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作文 篇1
清明无雨更伤情,这篇文章由成功励志网收集整理,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清明无雨更伤情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无雨更伤情
晴空万里,没有半点雨意,让人产生一种拥有却又怀疑的心态,看这翠绿的晴空,全然没了清明时节的风格。官方准予的小长假,使清明真正走进了百姓的心尖,使人有足够的理由兴师动众地去祭祖、踏青,借着清风、细雨和欲诉还休的伤感情结,在凭吊先人的时候,加固着世人之间的情感亲和力。
清明祭祖,是我小时候很不情愿做的事,那时根本不懂得祭祀这种古老的礼仪,在现代人心里所占据的份量,时常抖落出学校里学到的零碎科普知识,驳斥人们那种大张旗鼓的做派。父亲的心里,充满了对先人和鬼神的敬畏,却无法以古老文明所特有的魅力来引导后辈,除了虔诚地念叨着积存已久的祈盼。清明时节,春雨绵绵,偶或从云层间隙闪出一线阳光来,那阑珊的春意洒遍大地,搅得人情慵意懒。踩着松软的泥土,随时提防着滑倒,青黄相间的草坪深处“吱吱”地冒出积水,沾湿了鞋的四周。像那多愁善感的女子那发达的泪腺,阴郁的天空随时都会洒下一片细软的雨滴来。这就是清明时节该有的样子,可不是,谁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自古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所不同的是,少了断魂落魄的身影,人人如此淡定,却又掩饰不住几分迷惘。
所祭祀的先人,只有外公仍盘踞于我的记忆。也只有在外公的墓前,我才真切感受到一种哀伤。站在碑前,我能感受到外公的慈祥,感受到他那温暖的身躯,那豪爽的性格,以及他对晚辈的关爱之情。每当此时,兄弟几个当中,总有人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外公的坟头,此时,我们总以最大的热情,希冀那个世界的存在。他们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着我们现世所不能拥有的宁静,默默接受着我们的祝福。阴阳两隔,得以维系的那座桥梁,便是由古至今传承而来的文化传统,里面布满有人类共有的血脉。
清明节令,俨然那座桥梁上的一块砖石,细小但坚韧。春天的气息,每到这个时令便来得浓烈,借着雨势,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原来,上苍也有流泪的时候,那淅沥沥的雨,不是么?是因春的临近喜极而泣,还是因为感怀光阴苦短而发伤情?天与人的合一,自古有之,人类早就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了天地。每到清明前后,总要上演一曲风雨雷电交响乐,那是情感大剧的背景。很小就听说了这个令人动容的传说,短尾巴龙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给死去的母亲上坟。天空大作,但人们坚信,那是孝心的短尾巴龙急着赶路。若有谁家屋顶受损或是某地树梢被折断,人们总说这个淘气的龙为了一片孝心却这么不小心。像是埋怨,却是赞叹。
这个清明节我远在异地,在此之前和家人打过招呼,接电话的弟媳颇显意外。想起传说中的那只莽撞的龙,我有些汗颜。若是电闪雷鸣,在龙儿拜祭先人的时候,我正有了缺席的理由。晴空高悬,群花争发,眼里尽是喜悦,心里却布满伤情。
清明作文 篇2
传统节日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祭祖节日,而农历三月初三是我们本地壮族传统的拜山祭祖之日,每逢三月三或传统节日清明节,我都会和爸爸妈妈、还有家族里的大人、兄弟姐妹们到山上拜祭我们的老祖宗。
今年可特别了,传统节日清明节和农历三月初三竟然是同一天,这可是几十年一遇啊!怪不得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得忙碌起来,无论远近,都赶着回老家拜祭祖先。这天,一大早,我家的大人们就忙着汤鸡、煎鱼仔、煮腊肉、蒸五色花糯饭,我们小孩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帮大人准备上山拜祭的用品,所有的东西准备好了,我们就开始出发了。我提着沉甸甸的篮子,尽管一路上汗流浃背,但是还是坚持住了。到了祖宗的墓地后,大人开始铲草、培土、清洁墓碑,我和弟妹们去找枫树,把叶子摘下来,铺在墓碑前,用来垫祭品。接着,大人们点蜡烛、烧香、摆放祭品、倒酒、烧纸钱,我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插香、倒酒并在坟前鞠躬,希望祖宗保佑我学习进步、健康成长。整个下午,山上人山人海,像是一次大型的春游活动,也像是一场特殊的家族聚会,这样热闹的场景,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呢!
