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
唐菊兴的细腻还表现在与藏族同胞的交往上。在野外时,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他几乎每次都会掏空口袋里所有的钱。“虽然语言不通,但只要真诚,他们是会感受到我们的诚意的。”
十多年前,唐菊兴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达那答乡工作,暂住多吉家,并邀请多吉到项目组担任翻译。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住地后又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后来,唐菊兴到别的地方工作了,一旦有人路过达那答乡,他就会托人给多吉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东西不多,但传达的是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有些藏族同胞愿意过现代生活,从西藏目前现实看,要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最可靠的依托产业就是矿业了。”唐菊兴说。因此,每到一地开展项目,首先就是到当地村庄调查了解人员情况,尽可能雇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当翻译、向导、后勤工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手把手教他们相关工作。
“甲玛矿区萨玛龙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熟练的样品加工工人。”唐菊兴介绍说,在甲玛矿区工作期间,他们将岩芯保管和加工工作委托给这个村,村里则轮流安排每家派一个人参与保管和样品加工工作,唐菊兴团队就耐心地教他们劈样、粉碎加工、样袋标号等。经过几年锻炼,这些人完全掌握了样品加工程序和质量要求。“只要有这样的岗位出现,这些人不用培训就可以变身现代产业工人了。”
2014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唐菊兴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
高原攀登二十余载,霜华悄悄染鬓间,如今他常对学生们开玩笑说:“我已经50多岁了,再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地质工作未来就看你们了。”但是了解他的学生们都知道,真正的热爱从来不会挂在嘴边,“只怕等到明年5月去不了野外,唐老师就急了。”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2
在唐菊兴的主导下,中金集团在甲玛山下建起了一座国内独一无二的岩芯库,所有被钻探开采的岩芯都完好的保存在这里,这些实物标本将成为后世研究矿产的资料。
25年来,唐菊兴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青藏高原度过。
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唐菊兴目前主持勘查评估的包括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11个大型银矿,7个大型钼矿和2个大型铅锌矿。参与主持过工作总矿产量累计超3000万吨。这些成绩没有使他停下脚步,已经55岁的他依然坚持走在路上,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向着地质科学高峰攀登。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3
“西藏的每一座高山都让人心生敬畏。每当我想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下蕴藏的矿产资源,那才真叫人睡不着觉。”回想起当年三十出头的自己初入西藏时的感觉,唐菊兴难掩兴奋之情。1995年,当唐菊兴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时,估计也未曾想过会和这片神圣的高原大地结下不解之缘,而且一结就是二十年。他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要知道,唐菊兴的工作区域大多都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山区,但他二十年来每年的野外工作时间从来都不低于100天,最长的一次竟连续在工作区待了200多天。这样的坚持和坚守带来的“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
二十年间,唐菊兴及其研究团队主持完成了甲玛、雄村、尕尔穷等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探评价,探明并新增铜资源量超过900万吨,钼资源量69万吨,铅锌资源量105万吨,伴生金资源量超过350吨,伴生银资源量超过10000吨。其中,甲玛铜矿已于2010年7月投产,解决了数百名当地藏族同胞的就业问题,年创利税近3亿元;雄村铜(金)矿已经成功申请了采矿权,预计近两年将正式投产。
唐菊兴及其研究团队还参与了西藏巨龙铜业、西藏矿业、西藏华钰矿业等大型矿业公司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参与或指导勘查评价的矿床累计探获铜资源量1000多万吨。
近两年,在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新机制的指导之下,这支队伍又远赴西藏阿里地区,为多龙整装勘查区的找矿突破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指导和协助西藏地质五队勘查评价两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截至目前,仅仅过去一年半时间,该地区探获的铜资源量已达到1000万吨以上。这为藏西阿里地区的民族经济发展注射了一剂强力剂,同时吹响了西藏最偏远、最落后地区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号角。
这些找矿成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更是为我国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这些成绩都是团队全体成员艰辛付出的结晶。”唐菊兴总是会把功劳算在团队的身上,“对我自己来说,在甲玛工作的这几年最让我难忘,但也是遗憾最大的。”
原来,唐菊兴从2006年起开始主持甲玛铜矿的勘探评价工作,在最关键的前两三年,任务重、压力大,某天早晨醒来,他在镜子里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满头的银发和花白的胡茬。“刚开始我还不服气,定期去染一染头发,后来想了想也懒得管了,这也算是种境界吧!”唐菊兴开玩笑说,不经意间还真以为自己达到了古人诗句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境。
