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

| 泽璇

前不久,我们进行了半期考试,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心想事成的同学可敬,可贺!遭遇挫折的同学更应多思、反省、自信、自强,确立新目标 迈向新征程。

一切总是要过去的,一个真正目光远大的人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雄关慢慢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说出来用不了三秒钟,写出来不过三十秒钟,但做出来,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都未必做得很好。

考得好,有进步是令人喜悦的事,但倘若你仅仅安于现状,那你就只能停滞不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何不从成功中走出来,带着经验迈向人生新的征程,开辟新战场,拥有一个新目标!

对于失利的同学,这也仅是一个小小的,带有遗憾的驿站,确立新目标 迈向新征程。但,你曾想到,因为遗憾,断臂的维纳斯散发出了美丽的光芒,聋儿的贝多芬谱写出了不朽的交响曲。所以,与其哀声叹气,怨天尤人,不如让自己走出遗憾,带着教训,满怀希望走向人生的新征途。

我们要像士兵一样,不抛弃,不放弃,把每一次练习作为一个阵地去攻击,把一次考试作为一场战役去搏杀。我们是花季少年,但梦再多也不能在梦醒时留下一个脚印。我们要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准备每一次考试,象千里马一样从现在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下一个驿站。

梦想的阳光总会照进现实的,黑暗过去总会是光明,明天,不!是今天,我们要收拾行囊,迈向新的征程,闯出一片梦想的天堂。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2)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就像藤条束缚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剪断了这些藤条,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远走高飞,不知要被风儿带往何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公正的法治,就得不到人民的认可。相反,只有确立公正合法的规章制度,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建立友好和谐的社会关系,国家就必将团结稳定走向更好更美的明天。很庆幸,我的家在中国,法治伴着我成长!

近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越来越完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乐融融。当然,莆田,这座小城市,也发生了不少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记得 “非机动车需靠右行驶”制度实施之前,许多两轮车辆骑手对这条规定视若无睹,我行我素,骑着电摩在机动车道上穿梭,造成不少道路拥堵,人员伤亡等事件。“没有伤害就没有压力”,这一件件交通事故,最终换来了交警对电摩骑手的“严加看管”:换牌,戴头盔,按道行驶……一项项交通制度公布于国,而交警也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全力抓捕违规骑手,以罚款、扣分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在这样的严抓严打之下,不少骑手悔过自新,开始遵守交通规则。学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方面的安全教育,而学生,又将从校园学到的交通秩序告诉家长,“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给莆田这座城市的交通,带来了不可计数的好处。

学校后门,那一条十分窄小的道路,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先是在道路中央建上栅栏,现在更有称职的交警在上下学,甚至其他时间进行安全疏导,一条看似拥挤、狭窄,人来车往的道路,却在交警的指挥下畅如流水。

“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这一切美好的变化,都离不开公平公正的法治,让我们一起齐心协力,遵纪守法,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3)

心心念念的理论考总算落下了帷幕,心中的一块大石也总算落了地。回首这一段时间,感慨颇多。

同学们在这几个星期的学习堪称刻苦,全体成员坚持早起。天未亮,我们教室已光明一片。每位老师都尽心尽力,力求能让我们多拿一分。同学们则更加努力,希望多背一道题,多记一个知识点。教室里很安静,只有书本翻动与水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之声。

考试前两天,按照我们班的传统,每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为自己鼓劲加油的话。同学们写给自己的话,或俏皮可爱,或积极向上,或自信满满。大考前夕,老师们好像比我们更紧张,时不时巡逻,查看我们的情况,提醒我们考试注意事项,给我们发些水果,让我们倍受鼓舞与感动!

时光总是无情的,它不为任何人停留,终于到了考试这一天。同学们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就连前往考场的路上也捧着一本书,真可谓是“坚持到底”。

进了考场,监考老师在拆试卷,心里焦急,只能深呼吸,内心祈祷文殊菩萨、魁星的保佑。一拿到试卷还不能写,一见到理水之法,我的心就凉了一半,再一看泰山,似乎凉得彻底了。几分钟后整理好自己的情绪,铃声响起,开始答题。不知道为什么,越做到后面,我越放松,甚至我以为自己在做校内老师的综合卷,仿佛回到了教室,内心已然平静。

走出考场,有些恍惚,考试之前总想着赶紧考完,要把这三本书扔了!可一考完,心中又有些不舍,没有预想中的兴奋,只有跑好一千米的疲惫与放松。

剩下的两个月里我们将要专攻语文和数学,开始传说中暗无天日的生活。虽然理论考好了,但我们依旧不能放松,接下来更加艰苦卓绝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4)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收获的季节,我结束了六年的小学生活,同时又迎来了我的初中生活。

