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
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早在尧舜时期,我国人民便有了“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诏代,“扫年”之风盛行。“扫年”的风俗反映了我国人民爱劳动、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农历除夕,各家各户的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正月十五微服出巡,看见围观一幅漫画,上面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一个大西瓜,明太祖看了,却对此产生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明太祖把这件事暗记在心上,下令凡没有参与嬉笑的住户在门上贴一个福字。军士们便以此为据,到没有贴福字的家里提人。从此以示安分守己。这种从避嫌变祝福的善良直流传至今。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快乐的新年,除夕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饭后我与哥哥姐姐一起放炮,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犹如天女散花,又好像信号弹飞上天空,忽明忽暗,把夜幕装点成鲜花的世界。在有几分钟便是十二点了,挂好鞭炮,妈妈喊:“十二点了放鞭炮啊!”爸爸点燃了鞭炮,震耳欲聋的声音迎来了新年!
每到春节最令人难忘的是拜年等,到大小年统统拜完,年味就像硝烟一般。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被炮声惊醒了,我穿上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贴完后显得喜气洋洋,我们兄弟姐妹一起放炮,热闹极了,每一个人都应该以新精神来迎接新一年到来。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辞旧迎新,因为人类的愿望就是更上一层楼。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2
家乡,是一个人永远的避风港!家乡,是殊途同归的美好地方!家乡,是一个人排除万难也一定要回的地方!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习惯,这习惯根据个人喜好,过着过着,就成了约定俗成的“风俗”了,这风俗形态各异,细节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还真是一回事儿。不过,虽然大体上差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却一定不一样,就是这么神奇。
我的家乡是东北黑龙江省大庆市的“温泉之乡”林甸,一年中,我主观觉得的第一个节日,是过年,不是指元旦,似乎元旦在1月1日就成了理所应当的第一个节日了,但我觉得,元旦只不过是一个假期罢了,而除夕开始,就是年三十,才是“节日”,饺子为代表的各色食品被人们端上餐桌,人人熬夜守岁,这天开始,直到初七,家家团圆,哦,除夕还要大扫除一次,寓意除旧迎新。
春节之后,就是元宵节了,虽说到初七为止家家团圆,但这一天元宵圆,月亮圆,所以元宵节,人们有的还要再团圆一次。这一天,可是为数不多的满月。
二月二,龙抬头,这有一个典故,人打翻了玉皇大帝的酒壶,所以玉皇大帝为了惩罚人类,不给人们下雨,青龙看到了人类叫苦连天,不忍心不给人们下雨,于是偷偷地给人们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锁在一块大石头下面,并说要青龙出来,除非人有本事让金豆开花,善良的人们不忍心看到青龙被锁在大石头下面,朝思夜想帮助青龙,有一天,一个老头发现自己家里的黄豆开花发芽了,一想:“呵,这不就是金豆吗?”之后这位老者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人。一天玉皇大帝下来视察的时候,看到一个地方全都供着发芽的金豆,玉帝如约放了青龙,所以流传下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在我们这里,这一天出门既不能跑,也不能跳要不然就是“踩了龙头”一年交不上好运。
我们家乡的风俗大体上和其他地区的风俗差不多呢,但是啊,这过起来可是别有一番风趣,和别的地方的风俗相比可是一点也不输给人家,林甸地方虽小,但过年的时候可是和整个中国一起过,并过得格外热闹。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3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家绍兴的民风和民俗吧。
绍兴是水乡,鱼米之乡,我们绍兴有许多风俗和特产,都是很好玩、很有趣的。
这里的风俗是相当有趣的。正月十五的时候要闹元宵的所谓闹元宵就是看花灯、猜灯谜。在四月一日是我们的愚人节,在这一天里,就是要开开心心得过,无论怎样也不能生气,尤其是上当受骗是,比如别人约你吃饭,到了相约的时间,别人还没来,你只能自认倒霉一个人吃饭了。六月一日是儿童节,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孩子们可以疯狂玩耍,无拘无束。九月十日是教师节,所有的学生都给老师送花送礼物,这是老师最幸福的一天。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每年的国庆节都会有一个典礼,那是为庆祝建国才搞的仪式。十二月又称腊月,在腊月三十,是大家最忙的日子,这一天大家团聚在一起。
