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是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刘晓雪——《发问》的获得,大都由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认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有的是。
蔡伦看棉丝纸是宫廷专用的,还浪费材料。他偏要发一个问:“怎样才可以作出民间也可以用的节约纸呢?”经过他不断地努力,终于创造了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
袁隆平看到英美一些国家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水稻。他问自己:“为什么国外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却不行?我也要培育出杂交水稻!”他每年都会来到水稻田,一株一株的观察,研究,寻找变异的水稻。经过了_年的培育,终于找到了许多种高产品,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毕晟觉得雕版印刷术太麻烦了,他觉得应该创造出一种简便的印刷术,他不断地问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行吗?不行不行。那这样?……”经过他不断地探索与制作,终于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哥白尼发现《圣经》中的“地心说”有些情理不合,因为在划船的时候看到的是船在动,岸不动。那么按照“地心说”的方法就是船不动,岸在动。这当然是不对的了。于是哥白尼经过多年的天文研究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但因为怕迷恋圣经的教徒为自己带来麻烦就迟迟没有发表。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终于看到他的朋友帮他出版的“日心说”了。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2】
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天边的夕阳已被染成绯红色,清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凉凉的,很舒服。我就坐在河边,将脚伸进凉凉的河水中。那时的我只是一个孩子,正用好奇的眼光探索着未知的世界。未来?还早呢!
时间就这样在春夏之间交替着,我步入中学,中学三年是最纯真的时光,我们都开始有了一个最纯真的梦想。我们渴望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为此,我们不懈努力着。我们会一起学习到半夜,会因为一道难题而不吃晚饭,只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上一代人的悲哀,体会到了他们的无奈与苦楚。就这样,我们彼此支撑,走过三年来最艰难的旅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看着那一个个高过录取分数线的分数,我们为彼此感到开心,可一想到喜悦过后的分离,心里又不免难过起来。我们互相留下联系方式,镜头前摆出二二的剪刀手,热泪盈眶却仍然含泪欢笑,只是想为对方留下最美好的自己,我们约定三年后一定要再相会。“要去追逐吗?”望着他们一个个离去的背影,我这样问着自己。算了吧,今日的离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我坚信友谊是可以长存的,再见了,我的朋友。
带着邻里的祝福,我踏入了高中生活。来到这里以后,才发现昔日的自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内心不由的产生了一股挫败感。我感到彷徨,深夜时也曾在被窝里哭泣,我暗暗地问自己:“怎么样,要放弃吗?”内心变得迷茫,沉重的压力将我压的不能呼吸,我想要放弃,可我又不敢面对父母那双充满希望的眼睛。还记得开学第一天,踏入校门的那一刻,父亲突然拉住我的手,按住我的肩膀说:“女儿,到了这,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重复我的老路啊!”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父亲已经被生活压的不堪重负,他不想我重复他的老路。望着他那沧桑的脸庞,我郑重的点了点头。可现在的我就这样放弃吗?望着毕业时的照片,,我不禁又留下了眼泪。不,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我不能当一个像挫折投降的失败者!