开学了,我怀着即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踏进了初一一班的教室。新的教室、新的同学我们见到了班主任赵老师,赵老师给我们作了自我介绍和简短的建议及要求,让同学们为初中生活做好准备,瞬间拉近了我们师生间的距离。

为了使我们尽快的适应初中生活,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军训。站军姿、齐步走、跑步、平指尖转法军训虽然短暂,但却让我记忆犹新。那点滴的过程,成为我初中生活永恒的记忆。

通过这次军训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忍耐。军训之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我被老师选为初一一班的班长!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即是惊喜又是惊吓!惊喜的是:我可以借此机会锻炼一下自己。惊吓的是:万一做不好,岂不是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但是后来我又仔细想了想,既然老师把这个职务交给了我,也是对我的信任,所以我只有认真地去做好,才能不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望。荣膺班长让我对班级体的责任感倍增!

我们班及时召开了家长会。回到家,像往常一样,妈妈把我叫到书房,以聊天的形式和我谈了话,我们的谈话在严肃而愉快中进行了大概40多分钟。其实在这次谈话之前,也就是军训的第一天,妈妈就以微信的形式,发给了我一封语重心长的信。信笺让我感慨万千!让我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静下心来,我总结了老师和家长的话:在细微处见功夫,在严格和自律上显自立、在落实上取质量。

初一,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一切都是崭新的。我要做的更好,为我的青春的篇章添上华丽的一笔。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5)

俗话说得好:“无渡不成河。”意思是说有渡口码头和渡船的水域才称得上河,否则只能叫沟,更何况把它称之为江呢。千百年来,明月江似一条脐带,根植于达川东部大地,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沿江两岸,为这里的人们哺育出了坚韧、顽强和善良的品格。

然而,隔河隔水的现实,极大地阻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正常生活。早在农耕时代,智慧勤劳的先民们就在河滩上修石礅子,以此来解决过河问题;后来,人们又在没有河滩的地方造船设渡,充分利用木船这种运输工具,有效改善了交通出行条件。但是,这几种方式都无法解决汛期过河问题,牵系在两岸的许多良缘佳配,因此成憾。

明月江,全长八十余公里,到底有多少处过河的石礅子和渡口码头?没人专门统计过。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渡口都有一个响亮而独特的名字,比如牛皮滩、箭滩河、古马渡、葫芦滩,大风湾,等等。我老家那截河段叫范家河,位于明月江与清凌河交汇处,河面宽敞,水流平稳,是当年达县亭子铺与宣汉县柏树场之间的重要交通口岸。渡口码头建在河水北流的拐角处,北岸为河沙码头,洪水冲刷之后需要重新垒砌,南岸为乱石码头,只要水消到一定程度便可使用。

河面常年往返着一条大木船,船体长约五米,宽约两米,可载二十余人。“驾驶舱”设在船尾,约占船体四分之一,两边船舷各挂有一块同样大小的木制挠楄,中间是划船人睡觉的床铺;四根木柱支起“房梁”,“房梁”上是用篾条编织的篱笆,上面盖有厚厚一层谷草,人们戏称为“移动的茅屋”。另外四分之三船体用来装载乘客,两边各钉有一条长木板,可坐十来人。般头有个直径约二十公分的圆孔,可看见船下的水流,旁边放着一根长竹竿,船到码头后将竹竿插入圆孔,就不用担心船会飘走。每当船向前划动的时候,两只挠楄的蛙泳姿势特别优美,一朵朵带有节奏感的浪花从此岸延伸至彼岸,再从彼岸到此岸,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而我更愿意将此时的木船比喻成织机上的梭子,一天接一天,一趟连一趟,不知疲惫地在河面上来回穿梭,既送达期盼,又缝合遗憾。

四十七年前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我和几个被推荐上初中的同学背着空书包,身穿补疤衣服,打着赤脚板,带着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向往,沿着吴垭口那条石板路兴高采烈地往亭子街上走去。当我们蹦蹦跳跳来到码头正要上船时,包着龙头白帕的船老板冯老汉大声吼道:“每人交两分过河钱啰。”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只得报出父母名字,他一听是邻近的人后,这才向我们招了招手。秋季的明月江十分温顺,船徐徐向对岸移动,急促的桨声与平静的河面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把手伸进水里,一任水的柔软将阵阵惬意传遍全身。下船时,冯老汉又放高声调:“各人回去跟大人说哈,一个学期五块钱,不给钱就在大人工分里扣哦。”我们也不知道说什么,只好一个劲点头。

