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

| 思恩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1

我们常常问为什么?沉下来,看一切,我们就是答案。

——题记

我问:“人的一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众人说:“金钱和权力。”唯有我回答到:“梦想!”就好似全世界的人都睡着了,唯有我一个人清醒着。没有人和我说话,没有人与我相伴,更没有人回答。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现在的我们早已忘记了最初的方向。在来的路上,我翻过大山,被路上的荆棘划得遍体鳞伤;在清晨的大雾中,我迷失了方向,发现了更多的十字路口,我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将无路可退。在这通往梦想的路上,害怕、迷茫充斥着我的脑袋,最后只能漫无目的地向前走。

阳光洒在我额前的碎发上,我并没有理会,也没时间理会,只是一味地盯着脚下的路。很快,大雾散去。路边的小草上聚满了露珠,晶莹的小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如同一颗24克拉砖石,光芒四射。我抬起头,望着远方,迈着坚定的步子前进,即便无人理解,无人认可,无人陪伴,我始终往前走,一味地往前走,追寻着那遥远的梦想。

在漫长的路途中,害怕、迷茫、孤独。开始,很多苦恼无人诉说,慢慢的,空气是我最好的的玩伴,大山成了我最好的倾听者。我不再挣扎不再孤独不再害怕。

追寻梦想的路途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小变化。为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我将自己想象成一颗煮熟的鸡蛋。有了坚硬外壳的保护,我不再害怕打击,不再害怕坎坷;有了坚硬外壳的保护,我将会更加的强大。那颗追寻梦想的心一直在壳中不变,我将用我全部的生命去保护她追寻她。

走着,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夜幕降临,星星照亮了前行的路,遥远的北斗星坚定了我的信心,路边的萤火虫给我前行的勇气。就这样,一直走着,路上偶遇住在海边的老者。老者很是诧异,他站在灯塔上,为我打开了那沉睡多时灯塔。微弱的灯光照亮了脚下的路,那铺满紫荆花的大道上。他向我招手,喜悦溢于言表。哦!原来,这就是目的地。我站在灯塔下,向老人招手,喜悦溢于言表。登上灯塔,与老人会合,这时我与梦想同在。

清晨,阳光再一次照在我的身上,我感到特别的暖心。转眼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我感叹时光荏苒,梦想实现,时光不再,感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感叹时光旧了面孔,伤了回忆。

在前行的路上,不要给别人骂你的机会;要有只要一个舞台,必还世界一个精彩的心态。为梦想努力奋斗,即使遍体鳞伤,也要勇往直前,总有一天会理解你今天的孤独。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2

现在是假期深夜,所有人都睡了,好安静。丝毫没有困意的我走到窗边,竟看到对面楼上还有一盏灯亮着,灯下同样是一个奋斗的少年。转身走到客厅,才知道妈妈在沙发上睡着了,为了陪我。我给她盖上了被子。此时,我不禁问自己:“在前进的路上,我究竟忽略了多少人的存在?”

难得的深夜中清醒,我要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回忆。

假期第一天,爸爸加班。快到饭点时,我给他打电话——

“爸爸。”

“诶!”

电话这头的我叫得平淡无力。那头的父亲却是回答得那样满足而坚定。挂断电话,我只有自责。虽然我每天都回家,都能见到爸妈,但一个月内我似乎不曾叫过一声“爸爸”。是因为我时间紧张、心情压抑?可我究竟是有多紧张压抑才能忘记喊一声“爸爸”?而这一声“爸爸”对那个人而言又是多么得温暖。

又记起了前不久晚上的那一幕。睡觉之前妈妈笑着对我说:“今晚是你说话最多的一次。”数了数,我一共说了五句话。五句话,或许足以让爸妈感到高兴,而于我却像是一记耳光。都说高三注定是人情淡薄的一年,不少人包括爸妈也告诉我“你只知道学习就好”,可我也清楚,如果我真的什么都不管不顾了,我痛苦,还会有人比我更难过,尽管他们不言语。用功与父母之间的平衡我究竟该如何把握?还是先对被我忽略的父母说声“对不起”吧。

假期第二天,回老家看望奶奶。正抱着柴草准备烧火做饭的奶奶看到我们时,眼中竟闪动着泪花。“一个月了,总算回家一趟。”奶奶的话虽然喜悦多于抱怨,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了她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感觉是第一次,我不希望它成为“唯一”。所以这次回家我尽可能多的粘在奶奶身边,给她剪指甲,帮她晾晒被褥,给她拿这个拿那个,像个小勤务兵一样完全听命于她。突然之间,我觉得我一下子长大了。奶奶操劳,我会流泪;奶奶为了怕耽误我学习催我走,我却说“再多待会吧”。我的这些变化惊得爸妈一愣一愣的,我却觉得它们未免来得晚了些。