你有梦想吗?那个声音又再一次从心中想起。
只是这一次内心却坚定了一个答案——有!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3】
多少时候,坐在书桌前,手握笔,似握而非握,眼看书,似看而非看,想要深入书中,耳畔却总是想着摩托车的发动机声,汽车驶过的风声,三轮车刹车把碰着笼头的金属撞击声,二三人的脚步声、雨声,还有时间流逝的声音。
总是嫌周围太聒嘲,打扰自已的清静、深思,以至于在原地踱步,望着电子钟闪动而对于所做之事毫无丝绪,有时有一两个念头闪过,却又像冬天呼出的白气一样消散在风里了。
我想问,怎样才能不受环境的影响,保持专注呢?又觉得这个问题太傻,就像百度上一些人问“怎样学好语文”一样,想要的是技巧,而解决它却得用心。
怎么办?再问这个问题时,“水”这个字突然冒了出来,答案就在水身上,得向水学。风仿佛这时候才流动起来,送来暖阳的清新。一个字,醍醐灌顶。
水,从高山来,从天上来,从地下来,总是纯洁清澈,毫无保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水激荡着热情;素湍得潭,回清倒影,水酝酿着生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吟咏出诗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水平静地旁观着世事的变迁;奔流到海,于是又成就了海之博大,海之包容。水以瀑布、溪流、碧潭、清泉、江河、大海的形式存在,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得和谐存在的关系,无改造世界之勇,却有改变自己之智,不忘初心,谦恭地低下头,向更低处启程。
向水学,学水的自我改变、随遇而安;向水学,学水的不忘初心,坚定不移。
记得当初在作文里写了遇到的一件难事,算是倾吐出来,却也是想找到答案,语文老师批了五个字—润物细无声。耐得住性子,往深处钻,以求得潜移默化的力量,方能达到沉静、专注的目的。这个“细”字就更有讲究。水滴入土壤之前,有一个大的形态,入土之后,看不见摸不着,在土壤间隙之中灵动自在地为植物的根系提取养分。它把自己化小,得到了自由与存在的意义。我们如果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谦恭的姿态对待周围的人和物,却也能不骄不躁、不悲不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如水一般,将人生看做一次修行,这或是我问题的答案。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4】
我是一个好问的小男孩,在学校里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每次问的问题却是一大串,常常把爸爸妈妈问得哑口无声。也有时,一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我就一个劲儿地追问,让他们很不耐烦。
一个双休日的早晨,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三国演义>>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张飞战马超”这句三国的歇后语后面是什么呢?我就走到妈妈身边,问,“妈妈,张飞战马超的后半句是什么呀?”妈妈听了,想了想说:“当然是不分胜负了。”“哦!”我点了点头,说,“妈妈真厉害。”于是,我又认真地看起来。“咦,这个叫陈宫的老头书上怎么没有字,没有号呢?”我解不开问题就没心思看书。于是又去麻烦妈妈,这次好像妈妈不知道答案,可妈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就说:“去,去,去,一边去看,看书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我要煮饭烧菜,没时间来回答你无聊的问题。”说完,就不搭理我了。
“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我又开始发问了。一有问题我总是想问个究竟,不过以后我得学会自己解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5】
有时,我们也常问自己,是否听过无数道理,我们就一定能过好这一生呢?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广告词:我们听说过无数的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令人反躬自省。
明是非,知美丑,辨善恶,懂道理,确实是我们过好这一生的前提。人若不明是非,何以为人?人若不知事理,与禽兽何异?但是,道理如果仅仅停留于“听”,止步于“懂”,而不能内化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外化为我们果敢决绝的行动,那么,懂得再多于我们过一生又有多大的用处么?
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足常乐”,陶渊明懂得这一道理,更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道理。他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于是,他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依然绝然地躬耕南亩,吟啸山林。虽只有浊酒一杯,淡茶一盏,破衣一袭,他却能坦然而快乐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知足者多乐。然而,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做到呢?有的人汲汲于名利,错过了“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亲恩;有的人汲汲于富贵,错过了“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的友情;他们为名缰利锁所累,一生如飞蛾扑火般无怨无悔,错过了春花,错过了秋月。如此人生,道理知千条,又焉能过好?
宋楚瑜说得好: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史铁生明白这个道理,更把这个道理化为无穷的动力,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双腿残疾,身患尿毒症,人生的苦难莫大于此。然而史铁生没有被不幸击倒,他用强大的精神信念同孱弱的身体抗争,用孜孜以求的写作行动,书写了人生的辉煌。人生如史铁生,虽不完满,夫复何憾?
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凿壁偷光”成就了匡衡,“悬梁刺股”成就了孙敬,“程门立雪”成就了杨时。天上没有掉下来的知识和才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放清香。”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愿付诸切实的行动,如此求学,又焉能获取真知?
