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
吴惠芳:我作为一名党员,而且还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我的使命责任就是带着农民兄弟实现共同富裕。在10.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我所在的村,包括我们的乡村企业,现在发展演变成为了一个小镇,而且它还走在了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
能够带动永联村在新时代如火如荼地发展,得益于吴惠芳25年军旅生涯的培养和积淀。1980年,20岁的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军事指挥,由于表现突出,入学第二年就入了党。军校毕业后,吴惠芳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经历了血与火的历练,一步步成长为部队优秀指挥员。1998年,时任团政委的吴惠芳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随后,又参与组建全军第一支两栖机械化步兵团,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年仅42岁就担任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转业时,原本可以进省城杭州安置,但父亲吴栋材两次来找他,动员他回家乡农村带领乡亲们谋发展。
吴惠芳:第一次听父亲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议。1980年,我复读参加高考,就是想要离开农村、走出农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还要再回到农村呢?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2
农民不会因为物质富裕了,脑袋也会自然富裕。吴惠芳在带领永联人致富的同时,一直紧抓村民素质提升,既补"智"又补"志"。
一是抓教育。"永联的未来在孩子"。2012年,在他的主导下,永联村投资了1亿元,建设了设施一流的永联小学。2015年,他利用代表的身份,提交了《关于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议案》,引起了苏州市高度重视,为永联小学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2015年,吴惠芳引入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指导下,永联小学成立了荷风管弦乐团,让永联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二是抓文明。吴惠芳把永联的文明建设分三个层次:传统农民、变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变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变合格公民。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在社区生活中发声、参与民主自治。为此,2015年,他在村里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一件件具体事情抓起,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如今,永联村已经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三是抓公益。2012年,吴惠芳在永联小镇上主导建设了爱心互助街,设置学习互助、生活互助、娱乐互助、健康互助等4大功能区,爱心街的LOGO是两个交叉的爱心,是吴惠芳亲手设计绘制的,寓意是让永联人在共建中才能共享,不能让人在不劳而获中丧失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意志和能力。2010年,吴惠芳就申请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每次外出讲课费,他都捐在基金会,累计30余万元。基金会的资金用于村里困难对象帮扶,但条件是每年在基金会里捐款过。
吴惠芳从部队师职军官转身为苏南小村庄普通"村官",目标就是致力于将永联村打造成为中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样板,成为中国乡村小镇率先走向世界的标杆。转业13年,他继续前进,发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带领永联村乘风破浪、逐梦小康。以生动的实践书写了转业军人在平凡岗位再立新功精彩篇章,折射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3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企关系的梳理、以及城镇化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到位,尤其是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吴惠芳在思考新的问题:一是除了土地流转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如何增收?二是现代化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如何才能提高附加值?
一直以来,永联村集体经济是"一钢独大",符合条件的村民能进厂工作,很多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村民进不了厂,家庭往往更困难。
2009年,吴惠芳提出来要在永联村发展乡村旅游。但一穷二白怎么发展旅游?吴惠芳组织学过旅游、农学、规划的三个大学生员工研究策划发展乡村旅游,半年之后,江南农耕文化园开门营业。为了提升人气,他又在永联小镇上打造了一条江鲜美食街,举办江鲜美食节。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联旅游已经快速发展,"吃江鲜,到永联"成为周边城市的共识,并且带动了400多村民就业,2017年游客人次达100万,销售收入1亿多元,永联小镇门面也随着人气的提升,年租金收入达1200多万元。
发展旅游产业尝到了甜头,吴惠芳决定用旅游带动农业:构建一个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他将永联村8000亩的耕地建成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粮食基地、400亩的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基地,实现了种植养殖基地化;投资建设腌腊制品厂、谷物加工作坊及传统酿酒、榨油等作坊,实现了加工制作工业化;主打长江鲜、农家菜品牌,实现了餐饮美食特色化;成立永联天天配送公司,构建销售、物流体系,实现产品可追溯,2017年天天鲜在新三板挂牌,实现了销售配送标准化;整合永联区域景点及江苏张家港市东部区域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长三角市民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观光产品化。