而唐菊兴所说的遗憾,也许会成为他这一生中真正挥之不去的痛楚。2008年是甲玛找矿突破科技攻关最为关键的一年,为了早日揭开甲玛的神秘面纱,唐菊兴不敢懈怠,当年3月份就去到矿区开展工作。忙碌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大半年,直到11月底家里传来噩耗——卧床一年多的老父亲病逝了。由于未能来得及赶到病榻前与父亲做最后的诀别,一颗自责的种子由此深深地埋在了唐菊兴的心底。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许是很多地质工作者都经历过的悲痛。我们远在千里之外,有时候连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唐菊兴说,父亲将白发、白胡子传承给了他,意味着他应该懂得如何更好地担当,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祖国的找矿事业,他惟有尽职尽责,才可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4
“在西藏的一些偏远山区很麻烦的问题就是语言不通。但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待藏族同胞,他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因此也会用真诚来回馈我们。”当记者问起唐菊兴他是怎样跟藏族的同胞们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时,他给记者讲了几个故事。
唐菊兴经常通过各种手段对生活困难的藏族同胞施以援助之手。有一次,他与同行的学生在爬山过程中,因为一名学生高原反应严重,导致大部队未能在天黑之前返回驻地。多亏路途中偶遇一家素不相识的藏族同胞相救,并用牦牛车把体力已经耗尽的几个人拖回了项目组驻地。临别时,唐菊兴倾其所有,把身上所有的现金全部赠给了藏族老乡,以示感谢,虽然钱不多,但寄托的是一份诚挚的谢意。唐菊兴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到沿途的藏族同胞家中休息或补充一些干粮,他都坚持付钱,尤其是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几乎每次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赠予该家庭。他认为自己应该为当地的同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唐菊兴对于身边较熟悉的藏族同胞更会尽力提供帮助。十多年前,他率队在雄村金矿外围的谢通门县答那达乡开展野外工作。由于住宿不便,他们联系了当地一位名叫多吉的藏族同胞,项目组便暂时住进了多吉的家中。唐菊兴为了感谢多吉提供的帮助,主动邀请多吉来项目组帮忙;多吉也为了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欢迎,专门把自己家中最好的房间和厨房腾出来给项目组成员使用,自己一家拥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唐菊兴与多吉建立起了深厚的个人感情,“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多吉不仅担任项目组的翻译和工人,同时也帮助项目组协调地方关系,保障了野外工作的顺利进行。平时,大家一起上山工作,回到家或着休息日里大家又会聚在一起品尝青稞酒和酥油茶。“多吉每次都会把自酿青稞酒的第一道酒端给项目组的师生们品尝。十多年了,现在我自己往那边跑的机会少了,但一旦有人要路过那达乡,我就会拜托他给多吉一家捎些小礼物,从大人的毛衣、小孩的学习用品,到多吉喜欢的啤酒。其实也是捎过去一份感情。”唐菊兴说。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5
“在西藏地区开展工作,民族团结是一切的前提。”作为一名“老西藏”,唐菊兴深知,只有藏汉同胞团结合作、相互信任,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铺开,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西藏的找矿突破。
他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依托当地地方政府的支持,唐菊兴和他的队员们始终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关心同胞疾苦当成政治任务来抓,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地,他们都会与当地的藏族同胞融洽相处,甚至结成了兄弟之谊。除了在野外工作中长期聘用当地的藏族同胞担任项目组的司机、向导、翻译、工人等,唐菊兴自己也主动承担起了大量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地方协调工作。
2008年3月,进藏开展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的唐菊兴和队员们不巧碰上了“3·14”打砸烧事件。当时,局势之紧张让正在甲玛矿区开展工作唐菊兴始料未及,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藏族群众开始冲击项目组的驻地。为了避免自己的队伍受到暴力犯罪分子的伤害,唐菊兴一方面紧急安排项目组成员暂停野外工作,回到驻地确保安全,另一方面也很快与当地熟悉的村民朋友取得了联系。
“得知我们的驻地受到了冲击,熟悉我们的当地老百姓第一时间出面来保护我们,并及时地把项目组成员转移到了他们的村子。”回想起当时的惊险经历,唐菊兴仍然是心有余悸。“在整个事件中项目组没有一个人受到伤害。这完全归功于平时与藏族兄弟们结成的战斗友谊。”唐菊兴说,虽然“3·14”事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展速度,但正是因为有当地藏族同胞在非常时期的保护和支持,才保证了项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6
从水乡嘉兴到蓉城成都再到青藏高原,他的人生因为地质不断攀升,并在世界屋脊扎下了根。
21年来,唐菊兴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度过,时间最长的一年,他在西藏待了200多天。
不久前,“最美野外科技工作者”中央媒体采访团在西藏采访了唐菊兴,并且到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感受地质工作的艰苦,以及甲玛矿区的今昔巨变。