一直以来,都是我忽略了对我重要的人的存在,有些改变其实早该改变的。比如我早该意识到我的一举一动都为父母所关注,高兴或难过;我早该对奶奶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而这些又恰恰被我所忽略,从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虽然我的言行谈不上“随心所欲”,但也确确实实需要有所收敛了,毕竟我要保护的是更多人的心。

无论以后走多远走多久,都请不要忽略那些重要的人的存在。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3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是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刘晓雪——《发问》的获得,大都由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认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有的是。

蔡伦看棉丝纸是宫廷专用的,还浪费材料。他偏要发一个问:“怎样才可以作出民间也可以用的节约纸呢?”经过他不断地努力,终于创造了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

袁隆平看到英美一些国家培育出了新品种——杂交水稻。他问自己:“为什么国外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中国却不行?我也要培育出杂交水稻!”他每年都会来到水稻田,一株一株的观察,研究,寻找变异的水稻。经过了_年的培育,终于找到了许多种高产品,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毕晟觉得雕版印刷术太麻烦了,他觉得应该创造出一种简便的印刷术,他不断地问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行吗?不行不行。那这样?……”经过他不断地探索与制作,终于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哥白尼发现《圣经》中的“地心说”有些情理不合,因为在划船的时候看到的是船在动,岸不动。那么按照“地心说”的方法就是船不动,岸在动。这当然是不对的了。于是哥白尼经过多年的天文研究提出了“日心说”的新观点。但因为怕迷恋圣经的教徒为自己带来麻烦就迟迟没有发表。在他去世的那天他终于看到他的朋友帮他出版的“日心说”了。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4

语文书中的课文《学与问》告诉我们:要求得真知,必须勤学好问。而好问是最重要的。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很好问,美国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如此好问。

爱迪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爱迪生好像有了个惊人发现似的跑来,睁大眼睛问:“妈妈,咱们家的那只母鸡真奇怪,它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坐着,为什么?”妈妈笑了,她放下手里的活,认真地对爱迪生说:“鸡妈妈那是在孵小宝贝呢!它把蛋捂热后,就会有小鸡从里面爬出来了。你看咱家那些毛茸茸的小鸡,它们都是被鸡妈妈这样孵出来的。”小爱迪生听了,觉得很神奇。他认真想了一会儿,抬头问道:“难道把鸡蛋放在屁股下面暖和暖和,小鸡就能出来?”“对啊,就是这么回事!”妈妈微笑着点头。等到饭做好了,妈妈忽然发现小爱迪生不见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着急了,大声喊儿子的名字。这时,听到库房里传来了他的答应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过去一看,原来爱迪生在那儿做了一个“窝”,里面放了好多鸡蛋,他一本正经地蹲在上面,妈妈更奇怪了,问道:“你在干什么啊?”爱迪生说:“妈妈,你不知道吗?我在孵小鸡啊!”

就这样,在这个不怕问“为什么”的母亲的教育下,爱迪生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却搞出许多伟大的发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们要从小养成了勤于思考和提问的习惯,爱迪生一生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佐证。如果你对世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5

我是一个好问的小男孩,在学校里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每次问的问题却是一大串,常常把爸爸妈妈问得哑口无声。也有时,一个问题得不到回答,我就一个劲儿地追问,让他们很不耐烦。

一个双休日的早晨,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三国演义>>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张飞战马超”这句三国的歇后语后面是什么呢?我就走到妈妈身边,问,“妈妈,张飞战马超的后半句是什么呀?”妈妈听了,想了想说:“当然是不分胜负了。”“哦!”我点了点头,说,“妈妈真厉害。”于是,我又认真地看起来。“咦,这个叫陈宫的老头书上怎么没有字,没有号呢?”我解不开问题就没心思看书。于是又去麻烦妈妈,这次好像妈妈不知道答案,可妈妈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就说:“去,去,去,一边去看,看书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我要煮饭烧菜,没时间来回答你无聊的问题。”说完,就不搭理我了。

“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我又开始发问了。一有问题我总是想问个究竟,不过以后我得学会自己解答,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6

何谓知?了解,明白,最终大彻大悟?何谓行?尝试,实践,终而学以致用?二者是人们提升自我的两个阶段,并无非孰轻孰重,孰难孰易。如果非要划一个界限,那只能说知是行的前提,而行是知的升华。