回老家过传统节日清明节收获不小:我知道了花糯米饭的黑色原来是枫树叶染成的,我第一次尝到茶油树长着的茶苞,我知道了这个时节老家地道的菜是“打菜包”,我也见到了久违的小伙伴,和她们在一起很开心,弥补了春节没能回老家的遗憾。同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拜祭祖宗、悼念祖先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美德,要从小培养、从我做起。
清明作文 篇3
今年是清明节休假实施的第一年,我也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扫墓。
清明节扫墓是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演习而来的。
清明节是我们缅怀先人的日子,是庄严、肃穆的。
清明上山祭拜先人虽然十分累,有时还会摔几跤,山路又十分难走,但祭奠亲人的心情却是虔诚的。
今天我跟爸爸妈妈一同去上奶奶的坟。奶奶去世时才50岁,我那时还没出世,虽然对奶奶的影象不存在,但怀念奶奶的感觉却没减少,所以我更加珍惜这一次的扫墓行动。爸妈每年都来祭奠,为墓碑改改字,除掉些杂草。可是草的生命力那么强,仅一年的工夫就把整个大墓都遮蔽起来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看来割草的任务很艰巨,我连忙拿起镰刀除草了,我用力砍了下去,可不但草没砍下,我的手指头都要砍下了。这时,爸爸便过来帮我,他说:“割草先得把草搂紧,然后用力把草往下压,然后再用镰刀用力割,这样才能把草割掉。”顺着爸爸的方法,我还真会砍了!在我跟爸爸妈妈的努力下,终于把草清除干净了。我还帮助妈妈扫地,恭恭敬敬的摆上鲜花,让奶奶的坟地也变成一块绿色环保的净园。
清明定为休假日有利也有弊,尽管大家都可以有时间上坟了,但上山的交通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在回来的路上我们堵了一小时的车,看那些交警叔叔也指挥得够累,我想以后这方面的安全疏通得也有个规范吧。
今天清明节,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劳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跟尊敬。
清明作文 篇4
几分伤心几分钱,一方冢墓一方天。魂幡只为招无主,犹有生死坟头烟。
清明,一个凄凉冷清的词语;清明,一个闻之断肠的节日;清明,一个无法言语的意象。清明,看着这两个字,我的思绪竟不知不觉的飘忽起来……
清明自古以来就是祭祀祖先和亡人的节日,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多出了踏青这一种新的内涵。然而,在我的印象里,清明始终是祭祀的代言词,是对祖先和亡人进行顶礼膜拜的日子,更是生者和死者进行灵魂交流的时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断魂,就是清明给人的感觉!试想,一丛密林,一条小径,一方坟墓,一颗碎心,两行清泪,几株稀草,周围清幽的树木伴着纷纷洒洒的细雨,加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地杏花香,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不得不说,清明真的让人断肠,而且是那种静默中渗透着彻骨凄然的断肠。清明时节,站在杂草丛生的坟前,看着那一方土丘似的坟茔,感受着那一种无言的凄凉,内心无限感伤!从来没有想过,一方坟茔会隔开两个世界——生与死。“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者已矣,而生者,却在对其的缅怀中一点一点的追忆。死者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现在看来,却已经变成了一道供生者一边追思,一边痛哭的伤痕。而且这道伤痕永远都不会磨灭,它将会在每年的同一天裂开,用淋漓的鲜血来警示生者不要忘怀,这一天就是清明,让人断肠的清明。
回忆着,开始悲伤起来。脑海里开始浮现出了太婆的样子。屈指一数,和太婆隔世已经将近六年了。六年前的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那时的我,对于太婆的去世,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以为只是暂时的分别,将来的某一天还会与太婆再次重逢。可是,等待了六年,那场重逢确实是来了,然而,却是在清明节的坟墓前,太婆在里面,而已经长大的我,却在外面,泪流满面。在太婆的坟头,我恭恭敬敬的给她老人家插上了三枝魂幡,烧了三堆纸钱,也点上了三炷香。我知道这无法全部的表达出我对她老人家的追忆和缅怀,然而,当时我能够做的,也只有这些了。站在太婆的坟前,看着冉冉飘起,萦绕于坟前的青烟,我的心竟感伤不已。恍惚中,我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与太婆的灵魂进行了一次飘渺幽远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一份厚重慈祥的关爱和一种难以割舍的血缘……随着青烟渐渐地散去,我才缓缓的魂归现实。看着坟头那随风摆动的魂幡,接受了回归的现实,不觉茫然起来。
“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清明,注定是一个断肠的节日。那淅淅沥沥的春雨,袅袅渺渺的青烟,若有若无的哭声便是明证。肠断清明,思绪飘零!