2014年,永联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永联小镇被江苏省确立为首批13家田园风情小镇之一。2018年,永联村全域旅游发展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先后报道。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4
1960年吴惠芳出生于苏州张家港永联村。他的父亲吴栋材是一名曾经“扛过枪、跨过江、负过伤”的老兵。1980年,在父亲的影响和支持下,吴惠芳高中毕业即报考了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部队,成为基层炮营的排长。至今,他对于如何定坐标、瞄靶位,仍有一套心得。1984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受血与火的考验。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经历风雨洗礼。后又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42岁的吴惠芳升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正当他干得顺风顺水之时,一场人生重大抉择摆在了45岁的吴惠芳面前——老父亲力劝他转业回乡。
在吴惠芳的心目中,母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妇女,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母亲的为人处世和内心的那份仁爱,对父亲和几个子女影响极大,以至在回到永联村以后,吴惠芳与人谈起母亲时,还会眼泛泪光。
面对古稀之年的父母,吴惠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25年的军旅生涯,老山战场、九八抗洪......父母经历了多少的提心吊胆、日思夜想?是否亏欠两位老人太多?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与深思熟虑后,吴惠芳终于做出了人生的一次关键抉择:舍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从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岗位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投身新农村建设。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5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是永联村的老书记。1978年,这位曾经参加过战争的三等甲级伤残军人回到永联村,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带领村民们建起了后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永钢集团,完成了穷村变富村的华丽转变。后来,永联村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急需高素质管理人才,老吴书记在四处招贤纳才的同时,也将目标锁定了自己的儿子吴惠芳。
吴惠芳:我父亲1978年在村里担任书记,1984年村里自筹资金30万元办起了钢厂,几十年来,他把村庄建设和企业发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
面对年近古稀的父亲和那双期待的目光,吴惠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终答应了父亲。2005年秋天,吴惠芳自主择业回到永联村,经组织推荐、上级考察和党委任命,担任了村党委副书记,同时被永钢集团董事局任命为集团副总经理。
吴惠芳:作为一个儿子,面对一个近70岁的老人,我到永联村工作是尽忠与尽孝的统一。既是对父亲负责,更是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党忠诚的体现。我们在部队的时候,带兵备战,保家卫国,践行宗旨,但是发展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6
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奖。云南省共有19名同志和17个基层党组织被表彰,其中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他用40年坚守,诠释医者仁心。他以麻风村为家,和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和同事们将山石屏和洋芋山两个麻风村的245名麻风病人全部治愈,彻底“清零”,让洱源县的麻风患病率由27.3/万降至0.067/万。他是全国麻风防治先进工作者,是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第四届马海德奖获得者。
他用40年陪伴,书写大爱之心。他与麻风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搀扶着他们的生老病死。他组织志愿者、社团组织“走进来”,带着康复人员“走出去”,让麻风村和外界互联互通、融为一体。他在麻风村办学校,让山石屏村走出了6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为麻风村托起了未来,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他用40年耕耘,践行入党初心。他带领康复者修路架桥、通水通电、发展种养业,建新房搬新居,走上致富路。他用33年的辛勤耕耘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在山石屏村成立党支部。退休后,他继续留在山石屏村和村民一起建设全面小康新生活,建起了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让山石屏村的人们牢记历史、心怀感恩,听党话跟党走。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7
