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高考招生专项计划
2024华北电力大学高考招生专项计划已经公布,华北电力大学报考要注意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华北电力大学高考招生专项计划一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华北电力大学高考招生专项计划一览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由有关省(区、市)确定高校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农村范围。5月20日前,有关省(区、市)完成考生户籍、学籍资格等基本条件审核并公示通过审核名单。
招生形式
鉴于我校“一所大学、两地办学”的实际情况,考生应按华北电力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分别报考,两地审核结果、认定结果不能互认。
招生计划及专业
2024年高校专项招生计划为:北京校部58人,保定校区65人。在高考改革省份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为物理+化学,非改革省份招生专业(类)均为理工类,具体以我校在各省实际发布的招生专业(类)为准。我校将根据入选考生情况、往年报考情况以及高校专项生源在校学习就业情况等因素,确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通过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公布。
报名条件
考生报名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2024年统一高考报名条件;
2.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
3.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
4.品学兼优且对我校专业(类)及相关学科具有浓厚兴趣。
华北电力大学选拔程序
1.材料审核
学校成立由招生、培养等部门专家和学科专家组成的审核工作组,负责考生报名材料的审核。
2.入选名单公示
入选名单将于6月初经学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公示后报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通过后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者将获得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资格。
华北电力大学录取流程
获得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资格的考生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成绩不得低于所在省份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对于合并本科录取批次的省份,按相应省份招生机构确定的相应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执行。
根据我校公布的分省分专业计划数,按照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到低、结合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依据《华北电力大学2024年本科招生章程》中的相关规定确定考生的录取专业。如生源不足,本计划不再征求志愿或降分录取。在录取时我校将根据各省生源情况,适当调整招生计划。考生应按照教育部和我校对于各专业的体检要求进行报考,高考体检不符合教育部及我校招生章程有关规定者,将根据相关规定不予录取或调整至适合专业。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华北电力大学监督机制
1.合格考生名单、录取名单均按教育部有关要求在阳光高考平台和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公开。
2.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高校专项计划招生中“存在违规承诺及操作、虚报或伪造、编造有关材料、考试作弊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一经查实,对违规的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33号令)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36号令)予以严肃处理。考生须承诺提交的所有材料客观、真实,如有虚假内容,学校将取消其今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空缺名额不递补),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机构,由有关省级招生机构依照相关规定取消今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暂停1-3年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
3.我校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工作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4.我校未委托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高校专项计划招生选拔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辅导班。
华北电力大学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2961人,有专职教师180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1%,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0人。有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7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华北电力大学科研成果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7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2020年,学校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教师获批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3项。在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3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研经费合同额突破8亿元,较上年增长14%。学校参与项目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主持的项目获得省部级或社会力量设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学校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立技术转移转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通过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