道理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指引我们人生正确的航向;行动之于人,犹如航船上的桨,只有不停地奋力划动,人生之舟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胜于“理”,若能谨记此点,又何愁过不好这一生?就让我们以此自戒,自勉吧!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6】
寒假生活像一首歌,她美妙的音乐,让你回味寒假生活像一首诗施行的内容让你陶醉,寒假的生活,像一串葡萄,每一颗果实都有不同的滋味。
一个快乐而短暂的假期,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发生在寒假的趣事数不胜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科都闪闪发亮,每一件往事都刻骨铭心。人生路漫漫,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争取,才会活得精彩,在学习中需要我们付出行动,动手动脑,才会获得真知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
我对山中的小朋友们特别好奇。到寒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山里,看望那些山里的小朋友。
一大早我和妈妈收拾好行李,爸爸开着车带我们去山区。妈妈带了我们平常需要的:衣服、鞋子、袜子、裤子、还有食物。我呢!我带了本子,书,铅笔,橡皮,钢笔,中性笔,圆珠笔……
哈哈,我们出发啦!到了山脚,车不能往上开啦,因为那里的路很窄,于是我们就停下车自己想山顶爬去。我们来到了预定的房子里。哎!真累呀!我们终于上来啦。这山里的小朋友们肯定很苦吧,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起床开始上山,去学校上课,一不小心还会坠入深谷,这多么危险啊!可是他们还是坚持每天上学。我们预定的房子也离学校不远。
一大早,我们就到学校里,带着我的文具跟小朋友们分享。到了学校,正好下课啦,小朋友们看见我们特别兴奋,他们好奇的目光盯着我手中的袋子。一个小姑娘走过来问我:"大姐姐,我可不可以看一看你提着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亲切地回答:"当然可以呀,这些文具都是送给你们的。"小朋友们看到我这么亲切,都簇拥过来了。只过了一会儿我得文具都被他们抢光了。有一个小姑娘没有得到文具,可我也没有带太多。我看着小姑娘那失望的目光。我对她说:"那我到你家去给你做好吃的,好吗?"她很兴奋,牵着我的手到她家去。到了他家,我看见有很多水果,于是我想起了水果沙拉,那是妈妈教我的,那味道简直棒极了。……啊!水果沙拉做好啦!虽然味道不是特别好,小姑娘还是说特别好吃,说这是她平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沙拉了。我见她这么喜欢,就亲手教她做水果沙拉。
时间如流水,过得非常快!我告别了山里的朋友,回到了家。
真是实践出真知啊,我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还不知道我有多么的幸福,山里的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几次,而我们的父母却一直在我们身边。从今天起,我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写发问与结论的话题作文【篇7】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的学习终究是要离开书本,去往更广阔的课堂。当学生们跟随老师踏上实践的旅途,看过了岳阳楼的胜景,行过了丝绸路的艰辛,走过了藤王阁的斑驳,他们学会的,领悟的,将远远超出书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提升的过程。
实践,是遍尝百草,只为书华夏药典。
一部《本草纲目》,不知惊艳了多少世人。而这部奇作背后的故事,却更值得我们深思。因为旧有药典的模棱两可,李时珍毅然决定踏上寻药之旅。他一点一点地探寻,每一种药材都要见到实物,描摩样貌亲尝甘苦,试验疗效……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本草纲目》赫然出世,带给世界的是中华医学的博大精深,更是实践出的巨大成效,它雕缕人心,携刻山河,永不漫患。
实践,是踏千山万水,只为寻旧时文化。
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的序中这样说道:“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旧物,听它们讲述过去的兴衰。”的确,当我们看着那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四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别的风声鸟声。就仿佛触摸到文化的生生不息,吞土千年。城市里的图书馆留藏着许多古籍,而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之间,落在这苍莽大地之上。余秋雨历时近半生,踏阅中国几乎所有故事的土地,终于将自己所见所感,凝炼成一部《文化苦旅》向后辈娓娓讲述着实践的力量。
实践,是步步前行,只为圆复兴之梦。
人需要实践来充沛自己,国家更是如此。中国在政策上的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促成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之梦的实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这些原本存在于纲领中的事,被敢于实践的中国人用于国家的管理。在中国之前,极少有人相信,一个国家可以存在两种制度,但我们的实践告诉世界,不仅可以,甚至还促使国家更富强,民众更安康。
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总结,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真实的一面。因为实践,所以思考,因为思考,所以那灵魂丰盈的花蕊也灼之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