清明作文 篇5
今天是清明节,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和爸爸、祖父、伯伯、哥哥等一起去扫墓。我们爬了很多山,走了很多路,终于到了第一站。大家开始忙了起来,我太小只能站在旁边观看。打扫后,我们向第二站出发。
到了第二站,只见坟墓前长满了野花、野树,坟墓上又黑又脏。爸爸上前砍起了野树,伯伯和祖父在拔野草,哥哥在扫落叶。不一会儿,打扫好了,只见坟墓前干干净净,我连忙把鲜花放在坟墓前。
我回到家,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很开心。”
清明作文 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董志为外婆扫墓。到了外婆的坟以后,我们每个人拿起扫帚或抹布,为外婆的遗像和墓碑擦洗干净。之后,我们放置了几束鲜花,几盘糕点及一些水果。最后我们再烧香,把折好的锡箔,纸钱和元宝烧给外婆,表达我们对外婆的思念与祝福,愿外婆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许多钱,幸福的生活。我期望外婆能保佑我有一个充满了光明的未来。此时,我不禁想起以前与外婆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我在很小的时候,外婆还没有去世。那时的外婆虽然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是很疼爱我,外婆那和蔼的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如今,外婆已经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远处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动听的曲子,遍地金黄色的油菜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期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好处,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完美的人生。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留下遗憾。
清明作文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这一天,细雨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我的爸爸妈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一路上,春景明朗绚丽,生机盎然。让我们倍受感染,我不禁低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奏的山村,千里大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郁郁葱葱的树林绿遍了山陵和原野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呈现出一片白色。山间到处鸣响着鸟儿欢快清脆的叫声,蒙蒙的细雨如烟似云,轻轻地飘洒着,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啊!我们欣赏着美景,兴致勃勃地前进着。这时,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他们在路边追逐打闹,在和煦的东风中放起了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吟诵诗句,这两个活泼的孩子给美好的春季平添了几分生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走进农家的花园,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惊叹。小路两旁开满了鲜花,压得花枝都弯下了腰。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来时往,盘旋飞舞,依恋着不愿离去。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树上发出娇柔的鸣叫,声音是那么和谐动听,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我们又来到田野,真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田野上长得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枯荣,又一度繁荣,春风吹来,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田野无边无际,一阵清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现出成群的牛羊,给静寂的田野增添了无限乐趣!
今日,清明踏青让我体会到了农村简朴而富有乐趣的生活,农村是多么的美好,四月的乡村,到处呈现着别样的风景。
清明作文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统清明佳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传统清明佳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传统清明佳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传统清明佳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祭祀时,大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传统清明佳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传统清明佳节,你在缅怀着谁?