家离街上十五华里,正常步行约需一个半小时,但每天去上学均需打“提前量”,如果坐船时运气不好,就会“差一步,步步差”。耽误了的时间,只能用脚板在接下来的十来里路上找回来,否则迟到的话必遭罚站。不消说,被罚站的大多数人,都是我们河那边的。初中两年,每天凌晨出发天黑回家,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个中酸甜唯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才能真切体会,每每忆及感触良多。下雨天,光脚板在泥石路上行走非常困难,一不小心便会滑倒,摔“仰翘板”、掉冬水田、擦碰出乌包甚至出血,算是家常便饭。不过,在这种环境摸爬滚打一阵子,我们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一套走好泥泞路的经验,那就是——拇指抓、中指导扣、立起钻、横起溜、顺着滑,大大减少了摔跤频次,至今也让我对泥泞路没有丝毫畏惧。

初二那年夏天,我们刚进教室就下起瓢泼大雨,直到下午放学时才停下来。于是,我们都在庆幸回家不淋雨了,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双脚却格外有劲儿。可当我们跑到河边,却一下子傻眼了:河里洪水翻滚恶浪滔天,那条木船就套在对岸油桐树上,在波浪冲击下不停摇摆。“今天回不了家啰!”无比焦急的我们,不约而同发出相同的感叹。有人问:“朗唉办?”有人悻悻地回答:“凉拌!”有人提议返回学校,认为教室里过夜总比这里强,当即被大家否定了。男生原地打转儿,女生呜呜地哭。这时,突然一声尖叫传来:“快看,有条小船划过来了。”我们一个个伸长头颈,只见远处河面上,确实有一条“三板”顶着波浪划过来了。在我们老家,小船俗称“三板”,言下之意是用三块木板拼接而成,虽然小巧,但很便捷。

“三板”划得快,一会儿就到了我们眼前。我们问:“过河要多少钱?”答:“一人两角。”再问:“赊起要不要得?”答:“行。一次只能上五个哈。”

我蹲在船的中间位置,脚底应比水面要低三十公分左右,因为船舷离水面仅约五寸。小船迎着浪涛艰难前行,我两手紧紧抓住船舷,手指淹在水里,嘴上说不怕,心里却怕得不行。小船沿着回流水借势而行,来到险要的高滩坪,洪水像一头头猛兽般面目狰狞、迎面扑来,我们都吓得不敢说话。撑船人闷声喊道:“把眼睛闭到,莫动。”耳边,滩吼振聋发聩,洪水拍打船舷,声若惊雷。那时我还不会水,紧张到了极限就没了思想,只能死死地闭上双眼,大气不敢出一口,脑子一片空白。一路上,小船如何穿越洪峰,我是浑然不知,稀里糊涂到达对岸,听到“下船”声时睁开眼睛,才长出一口气。到了岸上,回望一眼那滔天洪水,仍是双脚打闪、后怕不已。至于这两角过河钱,后来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背了红苕才抵了账。

今年初春,或是退休后的心境所致,抑或陪伴家人的责任使然,邀朋约友再去离范家河码头二百米远的锅儿潭踏青,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曾经的乱石码头荒草丛生,对岸的沙码头不见踪影,载满欢声笑语的大木船更是声形俱无。一座宏伟的钢筋水泥大桥则横卧天空,似一道绚丽的彩虹,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桥面虽未完全铺好,桥两端宽敞笔直的公路却令人欣喜。有了桥和路,当年从范家河码头到镇上要步行一个半小时,如今开车只需八分钟。记忆总是柔软的,面对物是人非,阵阵酸楚涌上心头;而亲身经历时代的发展变化,更是令人心生感慨、喜极而泣。

在我的眼前,远去的码头,消失的木船,已化作奋进新征程的铿锵脚步,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壮丽诗篇。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6)