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主任的唐菊兴,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耕耘了二十余载,他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丰收时节——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01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地调局首批“李四光学者”(卓越地质人才),201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每一份荣誉都是沉甸甸的。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7
吴惠芳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迎来了第二场“硬仗”: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治理。
作为“永联小镇”的配套,吴惠芳带领村民开发了一条商业街,建起了宾馆、菜市场、卫生院、幼儿园等,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小城镇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场“硬仗”是村民文明素养提升工程。“这是最难的一仗。”吴惠芳说,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最根本的是农民现代化。
吴惠芳牵头组织修建了图书馆、小戏楼、休闲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用文化“唤醒”文明。如今,永联村还建设了爱心互助街,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全村志愿者超过2000人。
吴惠芳说:“我们引导村民参与慈善互助活动,用爱心浇灌文明。慢慢地,永联人变得更文明了。”
现在的永联村,在全国行政村中经济总量排名第三,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展露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
走路虎虎生风,说话铿锵有力,坐姿端庄挺立……尽管离开军营已经10多年了,但吴惠芳给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军人的养成。他说:“对我来说,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我作为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我要继续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在建设家乡的‘第二战场’上再立新功!”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8
吴惠芳的父亲吴栋材也是一名老兵,在战场上负过伤,转业后一直担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他带领村民敢闯敢干,让永联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入新世纪,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永联村村办企业进入转型关键期,急需高素质管理人才。
吴栋材将目标“锁定”儿子吴惠芳,他看中的正是吴惠芳的军旅经历和管理能力。2005年1月1日,吴栋材来到部队对儿子说:“我这次来其实是想让你跟我回家,我们父子一起干!惠芳,村里需要你!”
深思熟虑之后,吴惠芳最终脱下军装,加入到永联的乡村振兴“战斗序列”,开始在“第二战场”发起“突击”。
乡村建设千头万绪,难度超乎想象。永联由三村合并而来,如何规划乡村建设?乡亲们怎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扑面而来的矛盾和问题,让吴惠芳觉得真像走进了一个全新战场。
部队多年的培养教育,磨练了吴惠芳钢铁般的意志。他沉下心来,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理清了头绪,找准了方向,打响了走上“第二战场”的三场“硬仗”。
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调查研究,吴惠芳牵头制定了永联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4大项主要目标和26个具体指标,提出建设“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素质美”的“四美”永联。
“我要让永联人过上城里的现代化生活。”按照这幅“导航图”,吴惠芳指挥的第一场“硬仗”就是永联城镇化。
几年间,一座现代化小镇拔地而起,全村3600多户人家高高兴兴住进“永联小镇”。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9
拥有25年军旅生涯的吴惠芳曾是一名优秀军人。1980年,他参加高考进入南京炮兵学院,从农民变成一名军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部队工作,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曾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并先后在团、师的军事、政工岗位任职。2002年,已任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做出了人生的一次关键抉择:舍弃城市优越生活环境,不给部队增加负担,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投身新农村建设,从一名军官变成了村官。
军校里,吴惠芳学的是军事指挥专业;部队里,从事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脱下军装,重回"农门","战场"变了,成了"三农"战线的一名"新兵"。凭借长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扎实的走访调研,以及25年军旅生涯锻炼的把握大局、判断趋势的能力,回到永联第二年,吴惠芳主导制定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永联的决议》,启动现代化新永联建设,并系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六个化"标准,即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全面推进永联新农村建设。2013年,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吴惠芳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四美"标准,从产业美、生活美、生态美、素质美等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永联村美丽乡村建设。他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全国农村发展治理专家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现在的永联村,综合实力在全国村庄中名列前茅,展露出一幅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的"农村现代画"。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永联村作为中国唯一的农村代表登台展示。吴惠芳也成为农村建设发展的行家里手,先后受邀到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美丽乡村博鳌论坛等作讲座,讲述永联村的发展经验。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0