清明作文 篇9
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很想念那在天国的姥爷,早晨一家人坐在车里去墓园扫墓,我坐在车里听着歌想着姥爷生前的事情,姥爷在20xx年那年的平安夜去世的,记得平安夜的前一天姥爷还跟我说他给我准备了圣诞礼物,可是谁知道姥爷还没亲手把礼物送给我他就走了,姥爷是因为心梗去世的,心梗来得很突然,突然到我们都没有见到姥爷最后一面就那样姥爷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想着想着来到了墓园。
墓园里那一排排的墓碑让人心里很难受很难受,我们走到姥爷的墓前打扫了墓,父母他们要去烧纸,我选择了一个人站在墓前陪姥爷说说话,我说着说着 眼泪就流下了,一个人哭了好久好久,姥爷他在世上呆了60多年后不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给我们留下的是深深地思念,还有是那一块不会说话的墓碑。人要是死了剩下的就只有一块墓碑,还有生者对逝者那深深地思念罢了。
天国的姥爷应该会很好,因为天堂有上帝有安琪儿,姥爷应该不会孤单吧,只是姥爷天国一定很冷吧,姥爷天国很冷您多穿点,姥爷天国里有人陪您下棋吗?姥爷您在天国要开心不用担心舅舅们他们很好,姥爷您不要担心妈妈,妈妈她很好每天都很开心,您也不要担心姥姥姥姥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只是大家 都很想念你
姥爷愿您在天国安好!
清明作文 篇10
每逢清明节,我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恐慌,我清楚地知道,这种感觉源于对生养我那片土地的眷念。老家如同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让我欲罢不能,欲说还休。
今天周六,父亲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我,清明节回家吗?我百感交激,父母都近八十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为了不给他四个儿女增添负担,仍然顽強地在老家守着两亩薄地艰难度日。无论我们兄弟姐妹怎么劝说让二老放弃土地,或随我们到城里居住,二老始终不同意。平时也很少打扰我们,只是每逢清明和春节才打电话,盼着我们回家。我们这些在外的不孝儿女,往往也只在这两个节日才回家看看,以求心灵的慰藉。
每次回家,总是无限伤感。这些年,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不愿象老辈人一样困守农村,想方设法逃离家乡,到外面闯世界去了。原来近二千人的村子,仅剩下几十位老弱病残,各自支撑着破败的家,整个村子显得空荡、颓废而落寞。每次回家,父亲都会伤感地告诉我,又有某某人不久前死了。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想着村子里的老人相继离世。我无语泪下。人生如梦如幻。此时,总有一种担心从荒芜中走来,紧紧缠绕着我。于是我便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我害怕在将来不久的某一天,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子真的会从地球上彻底消失。到那时,我这漂泊在外的游子,该到哪里去找寻自己的家园?尽管我知道,随着人类和自然的不断发展,这一天迟早会到来,但我仍然莫名地感伤着。
我一直以为,人这一生该有三个家园,第一个是母腹,第二个是人世,第三个是坟墓。第一个我们无法记忆,第三个我们不得而知,只有第二个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一切。遗憾的是,在这个家园里,我们却往往不能好好地活着,总喜欢争强好胜,內心充满各种欲望,为自己向往的生活拼死拼命,直到自己人生将要谢幕时才幡然醒悟,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我常常想,如果上帝能让人活两次,那么人世间一定会少一些冷漠、纷争和怨恨,而多一些关爱、淡泊与宽容。
人过中年,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在想,这一生,我该如此度过才能让自己慰然暝目。首先,我祈求上苍让我尽到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培养我的孩子快乐地成人,让父母颐养天年;其次是,尽我所能去报答那些关心、帮助和爱我的人,哪怕仅仅只是一句感谢的话语,因为他们曾为我分担生存的压力;再次,我并不奢望自己这辈子大富大贵,但我一定要勤勉、努力而朴素,任何方面不成为孩子们的负累;还有一个悄悄的愿望,就是做自已喜欢做的一两件有价值的事情,比如写点东西出本书什么的,给自己的人生留点痕迹。
站在村口老家的门前,望着那片广袤的田野。那一畦畦黄灿灿的油菜花覆盖的土地里,有我逝去的先人和乡亲。他们是幸运的,生于斯,长于斯,栖于斯,也谓之善始善终吧。而我这在外的游孑,将来还能与他们团聚吗?微风夹着油菜花的香味拂面而过,我恍然醒过神来,只不过年过中年,怎地这般沉浸于忧愁?我还有很多该做的事情。活着,就该努力做个好人,做一个被人们怀想、被社会需要的人,做一个无愧于我的先人、无愧于我的后人、无愧于自己的人。这样,我便留给世人一点关于我的念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