不仅这里的风俗特别有趣,这里的特产也特别丰富。绍兴最有名的两个字是“臭”和“霉”,臭是一臭,臭豆腐;霉不是倒霉的意思,霉是二霉,一霉是霉千张,二霉是霉干菜。绍兴还有几件特产,一件是扯白糖,你别听它名字里有“白”,但它一开始是黄色的,白是扯出来的。还有一件是腊肠,是用猪肉和猪肠在腊月做的,所以叫腊肠。我们不能光顾着吃,绍兴还有一些好玩的特产,一是乌毡帽,二是乌篷船,我把它们称为“二乌”,第二乌最好玩。可以边划边看风景。
绍兴真是一个好城市,作为绍兴人,生长在如此美丽而又富有个性的地方,我感到荣幸,我要保护我们的土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4
我的家乡是九江,在春节的时候,可有很多特别的习俗呢!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挂满了腊肉、腊鱼和腊肠,像是在为人们提前宣告了新年的来临,又像是在争斗谁更有喜气。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订年货,有的还在打扫卫生,还有的正在分配红包,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我们脸上的喜悦却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除夕来临,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灯火通明,鞭炮声络绎不绝,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团聚在一起,手烘着温暖的火,正惬意地吃着由“厨师”婆婆亲自现做的可口饭菜。可为什么大家并没有“大饱口福”呢?嘿!这你都不知道?当然是为了大吃几碗“压轴菜”——八宝饭啦!八宝饭俗称我国的年夜饭,是由甜糯米和几种干果拌成的饭,据说吃了这一年就万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饭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动的环节了,那就是——发红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献殷勤,逗得爸爸妈妈直乐,大人们才给了我们“小费”,可“小费”也不是白拿的,还要帮大人们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这对联也是我国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红运来临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街道上人来人往,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有句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咱们九江人也同样好拜年这口。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都要去别人家拜个年,说上几句祝福,以示祝别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兴旺。
怎么样?你想不想也来体验体验九江春节时的习俗?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的《元日》,一想到这首诗,我就想到家乡的春节。
我的家乡在山东潍坊,这里的春节很热闹,春节的前一两天,大街上、商店里、餐馆里全都充满了年味。大街上都是卖灯笼,春联的,商店的门上,窗户上还有许多“福”,店里面也有许多关于春节的贴纸,餐馆和商店一样,有推出一些五花八门的套餐。
最有年味的地方还是每个人的家里,我家也不例外,除夕早上我和爸爸贴对联,贴福字,挂灯笼。还要进行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下午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吃着美味的年夜饭,还有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因为饺子里面放着钱,谁吃到钱谁将会在新的一年运气就好,所以都争着吃饺子,恨不得一口就能吃到钱的饺子。啊!我吃到了一个带钱的饺子。晚上八点我们全家一起看春节晚会,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到来了。
春节的这一天,一定很早就要起来,穿上新衣服,我和妹妹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他们会给我俩压岁钱,我们非常高兴。整个村子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地上全是鞭炮纸的碎屑,空气中夹杂着硝烟的味道。接着,我高高兴兴的跟着爸爸妈妈到亲戚家去拜年,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大家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到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买元宵,买汤圆。这天晚上放烟花的爆竹的很多,声音震耳欲聋,天空中多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不胜收。
家乡的春节是热闹的,也是最令人开心的节日。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6
【东北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又要到了,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提起过年,就不得不谈谈我家乡——东北的新年了。
东北,特别是农村,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已经有了过年的感觉了。腊月二十四扫房,腊月二十九之前大采购,蒸枣馒头和鱼馒头,为新年做好准备。
