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资网 > 节日作文 > 纪念日作文 > 青年节作文 >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五篇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五篇

| 巩诗42

不当佛系青年的作文

近日,一个词条叫“佛系青年”盛行于网络,流行于朋友圈,成为了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络名词。但这个“佛系”并不是指佛教,而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说啥都随意”的青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1

最近,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佛教并非新鲜事物,也很少与时尚流行结缘,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却汹涌而来。

佛系简而言之就是: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佛系”生活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出世”味道?然而,我们要明白,佛家的出世,是在经历过俗世生活后的大彻大悟,从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觉悟后,祛除贪欲、执着,心灵净化和智慧解脱。心灵净化偏重于对贪欲的净化,强调戒与定。智慧解脱重于觉悟、明理,强调观照、智慧。破除贪欲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也就是说在出世之前定是经历过一番入世的深刻体味后的人生选择。

王尔德说:“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速。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

而我们的青年,美好的人生刚开始,就已经在叫嚣要入佛系的“坑”,我们要知道,不经历一番拼搏抗争,哪知人世百态,焉知人生取舍?出世的前提是入世,否则浑然无知为出世而出世,为随大流而随大流,显得跟风幼稚。

我们青年的佛系从根源来说可能就是因为——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奈而懒得改变,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我们允许有偶尔的小确丧,但偶尔暂时的低迷后,我们需要重新整装,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你以为佛系就能让你快乐?真实的情况是,你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企图逃避现实。

我们有最值得骄傲的青春资本,所以,继续生猛下去,什么也吓唬不了你,怕什么前路漫漫,怕什么前路坎坷,将瘦削的双肩听的笔直,形成一种无法打倒的姿势。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所有的一切,就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去为之战斗。

我们无法遇见生活中细小的美好会在哪里出现,所以,努力工作,拥有更丰满的羽翼;努力研习,遇见更好的自己;努力赚钱,走的更远看的更多。我们的每一种努力,都会让我们看到更好的风景, 增强我们抵御风雨的力量。

不要在可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在本该斗志昂扬的时刻选择颓丧。珍爱生命,不要做佛系青年。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2

生活不易,但绝大多数人还远远没有佛系的资格。

你是家里在一线城市有好几套房,可以拼爹?还是貌比西施,可以靠脸吃饭?没有资本还学着人家谈佛系,到时候苦逼的只有自己。

再说,马云没说自己是佛系老板,王校长也没说过自己是佛系二代呀。

更可怕的是,在你看淡一切之时,有人得到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有人收获了更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而这些,以你的天资,你只要努把力,完全也可以做到。

在《黄金时代》里,王小波如此描绘青春的状态。

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在王小波生活的年代,物质匮乏,可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那么丰富。现在的90后,大多能吃饱穿暖,却活得像老年人一样。生活中该有的那份激情,那份坚持又在哪里?

也许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需要拥有一颗超脱的心。事事都争个理,会活得很累。

云淡风轻、处之泰然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记住一条:总要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处处都OK,事事随大流,只能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时间本珍贵,何需去浪费?见你想见的人,做你想做的事。遇事多问问自己的内心,不要总是说OK。

《纽约时报》的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曾经说过:有一种人,敢于尝试不同角色,不甘于现状,不服输不认命。

身而为人,我们都有目标和欲望,但日复一日地努力实现它真的太难了:读书太难,考研太难,恋爱太难,工作太难,育儿太难。

抱着“其实我能力不足、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想法,看上去会更容易。

殊不知,当我们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容易的道路时,其实是走向了布满荆棘的未来。

不要在可以努力的年纪选择安逸,不要在本该斗志昂扬的时刻选择颓丧。珍爱生命,不要做佛系青年。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3

佛系,自始至终就是一场盛大的误会。从定义上看,它和佛教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佛教,教的是“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人啊,要刻苦修习,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佛系,教人如何放弃。佛系单取了佛教慈悲为怀这一点,又把慈悲为怀简化为不争不抢不计较。看似与世无争,实则不思进取。

考试没复习——过了是缘,挂科是命。

被恋人甩了——阿弥陀佛,分手快乐。

被领导骂了——心如止水,不悲不喜。

放弃努力,放弃挣扎,凡事随意,做一条快乐的咸鱼。多好。

在英文里,佛系=whatever。正巧,近日美国纽约州玛丽斯特大学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美国人今年最反感的词就是whatever。再往前数九年,美国人最讨厌的还是这个词。

