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果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果作文1
天青色的青烟还未散去,房外的鸡隐隐约约发出了一点声音对面,是绿油油一片的田野……
宁静也平凡的清晨外婆用铁盆端进了一盆艾草,他先是用擀面棒前压后挤左推右按的将艾草挤出汁,再将汁留下,将多余的干巴巴的艾草转移到了另一个盆子,她将汁倒进了糯米面团中,每当这时我便会好奋地用手去擢一擢,可不幸的是,每次都会被发现,从而就会在手背上迎来轻轻的一拍:“不要来碰,碰了手上有味儿!”我便会迅速收回手,外婆便把她那充满老茧的手伸进了墨绿色染了一些些色的糯米面团中一顿翻滚与压按形成了一大坨团。
外婆将铁盆放在了八仙桌上,有从厨房里拿出了两碗内馅,一碗是由豆沙构成的甜陷,另一碗有咸菜加豆腐干所构成的咸陷。她先揪出了一个与她半个手心大小相等的糯米面团捏成边缘薄内部厚的窝窝头的形状,用勺在里面盛了一勺相当多的陷,外婆用手指在边缘捏出了极有艺术感的一条条纹理,最后再捏拢,一直精美的清明果就诞生了。胖乎乎的,却一点儿也不漏出。
到了中午婆婆制作的也差不多了,一直至清明果大小均匀都胖的可爱,就像那时候的我一样。可惜还不能吃,最早也只能当做明天的早饭,清明节还在两天之后呢!我跑到了田里以青虫与微风为伴,双眼痴痴地凝视着太阳希望它能走快点……
清晨的一缕阳光照射在了我的床前,清明果的香气已经透过了门缝萦绕在了我的鼻尖,我机灵地“呼”了一下从床上跳了起来。冲进了厨房,踮起小脚,使眼睛能望到台面上的东西,外婆走了过来,慈祥的笑了几声,从台面最里面将清明果端给了我,清明果散发出了一种沁人心脾的香气,我的口水沿着张开的嘴流了下来,一吸幸好给止住了,我大跨步跌跌撞撞地把它们端在了桌上。
筷子赶快把其中一个夹进了嘴里,狼吞虎咽吃了起来,汁水充满了整个嘴巴,香极了!外婆即开心又焦急得帮我揉着肚子……
童年的记忆被寄存在了一只只清明果中,我望着夕阳,要是它能走慢点就好了。
清明果作文2
清明节下午,我们举行了一次活动——包清明果。
中午,同学们虽然坐在教室里捧着书,可那激动的心却早已飞到了食堂。
“叮零零”熬了一中午的时间,换来的是同学们一片欢腾。我排着队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心里琢磨个不停:清明果怎么包?会不会很复杂呢?真让我恨不得飞到食堂去。
终于到食堂了。同学们马蜂窝似的拥进显得窄小的门,来到自己的座位上。真幸运,那些材料正好在我们那桌。不一会儿,我们那桌上就挤满了同学,有的趴在桌上,有的站在长凳上。在拥挤的人群中,我隐隐约约看到有一个大盆,里边睡着雪白雪白的面粉。
首先要让水来大盆里当“指挥员”,让散开的面粉宝宝们拥抱得紧紧的,成个大大的面团。这一步称之为和面。面和好以后,该让我们大显身手了:先取一段差不多手掌心一半的面团,搓圆后压扁成碗形,再往“碗”里装馅,最后把开口封起就完成了。
听完规则,我迫不及待地开工,可我那手中的面团总不听使唤,一压扁边圈就干裂,等我把裂缝补上后,定睛一瞧,这哪是只“碗”呀!厚得要命,分明是我吃的趣多多饼干嘛。好不容易做好了两个“汤圆儿”。随后,我用铰子皮做了个“圆环圈”。看看其它同学的杰作,嘿,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像一个可笑的奶嘴;有的像迷你窝窝头;有的像新鲜出炉的包子;有的像一个“吃”得撑撑的大胖子,我也不甘示弱,一连做了三个奇形怪状的清明团。