大年三十儿一大早,家家户户就贴好对联和福字,门前挂上红灯笼。出门在外的人也都会在三十儿前赶回家,在新年这一天,一家人一定要团团圆圆才好。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在大年三十儿守岁的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用来包饺子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说这样是年年有余粮。包饺子也不能干巴巴的包,要在饺子里加点料。通常都会在饺子里放几枚硬币,预示着有钱。说是能吃到加“料”的饺子会好运连连,小孩子们也会为了吃到“好运”而多吃几个饺子,或者是动点儿心眼儿,包饺子时,偷摸在饺子上做个记号,然后在吃饺子时仔细观察,看看哪只饺子肚子里暗藏乾坤。
早在三十儿前,每家每户就买好了大堆大堆的鞭炮,到了除夕夜,吃饺子前先点上一挂长长的小鞭,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十二点的钟声,新年就到来了。
到了初一,就要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孩子们穿上里外都是口袋的新衣服去拜年,回来的时候,每个口袋都是鼓鼓囊囊的,脸上美滋滋的——既得了压岁钱,又得了一大堆的糖果。
从大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到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灯,再热闹一回,春节就算过完了,十五之后,大人都回到工作岗位,孩子们则在意犹未尽中盼望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7
【春节的习俗我来绘】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窜出火光,映红了天,映红了人们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这就是我们的春节特有的风俗—点旺火。
点旺火的这个“点”也是有讲究的,是得用金黄金黄的麦秸才行。爷爷总是在每年挑麦秸时净了手,郑重其事地用他那浓厚的乡音道“金闪闪,亮堂堂,来年有个好收成。”
到了三十夜里,老爸总把先前挑好了的麦秸,买好了的爆竹一一摆在院中,美其名曰“五瓣梅花阵”,其实就是用了麦秸放于正中,周围用了五门的花炮环个圈,当作梅花五瓣罢了。
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各个家的院子里一齐点火,火光一现 ,也点燃了周围的引线,烟花爆竹也上了天,在天空中炸开一朵朵琼花,曼妙无比,这年味也愈浓愈重了。
问到为什么要点这旺火呢?一提起这个来,奶奶老是扯着她那独特的大嗓门,嚷道“好了么,可不是那个老灶头儿,不是老糊涂了,不识得自家门在哪了”。她口中的老灶头儿当然就是灶王爷了,自打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王后,到了两年的界点这一日子,得把灶王爷接回来。可是这一家一户的这么多,哪里去找自己家啊!于是便引起了旺火放上了炮作一个信标,给灶王爷示意下,让他好找地儿了吧!
旺火——烧去的是旧年的烦恼,点燃的是新春的美好!在这里我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同学们学有所成!
六年级习作家乡的风俗作文篇8
今年我和爸爸返回家乡湖北过年。嘿,别说,真和河南有点不一样。
河南过年会吃烩菜,吃带鱼,吃汤圆儿,吃饺子。可湖北不一样,过年喝鸡汤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和祝福,分食鸡肉的,也很有讲究,当家作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的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吃鸡翅,表示展翅高飞。
再就是白蒿菜了,湖北有些地方会吃炸白蒿去其谐音“百好”,图个好彩头,不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白蒿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鸡蛋,面粉,水在油锅里炸。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贴对联是必须的。孝感人还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天亮时麻雀飞过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叫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00的时候,人们还要做一个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以前的人们很在意过年时不要触犯一些禁忌,比如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出门外,不能与人争吵,也不能说脏话,不然新一年的运气会不好,打碎碗背后要说岁岁平安,不能洗衣,因为码头被水神封锁,任何人都不能去动,总之就像仙桃地区的民间歇后语一样,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在除夕夜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晚上11:00左右,街上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重重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
反正这次回湖北过年,给了我非常不一样的体验,虽说疫情爆发不可以出去,但还是觉得跟在河南很不一样,有了许多新鲜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