省卫生系统党委组织在云南省传染病医院召开了“全国医德楷模李桂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第九次会议,各单位基层党支部纷纷派出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学习。我作为质量系统支部的代表,通过听讲学习,在内心受到感动和鼓舞的同时,也感到很受教育。李桂科同志在山村行医35年,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报告会通过李桂科同志本人、妻子杨芬、山石屏村村长、被李桂科同志救助过的孩子以及电视台记者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李桂科同志一生无数感人的先进事迹。李桂科具有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责任心和爱心,35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病患者做治疗、康复,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他在麻风院办起了学校,培养出大学生,是孩子们心中的“好老师”;他带麻风康复者们到城市旅游,为康复者们准备棺木,逝者按农村风俗安葬,每年组织清明节集体上坟,为老人过生日,是康复者心中的“孝子”;他带领康复者们种菜、养猪、养鸡,栽果树,把麻风村办成生态旅游度假村,是村民们心中的“好家长”“好干部”……
“我只是用35年时间呆在一个岗位上,用35年时间做了一项工作。”李桂科同志用简单朴实的一句话概括了他对30余年行医路不离不弃的守候,表达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也道出了他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满腔热忱。1981年4月,身为洱源县皮肤病防治技术骨干的李桂科来到了位于县城60多公里外的山石屏疗养院工作,负责对疗养院里的180名麻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成立于1953年,是专门对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式集中治疗的医疗机构,疗养院建在洱源县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里,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几乎与世隔绝。35年来,李桂科坚守在这里,以疗养院为家,视病人为亲人,精心为病人治疗、真心为病人服务,与山石屏疗养院结下了难舍的情怀,并于1990年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全部治愈。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8
深入了解了李桂科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通过听讲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也感到很受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认识到关键就在于李桂科同志心里时刻装着病患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学习李桂科精神,关键是要学习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30余年行医路不离不弃地守候,对党的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和热爱本职的思想。李桂科同志1980年到洱源县防疫站(现疾控中心)工作,3个月后被派到山石屏疗养院。那时的山石屏疗养院共有来自大理、剑川、丽江、兰坪、洱源等地的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由于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和认识上的误区,人们谈“麻”色变,只要看见麻风病患者就躲得远远的。刚刚接触治疗麻风病工作时,李桂科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然而,当他一次次看到麻风病患者那渴求健康的目光时,与生俱来的善良和爱心又让他无法撒手。就这样,李桂科抛开了所有顾虑,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麻风病患者治疗和康复工作。一到夏季,有些患者的肌肤会出现溃烂,常人避而远之。康复者杨晓元回忆,1981年6月,疗养院里有一位名叫苏晓标的麻风病患者病情较为严重,身体上多处出现溃烂。
1可患者十分固执,他不相信李医生可以治好麻风病,不仅拒绝接受治疗,发的药也总是悄悄地扔掉。为了患者早日康复,李桂科反复做苏晓标的思想工作,耐心给他讲解病情病理、药品的药理。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苏晓标与大家一样,病情好转,他逢人便说:“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
在李桂科等疗养院医生的不懈努力下,经过3年多的时间,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逐渐康复。患者康复后,还得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就这样,李桂科选择留了下来,这一干就是32年。
李桂科同志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为麻风病患者康复做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李桂科同志1980年派到山石屏疗养院工作。当年的疗养院共有麻风病患者180人,李桂科就负责这些病患的治疗工作。而80年代初,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一般人看见麻风病患者就不假思索、躲得远远的。作为一线医疗工作者的李桂科,自然引起了父母的担忧,二老想尽办法、百般阻挠,非让他离开疗养院不可。“百善孝为先”,面对父母的苦苦劝说,年轻的李桂科有些动摇。然而,麻风病患者溃烂的伤口、痛苦不堪的表情,以及他们那渴求健康的目光,让他最终选择
2留下,从此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行医路。1981年6月,李桂科行医以来的第一个夏天,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较为严重的麻风病患者皮肤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一般人只要一靠近,就会被难闻的气味熏得捂着鼻子逃开。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医生,李桂科迎难而上,没有退缩。就在他悉心为病人诊断治疗的时候,“钉子户”却出现了——一个名叫苏晓标的患者,身体上已出现多处溃烂,却始终拒绝治疗,还蛊惑病友说麻风病是不治之症,让大家不要相信医学、不要相信李桂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钉子户”,在两年后却变成了李桂科妙手仁心的最佳代言人,“李医生真是神医,我服了!”苏晓标逢人便夸个不停——两年来,李桂科从未放弃对他的治疗,还花尽心思,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病情病理、药品药理,让他的病得到了有效地治疗。
和“钉子户”苏晓标一样,经过两三年的治疗,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治疗,逐渐康复了。然而康复后的患者仍需要按时吃药,定期接受检查,放不下他们的李桂科,选择了留守,一年又一年,就这样一守就是30几年!