做完清明铰子,我们就该回教室了,又将等待下一段美好的时光——尝清明团。度过了漫长的蒸清明果时间,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又来到了食堂。可惜,那些好好的造形成了一糊黏黏的粥。同学们却垂涎三尺,忍着烫也要把它塞进嘴里,生怕被其它同学抢光了。虽然那味道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它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辛苦。
这一次有意义的清明节包饺子活动,给我留下了小学时代永不忘怀的记忆。
清明果作文3
“姥姥,你陪我去采青蓬、做清明果吧!”我一打开门,就大声嚷嚷。
姥姥乐呵呵地迎出来,说:“好!我们拿好剪刀、袋子再走。”
我们来到了南渠岸边,眼前一大片绿油油的、生机勃勃的杂草地。哪些是青蓬呢?我傻眼了,早知道应该在出发前网上搜一下青蓬长啥样。没等我着急,姥姥就已经瞄准一株草“咔嚓”一声剪了下去,举起那株草给我看,说:“喏,这就是青蓬。”我捧着青蓬仔细看,它的叶除了最上面一片,其他都是两两对称的,就像古代皇帝出巡时两旁的行人纷纷让路似的。叶子表面有很细很细的绒毛,茎部长着细细的小软刺。
我照着这株青蓬的模样,在草丛里寻找起来。突然,我发现一个青蓬集中地,就兴奋地大剪特剪,不一会儿这片青蓬基地便被我一扫而光。望着一大袋青蓬,我迫不及待想跑回家去做清明果。姥姥慢悠悠地说:“这袋青蓬还不够做五颗清明果呢!”这也太夸张了吧?但我看看姥姥手里的袋子,她剪的青蓬起码有我的两倍半。我连忙继续埋头寻找青蓬,见到一株剪一株,手起刀落,很快我们就大丰收了。
我和姥姥欢快地回到姥姥姥爷家,兴致勃勃地拿出锅、盆、筛子、糯米粉、石灰水、糖……妈妈在一旁惊讶地问:“晕!石灰水干嘛的?”我和姥姥相视一笑,不紧不慢地解释:“石灰水是用来杀菌的,能去除青蓬的苦味,却能留下青蓬的清香。”我们把青蓬洗干净,和石灰水放进锅里煮,煮到石灰水变黄,便把青蓬倒入筛子,放到水池里冲洗,直到石灰水基本清除为止。接着,把洗净的青蓬挤干,放到砧板上用菜刀剁得很细很细。放入大盆,倒进糯米粉,加一勺糖,一小碗水,我和姥姥使劲把它们和在一起,很快它们变成了又绿又Q的青米团,像超级粘土似的。我和姥姥把它们捏成了小狗、小海豚、小海狮、小圆球等,形状各异,有趣极了。
我们把这些“小动物”和小图形小心翼翼地放到蒸锅上蒸。过了很久,掀开热腾腾的锅子,在雾气缭绕中,锅里的清明果的清香扑鼻而来。一口咬下去,真Q啊!
清明果作文4
清明时节,在我们婺源,有一种青绿青绿的特色传统小吃叫清明果,也叫艾叶果。这里每家每户都离不开做清明果、吃清明果的习俗。
趁清明节学校放假三天,妈妈带上我来到外婆家,外婆知道我们要来,便早早的准备好做果子的食材。我们刚落脚,妈妈就挽起袖子帮外婆打下手,当然也少不了我这“捣蛋鬼”的瞎闹。只见外婆先将艾叶捣好,然后连叶带汁放入米粉,再用手揉成团,然后依据干湿程度加入适量的水揉匀,最后揉成面团。我对那个绿的面团特别好奇,外婆告诉我,这里面掺了砸糊的艾草叶。
开始包清明果了,外婆将米粉团取出一块,先揉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依次放入,馅有好几种呢,不同的馅肯定要有不同的形状,不然吃起来会搞混。不一会儿,妈妈和外婆就做好了一个个漂亮的清明果,有的圆滚滚,里面装韭菜豆腐,我叫它“绿球果”;有的边上像绳子似的花边,里面装萝卜肉丝,妈妈叫它“搓绳果”;还有长着三只角的,里面装豆沙,外婆叫它“菱角果”。形状各不相同,十分有趣儿。
看着看着,我迫不及待地也想做,妈妈却在一旁说:“男孩子,别闹!走开!走开!”。我哪里舍得离开,外婆“可怜”我,就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把扯下来的面团搓成拳头大小的圆,这可是我最拿手的——因为我经常玩橡皮泥。看着我搓出来的一个个“小球球”,外婆夸奖我说:“你搓的真圆!”听着外婆的夸奖,我搓得更起劲了!