“知,识也。”不论是技巧还是经验,抑或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测,这些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一同构成了人生中所有的所谓知识的东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继承他人的记忆和经验,也就是最通常的学习过程。读一本好书,听他人的谆谆教诲,从家人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太多太多的媒介可以让我们学习。诚然,记忆不等同于知识,只有融会贯通当然,知识得以拓展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愈走愈深,得益于人们不断地思考,探索。踏在前人铺好的基石上继续建设,这种模式适用于全部学科的知识积累。知不应只停留在嘴边,只会侃侃而谈者和鹦鹉学舌没有差别,只有将知识深深印在心中,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改变人的行为,丰富人的底蕴。

“行,人之步趋也。”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大概是对“行”的最通俗的解释了吧。然而天下的实践,并不只是出去走走就都能透彻地了解了的。实地考察当然是实践,还原书本中的实验也是实践;

验证一个理论是实践,发掘理论并探索更多价值更是实践。不仅仅是验证,更多的是拓展,这便是实践的真正意义。没有拓展,人类谈何进步。

由此可见,二者都是在求知进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同等重要。人们总是试图说明“行”应该是“知”的后续阶段,并且想要完成也不甚容易,然而不曾想过,难道对于知识的探求不也是“行”一种的方式吗?运用掌握的知识来探寻更深层次的真理,不也就是对于这些知识的实践与利用吗?如此,“知”与“行”不再是那么对立,反倒是在某一点上交融了,这一点也就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求的临界点。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只知其中一个而忽视了另一个,或是死记硬背生怕漏下什么,或是没有方向地乱做一气。或许,人的能力本就不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尽毕生心力也就只能达到其中一个的极致境界。而有人或许连极致也难以触及,刚刚入门就浅尝辄止。与其讨论两者到底哪个更难一点,不如说其实两个都很不易,尤其对于想做到精通的人而言。

实践与真知,两者不仅是因果关系,更是并列关系。它们同等重要,也同样值得我们用心地去做,去实现,去力学笃行。

有关发问与结论的作文篇7

寒假生活像一首歌,她美妙的音乐,让你回味寒假生活像一首诗施行的内容让你陶醉,寒假的生活,像一串葡萄,每一颗果实都有不同的滋味。

一个快乐而短暂的假期,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发生在寒假的趣事数不胜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科都闪闪发亮,每一件往事都刻骨铭心。人生路漫漫,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争取,才会活得精彩,在学习中需要我们付出行动,动手动脑,才会获得真知不能光说不练,纸上谈兵。

我对山中的小朋友们特别好奇。到寒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山里,看望那些山里的小朋友。

一大早我和妈妈收拾好行李,爸爸开着车带我们去山区。妈妈带了我们平常需要的:衣服、鞋子、袜子、裤子、还有食物。我呢!我带了本子,书,铅笔,橡皮,钢笔,中性笔,圆珠笔……

哈哈,我们出发啦!到了山脚,车不能往上开啦,因为那里的路很窄,于是我们就停下车自己想山顶爬去。我们来到了预定的房子里。哎!真累呀!我们终于上来啦。这山里的小朋友们肯定很苦吧,每天早晨天,还不亮,就起床开始上山,去学校上课,一不小心还会坠入深谷,这多么危险啊!可是他们还是坚持每天上学。我们预定的房子也离学校不远。

一大早,我们就到学校里,带着我的文具跟小朋友们分享。到了学校,正好下课啦,小朋友们看见我们特别兴奋,他们好奇的目光盯着我手中的袋子。一个小姑娘走过来问我:"大姐姐,我可不可以看一看你提着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亲切地回答:"当然可以呀,这些文具都是送给你们的。"小朋友们看到我这么亲切,都簇拥过来了。只过了一会儿我得文具都被他们抢光了。有一个小姑娘没有得到文具,可我也没有带太多。我看着小姑娘那失望的目光。我对她说:"那我到你家去给你做好吃的,好吗?"她很兴奋,牵着我的手到她家去。到了他家,我看见有很多水果,于是我想起了水果沙拉,那是妈妈教我的,那味道简直棒极了。……啊!水果沙拉做好啦!虽然味道不是特别好,小姑娘还是说特别好吃,说这是她平生吃过最好吃的水果沙拉了。我见她这么喜欢,就亲手教她做水果沙拉。

时间如流水,过得非常快!我告别了山里的朋友,回到了家。

真是实践出真知啊,我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还不知道我有多么的幸福,山里的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几次,而我们的父母却一直在我们身边。从今天起,我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5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