李桂科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9
作为同去的8个工作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李桂科主动把外出进修的机会让给同事,毅然留下来照顾麻风病患者。“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李桂科真情流露。仅有高中文化的他,从自学文化知识开始,啃下了一本又一本医学专著,记下了五六十本学习笔记。1982年底,他与毕业于大理卫校的县医院护士杨芬喜结连理。每次回到县城,妻子便成了他学习打针、伤口缝合的专职老师。李桂科还请来州上的专业医生现场教学,为麻风病患者做溃疡清创手术。
1983年底,李桂科被调任洱源县卫生防疫站皮防股股长,负责全县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同时兼顾山石屏村和三营镇永胜村委会洋芋山麻风村患者的治疗工作。就在那个阶段,他时常用自行车带上消毒包,到麻风病患者家中做溃疡清创手术。“麻风病患者神经受损后感觉不到疼痛,没有保护意识,足底溃疡腐烂也不自知。我帮他们把腐肉割掉,一个星期就能长好。”李桂科贴心地告诉每一位患者,穿鞋子之前一定要先摸摸里面有没有石头,袜子一定要穿,鞋子也不能夹脚,要保护好自己的脚,不能受伤。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0
李桂科,一位伟大的医生
一直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很抽象,不知道为什么价值要通过贡献来体现。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们到大理州洱源县麻疯村体验学习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李桂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麻风病人、贡献给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贡献给全人类的健康。从李桂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实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新浪网一则报道对李桂科这样描述,“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从医之路,毅然奔赴与世隔绝的山石屏疗养院,开始长达33年的坚守。他刻苦钻研、悉心治疗,使426名麻风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风村’。他带领康复人员修路架桥、接水通电,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种植养殖业,使村民摆脱了穷困的生活。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孤寡老人,想尽办法解决疗养院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就学就业问题,他积极向国内外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带领疗养院的康复者到外地观光,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搭建了麻风病康复者了解外界、融入社会的新平台。”在麻疯村学习的两天,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李桂科医生的这些实实在在工作成绩,还有他可贵的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与世隔绝的麻疯村,李桂科给我们讲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更多的是讲他与麻风病患者共同奋斗的经历,从未对自己的困难抱怨过。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们,各种条件都很便利,年轻人更不能有抱怨,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向李桂科医生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否能够做到自我实现,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1
榜样其实是自己学习的目标,有了榜样,便会努力向榜样看齐。我的榜样是我们班的刘俊熙。
他有一颗同理心,并且很会安慰人。每当朋友们吵架时,他总会用强有力的双手拨开吵架双方,然后给两人做“心理工作”。他当着别人的面做开导是非常严肃的,让人很信服。但私底下又会很贴心的安慰你。
除了有同理心,他处事很积极乐观。有一次我们打球赛,对方比分超前,队友又不给力,于是我一直在抱怨。他生气的告诉我:别管别人,你自己打好球就行,如果你不停的抱怨,只会让整个团队更加消极,比赛失利。除此之外不会有什么。生活不正是这样的吗?遇到挫折,一味的抱怨,根本就解决不了事情。
细节决定成败,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成功人士。他在家里,有时间的话,帮忙整理。做任何事都很爱卫生。到我家来玩,那可是非常有礼貌,十分注意细节。看到饭菜做好了,没人喊他,他自己端上桌子了。不仅端菜,还陪我妹妹搭积木,看电视。他的一切举动深深影响了我。并且成为了我优秀的榜样。榜样就在我们身旁,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愿意感受的心。用他人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那我们就会越来越优秀。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2
个子不高,只有1米43,在同学里是个矮个。身材瘦瘦的,看上去是个十足的小不点;白白净净的脸上,一双黑黑亮亮的眼睛,看上去炯炯有神;小巧玲珑的翘鼻子,特别爱笑红润的嘴唇,一笑就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一头乌黑蓬松的短发,看上去神采飞扬,她还是我的好朋友呢!
不要看她长得像个男孩,其实她做起事来可细心啦!做出来的手工制品也可以用美妙绝伦一词。
有一次,我看见他坐在教室的位子上,手里拿着一根绳子,神情专注的在世做着什么东西,于是我跑过去看着他做,只见她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张开撑着绳子,接着用右手食指捏着一根细细的黑色身子的一头,从虎口穿了过去,然后捏着绳子的另一头穿呀!穿呀!连我待在他边上都没有发觉,看他的动作像个熟练的技工,一穿就划出一道弧线,最后绕了几圈,用小指用力一拉。哇!一件艺术品崭新“出炉”啦!哇!编得多整齐呀!黑色的长方形一个一个花型挨得都那么紧凑。编得像细麻花一样。
我在一旁看着赞叹不已:“你编得太好了,我真佩服你,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3
我的榜样是一位“假小子”。她的名字叫做:林依婷。她是我们班的班长,非常的尽职。其中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那是五年级上册正在上科学课的时候,我跟志峰觉得很无聊,志峰突然问我:“泽浩你要不要拿纸团砸依婷?”反正我也很无聊就说:“可以,等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砸。”“嗯,不错。”在等等老师做实验的时候,我跟志峰在准备“炮火”,终于黄老师做实验了,于是我跟志峰拿起纸团一个一个砸向林依婷。纸团像雨点般的落到林依婷身上,可是突然跑出了一个简弘誉,哦原来是我跟志峰不小心砸到了简弘誉,我虽然很佩服弘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但是,现在不是佩服的时候,我跟志峰又开始疯狂地砸林依婷,林依婷突然冲上前来,踹了我一脚,弘誉也踹了我一脚,我抱着脚狂叫,但是是小声地叫。一杰趁机把弘誉的手放到依婷的肩膀上,我又跟志峰狂笑不止,最后我跟志峰被老师老师训了一顿,还被惩罚了。
我原以为依婷会哭,可是依婷不哭,她非常坚强,而我们就应该学她的坚强。依婷还有很多优点,我就不一一说清了。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4
今天是小明爷爷的生日,小明爸爸在酒店定了酒席给爷爷祝贺。这家酒店的菜可真好吃啊,全是美味!看得小明口水之流!开席了,大伙都吃得很香,小明一会夹几个盐水虾,一会夹几块扬州老鹅,一会吃个小点心,就着新鲜的水果汁。吃的不亦乐乎!