一大筛子的清明果要上锅蒸啰!大概二十分钟左右,热气腾腾的清明果出笼了,满屋子飘散着怡人的清香。外婆让我们趁热尝一尝,我拿了个豆沙馅的。啊!十分有嚼劲,味道真不错!呵呵,我一下子尝了各种馅味的,小肚皮马上圆鼓鼓的。摸着我的小肚皮,真是意犹未尽呀……
青青艾叶绿,年年果泛香。这次做清明果让我了解到清明节的传统与习俗,还让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清明果作文5
清明节下午,我们举行了一次活动——包清明果。
中午,我虽然坐在教室里捧着书,可那激动的心却早已飞到了食堂。
“叮零零······”熬了一中午的时间,换来的是同学们一片欢腾。我排着队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心里琢磨个不停:清明果怎么包?会不会很复杂呢······?馋嘴的我,真恨不得一下子飞到食堂去。
终于到食堂了。同学们马蜂窝似的拥进显得窄小的门,来到自己的座位上。真幸运,那些材料正好在我们那桌。不一会儿,我们那桌上就挤满了同学,有的趴在桌上,有的站在长凳上。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看到有一个大盆,里边装着雪白雪白的面粉。
首先在盆里加水,让散开的面粉宝宝们拥抱得紧紧的,成个大大的面团。这一步称之为和面。面和好以后,该让我们大显身手了:先取一段差不多手掌心一半的面团,搓圆后压扁成碗形,再往“碗”里装馅,最后把开口封起就完成了。
听完规则,我迫不及待地开工,可我那手中的面团总不听使唤,一压扁边圈就干裂,等我把裂缝补上后,定睛一瞧,这哪是只“碗”呀!厚得要命,分明是我吃的趣多多饼干嘛。好不容易做好了两个“汤圆儿”。随后,我用铰子皮做了个“圆环圈”。看看其它同学的杰作,嘿,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像一个可笑的奶嘴;有的像迷你窝窝头;有的像新鲜出炉的包子;有的像一个“吃”得撑撑的大胖子······我也不甘示弱,一连做了三个奇形怪状的清明团。
做完清明果,我们就该回教室了,等待下一段美好的时光——尝清明团。度过了漫长的蒸清明果时间,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又来到了食堂。可惜,那些好好的造形成了一糊黏黏的粥。同学们却垂涎三尺,忍着烫也要把它塞进嘴里,生怕被其它同学抢光了。虽然清明果的味道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美好,但却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与辛苦。
这一次有意义的清明节包清明果活动,给我留下了永不忘怀的记忆。
清明果作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朗朗上口,脱口而出,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在过纯正的清明节呢!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将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以看出清明节这一节日已深入民心。
清明节一到,每户每家就像早已约定一样在那天“相约在一起”,各自到逝去的亲人墓碑前默哀,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也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最终在人们心中所流露的还是相同的情感。可是每当看到他们在那进行一系列早已习惯的动作时,总觉得这一切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了。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在《途中寒食》中写道:“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寒食禁烟,但是如今还有多少户人家会过寒食节呢,这一节日在人们心中已慢慢流失。