吴惠芳,男,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执委。
1980年,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到杭州部队工作,1984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98年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2002年任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放弃师级军官身份,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甘做一名农民。他勇于创新,将过去村委会一元治理模式转变为多元、立体的乡村治理结构;他恪尽职守,成立劳务公司,帮助600多名低能劳动力就业,每年筹集捐赠1000万元关注帮助弱势群体。永联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他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最美复转军人""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1
吴惠芳:我作为一名党员,而且还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我的使命责任就是带着农民兄弟实现共同富裕。在10.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我所在的村,包括我们的乡村企业,现在发展演变成为了一个小镇,而且它还走在了全国农村发展的前列。
能够带动永联村在新时代如火如荼地发展,得益于吴惠芳25年军旅生涯的培养和积淀。1980年,20岁的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军事指挥,由于表现突出,入学第二年就入了党。军校毕业后,吴惠芳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经历了血与火的历练,一步步成长为部队优秀指挥员。1998年,时任团政委的吴惠芳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随后,又参与组建全军第一支两栖机械化步兵团,工作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年仅42岁就担任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吴惠芳转业时,原本可以进省城杭州安置,但父亲吴栋材两次来找他,动员他回家乡农村带领乡亲们谋发展。
吴惠芳:第一次听父亲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可思议。1980年,我复读参加高考,就是想要离开农村、走出农村,怎么可能25年之后还要再回到农村呢?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2
农民不会因为物质富裕了,脑袋也会自然富裕。吴惠芳在带领永联人致富的同时,一直紧抓村民素质提升,既补"智"又补"志"。
一是抓教育。"永联的未来在孩子"。2012年,在他的主导下,永联村投资了1亿元,建设了设施一流的永联小学。2015年,他利用代表的身份,提交了《关于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议案》,引起了苏州市高度重视,为永联小学带来了优质教育资源。2015年,吴惠芳引入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指导下,永联小学成立了荷风管弦乐团,让永联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高雅艺术的熏陶。
二是抓文明。吴惠芳把永联的文明建设分三个层次:传统农民、变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变文明市民,文明市民变合格公民。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在社区生活中发声、参与民主自治。为此,2015年,他在村里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一件件具体事情抓起,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如今,永联村已经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三是抓公益。2012年,吴惠芳在永联小镇上主导建设了爱心互助街,设置学习互助、生活互助、娱乐互助、健康互助等4大功能区,爱心街的LOGO是两个交叉的爱心,是吴惠芳亲手设计绘制的,寓意是让永联人在共建中才能共享,不能让人在不劳而获中丧失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的意志和能力。2010年,吴惠芳就申请成立了永联为民基金会,每次外出讲课费,他都捐在基金会,累计30余万元。基金会的资金用于村里困难对象帮扶,但条件是每年在基金会里捐款过。
吴惠芳从部队师职军官转身为苏南小村庄普通"村官",目标就是致力于将永联村打造成为中国新农村社会治理的样板,成为中国乡村小镇率先走向世界的标杆。转业13年,他继续前进,发挥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带领永联村乘风破浪、逐梦小康。以生动的实践书写了转业军人在平凡岗位再立新功精彩篇章,折射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宝贵品质。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3
随着全村基础设施问题的解决、村企关系的梳理、以及城镇化的公共管理服务的到位,尤其是农民实行集中居住后,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吴惠芳在思考新的问题:一是除了土地流转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如何增收?二是现代化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如何才能提高附加值?