在日本文化中,佛系=丧。像丧文化、宅文化、食草青年,其实都是从日本传过来的。看上去,日本青年应该也很丧。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4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想死并不等于不想活啊……人的真正名字叫欲望”,谁不想有钱又有闲?谁不想光芒万丈、一夜暴富?谁不想一劳永逸、坐享其成?我想,“佛系”青年应该还是有追求的,而且对生活各方面的需求还相当高,但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追求那些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会遇到种种困难,求而不得,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挣扎痛苦之后只能“看淡”“看开”了,给自己一个解脱,但是如果给他们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他们也会马上会跳起来跟你抢。事实上,这反映了年轻人不愿奋斗的现实--面对失败假装保持一种健康理智的态度,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成功罢了。

马云常说“不要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机会多并不等于你的机会多,当你看到了,别人难道没看到么?马云在一次演讲中一直讲价值观、企业文化……一个青年站起来,很不礼貌打断:“别说这些废话了,直接告诉我怎么赚钱吧!”马云笑了笑,说:“没有这些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就没有阿里巴巴了。”大家都喜欢快文化,没有人愿意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地去看一本书、练一篇字、设计一个方案……好的东西是慢慢磨出来的,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我认为,我们应该有美好的追求,但是也应该有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有失败之后不断总结再改进的智慧,不断完善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在乐中学,这样方能举重若轻、克敌制胜!

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伯虎的“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乃至现在火热的Gai唱的“我就是命硬,学不来弯腰”……很多人成功之前,往往因为不符合常规的举动或者异想天开的想法而不被身边的人所接受,面对很多冷嘲热讽,先驱者必须内心十分强大,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甚至走向极端化--这个世界不接受我,我就挑战这个世界!于是变得更叛逆、更与世俗不和,以此表达自己的决心。所以王健林说创业者往往都是“疯子”,近乎疯狂地相信自己的路、近乎疯狂地工作,动用上所有的资源……

当他们成功之后,“叛逆”“疯狂”就变成人们口中的“有个性”“有魅力”了,这种逆转需要疯狂的精神作为催化剂。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坚持下去,让你的想法再疯狂一点,不做到极致不放手,“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咬咬牙坚持到太阳升起,怎么对得起之前黑暗中的煎熬。

2020年不当佛系青年的优秀作文5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竞争激烈的世界中,人们想寻求精神的港湾简直再自然不过了。

从来父母口中都有一个词儿--“别人家的孩子”。你看别人家的小李考了个公务员,工作多轻松啊,待遇也好,你怎么就考不上呢;我有能力供你出国,但是你怎么雅思就考这点分;你看别人家的小张找了个高富帅的男朋友,再看看你,整天打扮得这个鬼样子……在这种浮躁和攀比的社会风气下,其实年轻人过得很苦,当然父母也是为了他们好,但是在这种压力下,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只是按照父母说的好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满意的对象和合适的工作。久而久之,就对这种生活状态反感了,自己也努力尝试了那些大家觉得“光鲜”的工作,确实不行;相亲的对象没有一个喜欢的,都是些奇葩,一个人也挺好……于是,父母的絮叨也就成了耳旁风,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反正我就这样了,“佛系”青年就产生了。

其实,这些“佛系”词条存在着对佛家智慧的偏差解读(佛祖看到,估计哭晕在厕所),真正的“佛系生活”,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浮躁的社会风气,这方面我们暂时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

古来今往有多少仁人志士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不管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东坡,亦或者是从杭州师范走出来的“马云爸爸”,充满着勇气和智慧的名嘴白岩松……他们的“成功”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坎坷,但是他们向世界展现了他们的不服输的态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前辈们,就不觉得苦了。

金庸先生从创立《明报》开始,就沿袭老《大公报》的精神--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尽力发挥着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责任。在最艰难的左倾时期,他仍冒着生命危险发表他觉得公允的评论。他坦言:“取乎上未必得乎中,但想到一个光辉的榜样,似乎总有一些轨迹可寻”。我想起前段时间比较火的《至爱·梵高》的电影,这世界上第一部油画手绘电影,每一帧都来自于画家的画笔,其幕后团队更有着和梵高一样艰难的际遇--面对这种新颖的制片方式和年轻团队,一直没有稳定的投资方,其中一位导演多洛塔在拍摄过程中搬了21次家,太多时候不知道下个月的钱在哪里,经常是没钱了,退掉房子,搬到亲戚家,有钱了再搬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辛苦,所有遭遇的困难都不能和他们的偶像--文森特 梵高所遭遇的相提并论,在饱受着周围人的排挤和自己抑郁症的折磨,他仍完成了八百幅伟大的画作,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拍摄团队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