每当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吃一种叫做清明艾饺的食物,是用艾叶和面,白糖、麻屑作馅。昨天晚上我亲自“下厨”,和妈妈学做清明艾饺。在包艾饺这个环节中,艾饺在我老妈那一套婀娜多姿的“手舞蹈”下很快就出炉了,但是在我手中的艾饺却那么的不合拍,只能用四不像来形容我手中的艾饺,哎,失败啊!最后一步那就是煮了,在老妈熟练的动作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哦耶!出炉咯,只见颜色翠绿,再用鼻子一闻,味儿清香。流着口水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为什么在那个瞬间觉得过这个清明节是那么的美好呢!可是清明节不是应该给人带去的更多是那一丝伤感吗?这是在过清明节吗?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觉得人们更多的只是去参与这一形式,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去悼念逝去的亲人,不是真正的用心去过清明节,而那纯正的清明节已变得不纯正,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失去了那原有的味儿……
让我们一同去回味真正的清明节,一同去过纯正的清明节,请让纯正的清明节回归人们心中。
清明果作文7
记忆中的那团青色,依旧是柔和的、内敛的。不甚明艳,却一直在我的记忆中存在着……永不褪色。
大自然中的色彩不计其数:热烈的明红,活泼的嫩黄,深沉的暗灰……我却独爱富有生机的绿色,不是那浓艳欲滴的绿,而是柔和内敛的绿,就像小时候做清明果时常用的叶子的颜色。
在我年幼的时候,常在清明前后趋车赶往乡下的外婆家。
记得有一年,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带走了城市的喧嚷,平添了一点静穆。我骑着车,斜风夹杂着雨丝和我扑了个满怀,到外婆家时,早已狼狈不堪。
我扣门,外婆来应门,见我湿漉漉的,赶忙让我走进门檫干身上的雨水。进门,我的视线瞬间就锁住了那飘着雾气的厨房,我直勾勾地看着,就连外婆走到我身边也没有察觉。外婆瞧见我那小馋猫样,不禁轻笑了两声,主动领我进了厨房,我在后面寸步不离地跟着,外婆揭开炉盖,弥漫的热气蒙住了我的眼镜,眼前白茫茫一片,可我却还能隐约看到锅内的那片青色。我不顾其他,急忙摘下眼镜想一看究竟。哦,原来是清明节家家户户必做的清明果。
我向来喜欢外婆做的清明果,不同于外面买来的甜腻,清清爽爽的甜对我的味蕾是极大的享受。我伸手就想去抓,外婆适时地阻止了我,嗔怪地看了我一眼,柔声地说:“小馋鬼,不知道烫吧?”语罢,便自己伸手去拿。我嬉笑了两声,只见外婆在手上附了条湿毛巾迅速地拿了几个清明果给我。看着外婆那双粗糙的大手,心里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心疼。外婆见我半晌不语,以为我是嫌弃她做的清明果,眼中闪过一阵失落。我这时才回过神来,立马抓起一个清明果就往嘴里塞,边吃边说:“嗯!还是外婆做的清明果最好吃!最喜欢外婆了!”我见外婆的眼睛弯得像月牙般充满笑意:“多吃点,喜欢就好。”我们相视而笑,此时的空气中都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我低下头,在看到清明果时,已不认为它只是清明节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是外婆多年来对我深沉的爱。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传统美德吗?心思百转千回却又回到生活,我伸出手摸了摸外婆的大手。外婆手中的那一道道沟壑便足以验证她心中的爱吧。
世事变迁,那团青色已在我的记忆中永存。它体现的不仅是外婆对我深沉的爱,更是一种中华美德的传承。
清明果作文8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三月春风中走来。春天,草地上的青草如茵,嫩得仿佛一按就会流出水珠;小河里的流水哗哗,清得可以看清楚水中自在的小鱼。
清明节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制作清明果了,我们一家人去阿婆家做起了这种果子。
是一个清晨,我随着阿婆去采摘使清明果皮变绿的艾草,太阳公公用它那温柔的光把艾草唤醒,它们立直了腰板,一株株嫩绿的艾草头顶上开了几朵浅黄的小花,如同带了黄帽子的妇人,我们小心翼翼地将艾草折入篮中,一篷篷,一簇簇的艾草堆满了篮子。阿公中河边洗着从前一天摘下的叶子,是在蒸清明果时要用的。
