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最难的省份排名

| 李金

2024高考最难的省份排名整理

1、地狱模式:江苏、浙江、河北、山东

浙江总分是750,浙江因为实施新高考3+3模式,尝试了全新的选科、选考,难度比较高。河北、山东由于本省高分段人数多,高考人数多,竞争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河北!

2、噩梦模式:湖南、湖北、河南

河南每年高考人数都位居全国前列,本省除了一个郑州大学,又没有其他重点大学支撑,导致本省高考竞争非常激烈。

3、困难模式:安徽、江西、山西、广东、四川

有些省份的考生努力考到省外尤其是北上广的大学,成了顶尖大学最大的生源基地。

而广东在全国教育资源分布中,属于相对丰富的省份,但由于每年考生基数大、流动人口多,所以广东的高考难度系数属于第三级别。

4、一般模式: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福建、重庆、贵州、甘肃、云南

这些主要是东北地区及西部地区省份,陕西是高考大省,但好在省内较好的本科院校比较多;辽宁也是优质大学数量较多的省份;其他省份的考生人数较少,考生的选择和回旋余地都比较大。

5、较易模式:北京、上海、天津、青海、新疆、西藏、海南、宁夏、广西

北上天这类自主命题和高考改革的省份,试题常常引领趋势,录取模式也是独树一帜;由于当地教育资源丰富,往往当地考生不需要太高的分数便可被优质大学录取。

高考难度最高的省份有什么

难度排名NO1——河南省:河南省的高考地狱模式是造成高考难度的主要原因,由于考生数量庞大且竞争激烈,所以在河南参加高考或比登天还难。

难度排名NO2——江苏省:江苏省高考难度排名第二,虽然江苏高考制度相对复杂,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相对较高,但是整体竞争压力较大,所以江苏有多个985院校和211大学,但是招生数量较小,导致考生压力逐渐增加。

难度排名NO3——河北省:河北省的高考难度排名当中根据相关渠道消息,2023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75万余人,比往年的63.4万余人超出了11万多人,因此可以看出河南省的高考竞争也非常激烈。

高考难易程度的影响

高考如果只有一门考试,那么难易应该对公平性没有影响。因为总的需要选拔的人数不会因为难度而变化。无论难易,能上线的总人数不变。

但如果高考是多门考试分数相加,那么,如果某考试特别难,这门考试的区分度就会变高。从数学角度说可以计算得知,这门课在总成绩中的权重提升了。这显然并不公平。

所以,简单的来说,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将影响各门功课的权重。而每个学生对不同科目的擅长程度不同,这造成了不公平。

如果两个人本来总水平差不多。但数学较难,这门课造成了20分的差距,其他课程试卷简单,只造成2分的差距。那么对数学较差其他课程较好的那个同学当然不公平。

其实我觉得高考题目越来越难是趋势,但是为什么会越来越难。一代确实比一代更进步,教育的重视(看看现在的家长多重视教育就知道了),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应试教育水平肯定比以前高不少,因为有前人的基础),所以现在的试题难度的增加其实是一种”相对难度不变“的。

高三如何逆袭

1.打牢基础是关键

高考试卷当中,基础知识占到了80%左右。高考总分750分,基础分大约有600分左右。如果稳拿基础分,难题上边在得点分,重点大学基本上就妥了。所以,打牢基础是关键。尤其是高一、高二没有打牢基础的同学,更需要在一轮复习时打牢基础。那么,高三学生如何打牢基础呢?

首先,回归课本,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地毯式搜索,找出薄弱知识点;然后,找出课本上薄弱知识点的相关案例跟习题,重点研究;最后,进行专项训练,攻克薄弱知识点。注意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会一个知识点,就要会同一类型的题目。

2.总结归纳知识点

高中的知识点有很多,如果不总结梳理,知识点就像一盘散沙一样,分布到高中课本上各个单元。我们要学会总结归纳知识点,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变为自己的知识点。

高三逆袭方法

首先,改变学习态度,经常问老师问题,改变老师对自己的一贯看法,增加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紧盯自己在各种考试中的错题,练习时,一定要保证基础题全对。遵循记忆曲线,增加永久性记忆部分。每门课的复习时间不要太过零碎。每门课的复习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到2小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休息。根据老师安排的复习计划,要从自己学习的基础出发,安排预习。

其次,作文养成分段和写够字数的习惯,每天写一篇。数学要研究模拟题和高考题发现自己的得分点。英语做阅读时要训练自己通过认得的单词猜测文章所讲问题的能力,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主题句在首句,结论在末段。作文,即使是些单个的单词,也要坚持不懈的练习。

最后,以高考考纲为准,对基础知识逐一过关,多种方式重复,达到“记死”的程度。以基带热,适当关注课本上的重点事实资料,学会用书本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培养用图的习惯,特别是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的使用方法。理综在实验时,要训练自己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器材、用具,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

175219