我出生于70年代,父亲是一名农村电工,因而决定了我的成长和“电”分不开,我切身感受到,电力发展的“加速度”,为百姓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我记事起,父亲很少准点吃饭,这家没电了,需要父亲去找原因,那家需要换灯泡,需要父亲去换灯泡。有时晚上家里照明用的灯泡,忽明忽暗,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的时候会听见灯泡滋滋响。每当这个时候父亲都会很无奈地嘟囔一句“电压不稳,什么时候农网改造就好了啊。”那时的我不明白农网改造的意义,只知道父亲很期盼农网改造。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农网改造终于开始了。父亲开心地像自己家有喜事一样,到处奔走相告,每天跟着跑前跑后,乐此不疲。农网改造后,电线杆变高了,电线变粗了,变压器增多了;原来杂乱无章的电线,现在都有秩有序地排列在房头;原来每家每户的电表,现在都集中在一个表箱里,父亲笑了。当时的我没有感受到农网改造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是家里的灯泡,再没有忽明忽暗过,父亲因为停电半夜出去查故障的次数明显减少。父亲再也没说过“电压不稳”的话了,我感受到“电压稳了”“人心暖了”。村里大家口中的“能人”,个个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短短几个月,在“能人”的助力下,村里的小作坊多起来了,大家的钱包鼓起来了,腰杆也挺直了。

再等我上班的时候,休假回家,有时依然会听见村里大喇叭传来父亲的声音“今天要停电修线路啊,大家都知道知道啊!”有时我会和父亲开玩笑“咋我一休假,你就停电啊!”父亲笑着说,“啥时候可以不停电检修就好了,啥事不耽误。”我说:“很快的。”父亲不容置疑的反驳我:“不可能。”现在实现了“带电作业”“不停电检修”,这件事对于干了一辈子电工的父亲觉得很神奇,不可思议。怎么可以做到不停电检修呢?我用专业知识给父亲讲解一下,父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情有点落寞。父亲脑子里那点关于电的知识,已经远远跟不上电力系统发展的步伐了。

随后一系列的变化,让父亲有点始料不及,农村电网改造再次升级,推广电采暖。父亲第一个响应,家里安上了电采暖,他认为思想上已经跟不上电力发展的速度,但要在行动上去响应。在推广过程中,他利用他从事三十多年的电工“经验”加“威望”,说服村里人申请电采暖,并列举了电采暖的种种好处:用煤取暖,不安全,不干净,半夜还得起来加煤块,取暖效果还不好;电采暖,电价可以享受峰谷平电价,既干净,又省钱又省力,多好。在父亲“理论结合实际”的说服下,大家开始接受电采暖。以前用煤、柴火取暖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高效绿色电能已悄然注入了农村,补了短板,惠了民生。

有一次休假回家的时候,竟然发现家里屋顶上多了光伏发电,我惊讶之余问父亲“啥时候安装的,咋不和我商量一下?”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商量个啥,电业推行的事都是好事,没有坏事。”然后父亲滔滔不绝地给我讲有关于光伏发电的知识,安装光伏时有补贴,光伏发出的电,部分电自用,部分电还可以通过并网赚钱,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父亲自豪感溢于言表。

一路走来,我见证了电力发展,从“用上电”到“用好电”,从“用好电”到“用好能”,质的飞跃背后,是几代电力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命感,披荆斩棘奋斗出来的。一代一代电力人接力和时间赛跑,为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一直在努力……

《奋进新征程,书写新感悟》主题征文(精选篇7)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懂廉耻,知上进,更知奋斗,我们渴望实现中国梦,共同期待着祖国能够变得更强大,但要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每一次成功背后都离不开不断奋斗的人挥洒的汗水。

每当我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时,妈妈都在我身边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你看看我们小时候从来没有这么好的玩具,从来都是自己用木头削的,玩偶之类的玩具,全是自己用泥巴捏的,拼图什么的,全是老木匠用木头手工制作的得粗糙的…

“再说说现在你们吃的东西吧,以前吃的都是什么?像肉之类的东西,只有过年才有,平时馒头也很少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用面蒸点,平时都是吃白菜和煎饼,而你们现在呢,吃的花样也多了,想吃肉就可以吃到,像你们现在的挑食法,放在以前早饿死了”

“再如现在穿的吧,以前人的衣服都是粗衫布衣,洗洗穿三年,缝缝补补又穿三年,也没有现在各种各样的款式,以前住的房子都是土瓦房,一下雨,对于某些人来说,可真是房屋刚好漏还偏偏是连夜雨,要是突然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准是谁家的房子突然塌了,可现在呢,人们住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盖的房子,根本不用担心房子会塌”

这个时候我沉默了:是啊,现在的我们不用担心这些事,我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时代中。我望向窗外:现在的人们生活充足,住上了高楼大厦,生活美满幸福,外面阴云密布寒冷潮湿,而在家中,外面的电闪雷鸣似乎都与屋内的人毫不相关,更不担心房子会塌。

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美好,如今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人已经全部脱贫,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作为中学生更应该懂得珍惜,唯有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不做国家的无用之人,才是对国家的最大回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做一名合格优秀的中学生开始,一起努力,一起奋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47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