许多阿姨、阿婆将艾草洗净并切细,绿色的汁液从艾中溢了出来,一阵阵清香斥满了整个屋子。将艾草蒸熟之后,过滤了大部分的汁水,便与米粉(大米和糯米一起磨成的粉)混合,一团团绿油油的面团伴着清香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个力气很大的阿婆把面团打成了一片薄薄的饼,我、爸爸和一些阿姨用碗把饼割出一个又一个的小圆饼,再送给阿婆和妈妈包上馅。我十分好奇,便这边跑又那边跑,给自己做了两个与众不同的清明果,一个放了豆沙馅,另一个放了春笋豆腐馅。用已经准备好的叶子平铺蒸笼底部,晾干,我便把清明果一个一个排列起来,可是我们并没有做好,原来还要将做好的清明果压入摸子中。
看,拿出来的清明果的一面上有了漂亮的花纹,把没有印花纹的一面放在叶上,上锅盖。
耐心等待了许久,蒸好的清明果碧绿碧绿,又有艾的清香,小小的清明果透着股股清香,看上去更像是一件精美的玉器,吃着嘴里更是清香滑糯,十分有嚼劲。
温暖的春风吹开了大地,艾香包围我们。清明果这种传统的小吃已伴我们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它象征着清香美好,在这传统节日里体会了不一样的味道,像艾的味道。
清明果作文9
在这个阳光明媚、万里无云的“清明节”里,我和我妈一起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参加制作清明果的活动。
我们是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进去后就看到六张大桌子,上面摆了刀、锅、铲子等锅具,和糖、盐、豆沙、红豆沙等佐料,还有艾草、猪肉、豆腐干、冬笋、咸菜等许多食材。
过了半个小时后,所有人都到齐了,我们就要开始做清明果了。我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艾草老的部分给摘掉。你可别小看了这个任务,这可是做清明果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很废时间的。因为,别看有一盆的艾草,其实把它榨汁榨出来的也只有一杯而已。我们就把艾草汁加在面团里揉呀揉呀揉,揉到艾草汁和面团完全融在了一起才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冬笋和豆腐干、猪肉切得粉碎就OK了。猪肉因为是生的,而且软绵绵的,我不敢切,所以我就让我妈帮我切了,我自己来切豆腐干和冬笋。豆腐干倒是挺好切的,可以冬笋就又有点难了,因为你们知道吗?那些冬笋的形状居然是圆锥体!!!这下我可是遇到麻烦了,这要怎么切呀?!不过,我终于还是把这个麻烦给收拾掉了。
材料都准备好了,我们开始做清明果了。今天做清明果可是有要求的:有创意、有美观度而且操作台还要保持清洁。好,开始了,我把面团摊开,放了两勺糖和一勺红豆沙,接着把它包起来,揉成椭圆形,再用一些小面团做出头、尾巴、四条腿,又用一点点红豆沙做出眼睛,最后用刀在背上轻轻地划了几刀。看,一只活灵活现的小乌龟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做清明果,对于我的这个作品我自我感觉非常满意,而且很多其他组的成员及老师都对我的作品赞赏有加,嘻嘻!我真是太高兴了。
后来,我和妈妈一起又做了很多十分卡通的清明果,妈妈做咸的,我做甜的,我们做了苹果、向日葵、熊猫、花饺子、笑脸等等。最后一步程序就是蒸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我们的作品终于出锅了,看着香喷喷、好看的清明果,我还真不舍得吃掉它们。
这次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但让我对清明节有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制作清明果,最让我高兴的是我还得了这次活动的第二名。
清明果作文10
虽然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但我们农村人已经开始收集艾青,做一些清澈的水果,品尝新鲜。
周末,我和妈妈来到村前的小溪边,收集嫩艾青。洗干净后,妈妈把洗好的艾青放在水里煮了一会儿,在水里放了一点碱粉,说这样煮出来的艾青不会变黄。当然我也想不通为什么。艾青煮的时候,她妈妈把磨好的米粉放进锅里,一边利用火锅的优势开始揉面。