一直以来,永联村集体经济是"一钢独大",符合条件的村民能进厂工作,很多年纪大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村民进不了厂,家庭往往更困难。
2009年,吴惠芳提出来要在永联村发展乡村旅游。但一穷二白怎么发展旅游?吴惠芳组织学过旅游、农学、规划的三个大学生员工研究策划发展乡村旅游,半年之后,江南农耕文化园开门营业。为了提升人气,他又在永联小镇上打造了一条江鲜美食街,举办江鲜美食节。经过几年的发展,永联旅游已经快速发展,"吃江鲜,到永联"成为周边城市的共识,并且带动了400多村民就业,2017年游客人次达100万,销售收入1亿多元,永联小镇门面也随着人气的提升,年租金收入达1200多万元。
发展旅游产业尝到了甜头,吴惠芳决定用旅游带动农业:构建一个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他将永联村8000亩的耕地建成了4000亩的苗木基地、3000亩的粮食基地、400亩的果蔬基地、100亩的特种水产基地,实现了种植养殖基地化;投资建设腌腊制品厂、谷物加工作坊及传统酿酒、榨油等作坊,实现了加工制作工业化;主打长江鲜、农家菜品牌,实现了餐饮美食特色化;成立永联天天配送公司,构建销售、物流体系,实现产品可追溯,2017年天天鲜在新三板挂牌,实现了销售配送标准化;整合永联区域景点及江苏张家港市东部区域的农业旅游资源,打造长三角市民喜爱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观光产品化。
2014年,永联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7年,永联小镇被江苏省确立为首批13家田园风情小镇之一。2018年,永联村全域旅游发展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先后报道。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4
唐菊兴1995年初入西藏,第一站到的是著名的玉龙铜矿。在这里开展研究工作期间,他得知了玉龙铜矿那偶然的发现经历:一天,一位牧羊人拿着一块花花绿绿的石头标本交给原西藏地质一队的地质人员,由此直接导致了玉龙铜矿的发现。
“在青藏高原上有两种人:守望者和牧羊人。”唐菊兴说,牧羊人每天都会爬很多的山、涉很多的水,行走匆匆,但也过得悠闲;守望者会驻守在他自己的阵地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发现身边的惊喜,但有时候会显得孤独。“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我们地质工作者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守望者。”
的确,二十年来,唐菊兴守望着这一片土地的春去冬来,为了国家的资源安全、藏区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研究团队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和骄人的成绩,党和国家也给予了他和他的团队崇高的荣誉。
近年来,唐菊兴和他的团队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201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一等奖2项(2009年、2011年)、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2003年、2004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
唐菊兴个人在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等。在这期间,他还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2014年“五一”前夕,他又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为表彰他为藏汉民族团结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2014年9月底举行的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评选活动中,他又被评选为先进模范个人,这也是国土资源部在本次评选活动中的惟一一名受到表彰的模范个人。
“这些荣誉是属于大家的,也只能代表过去。”唐菊兴说,“我们守望在雪域高原上,目的是要为国家找到更多的大矿,因此我们要不停地行走,等待我们的永远是下一座高山。”这就是“爬山匠”唐菊兴,他将整个青春都奉献给了青藏高原的找矿事业。
此刻,记者在想,几个月后,当我们沐浴在微风中享受春日的暖阳时,唐菊兴和他年轻的团队必然又已悄然背起行囊,再一次奔向那依旧积雪高垒的青藏高原,穿梭在各个矿区纵横交错的冷峰之间。他们无心欣赏沿途壮美的风景,却将自己变成了这高原大地上的一道无限美好的风光。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5
唐菊兴25年科研路,不断攀登地质科学高峰
早就被发现并进行勘查的的甲玛矿区,前15年间的探获却不多。唐菊兴及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入甲玛山,经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他推翻了之前在业内已达成共识的甲玛山系“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认为该矿的成因应是“岩浆热液型”。以这些新认识为指导,中国黄金集团发现了最厚达328.98米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产于推滑覆体中的富铜多金属矿体,仅这一个矿体提交的铜资源量就超过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
如今,甲玛矿区已成为世界级矿区。唐菊兴仍然经常过来指采矿工作,为岩芯采集、校准钻井的角度及深度提供技术指导。
榜样八吴惠芳唐菊兴事迹观后感篇16
墨竹工卡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有着“天边之乡”的美称。地质人唐菊兴带着他的两名学生正在这里跋涉,此次他们肩负到山上采样,寻找新的铜矿的使命。
高原地区缺氧、高寒,气候变化多样。唐菊兴和他的徒弟们在青藏高原上每走一步都极度缺氧,有时甚至一天还可以经历四季,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转眼就会风雨交加,但采样的工作从未因为恶劣的环境和天气变化而停止。
此次采样,他们发现了成片的角岩,角岩属于岩浆岩与围岩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是地质专家预测隐伏岩体的直接标志。成片的角岩释放着深部可能存在大型铜矿的信号,这让唐菊兴激动不已。
多年寻矿的经历,让唐菊兴早已适应风餐露宿的的生活。肩负样品在高原手脚并用的行走,馒头就榨菜的“野餐”,野外帐篷过夜甚至碰到过狼群……面对这些艰苦的野外环境,唐菊兴说:“做我们这个专业确实是比较辛苦的,但是只有靠我们这些人长期坚守,才能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正是这个信念,使得他坚持了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