及对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最美好的祝福。每当看见其他家里只有几个人扫墓,而我们家里总有几十个人时,心底总没有由来的一阵暖意,这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回去时,在路边看见他们在采摘许多绿中带白的“杂草”,走近一看,原来是许多地菜花。农历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似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习俗呢!长长的一条上连着几根分枝,上面长着心形的绿叶,最顶端是一簇白色的小花,把它凑到鼻前,它独有的清香里混杂着些许泥土的芳香。这东西据说有许多功效,难怪姑姑说,这时候在乡下,什么都是宝贝。最平凡朴实的乡村,却总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饭后,走在田埂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通向那棵几百年的老树,很小的`时候去过一次,不知它现在又长成什么样了?更高了些吗?更粗了些吗?一代一代,我们的长辈们都在那树上长大,那棵树根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需要几个人才能将它环绕的参天古树,承载了多少人青春的回忆?

在路上,赏景,赏人;在路上,迎着春风,欣赏自然界最美丽最和谐的一笔。

4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