刚开始做青果的时候,我妈边说边拧开一个绿色的粉球,用拇指和食指挤成一个“小碗”,放入一勺馅料。妈妈说:“馅不能放太多,不然就拧不好花边了。”说着赶紧跳舞,花边又漂亮又整齐,我看得是目瞪口呆,才张开嘴,忘了我妈说的诀窍。
我妈一边做青果一边跟我说清果的来历:据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李秀成的一个厉害将军陈太平被清兵追杀,附近一个种地的农民上前帮忙,把陈太平伪装成农民,自己耕地。清兵没有抓到陈太平,没有放弃,于是加兵在村里设岗,每个出村的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把食物带到陈太平。回家后,当农夫正在考虑带什么去陈太平时,他踩在一丛蒿草上滑倒了。当他起床时,他看到他的手和膝盖都染上了绿色。他马上想到了,赶紧摘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开,挤成糯米粉,做成粽子。然后把绿饺子放在草丛里,和村口的哨兵混在一起。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又不粘。天黑后,他绕过清兵检查站,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命令太平军学会做绿团,保护自己不受敌人伤害。吃绿球的习俗流传开来。
然后,我妈告诉我老家的人,有两种清果:甜的和咸的。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做皮,用豆沙馅包裹,压成圆形模具蒸成清甜的果实;裹着冬笋丁、豆腐干、咸菜等。饺子形的水果咸而清。
一边听妈妈介绍,一边看妈妈自己做。我拧了一个米粉团,像饺子一样在手上滚。然后我用手指捏了捏,做成又细又圆的面团。然后我把馅料放在面团中间,像饺子一样包起来。包一开始笨手笨脚,把庆国的花边扭得很厉害。然而,我没有放弃。我从失败中学到:皮不能太薄,中间要厚一点,这样包裹的青果才不会破皮。打包了几个,我做的青果看起来有点像样,我妈就夸我进步。
看着筛子里的青果,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
清明果作文11
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
清明节,是人们哀悼那些死去的亲人,思念那些离去的人的节日,也是溢漫思含的节日。凄冷、悲凉、一直是有清明节的主旋律。即使在我的家乡——富饶的小城,海城也不例外。
反正也是因为如此,我讨厌清明节,我也讨厌清明“遇断魂”的细雨。也许,在朦胧的雨幕中,你无意间的一句“再见”搞不好就会变成——永别。使你与亲人、朋友,难以相见。
还隐约记得那年家乡的清明节不出意料,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有人说这雨点是上帝的眼泪,只是不知道上帝是那些已经失去的人们哭泣,还是为那些早已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哭泣?答案也只有上帝本人知道罢了。
记得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清明节,更不明白人民为何而悲伤,只是好奇为什么死去的人在床上一动不动。那一年的清明节,我独自一个趴在窗台上,透过窗户,目不转睛地看着广袤无垠的天空发呆。突然,又对从九天之上滴落下来的雨滴起了兴趣,那晶莹的水点使我的眼睛顿然一亮,随后我的视线便随着雨点落下的轨迹下移、下移。
突然,我看到一顿打着伞向楼去焦急的跑着,大概是去送丧才回来吧?忽然领头的那个人跌倒在一个小水坑里,水花溅起扬了一身,伞也被风吹到,他的不远处,雨尽情地冲洗那个人,仿佛要将那个人身上的哀伤冲洗干净。那个人仰起头望着天空,仿佛说了些什么,哀伤溢满了那个人的脸颊。虽然我离他很远,却依然能感觉到他的那种悲伤。那个人就是这样静静地站在雨中,伞被雨击打的东倒西歪,风也将伞挂到面目全非,那个人并没有管。还是望着天空发呆。
倏手间,不知道是错觉还是雨点刚好打中,我分明看到那个人的眼角留下一串晶莹透明的液体,流淌到下巴变成一颗闪烁的珍珠摔落下来,坐落在地上摔成无数的烟花,绽放着,那样凄美…!
咔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的母亲,父亲回来了。挂着悲伤而无奈,他们的眼角也同样有着一道泪痕。原来他们也在这令人忧愁的清明节去扫墓了阿!