就在大家开怀畅饮时,小明不经意间看到爸爸不怎么动筷子吃,却不时往爷爷盘子里夹菜,并小声的跟爷爷说着话:“老爷子,这块肉比较嫩可以吃一块,这是野生的鱼肉有营养您多吃点,这是椒盐银杏您可以尝尝……”这时上来一盘盐焗鸽子,大家看到都不约而同的伸出筷子去夹,小明最喜欢鸽子腿了,所以毫不犹豫的举起筷子去夹,却见爸爸以最快的速度夹起了鸽子腿送到了爷爷盘子里。小明撅起小嘴但又不好意思要,爷爷看出小明的心思又将鸽子腿送到了小明嘴里。小明唰的一下子脸红了,想起了自己平时吃东西从来不等人,喜欢吃的菜就拉到自己面前,没有想过其他人的感受,也不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吃什么?想到这儿,小明将鸽子腿夹给了爸爸,:“爸爸,还是您吃吧,您平时工作很辛苦,还要照顾一大家子,这块腿肉应该给最辛劳的人吃。”
这时桌上所有的人都停下了筷子看着这爷三,大家都夸赞小明和爸爸是孝顺孩子。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5
从幼儿园到现在,我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但有一个同学是我的榜样,她就是我们班的张可颐。
她有着一头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喜欢红颜色的衣服,看起来漂亮极了。
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星期三的早上,第三节课是美术课。我高高兴兴的要画画,心里想:今天一定要画好,得到老师的表扬。我把纸铺好,准备拿起笔画时,糟糕的事情出现了,我的画笔竟然找不到了,我赶紧在书包里翻了翻,没有,桌子上找了找,没有,难道是我忘拿了?我怎么能这么粗心呢?
看着同学们都画了起来,我越来越着急了,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我都出汗了。正在这时,张可宜看到了我的样子,问清情况后,她毫不犹豫的把她的笔给了我,说:“给,你用吧!”我说:“那你用什么呢?”她笑着说:“没事,你用完了我再用。”看着她的笑容,我觉得是那样的美。
我拿着这支带着温暖的笔,认真的画了起来,我赶紧画完后就把笔给了她。这节课,真是多亏了她呀!
她真是我的榜样,我要学习她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吴惠芳李桂科榜样8观后感心得体会篇16
榜样是什么?榜样可以是一种心中的认可;榜样也可以是一种敬佩;榜样更可以是一种赞赏。而我心中也有一个榜样,她就是我的姐姐。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在太阳下,小花笑开了脸,小鸟唱起了童谣。而我和姐姐正在去面包店的路上,回来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她,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头发乱得跟鸡窝似的,岁月的摧残在她憔悴而疲惫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有她在的地方几乎空气都弥漫着一股臭味。
“走啦!”我对姐姐说。可是姐姐却像木头人一般,无动于衷,依然用哀伤的眼神望着老太太。突然,姐姐一个转身,又回到了面包店,买了一些面包和水递给老太太。说道:“老太太,您一定饿了吧,快吃吧。”老太太缓慢地抬起头来,说:“谢谢你,善良的孩子。”
我站在一旁,默默地流下了眼泪。我既开心又伤心,开心是因为我有一个善良的姐姐,伤心又是因为我见到老太太时,心中竟没有一丝丝的怜悯之心。所以我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而姐姐就是我心中的榜样,就是善良的代名词。
善良是沙漠中的泉水;善良是冬日里的暖阳;善良是灾难中的希望。善良也是一朵雪花,虽然总会融化,可是它却融化在了别人的心里,将美丽印在了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