默然间,我恍然大悟,清明节的本质不正是怀念已离去的亲人的节日吗?看来,清明节的喻意正是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与自己加勉励啊。
清明果作文12
清明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带着暖意又一次来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有着其独特的美味。
先说清明果。
清明果多为圆团形,含内馅,有些还有精致的刻花纹。清明果外皮多用艾草与清明草做成,用清明草做成的清明果为带着淡青的翠绿色,在强光照射下表皮会透出晶莹之感。用艾草做成的清明果则为深绿色,萦绕着浓浓的艾香。清明果的果皮柔韧且不会吸收内馅中的油。果皮似一种特殊的外包装,完美地包裹住了鲜美的内馅。各地制作的清明果也各有特色,翡翠一般的果子有时会垫在一片竹叶上,艾香与竹香交织,伴着袅袅清香袭来,反像一件静心雕琢的玉器,四周散发着淡淡的柔光,吃在嘴中更是软香滑糯。
撒子是另一种清明美食。
撒子表面用油炸出的明艳色泽如黄金一般散发着光彩,其形细如面条,成环形栅状,酥脆香甜。苏轼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寒具诗》)各地撒子也各有不同,在调料与烹调方面也各有特色,深得我国人民喜爱。
朴籽粿也是清明节的必备传统糕点。
朴籽粿是潮汕侨乡的民族风情与美食特色。清明间的潮汕街头,朴籽粿像花朵一般被放在杯中,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清明甜品。朴籽粿连结了海内外潮汕人民的故乡情,是同乡人民的感情纽带。
清明果,撒子与朴籽粿皆是清明时期祭祀的民间美食。清明节间,全家团聚共出游扫墓已成为传统。一代代的人消逝了,而清明美食却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了下来,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份或喜或悲的乡愁,一份已然流逝的过往。似曾相识的味道仿佛提示着,回想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逝去的曾经,或景或物或人,与如故的美食交织在一起,成了中国人民的乡愁。每一年的祭祀,回首的不仅是往昔,还有一道道独具风味的美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江南断魂烟雨梦。
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果作文13
“奶奶,您又开始做清明果子啦?”我跑到奶奶旁边,一把抱住奶奶,嘴巴一撅,调皮地看着。“嗯,奶奶做好吃的给你吃。”奶奶从来都是扶一扶她的老花镜,擦擦额头的汗珠,拉长了声音,面带微笑宠溺地对我说。我很喜欢吃奶奶做的清明果,奶奶知道我的这个爱好,于是每逢清明节前后,就一定会给我做。
奶奶从袋子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皮子,把它和面粉慢慢搅匀了,就成了包馅的皮子。奶奶把刚做好的热腾腾的绿色清明果皮子迅速倒进一个钢盆里,等它们放凉了,就去厨房里拿出早已备好的豆腐和肉。她把豆腐和肉依次轻轻地摆在砧板上,右手拿着菜刀,左手按着豆腐和肉,手起刀落,不一会儿,豆腐和肉都切成了均匀的小方块。奶奶用菜刀把它们依次放入另一个碗里,用勺子搅匀,这就是馅。
奶奶开始做清明果了。只见她先从放皮子的碗里抓了一把皮子,把它擀平,左手微微托着皮子,右手拿勺子勺了两勺馅进去,把它们放在皮子的正中央。接下来有一个难点,是把馅给包在皮子里而不漏出来。奶奶熟练地用手沾了些水,轻轻涂在皮子的边缘,这样可以确保皮子不会在煮熟的时候突然开裂。她迅速把皮子的两边合拢,用手使劲地捻了捻,皮子的边上就像波浪一样好看了。我疑惑不解地看了看刚做好的第一只清明果,问奶奶:“为什么要把皮子边这样扭一扭呢?应该不只是为了好看吧?”奶奶见我这机灵样,笑着回答说“那当然不是啊,我这样做能够更好地防止皮子开裂啊!”“哦!原来如此,馅的‘保护措施’还真多呀!”奶奶又笑了,她开始包下一只清明果。没过一会儿,皮子便包完了。现在只差最后一步了——蒸熟。奶奶先在锅里放了些水,把蒸架搁在锅里,然后麻利地用铲子把清明果统统放在蒸架上,盖上盖子,开始煮。不一会儿,锅里就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早已迫不及待地守在锅旁,一等奶奶掀开锅盖,端出一盘清明果,就开始狼吞虎咽似的大吃特吃起来。
奶奶做的清明果真好吃!我爱奶奶做的清明果!
清明果作文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家又一个习俗,那就是吃清明果,清明果是用面粉、艾草等做成的,可以是甜馅也可以是咸馅,有时,也名为青团、清明馍馍等等。因为妈妈嫌外面的清明果不卫生,所以我们准备自己做。
妈妈先到菜场买了野艾草、大米粉、糯米粉、白糖、红糖、熟芝麻、面粉等等,回到家里,就马上开工了,我这个人好奇心一直很强,第一次看做清明果,我肯定要来凑个热闹,妈妈先把野艾草煮熟,连汁水和野艾草一起倒入面粉中,不停的搓来搓去,我尝了一口野艾草的汤汁,“呸呸呸,苦死我了,妈妈,这么苦的东西可以做清明果吗?”我问。“没有关系,和面粉搓在一起不会苦的。”妈妈回答道。我半信半疑,只好等清明果包好煮熟后再尝了。搓好后,开始做甜馅了,妈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先倒入适量的熟芝麻、白糖、红糖,然后一直搅动,呼!累死我了,看来吃东西是要付出汗水的,我以后一定发明一个专门搅馅的机器,就不会那么累了,搅了十分钟,终于搅好了,呀!真漂亮啊,黑白红三色就象一副艺术画,真好,我太满意了。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有趣的一步,那就是包清明果,妈妈嫌拿来一小撮清明果皮,压平,放了一勺甜馅儿,一包,一个清明果就完成了,原来做清明果那么简单,我也来做一个,先压平,放一勺馅儿,一包,啊!露馅了,我马上拿了皮补上,这边又破了,我又补上,妈妈见我手忙脚乱的,马上来“支援”,“儿子,是这么包的,在补下去一锅的清明果只能做成一个了。”妈妈说。经过妈妈的细心教导,我也会包清明果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包好了两大盘清明果,现在只等清明果出锅了。
二十分钟后,清明果出炉了,它们各个像只精灵,晶莹剔透,美丽极了,我拿起一个,一咬,呀!太美味了,QQ的外皮,甜而不腻的馅,真让我难忘。
清明果真是好吃又营养,大家可以尝尝噢!
清明果作文15
一大早,我就被一阵“嚓嚓嚓嚓”的声音吵得觉都睡不着,最后,我决定起床去一探究竟。
起来后,我来到厨房,原来是妈妈在切菜,当我正要上前去指责妈妈时,姥姥叫住了我:“等一下帮姥姥包清明果好吗?”我一听,心中的气愤顿时消失了,几分兴奋和好奇涌上了心头,包清明果这可是我第一次啊!
我看了看妈妈,原来她在切包清明果的菜,已经有不少了,而且花样还不少呢。有笋、豆腐干、榨菜、肉等等,可是我在厨房里东张西望,就是没有看见包清明果的米粉团,我还想着姥姥是不是骗我的。
这时,外公开着电瓶车回来了。哇,是米粉团,咦,怎么是绿色的呢?姥姥告诉我,这是加了鼠鞠草的,所以就成绿色的了。姥姥让我快点吃饭,吃完饭我们就得开工了。
吃完饭后,姥姥就开始分配工作了:我负责把米粉团搓成圆球,妈妈负责把它压扁,要求是:圆、薄、匀;圆是为了好包一点,薄的话菜就能多装一点,匀就不会有的一边熟一边没熟了;姥姥当然是负责包了。我一想我这个真简单,肯定没问题了。
我们就开始动手了。我很快地搓起来,我正得意地看妈妈和姥姥被我远远甩在后面,妈妈突然叫了起来,我一看,妈妈居然压了一个三角形的出来了。我有点不好意思了,那肯定是我没搓圆,我刚想为自己辩解一下,姥姥就说:“算了,这个就包一个三角形的甜的吧。”
我很快把我自己的任务完成了,就站在那里玩起来。姥姥看到就叫我:“在那玩,就帮姥姥一起包几个吧。”我学着姥姥的样子,开始行动。看姥姥包起来很容易,在我手上却一点都不听话,我捏了这边那边又裂开了,捏了那边菜又从这边掉出来了,好不容易做好了,却好像什么也不像了,但经过姥姥的改装,还是有点模样的。第二个,我就快了很多,也漂亮了很多,哈哈,我太高兴了。我也会包清明果了。到后来,我都能包得和姥姥一样好看,我还给它做了花边,看来平常妈妈说的没错: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去尝试,只有努力了才知道我们自己行不行。
我们有说有笑地做着清明果,感受着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清明果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